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第三十講---懂得調治自己,終生學習,方為人師p411-420
一、前言:
經過了二十九個星期,很高興的將「藥師經」的本文,講解圓滿。 在這將近一年的歲月中,個人乃至於周遭眾生,是否因為學了這藥師佛的法門,所以比較清楚,明瞭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身心疾病? 透過這法門的薰習,更懂得調治自己,以健康圓滿的態度,面對相關的人事物? 總之,個人的煩惱輕了沒有? 智慧增長了沒? 這是要自我檢討的。
進大雄寶殿,我們面對的是供養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佛,當下,也就是中間主位,供的是釋迦牟尼佛,左右供養的是藥師佛與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為「主中主」,也就是那如如不動的『體』,藥師、彌陀分別教導我們的是,由體起用,也就是如何「了生脫死」的大事。 主中主,乃如如不動的清淨無為之妙體,雖是無為,卻是無所不為,一切諸法,就如同上次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的,莫不依止此「清淨心」為體,一切作為,皆歸向此本體,一起作用,能了達生死,究竟解脫,這就是「佛」。 一切眾生,從如如不二的妙體中「起用」,佛就以藥師與彌陀這兩大法門,來教導我們如何安樂的「生」與安樂的「死」。也就是說,濟生之事,付與東方藥師佛;度死之事,付與西方之彌陀,這就是「普賢行願」所談的因於「眾生」,起「大悲心」,而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經過一年的說明,大家應該比較清楚的認知這東方藥師法門,以及正確地進入西方淨土法門,這都是「恆順眾生」願,以「大悲心」而起用的。(p411)
藥師佛又稱七佛藥師,這是另外義淨大師所翻譯的。 七佛藥師即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慧遊戲神通如來以及藥師琉璃光如來。 其中,前六如來,即是藥師如來的分身,這段在現在的流通本沒有記載,但是各位有讀誦本經,不能不知道。
藥,一般是指世間治療色身疾病的藥。中國自神農嘗百草,為我們製藥以來,藥物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從草、木等植物,到金、土、炭、石等礦物,以致於飛禽走獸等動物,都紛紛入藥。 所謂「藥」是從草,從樂,也就是說透過這些草木的服食,不舒服的病痛解除,獲得快樂了。 狹義的「藥」其原料,不外乎此礦物、植物、動物,在病時為了醫病,這些藥才稱為藥。 另外從廣義來說,寒時而需衣,餓時而需食,倦時而需住,困時而需行,乃至旅行憊倦,以舟車代步,睡眠來時,以床座歇息;這些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而這些衣、食、住、行、育、樂等,無非是藥,因此稱八關齋的晚飯為「藥食」,這是極為傳神的。 總之,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 而眾生日常所需,充滿諸病,同樣的,宇宙萬物也莫非是藥。 以佛經的公案為例。 有一次普賢菩薩命善財童子入山採藥,凡能為藥之草木,皆可採來。 當天善財踏遍了山岩,卻徒手而歸。 普賢菩薩詢之,善財童子說滿山皆藥,無從採起。 另外又有一天,普賢菩薩又命善財童子入山,將「非」藥者採來。 那一天善財童子依然是空手而歸。 為什麼? 滿山遍野的草木,都不是藥,當然就無從採起了。 可見,從可入藥的觀點,那滿山皆藥;但是從花草樹木的觀點來看,那滿山遍野都是獨立的「花草樹木」,皆非藥。 可見是不是藥,全在醫生要不要用,所以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得當,則砒霜亦可為藥,不得當,則人參亦能死人」。(p412)
藥,乃世間治病之物,藥店中所陳列的藥品,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能治病的,就是好藥。談「恆順眾生願」的時候,談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對於無時不苦痛於惑業痛的眾生,我們要給他們做良醫。 一生生老病死,所需不多,慾望卻很多,因此,時時是在病中。眾生身體上的病,有世俗的藥物可治;但是心病,則須以「法」藥來對治。 藥,能治病的是好藥;無病,則連藥都要丟棄,保持「清淨」。「藥師佛」就在教育我們,如何對治自己的身心;也如何善於調御周遭的眾生。言行舉止都是藥;眾生無病,何必囉唆? 清淨就好。 這是藥師如來所要教導我們的,也是諸佛菩薩都這樣教我們的,老師囉唆了這麼久,只不知道藥師法門的這真精髓,入味了沒。
我們說到藥師如來由大悲願力,觀察眾生的病苦;既深知眾生病情,為滿足眾生的願求,特為施設方便,還入定宣說神咒,這神咒相當的靈感;同時藥叉大將還為我們護持,讓我們有苦痛時可以念「藥叉大將」名號,結「五色縷」,很快的可以離苦得樂。(p413)
這「了生」的工作,不是要我們不要這個生活,而是以健康的人生態度,自我超越,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要長壽得長壽,要富貴得富貴,心想事成,才是「了生」。 所以有人說念佛好,有人說念咒好,但若依本經來看,念藥師佛的功德,實在是大得多,什麼惡業都能消除,什麼願望都能感應實現。 所以,我們要求消災免難,平時的行持,最好一有空,就稱念藥師如來的聖號,念習慣了,二六時中,都是藥師如來的聖號了。
二、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 當何名此法門?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我們已將正宗分討論圓滿了,現在這一段是流通分。 佛陀說了這部經,為了讓這「藥師法門」的正法,透過「書寫、演說」予以弘化。 這弘化的時間,可以達無量劫,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期待它的流布永久而普遍,綿延不絕。阿難為了幫助我們提綱挈領的掌握本經要義,所以在這裡特別請求世尊命「名」,也就是請示經題。 因為我們看文章,有了經題,才能把一部經的要義,統攝起來。可見題,為全經要領,有經題,易於記憶受持,所以阿難特別請求世尊,請示經題,道理在此。(p414)
這裡的「爾時」,是當世尊稱讚藥叉大將以及他們的眷屬,全部至心的護持藥師法門,持念藥師佛號,還教導我們結五色縷之「時」,這就是這裡的「爾時」。「阿難白佛言」這句,是阿難再次向佛請示。「世尊!當何名此法門?」簡單的說:「世尊!我們應當以「何名」來稱呼此經? 也就是以甚麼「名稱」來標「此」一「法門」?「我等云何奉持」的「我等」,是指我們這些佛弟子,以及末法時代的有情眾生,全部包括在內。「云何奉持」這句參考往生論的註解,說得很好。「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所以這裡的「云何奉持」,是有了經題之後,容易掌握大綱,有效的依教奉行。
「佛告阿難」,是佛陀告訴阿難,也是在對我們說:「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 這法門有三個名稱,第一是:「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也就是這部經我們通用的題名。第二是:「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這是本經如果針對藥叉誓護這層面來說,可以稱「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靈感神速,故名神咒。 第三是:「亦名拔除一切業障」,這是針對眾生的種種災難,從過去與現在生中,業障所感無量無邊,受持此藥師法門,便可拔除一切業障,而得消災免難,植福延壽,故得此名。 這是本經三種稱呼,我們現在已經流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但是另外的兩種稱呼,各位也一定要記得,「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但能持名結願,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的人生有了信仰,方向正確,時時以饒益有情為念,全力以赴,自然成功。同時別忘了,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要深自懺悔,而持誦藥師法門,可以「拔除一切業障」。
如此的「應如是持」,也就是說:牢記這三個經題,並且掌握這原理原則,遵照這意義的提示,我們謙恭的「受持」,必能獲益無限。 ( p415)
三、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一段是流通分,也是要大眾奉行的意思,佛說完每部經,都有此一段。「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就是佛把本經說得圓滿的這個時刻,稱「時」;「薄伽梵」,就是「世尊」。「薄伽梵」有吉祥王、大威猛、極尊貴等等意思,含義甚多,故不翻譯。中國譯經,有五不翻,此為多含不翻。其中最符合中國意思的,是翻為世尊,也就是佛的十種德號:如來、應供以至天人師、佛、世尊的尊號中,最後的「世尊」,就是印度音- -薄伽梵。「說是語已」,把本經說圓滿了之後。「諸菩薩摩訶薩」這句,指的是這時參與法會的,有「諸菩薩摩訶薩」,各位記得是三萬六千;「及大聲聞」眾。( p416)
各位回憶一下,本經剛開始,阿難就告訴我們,來參與法會的聽眾有「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其中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就是這裡的「及大聲聞」。 這裡先說有「諸菩薩摩訶薩」,因為人數最多,所以做總結時通常會先叫出來,這是當過老師的人都有的習慣。 同時,他們荷擔如來家業,是我們末法時代,學佛成佛的根本法門龍象,所以在結語時,特別先提出並沒有意外。「及大聲聞」這句,指的是「比丘眾」,但這裡加一個「大」,因為這群比丘,聽了本經都開悟證果,可以稱「大」。聲聞,是佛陀當年的常隨眾,他們親聞佛陀說法,所以「自家人」在做總結,是在「諸菩薩摩訶薩」之後,佛陀就是那麼細膩,是出世間的人情世故,都這麼圓滿,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在當時的修行風氣,重視自證自悟,他們是追隨佛陀,親聞教法,開悟證果的修行者。
接著是:「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在人道之中,此處舉了四類大護法:(一)、國王:王是自在義,於國政權衡,有著自由自主的決定作用,故名為王。以前的國家,實際上是指一個部落。這個國家、部落的君王、元首、主席、總統;酋長、頭目才稱王。不過現代的企業或是人民團體,所轄的範圍非常廣大,例如台塑企業或是國際獅子會,他們的董事長或是理事長等等,都對於他們的組織之成長,具有決定性,這樣的領導者,都稱「國王」。(p417)
(二)、大臣:是國王的助手,協助國王處理國家政務和衛國安民的要員,如現代政府中的院長、部長之類;剛剛說過一個事業體的總經理或是重要幹部,也都是「大臣」。(三)、婆羅門:譯為淨行,是印度四階級之一,他們專修梵行,不事耕種,不做生意,也不做工,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 古代的印度,極重視祭祀,而祭祀也有一定的規矩與儀式,必須聘請專門人材- -祭師,方能如法舉行。因此,印度社會,就產生一種地位極高的宗教師,這就是婆羅門。 (四)、居士:印度社會的第三階級,叫做吠舍,也就是一種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紳士,即被稱為居士。以現代的話來說,他們是屬於資產階級,是地主,或工商界的實業鉅子。中國,稱有見地、有節操的讀書人為「居士」,以後引伸在家學佛的人為居士。 總之這四類階層的人,在古印度是有錢、也有功夫修行,護持佛法的人。
「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這段,也就是常翻譯成「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音、字,隨著翻譯的人之發音,以及用字遣詞的不同,所以文字上有點大同小異,不過指的都是我們常說的「天龍八部」。 天、龍、藥叉三名,上面的講義已解說過,這裡不重複。 健達縛,即乾闥婆,是天樂神,諸天有了盛會,均由乾闥婆來奏樂,可說是天上的音樂家。阿素洛,即阿修羅,有天人之福,但無天人之德。揭路荼,即迦樓羅,係金翅鳥,大家都知道。緊捺洛,即緊那羅,它也善歌能舞,唯頭生一角,究竟是神是人?令人莫辨,所以在佛經上又名為疑神。莫呼洛伽,即摩侯羅伽,是大蟒蛇。(p418)
「人、非人等」這句話,是綜合上面的聽眾。例如剛剛說的在座有「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眾」,還有「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人眾;其他還有護法的「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等非人眾。這「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不管是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眾,「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這些在家修行的男居士「優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優婆夷」等,聽了這部經,無不大為讚嘆歡喜。 還有一切天、龍、藥叉等天龍八部眾等,他們有的雖是示現在畜生道,但很有善根,跟佛有緣,今日親自在法會中,聽佛演說藥師經,心裡非常歡喜。 持誦藥師佛聖號,明白自己只要依教奉行,那成佛有份,怎能不好好護持「藥師法門」? 本經,能令眾生所求皆遂,進而成佛。 在這裡,也普願一切眾生,一心信受,一心奉行,悉發菩提心,依教奉行,早成佛道。
四、結語:
佛陀他老人家,一生講經四十九年。 我們今天累積了累世的修行,有了一點善根;加上佛菩薩的威神加持,才能讀誦此經,研讀此經。但各位要知道,一切佛法,不是聽過、或知道,就算了事,必須以信心去接受,去奉行,才能受益。從「信」而入,而「住」,而「行」;有了一點功夫,有了體會,就知道要「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 講經說法,目的無他,但將自己從佛法中領略的意趣,為人演說,普渡有情。 同時透過這「恆順眾生」的菩薩行,慢慢的圓滿,有了功夫,才是入「地」。 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無疲倦行,功夫才會到家,這樣的學佛,也才是真佛弟子。
本經,佛曾說過:『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否』?我們要瞭解佛「甚深行處」,當然不可能。 不過佛也說:『若有信心得歡喜』。 有了清淨的信心,自能深切地理解佛法,所以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我們今天單念一句佛號,功德有多大呢? 不要懷疑,但持名號,實相一起,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佛法的利益無量無邊了,那時自己的身心,也融化於無邊的法喜之中。 本經將圓滿之際,希望大家生清淨心,歡喜心,依著經中的指示,信受奉行。 也期望社會國家,在藥師如來的大悲願加持下,人人幸福,國泰民安,大家早日成佛。(p419)(p420)(第三十講竟本經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