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只有孤獨,才有真情

發布日期 : 2013-12-29 00:03:55

只有孤獨,才有真情                        

      我們的一生,自己來,也將自己去;達官貴人如此,小老百姓也是一樣。可貴的是,「來」也自然,『去』也自在。

人的成長,永遠是「孤單」的。叔本華有強烈的「強者的寂寞」感,中國的讀書人,又何嘗兩樣?例如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何等孤獨。

王維寫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孤獨得灑脫。李白更可愛,您看:「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故人難得、難聚,陪在身邊的,只有馬叫聲!杜甫的孤獨,就深入我心,他在「旅夜書懷」一文中書:「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人與有情,到頭盡是天地一沙鷗!也因此,白居易有:「第一莫若禪,第二無如醉。」因為「禪能泯人我,醉可忘榮粹」。而李翱詩人可就看得開,他說:「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月下披雲嘯一聲,管它孤獨也不?

其實,孤獨又有甚麼關係?白居易說得好:「浮容水劃字,真諦火生蓮……是非都付夢,語默不妨禪」。怕的是忙忙碌碌一輩子,到老才自怨自嘆,例如王安石有一首詩:「萬事紛紛只偶然,老來容易得新年;拓岡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風最可憐。」

我們的人生,自己來,也將「自己」獨自而去,可貴的是來也自然,去也自在。一如李白晚年的詩說:「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一度坐小劫,觀空天地間。」因而有:「了身皆空,觀月在水;如薪傳火,朗徹生死。」這樣的人生,「如雲開天,廓然萬里;寂滅為樂,江海而閑。」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朱熹從佛入儒,努力了一生,到後來又從禪門中開悟,他知道如何安度孤寂,樂予寂寞,所以有:「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了善知識的相知、相惜,天光雲影,活活潑潑,何不自適?只是開悟了之後,有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後,「夜來風雨聲」,就起了「花落知多少?」的不捨!這大慈大悲,才是文人,才能悅於孤獨,享受孤單,體會成長原來是這麼孤單,竟是這麼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