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區別

發布日期 : 2013-12-21 23:14:34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色』,有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是「能入」,屬於看得到的器官與身體動作;加上「意」,也是前五根的神經系統、神經中樞,當然也是「生理」的。經過神經系統的運作,外在的環境,以及內心過往的經驗,就有了「意知」,產生『受』,有的是順受、或是苦受,這已是進入「心理」作用了。有了順受、逆受,心裡自然思維如何趨吉避凶,而有了『想』……而有生生不息的造作,這就是『行』。當然這行有的付之行動,有的只是「意念」而已,但都會落入身心的八『識』之中。而這五蘊,是「活生生」的「有機體」,五蘊之中,隨著外在環境以及內心世界的念念生滅,互為影響,時刻變異,成為個人生活的花花世界。

五蘊身心,是緣起的,例如色身的細胞,一直在新陳代謝。可是在我們這身心世界中,還有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力量」,使我們這身心能起「緣起」的泉源。例如,我們看到牆壁上有日光燈的開關,「開」的按鈕一按,燈就亮了;「關」的按鈕一按,燈就熄了。「開開」、「關關」,燈亮燈滅,這都是「緣起」。能產生「緣起」的力量,是來之於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這就稱為「佛性」。燈亮了,「能量」在,燈熄了,「能量」也在,所以我們常說,成佛了,佛性並沒增加;凡夫,佛性也沒有減少,就是這個道理。

只可惜,這佛性、這能量,我們是「日用而不自知」。因此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區別。」

細心體會您自己的佛性,覺知您自己的五蘊身心在變化,但不跟著起「煩惱」,這樣才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