新聞內容

談「相即」與「相入」

發布日期 : 2013-12-29 00:07:03

相即與「相入」

相即與「相入」一直是華嚴宗很重要的教義之一。有時,我們用相即與「相入」二語之並稱,有時也稱相即、相容。但略稱「即入」。佛陀告訴我們,宇宙萬象,彼此是互融無礙,其間,保持著無限密切之關係。所謂「相即」即是一與多之關係,無一則不成多,由多必有一,一與多,乃是密切不離;「相入」即一之作用,牽動全體之作用,並給予影響者,所謂「牽一髮以動全身」。我們知道,宇宙人生全體之作用,自是自一而始,所以老子也說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知,「一、多」二者,具有密切不離之關係。從十玄門來看,相即、相入,相當於一多相容不同門(相入),與諸法相即自在門(相即)。華嚴五教章卷四(大四五·五○三上)就說得好:「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由有待緣不待緣義故,有同體異體門也。由有此等義門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

 

 我們再進一步看,所謂相即者,是對一切現象之本體而言,一方為空,另一方必定為有,同時共空或共有,絕不能成立,經常兩者互融無礙,成為一體化。例如:一構成多,所以一即一切。也由於一切(空),因此自「之」一切,與他「之」一融合一體化;同時,由一(有)之立場而言,「他」「之」一切,盡攝於「自」「之」「一」而圓融一體化,所以「一切即一」。反之,以一為空,以一切為有,亦同樣指「一」即「一切」。具此等關係者,稱為相即。所謂「相入」者,是依緣之作用,一切現象之用(作用),在一方為有力,在他方必定無力。同時共有力、或無力俱不存在,所以上次我們說了「主主、伴伴不相見」,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發現兩者之作用是「互相」的關係,而非「對立」,彼此之間,相生相剋,卻是相輔相成,互融而無礙的。

   簡單的說,萬有的人、事、務,雖然彼此有差別,然而,都是由平等無差別之實體所緣起的,故說實體即現象,現象即實體;而且,實體之外別無現象,現象之外亦無實體,故一切差別之現象,皆蘊含著平等無差別之理,空、有二義,本然存在。

   經過這樣的分析,相信各位更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乃是:「一」為有力能容「多」,這時的「多」為無力,應該潛入於「一」,所以我常告訴各位,媽媽在教小孩時,作爸爸的要懂得「潛」,並入於媽媽的教導而成就「一」家的家教;有時哥哥在教弟弟的時候,做爸爸、媽媽的,都要懂得「潛」,使一家的教育化於一;同樣的,當老師在教您的小孩時,家長更要懂得「潛」,並讚嘆老師,入於老師的教導,這樣才能成就教育的「一」體化,讓小孩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故謂「多」即「一」。反過來說,有時學校與家長,都要給學生空間,讓學生能經由自己的思維、批判,而讓他的身心靈有空間開展,爸爸、媽媽、老師等等,「一」為無力,學生自己、學校的環境、同儕團體的互為影響,這「多」為有力,這時就是「一即多」,這稱之為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