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藥師經第二十七講---深信藥師行願,教育有妙吉祥 p363-377

發布日期 : 2022-03-02 05:14:30

     藥師經第二十七講---深信藥師行願,教育有妙吉祥 p363-377

一、前言:
    上一週,我們把「信解難得」講解圓滿了。 我們知道佛的果德,「諸佛甚深行處」唯佛與佛,才能證知,佛陀也告訴我們,「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也說不完。 我們是普通的凡夫,只有對佛深信,透過信心清淨,能生實相,多少體會其中的一絲消息而已。 上一次我們也說過,以阿難尊者追隨世尊的信心來說,阿難當然會對世尊所說的話,深信不疑,絲毫不生任何疑意。可是我們眾生,距離世尊的時間長,生活的環境也改變了許多,要我們如同阿難尊者般的深信,在感情上,認知上,都不可能。 所以佛陀安慰我們說:「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 但也鼓勵我們「人身難得」,「藥師名號」難聞,只要我們聞說藥師如來的名號,能夠立刻信受憶持,至心稱念,便可蒙藥師佛的慈悲願力之加被,「 深信切願」,往生淨土,所以各位同修,一定要好好修持這藥師法門。

二、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 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p363)

    「爾時」,當爾之時,簡單的說,那個時候。「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這「救脫菩薩摩訶薩」是這時刻的當機者。 救脫菩薩,是救拔眾生脫離苦難而得名,可見是依德立名。 根據佛光大辭典的註解,「此菩薩以救人病苦,脫離災難。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列之為八大菩薩之第四。有關其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身呈紅色,坐蓮花座,右手執持妙法藏供養,左拳按胯。又依修藥師儀軌布壇法載,救脫菩薩身呈白色,二手為金剛拳印,按於兩胯,呈微慢之相而坐。總之,此菩薩宏傳,特重於消災延壽。 也就是世尊在這裡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藥師法門能為我們救病、延壽。  「偏袒一肩,右膝著地」這句,即是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這是古代印度表示尊敬的禮法,佛教的比丘拜見佛陀,或一些外道對他們的師長,都必須偏袒右肩,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 可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那是對師長的尊敬,並且隨時準備為師長服勞、聽令使役的敬禮。  「曲躬合掌而白佛言」這句,各位如果到清萊的沙彌學院,就可以看到了,這些沙彌對師父,或對老師提問題請教,一定是「曲躬合掌」。

   「大德世尊 !像法轉時」這句,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大德」,是對「世尊」專屬的尊稱,現在很多人亂用,大家要留意。  「像法」,指的是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時之第二階段,有一千年。 佛法經過正法之後,後人所弘揚的佛法,乃是相似於正法時之教法,故謂之像法,也就是像法時之略稱。(p364)
   「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種種患,也就是種種的病苦。 底下這句「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也就是氣色黯淡,病入膏肓,沒救了。 這時「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大家圍在一起,束手無策,只能傷心的「啼泣」。

     好了,這段是如來開示後,「當機主」的「救脫」大菩薩,發願繼佛,宏揚慈悲救世的精神。 這段簡單的說,當釋迦如來開示結束「這時」,在法會的「聽眾」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名叫「救脫」。此大菩薩,弘揚消災延壽法門。 這時,救脫菩薩「即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他身上「偏袒右肩」,面對佛陀,「右膝著地」,恭敬地「曲躬合掌」,而後向「佛 」稟「白」的請教。 

     救脫菩薩說:「大德世尊」! 到佛滅千年後,「像法轉時」,佛法已經不興隆,這時「有諸眾生」,善根微薄,業障深重,為種種「病患」之所困厄。 一病,就是幾月,或「長病」幾年,以致於色身「羸瘦」如柴,「不能飲食」,這種景象各位一到醫院,就會看到很多。 這些病苦的眾生,臥病在床,越病越重,「喉」嚨口「脣」,「乾燥」焦破,不能說話。  「見諸方暗,死相現前」,也就是眼「見」東西南北「諸方」,黑「暗」來侵襲,這時氣血沒有了,「油盡燈枯」四面八方都暗了下來。 到了這臨「終」的時刻,自己病苦難堪,而「父母」以及兄弟、妻兒等「親屬」,以及「朋友、知識」,也就是師長或知心好友,見其病勢沈重,醫藥無救,不免有「生離死別」的苦切,所以「圍繞」著病人,「啼」哭啜「泣」,這更給了病人,加添無限的苦痛。 所以我們現在研究「生死學」,知道這臨終一刻如何教導家親眷屬以及死者,趕快助念,不要讓死者「住在」色身的病苦,親屬的不捨以及提起「正念」,這是相當重要的事。 人,都是要死的,縱然當下上有父母,無人奉養;下有兒女,無人撫育;……再難離、難捨,都要離、都要捨;再放不下,還是要放下,這是臨終時最大的學問。(p365)

三、『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然彼自身」的然,是這時的意思;彼自身,他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他自己的身心,這時的神識還未出離。  「臥在本處」,躺臥在原來的病榻上。  「見琰魔使」的見,就是神識看見了琰魔使,就是閻羅王的使者,我們中國人說牛頭馬面。「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這句,是閻羅王的使者,會帶著這病患的「神識」到閻羅法王的前面審判。「神識」指的是有情眾生的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稱神識,有時又稱靈魂。 寶積經百九曰:「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  」不過當代高僧上淨下空老和尚常說「靈魂」不靈,因為魂不能自己作主,只能隨業力受報。 (p366)
    「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這句,每個「有情」眾生一出生,就有一個「俱生神」,形影不離地相依相伴。 所謂「俱生神」,它是與一切人之出生而俱生,形影不離的記錄個人一生所做之善惡,所以屬於「第八識」。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這樣解釋,青丘之藥師經古跡下曰:「傳說:本識與身生,故名俱生神。能熏習故,言具書持。表法王故言授與,由業威力,似神相現。」善珠之藥師經鈔下曰:「言俱生神者,若約實而言:神即識,俱生神者,即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是受生之主,與身俱時而生,故名俱生。 隨諸有情所作罪福,皆熏在阿賴耶識中,故言隨其所作乃至皆具書之。  」又六十華嚴經四十五曰:「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如來神變,亦復如是。非諸聲聞所能知見,唯諸菩薩,乃能睹見。」

    「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也就是說,「俱生神」會「隨時隨地」將我們 「所作」的事情,「若罪若福」,不管是善、或惡,「皆」一點不漏地,完全「書」寫下來,比我們自己「意識」記的,還要清楚、明白 。 待我們命終之後,「盡持授與琰魔法王」,原原本本,鉅細靡遺地拿給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這句,爾時,那「時」; 「彼王推問其人」,也就是琰魔王就依著記事簿冊;「推問」,「推」敲,審「問」那被拘去的「人」,並且「計算」他平生 「所作」的事,看到底「善多惡少」,還是「善少惡多」,計算計算,然後「隨其罪福」的輕重,「而處斷」他該受何報。 (p367)

     事實上,上淨下空老和尚說得好,「靈魂」真的不靈,因為神識受報,依佛法來說,除了這裡的「善、惡」業報之外,還有「 淨」業的修行,以及「願力」這引力的牽引,所以說是很深奧的。 現在,救脫菩薩為了適應我們這末世的鈍根眾生,引用一般比較通俗的說法來教導我們。 一般的病人,在垂危之際,雖然自身還是「臥在本處」,意識清楚,這是第六識的作用。 這臨終一刻會看「見琰魔」王的「使」者,來拘引他。  琰魔法王,中國俗稱為閻羅王,義譯為平等王或雙王。 據說,有兄妹二人,死後受生地獄,分掌統治罪人的職權,故稱雙王;因對罪犯的判罰公平,鐵面無私,不講人情,所以又名平等王。 王的使者,一如我們人間衙門裡的差役,我們傳統上稱為「牛頭、馬面」,古怪兇惡,把病人的「神識」拘「引」到「琰魔法王」的跟「前」, 聽候審判。 這裡,我們要囉唆一下,法王有三:一是推行十善,以正法治世的,我們稱轉輪法王;二為鐵面無私,治理地獄罪犯的,我們稱琰魔法王;另外是針對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的,我們稱無上法王,也就是佛。 三者雖然同稱為法王,但管的範圍以及執掌、意義,卻有差別。 (p368)

     這裡,大家要留意,看見琰魔使者等等,是在病重悶絕,或昏迷狀態之下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業相現前」。 所以病患在自己的心識上,會幻現出一些果報影像,這時,人並非真的死去,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被琰魔使者拘入地獄。 有的人會夢見自己過往的「先人」來接他;有的人會夢見「冤親債主」來討命;有修有證的,當然預知時至,正等著佛菩薩來迎接他。人,如真的死了是不能復生的。 唯識學說,眾生有八識,這神識,是第六意識,非是第八阿賴耶識。 我們見人悶絕或昏迷過去,外表看來,似乎已經死亡,其實還有第八識在執持。 第八識若一旦脫離軀體,生命便告結束,絕不可能復活。所以,此處所說的神識受報,純屬意識的活動作用,這是大家要知道的。

     我們看琰魔王之裁判罪人,或輕或重,完全是以罪人自己的『俱生神』所呈報為根據的。這『俱生神』,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良心」。 我們每個「有情」,從生下來,就有一個「俱生神」,也就是自己的「良知良能」,形影不離地跟著,所以當我們做錯了事,或是佔了別人的便宜, 我們的「良心」會譴責我們自己,這就是「內咎」。這「良心」,也就是在我們「第八識」中,忠實的紀錄。 因此我們日常生活的言語造作,「良心」會「隨」我們「所作」的事情,「若罪若福」,或善或惡,「皆」一點一滴的、不漏地,完全「紀錄」寫下來,好像電腦的檔案,比我們自己記的還要清楚。等到我們命終之後,便原原本本「盡持授與琰魔法王」。 那「時」,琰魔王就依著記事簿冊,隨著我們的「罪福」的輕重,「而處斷」該受何報,所以完全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p369)

     像這種現象,我們聽了很多,據說,這些命不該絕的,甦醒之後,對到「琰魔王」受審的情形,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不過,業相現前的情形,也不一定要到臨終的時刻,才會出現。 很多打坐有經驗的老參,有時,一入輕安或是定境,那一生中作善、作惡的情境,也會清楚地,一一浮現於心頭,過去的事,一幕一幕的如在夢中,像真的一樣。 好像年輕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忤逆」父母的事,一上坐會立刻浮上來,為此抱疚於心。 不修行者或修行功夫不好的,平時的所作所為,到了將死的前夕,那這些「業相」,一定會從神識中顯現出來。 俱生神,也就是第八識,將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善、惡、罪、福,不管善的、惡的,或是無記性的,都熏習在八識田中。 有時,自己都記不起來了,也就是第六意識已經忘記,但它卻受熏習在八識中,因此一舉一動,做善做惡,都留在一個不可磨滅的八識庫藏中。 作惡的,如宰羊殺豬為業,臨死時,所見的,都是豬羊向他討命索債;好殺青蛙的,見到滿地盡是青蛙,向他叫囂吵鬧。 所以我們要常憶念金剛經的名句:「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俾得清淨。

四、「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p370)

    「時彼病人親屬、知識」的時,指的是彼病人的病情,已進入死相現前的時刻。 這時的親屬、知識,如果懂得救濟的方法,是還有生還的希望。「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句,指的是這時,如果能讓臨終的病者,「歸依」大悲慈濟的藥師如來,也就是設消災延壽的法門,而且依教奉行,或有復起的可能。「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這句是說,此一方便法門,必須是這樣:一 、「彼病人」的父母「親屬、知識」朋友等,要專誠懇至,「為」他「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二、「請諸」高「僧」大德,一遍又一遍地「轉讀此」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三、「然七層」長明「燈」,每層七盞,共四十九盞,以象徵生命光輝的延續;四、「懸」掛「五」種彩「色」的長「幡」,幡上寫著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叫「續命神幡」,意思即延續病者的壽命。 若能這樣代為皈依藥師如來,禮請高僧讀誦藥師經,以及然燈、懸幡供養如來,那麼「或」者「有」此可能,使「彼」病人神「識」得到「還 」復甦醒過來,生命得以延長。 不過,這是病人壽命還沒有盡,或具有善根,再加以代為皈依、念佛、誦經,作了許多功德,則可因此回復生機。 如壽命已盡,此生業報力盡,到了必死的時候,那是無法挽救的。 故說或有是處,即或者有此可能,而不說決定。(p371)

五、「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

   「如在夢中,明了自見」這句,是說經過家親眷屬以及知識,幫他「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後,並「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而且命不該絕的人,得到藥師如來的加持 ,如此的,死相現前,生命垂危的病人,可以扭轉危機,恢復健康。 此後的一生,必定棄罪惡,進趣於善行。 這被琰魔使者,拘引到地獄,親見各種殘毒、可怕的刑具,犯人受罪的那種悽厲、慘痛的景象,以及琰魔王推問審判的情形,都「如在夢中,明了自見 」。都明白了,是他自己親自看見,相信這會讓我們毛骨悚然,再也不敢做壞事了! 在經歷這些境界的時候,「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也就是「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長到「四十九日」依照前面所說的各種續命方法去做,所以「彼識還時」,也就是他的神「識」就得「還」甦回來。 

    「彼識還時」的時,那「時」。  「如從夢覺」,恰「如從」大「夢」中「覺」醒一般。「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這句的「皆自憶知」,是病中所夢,所見的,各種悽慘苦況,歷歷分明,「皆」是自己會回「憶」起來的,並且確切的「了知」這「善」業與「不善業」,所感 「得」的「果報」;當然,生死輪迴的因果情況,也更為清楚。(p372)

    「由自證見業果報故」這句,「由」於,這是親「自」身歷其境,確實「見證」到「業」感「果報 」的緣「故」;「乃至命難」這句是說,自今而後,不但平時不做越軌的非法言行,「乃至」遇到「命難」,例如有人以刀械等威脅他的生命 ,逼他去作惡,他也寧可犧牲生命,這就是「命難」。遇到「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為了苟且偷生,「造作」任何罪「惡」「業」。死,不過是這一期生命的結束,還可得到未來的善報;如偷一時的生命,作了惡業,必定要墮落惡趣,受無量苦,這是他已經親自看過的。 

六、『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這一段很明顯的是結勸,也就是總結上述延命的方便法門,而由「救脫菩薩」勸我們大眾,要努力修持藥師法門。

   「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的是故,也就是這個原因;救脫菩薩說,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我們已經說過,「淨信」兩字就如同金剛經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也就是說對藥師如來有「淨信」了,還具備「淨業三福」這樣成就的「男子、女人」,稱為「善男子、善女人等」。 簡單的說,凡對藥師如來有「淨信」的「善男子、善女人等」。  「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這句,也就是說皆應依教「受持」,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並且「隨力所能,恭敬供養」。不管遇到病苦纏綿,死相現前,或有任何不幸遭遇,都應「隨」分隨「力」,盡自己「所能」,用種種香、花、燈、幡等物,「恭敬供養」藥師如來,這樣自能消災延壽,獲福無量。(p373)

七、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復云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蒭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綵幡,長四十九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當救脫菩薩在佛前,開示大眾,告訴我們要救病難以延生命的人,應該恭敬供養藥師如來「這時」。剛剛提到要然燈、懸幡等等,但如何「然燈、懸幡」? 阿難尊者非常慈悲,立刻替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請教救脫菩薩。 各位要留意,救脫菩薩雖於佛前,為大眾宣說續命的方便法,但真正的當機者,是我們這些像法轉時的眾生,也就是宣說這方便法 ,是為我們這像法、末法時代的眾生而說的,阿難體會這點!也為我們起問,請「救脫菩薩」說明具體的辦法,好讓我們有個修行的準則和依據。(p374)

   「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復云何造」這句,是「阿難」便問救脫菩薩說:「善男子」! 有病難的眾生,「應」該怎樣「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 各位要留意,「阿難尊者」問救脫菩薩,是用「善男子」這個稱呼。 因為「阿難尊者」是聲聞乘的聖者也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所以對救脫菩薩稱為「善男子」。 

   「續命幡燈,復云何造」這句是說,「續命幡」和長明「燈」,又該如「何」製「造」?  點燃? 

   「救脫菩薩言:『大德!』」這句,是救脫菩薩答覆阿難,先尊稱一聲「大德」。 剛剛說過,阿難稱救脫菩薩為善男子,而救脫菩薩卻尊稱阿難為大德! 這「大德」只有對佛才能這樣稱呼。 阿難尊者雖屬小乘行者,但現的是與佛相同的出家相,況且他是開悟證果的聖者,為尊重出家的比丘,所以可以稱大德。 

   「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蒭僧」這句,是救脫菩薩說,若有病人,「欲」想「脫」離「病苦」,親屬朋友,或諸善知識,應「當」為這病人,歷經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八分齋戒 」,我們已經說過,不再重複。 (p375)

   「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蒭僧」,也就是說,同時,「應以」種種清淨「飲食」,及其所「餘」留下來的財物,這些財物做各樣「資」生用「具」,好像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資」生用「具」,「隨力」量「所辦」得到的,多少不拘,隨分「供養苾蒭僧」。苾蒭僧,也就是我們稱的比丘。「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句,是又於「晝夜六時」中,虔誠的「禮拜」,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 晝夜六時,指的是一整天,不中斷。我們知道印度古時,日夜各分初、中、後,三時,有時又稱二六時中,指的都是一整天。 「讀誦此經四十九遍」,也就是此外,在這一天中,還要專心「讀誦此」「藥師經」四十九遍。 也就是專心的讀誦此「藥師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還要「然」七七「四十九」盞「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同時「造」藥師「如來形像」七尊;「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 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簡單的說,在「一一」聖像前,各各「供置七盞燈」;而且,一一燈的體「量」,要「大如車輪」。而且,燈要有人常時照料,從第一天,「乃至四十九日」,務使「光明不絕」。 當然,最長是四十九日,如果早日病癒,那一七、二七、或三七日便可停止。  燈,代表光明,是延續生命的象徵,所以要「光明不絕」。

    「造五色綵幡,長四十九搩手」,這句是說,製造「五色」的「綵幡」,長要「四十九搩手」,這「搩手」,是古印度量物時所使用的工具。( p376)

    我們把手指伸開,從大指端到中指端,叫一搩手。 一般成人的一搩手,大約有六、七寸。 四十九搩手,大致上是有三、四丈長。  「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此外,還要放生,「放雜類」的「眾生」,必須至「四十九」數,例如放生鳥雀、魚蝦、爬蟲等類,要有四十九種。 放生,是放其他生物的壽命,可以讓我們延長壽命,獲得健康。 這種例子很多,我以前生病的時候,我弟弟幫我放生,一放生,立刻得消災延壽的功德。所以佛教提倡不殺生,更要放生。  「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這句是說,如能依照以上所說的各種辦法去做,病人便可以「得」到「度過危厄」的災「 難」,也就「不」再「為諸橫,惡鬼所」執「持」,而能恢復健康了。

八、結語:
    藥師法門真的很殊勝,它能讓我們恢復健康,無病延年。 好多的病,有時是冤親債主現前,有的是邪神惡鬼作祟,攪得病者不死不活,苦痛欲絕! 如能依法修持藥師法門,過去的罪障,得以消減;功德善根,也蒙受藥師如來威力的加被而不斷增長,所以希望各位多加推廣。(p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