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身心,是「幻化」的「花花世界」
「五蘊」身心,也都是從「色身」的『色』之「六根」,「接觸」大自然的一切物質與人事的現象,或是接觸之後,就透過這「意根」的「中樞神經」歸納綜合,將資訊統整在我們的「內心」,有的是吸收新知,進行學習;走的訊息留在「意根」內成為「法塵」。所以說「前五識」,進入「意根」,心裡接受神經中樞的資訊,從中懾取知識、經驗,這『受』立即有了「意知」。其中,順心如意的感受,稱為「樂受」;噁心討厭的感覺,稱為「苦受」。這就從我們人的「生理」功能,進入「心理」的認知以及情意等。人嘛!趨吉避凶,「樂受」取貪,「苦受」取嗔心,無法覺知,這就是無明。而這外境的刺激,與我們身心的反應,就因為「想」的千差萬別。所以有千百般的計較、企畫以及各式各樣的追逐、尋伺等等,總名之『想』……如此而有行為或只是付之意念而沒有外在的行為造作,這都叫『行』。如此有了造作,很快的造做過的「事」,就有「業」,記得的是意識,有的是記得但已經落入底層,就是「潛意識」,有的則是根本記不清楚但有仍有習性存在的,我們稱為「宿世」……但都以一個『識』代表之,這就是「五蘊」身心。
從「色入」的「眼、耳、鼻、舌、身入」到「意入」,談到都只是「五蘊」緣起的基礎條件,例如眼能入形色,耳朵入音聲,鼻子入於香臭,舌頭能入於各種滋味,身體入觸,也就是對冷、熱、澀、滑……等等,這些「相對待」的物質環境。至於「意入」,意能入法塵,就是外邊一切自然環境以及人事環境,這「法」的塵相。因此,色、聲、香、味、觸,這都叫塵,同樣的內心世界的種種經驗、情意,都是「法塵」。
各位要注意,這「意入」,我們佛門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如來藏之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也就是說,隨緣中有個藏著不變(佛性),而不變中又含藏著隨緣(五蘊),這就叫如來藏。為什麼呢?
心經上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可見,能讓這「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心,隨各種因緣而『緣起』的,那是宇宙間我們「共同一法身」,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因此,如能站在『佛性』的『點』上,看自己身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在那裡煩惱、追逐、沈淪不已,這就是『覺』。有此『覺知』,那一定會笑自己很好玩,竟然隨著別人的音聲而翩然起舞;看到自己為了「貪」那「夢幻泡影」而拼死拼活;有了逃避那本是「虛妄」的閒言冷語,好「傷腦筋」!但人終究是「群體」的眾生之一,我們也不能耽於佛性的清淨,成為自了漢;須知眾生無邊誓願度,如何度眾?這就不能不學菩薩,應眾生的需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隨緣中,又常住那不變的佛性上。
隨緣,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修一切善」。而隨緣中,又常住那不變的佛性上,這就是:「離一切相」。之所以能如此大自在,那是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別忘了「五蘊」非我身,這樣就不會「五蘊熾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