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第二十九講---修持「藥師法門」,可以度脫所有的苦厄 p395-410
一、前言:
上一星期,我們介紹了「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這些儀軌,對於有病痛的眾生,要勸導他們「造續命幡」,和燃「燈」供養三寶,可以「盡其壽命,不經苦患」這不是迷信。 我們知道對佛法有了深信,還能發起願力,心自然會「契入」佛心,與諸佛的願力相應,這因果不爽,自然會與原來的業力,產生輾轉「增上力」。 我們也舉了例子,比如說人本來有一百歲的壽命,因為造作虧心事,這「百歲」的業報就受到損傷,可能只活九十歲。 這時,他學佛,瞭解業因果報之後,一懺悔,發願度眾生,加入新的願力,又能「修諸福德」,使業力增上,所以這「百歲」的業報,不只能成就,甚至於還會增加。 這是「救脫菩薩」告訴我們「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的道理。
人類的社會,天災人禍,連綿不斷。 上星期也說,橫被王法之所誅戮,或是歡喜「畋獵」鳥獸,或者喜愛嫖、賭等「嬉戲」,或是「耽」於「淫欲」,嗜「酒」如命,「放逸無度」,於是「橫為非人奪其精氣」。還是喪身於火災,或遇世亂,死於砲火之下的「橫為火焚」,以及「橫為水溺」或橫為毒蛇、瘋犬、獅子、虎狼「種種惡獸所噉」食。 有的,甚至於不小心,「橫墮」於「山」坑險谷,懸「崖」斷壁,死於非命。 也有橫為毒藥等等之所傷,或遇大荒年,為「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這一切,只要我們懂得修「藥師法門」,就可以避免。(p395)
二、『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燃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復次,阿難!」這是救脫菩薩代佛弘傳了消災延壽法門之後,救脫菩薩再次叫「大德阿難」,其實也是再次提醒我們,目的是要做「總結」,好像我們常說「總之」,要勸告我們大眾,修持這「藥師法門」,以度脫所有的苦厄。
「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這句,琰魔王是主管地獄道的主子,這裡「主領」是負責主管的意思。 「世間名籍之記」是說,琰魔王是主領世間「人道」的名籍。 琰魔王是主管世間的造作罪惡眾生,但墮到地獄道的「君王」;至於作善的,有了福德或是修淨業的,那是要往生人、天、阿修羅或出離三界到淨土的,至於因無明而墮為畜生道的,也不在地獄的管轄。 因此,「主領世間名籍之記」的名籍之記,應指登記眾生犯了「貪、瞋」等過失,要墮到鬼道、地獄道的名籍簿。 我們以前已經說過,「入」哪一道那是自作自受的事,並沒有人來給您主管,而是業力的牽引。 但是,一旦引力一牽,墮入「地獄道」之後,這「世間名籍」,可就是琰魔王主領的了。 (p396)
「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這段的「若諸有情」,指的是有情的眾生,任誰都一樣,沒有例外,所以說「若諸有情」。 底下是「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指的是這種種重罪。
首先談的是「不孝五逆」:五逆,又作五逆罪。 所謂罪大惡極,極逆於理,尤其不孝父母,這是極逆於理之首,所以以不孝五逆來稱呼。 其中有大乘五逆以及小乘五逆的區別。 小乘五逆單指:害母,又作殺母;害父,又作殺父;害阿羅漢,又作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又作出佛身血;破僧,又作破和合僧等五重罪。 前害母,害父二者,為棄恩田,後害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三者,則是壞德田,故稱五逆、五重罪。 這些行為都是將墮無間地獄之因,故亦稱五無間業,略稱五無間或五不救罪。大乘五逆:一者破壞塔寺,燒燬經像,奪取三寶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歡喜。 二者毀謗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 三者妨礙出家人修行,或殺害出家人。 四者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五者主張所有皆無業報,而行十不善業,以及不畏後世果,教唆他人行十惡等。 後來,將小乘五逆中之殺父、殺母,合為一項,再加上誹謗正法,也就是誹謗佛法,而成為我們大乘通說的「五逆」。
現今各各媒體,對於父母不孝,不予奉養,或隨便辱罵、毆打等「逆」行的報導很多,無日、無時無之,真是罄筆難書。 當然也有禽獸不如的父母,利用子女賺皮肉錢,以供揮霍;有一位女教授為了討得「情人」的歡心,甚至於利用自己未成年的女兒,「籠絡」男友,諸如此類,惡形惡狀的父母,也是不勝枚舉。(p397)
所以中國人強調「孝順」,也就是要「孝」,必須有「順」。 「順」是順天理,順乎人情,如果不順乎人情天理,就是「愚孝」,跟「愚忠」一樣不該提倡。 人性在現代心理學上有「本我、人我、神我」之區別。「本我」屬生物性,既是一種「獸性」,常常是非理性的;「人我」屬於社會性,有「貪、瞋、癡」,要懂得控制轉化;「神我」是良知良能,是人性上高級的情操,當然與清淨的「佛性」雖然還有距離,但卻是善良的,所以要稱讚強化。 順乎這種「神我」、進而再自淨其意,那就是修行。 所以孝順,要懂得預防人性上的弱點,避免讓父母再做錯事,這是真孝;懂得轉父母的「人我」,淨化他們的「貪、瞋、癡」,成就其戒定慧,更是大孝;如能進一步的稱讚父母的神我,也就是稱讚如來,助其開鑿內心佛性的寶藏,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例如子女不應供應錢財給視賭如命的父母,免得他們造惡,這是有智慧的「孝順」;相對的,他們得不到子女的孝養,這也是「因果」,自作自受,罪有應得。 有一天他們真懺悔了、改過了,子女還要進一步幫助他們,好好修行。 談了這些不愉快的事,實在是現今社會風氣淪喪,但又擔心子女們因為鄉愿,以致於將孝順這種大事落入「愚孝」。學佛是慈悲與智慧的結合,單單慈悲,沒有「般若」當前導,那是很危險的。 不過,幸好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很稱職、品德也很好的父母,特別是偉大的母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移乾就濕,嚥苦吐甘,歷經多少千辛萬苦,才將子女撫育成人。所以不知報恩,反而做出不孝行為,那當然是罪不可逭!(p398)
接著各位也要留意,「五逆」是以弒父,弒母為首,這「弒」字,是為了爭權,爭王位,或是為了錢財,利益,不惜加害父母。 如果父母是父不父、母不母,導致子女不敢親近,不願奉養,甚至為他們好,將他們區隔,不讓他們繼續做害事、錯事,這是為他們好;有時,甚至於送他們到戒護所或公私立安養機構,這都是不得已,那也是「因果」。學佛者重視孝養父母,應及時的幫助父母「轉煩惱成菩提」,不能縱容父母因無正知、正見,以致於落入得不到子女孝順的「因果」。
弒阿羅漢,是指殺害出世的聖者。出佛身血,如佛在世時,我們都知道提婆達多,推石害佛,使佛陀的足趾傷破出血,這是出佛身血;不過這末法時代,故意破壞塔寺,燒燬經像,奪取三寶之物,也是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是挑撥和合僧團,使原來和樂、清淨的大眾,發生磨擦,甚至於對立,彼此煩惱,不能安心辦道,這種罪惡非常嚴重。
所謂「破辱三寶」,就是對佛、法、僧加以侮辱,或廣為毀謗。 當然這中間包括破壞寺院的建築物,或毀損寺中的佛像,或是焚燒經書等等,這都是「破辱三寶」。 世出世間法中,「三寶」是啟發智慧與開發潛能的教學課程、教學教材、以及教學的師資,沒有「三寶」,人間都是黑暗愚癡的。「破辱三寶」一如在世間中,毀損學校的教室、破壞教學的課本、教材、或毀謗老師,導致老師與學生都無法安心上課,是極其嚴重的事。(p399)
「壞君臣法」,君主,為國家元首,即是代表國家,國民應該要效忠國家,故對國君也應盡忠,這是做為平民百姓的本分。 不過,現今民主國家中,「君」指的是領導者、管理者。 真正的領導者是「國家的憲法」,而管理者則是法令規章,也就是透過選舉所產生的,依照憲法、法令所制定的「民主法治」那就是「國君」。 政府各級公務員,民意代表,都是這些規章的執行者,接受這些制度的授權,執行公務。 在這過程中,不稱職的,甚至於利用職務之便,貪污舞弊,不管是總統、民意代表、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壞君臣法」。
「毀於性戒」這句,殺、盜、淫、妄這四項是為性戒,不論是受戒與否,犯了,皆有罪過,這是性戒。 這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任何社會,違反這「自性」,都會被譴責,而有愧疚,故名性戒。 此外,五戒中的另一「酒戒」,屬於遮戒,它是一種保護。例如回教國家喝酒是被禁止的,但是原住民他們一有喜慶,一定要喝酒祝賀。 不過酒喝多了,會「亂性」,性不平和,容易出差錯,所以酒戒中,那些會亂性的毒品,也都是要禁止的。
「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這句,意思是說「琰魔法王」,就會依據名籍簿上所造「惡業」的資料,「隨罪輕重,考而罰之」。 善的升天或成佛,不歸琰魔法王的管轄;惡的,就「隨」著眾生所造作「罪」的「輕重、大小」,依法「考」問審訊,「而」加以處「罰」。「考」通這個「烤」字,古代在「烤問」犯人,常常以各種諸如「烤」等火刑,使犯人因為禁不起痛苦,而說出實情。(p400)
「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燃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這句是說,假如,犯了以上所舉出五逆不孝、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等等罪過的「諸有情」,按道理那是要墮地獄的。 這時救脫菩薩提示著這些「諸有情」,苦口婆心的說:「我」今大力的「勸」導這一切「諸有情」,趕快依照上面所開示的方法,一面散各色的花、燒諸名香,「燃燈、造幡」以虔誠恭敬的心,供養如來,以「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用「放生修福」,以「無畏施」的力量,加上精進的稱念藥師如來,廣誦藥師經,發露懺悔。 如此的,仗此功德福力,當可「度」脫一切「苦厄」,而得消災延壽,不會「遭」受各種「災難」。
三、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宮毘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爾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毘羯羅大將。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 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 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p401)
「爾時」,指當救脫菩薩詳盡闡述了消災延壽的藥師法門之後,就有很多深受感動的藥叉大將及其眷屬,同時發願護持此法的這個時刻。「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有的佛經稱藥叉為夜叉。一般人聽到夜叉,很容易聯想到「羅剎」。羅剎,又叫羅剎娑,或羅叉婆;女曰羅叉私。 是惡鬼之總名稱。 意思是暴惡、可畏等。 事實上,「羅剎」本為印度古民族之名稱,到了雅利安人,才成為可畏、暴惡的意思。 羅剎男,黑身朱發綠眼。 羅剎女,為絕美之婦人。 在法華玄贊二曰:「藥叉,此云勇健。⋯⋯羅剎,云暴惡,亦云可畏。彼皆訛音。」可見,藥叉,羅剎,音雖近似,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神鬼。 藥叉,是護法神;羅剎,則是可怕的鬼。 所以佛教的護法八部眾,「藥叉」位列第三;而四大天王所率領的八部神將,藥叉,則是位居首要。 藥叉護持佛法,誓願宏深,可是一般人每以「羅剎」聯想藥叉,這是讀了這本經之後,該有的清楚認知,避免再有錯誤的觀念。 藥叉簡單的說是金剛力士,有天行藥叉,空行藥叉,地行藥叉;其義翻為勇健,是顯現他們護持佛法,是勇敢的,強有力的,不被一切摧伏、而能摧伏一切,故諸佛菩薩,往往示現此一金剛力士的藥叉身。(p402)
翻成疾捷,正是顯現三種藥叉,威德自在,人間天上,往來迅速,其疾如風。 此外,又翻成秘密,是示現請佛說法之祕密主,也就是藥叉主,以其勇健、疾捷,一切的身、語、意業,神變莫測,所以名為秘密。鳩摩羅什大師是將「藥叉」,譯為貴人,意思是藥叉為富貴人,同時自富貴復能使人富貴。 太虛大師在講解這部經時說,古印度民間求神之易感應者,藥叉居多,故其祀奉亦極普遍。 而密部咒語,皆有上首鬼神的名號,而最靈驗者,亦推藥叉。 根據印順導師的說法,傳統上中國的道士,煉丹修道,而得飛升,情形與它有些類似。 所以他老人家認為,藥叉係力量極其強大,速度很快的「神仙」。 藥叉多住在天上,或深山窮谷,偏僻海島,或遊離虛空,行跡不定。 而藥叉的性情也不一,有的是在阿修羅道,所以剛愎自用,處理事情窮兇極惡;有的是在天道,教化眾生,善良和順。 修行藥師法以自己為「眾生的藥」,所以不會遇到兇惡的藥叉,只會獲得善良和順的藥叉之護持。 可見修持這法門所接觸的,都是護持佛法,也是溫純、善良的藥叉。 在佛教的護法四大天王中,手執寶劍的東方毘沙門天王,便是藥叉的首領。 藥叉的性別,我們也說過有男女,男性藥叉醜惡難看,類似羅剎;女藥叉則是長得如花似玉,天女一般的美麗。「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這句,是指他們受到佛陀的教育,對於佛教有信心,熱忱的擁護佛法,因此在這次的藥師法會中,聽聞佛法。(p403)
所以「爾時」,就是救脫菩薩的開示一結束之「時」,這參與藥師法「會」,靜「坐」諦聽如來說法的十二藥叉大將,依次是:第一位是「宮毘羅大將」,義譯為蛟龍,頂有金龍相。 它是住在王舍城邊的山上,與佛教有密切關係,是護持佛陀最有功績的一位護法藥叉。 佛在世時,它以赤誠心,處處護法。 有一天,世尊從靈鷲山麓經過,提婆達多暗中由山頂上,推下一塊大石頭,想擊害世尊,為宮毘羅所見,連忙用金剛杵迎擊,巨石便即粉碎,最後僅有一小塊落在佛趾上,微微破皮出血,這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出佛身血」的公案。 第二位是「伐折羅大將」,根據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即金剛,陀羅是執持義,舊譯云執金剛,今謂持金剛。 」第三位是「迷企羅大將」,迷企羅,義譯為金帶,因為這位大將腰束金帶。 第四位是「安底羅大將」,安底羅,義為破空山。 第五位是「頞儞羅大將」,頞儞羅義為沉香。第六位是「珊底羅大將」,珊底羅義為螺女形,頭髮捲成螺狀。 第七位是「因達羅大將」,因達羅義為能天主,亦云地持。 第八位是「波夷羅大將」,波夷羅義為鯨魚,長大如鯨故。 第九位是「摩虎羅大將」,摩虎羅,義譯為蟒龍。 第十位是「真達羅大將」,真達羅義為一角,頭有一角故。 第十一位是「招杜羅大將」,招杜羅義為嚴幟,又云殺者。 第十二位是「毘羯羅大將」,毘羯羅義譯為善藝,也就是工藝善巧。(p404)
我們都知道本經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這剛好與十二藥叉神將,有極密切關係。 藥師在因地中,所發十二大願,上求佛德,下利有情;所以在果上得滿本願,乃等流為十二藥叉神將,故十二大願,即化成十二藥叉神將。故十二神將,乃佛果之化身,也是佛身等流的意思。簡單的說,藥師如來成就了十二大願,因有十二藥叉大將,每一藥叉實為每一大願的象徵;也可以說,十二藥叉,即等於藥師如來的化身,以現藥叉身,而推行佛法。佛現佛相,是解脫相;現菩薩相,是慈悲相;現金剛、藥叉相,表示威嚴勇猛,能降服一切剛強難調的眾生,又能摧毀一切邪魔外道。所以金剛、藥叉的形像,總是豎眉怒目,顯出兇猛可怕的樣子。不過,此十二大將的名字,不必作何解釋,若依印度原音來召呼,即與藥師的願相應,與諸佛菩薩相應。可見,這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可直接當咒來持誦。而這十二藥叉大將,一尊呼其上首名號,都各有七千藥叉等眷屬來護持,殊勝無比。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這句,也就是剛剛說的此十二位「藥叉大將」每一位又一一各有「七千藥叉」等眷屬,他們也都來參加這藥師法會。「同時舉聲」,也就是向佛宣誓。「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這句,是說:「世尊!」我們今天,能夠「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不再」感受惡趣,怕墮到三惡道這「恐怖」的地方了。 我們知道要聞佛名號,不是簡單的事,世界上人口有幾十億,但是真能聽到佛號的又有幾人?所以說要「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一方面是自己累世修行,宿植善根;另外,還要承佛威力加被,否則是聽不到的。(p405)
藥師如來有無量的功德,具足無邊行願,祇要一聽聞其名號,即可罪障冰除,福慧增長,所以這「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眷屬」,他們聽聞了藥師聖號之後,與藥師相應,便沒有再生惡趣的恐怖了。 藥叉儘管福報大,力量強,但免不了輪迴,所以仍有感受受惡趣的苦痛。 現在聽了藥師佛聖號,不但身心安寧,不復恐怖,且得於佛前發願,護持佛法,培植善根,將來必將解脫惡趣。 像在黑暗中摸索,充滿恐懼的孩子,聽到母親的音聲,一切恐懼便可解除,而勇敢的往前,奔向光明的坦途。「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這是藥叉聽到藥師如來的聖號之後,蒙受佛力的加被,頓息惡趣的恐怖,為了表示報答佛恩,故稟告佛說:「我等相率」,皆同「一心」。 這裡的「一心」,指的是十二大將以及他們的眷屬同心同意。「乃至盡形歸佛法僧」也就是自今而後,「盡形壽」的「歸依」三寶,歸依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這句話也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作義利饒益安樂」的為作種種「義利」,這「義利」,是正當的好處。利,有的執著於眼前的好處,有的執著於個人的好處,這都不是「義利」;必須成就眾生,共同成就佛道,才是真「義利」。(p406)
「饒益安樂」,饒,是生活物質的豐足;益,是利益;安樂,內心平安快樂,也就是脫離苦厄,而得到「饒益安樂」。 這藥叉受了佛的教化,知道佛法的好處,不但發心歸依三寶,還發了大誓願,要利濟有情。 可是,我們自己呢?大家聽聞了如來的勝法,得到佛法的好處,卻不發菩提心,利樂眾生,卻一天到晚,計較這,計較那,真是慚愧。
「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這句,就更進一步的指出,藥叉菩薩們發心護持佛法,利益眾生,是「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並不是在佛前說說而已,而是在任何時地,都要付之行動。「隨於何等村城」指的是鄉下農村,「城」,指的是人口聚集的都市;「國邑」的「國」,是首都,「邑」,是縣城。「空閑林中」,甚至於在渺無人跡的「空閑」之樹林中。「若有流布此經」,也就是若有人流通廣布此「藥師經」。 「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這句,簡單的說,是「或者」有人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也就是念藥師佛聖號。「恭敬供養者」,或設種種花、香等供具,恭敬、虔誠的供養藥師如來。「我等眷屬護衛是人」的「我等」,指的是藥叉大將,及大將所有的「眷屬」,一定經常的「衛護」這個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使他們從一切的苦難中「解脫」出來。「諸有願求,悉令滿足」這句,是說諸有情的「願求」,悉令滿足。諸有情的「願求」,我們知道有的是求長壽,有的求富貴,有的求子女;當然也有進一步的,所求的是無上的佛道,這些上次都說過了,這些願求,悉令滿足。(p407)
「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消災的功德。「或有疾厄求度脫者」,如果有疾病、災厄,困擾著我們的生活,而希求「度脫」的人。「亦應讀誦此經」,這是告訴我們也應該一心一意的「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這是教導我們解開這疾、厄苦「結」的方法,要以「五色縷」,結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那藥叉就會給予加持保佑。 例如各位到媽祖廟,去求媽祖保佑,會用紅色的絲線,綁著媽祖的「名牌」,然後掛在身上,這樣媽祖就會保佑了。 古印度是以「五色縷」,不像中國是用紅絲線;印度是綁在手上,中國則是掛在脖子上。「五色縷」,我們已經說過,以青、黃、赤、白、黑等五色,代表信、進、念、定、慧等五法,以咒加持,綁在手上,就可以消災延壽。「得如願已,然後解結」,也就是說,等到病苦、災難解除之後,「得如願已」,然後再解開縷「結」。 關於如何打結? 印順導師的考證說,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用五色絲線織成十二個藥叉大將的名字;一說是一邊稱念一位藥叉大將的名字,就用五色絲線打一個結,如次念十二名字,共打了十二個結。 兩者比較起來,印順導師認為後一種說法簡便而近情。 因為打結是一種互通信息的工具。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人都用打結來記明事物,發生一件事情,就打一個結,看結,就曉得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藥叉大將沿用此法,教眾生遇災難時,念它名號,就打一個結,這訊息一相應,立刻前來護持。 所以今日我們知道這個方法之後,自己可以在家裡清淨的地方,一邊念一大將名字,一邊打一個結,然後祈求藥叉大將護持,立刻會得到感應。等到病患痊癒,厄難息除,然後將結解開。(p408)
四、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指的是藥叉們能夠如此發心護法,並且教導他們結藥師結的儀軌與方法,以實際行動利濟有情的這個時候。「世尊讚諸藥叉大將」,釋迦「世尊」特別稱讚「諸藥叉大將」的諸,指十二藥叉大將。「言」,對他們說。『善哉! 善哉!』好極了! 好極了! 這就是「稱讚如來」,世尊在這裡,為我們表演稱讚「藥叉大將」他們那護持眾生的誓願。「大藥叉將!」這是先讚歎他們的行為之後,叫十二藥叉大將,也是要咐囑給他們重要的任務。「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簡單的說,「汝等」能知「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這本願「恩德」,也要成就藥師的無上佛道,必須「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當然這句話看似對「十二藥叉大將」說的,其實也是針對修藥師法門的人所說的「囑咐」。學佛一定要上報四重恩,也就是佛弟子必須懂得報達佛陀的教化,真正的報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佛陀咐囑藥叉大將,也是交代我們,要「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p409)
五、結語:
這幾天,國內的總統大選,並沒有因為投票的結束而告一段落,反而因這次選舉過程的一些紛爭,造成人民與政府間的信任,發生無以彌補的危機。兩千三百萬人,透過民主的制度運作,應該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朝野合作無間,共同建造一個祥和的社會才對。如今,是誰「壞君臣法」,傷害了台灣,那後果自有該承擔的人,要背負因果,所以我們不必太過憂心,倒是建議各位,在台灣這紛紛擾擾的今天,大家多念藥師佛的德號,希望仰仗藥師佛的慈悲加護,拔除台灣的眾生之苦。 而我們在座各位,要恭敬奉持、讀誦此經,廣為宣講,使台灣的災厄早日消除於無形。(p410)(第二十九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