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藥師經第二十六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掌握當下,好好修行 p352-362

發布日期 : 2022-03-02 05:00:29

藥師經第二十六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掌握當下,好好修行    p352-362


一、前言:
    上個講次,我們談到「信解難得」的前半段,我們知道「諸佛甚深行處」 唯佛與佛才能信解,而我們普通的凡夫,只有對佛深信,透過情感轉移,才能信心清淨,而生實相。以阿難尊者追隨世尊的信心來說,阿難當然會對世尊所說的話,照單全收,絲毫不生任何懷疑。可是我們眾生,不是世尊的堂弟,又沒有追隨世尊的經驗,要我們如同阿難尊者般的深信,在感情上來說是不可能。佛陀當然知道這一層,因此他老人家在上星期也將我們當成阿難一樣,在本經親口為我們補充「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並能「至心受持」之後,還能「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的這一句話,為我們做保證,這是多麼的慈悲,所以各位同修,一定要好好修持這藥師法門。 本週我們繼續往下看。

二、『阿難! 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 阿難! 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繫菩薩。 阿難! 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

     我們在上一講中,已經說明了「信」與「謗」的得失。 現在,世尊再幫我們歸結,也就是幫我們整理,讓我們對藥師法門能生淨信,並鼓勵我們能如實理解,進一步的「淨信」。可見世尊的用心之苦。(p352)

     「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這句,上星期我們已經說明了,各位可以再拿出上星期的講義對照一下。 「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這句是再次的印證,「諸佛甚深行處」,唯佛與佛,才能信解,我們不管是對於世尊的情感轉移,還是對佛本來就相信,總之現在能無條件的相信「如來威力」的加持。 所以世尊一開始,告訴阿難,也就是對著我們說,藥師如來的無邊功德,「是諸佛甚深」悲智「所行」的境界,一般眾生是「難可信解」,而 「汝」阿難,也就是我們這些有緣的眾生,現「今」卻「能」信「受」,我當然知道,這不是我們這些凡夫自己的智慧力所能辦的,而那是完全「是如來威力」的加被,才有這個能力。 

      「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這句,是佛陀為我們補充說明其中的道理。 因為,這「諸佛甚深所行」,不但一般愚癡闇昧的凡夫難於信解,即解脫生死,證得小乘極果的「一切聲聞」和「獨覺」這些聖者,也不能信解;修行大乘的行者,只要是「未登」初「地」之前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的「諸菩薩等」,也都同樣「不能如實信解 」,所以我們不能「如實信解」並不可恥。 我們知道學佛剛開始是「信」,所以十信位,是入佛之基本教法,我們常說「唯信能入」。(p353)
    而信心,應包含(一)、信心:也就是對三寶完全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滅盡了一切妄想,對三寶無條件的深信。  (二)、念心:對三寶有了真信,也明了、通達,一切日常生活,皆以「佛法」為依歸,這樣的處事,在人事物上都圓通,成了習慣,雖經幾多生死, 也不遺忘現前之習氣。 例如,我們現在有許多的習性,這都是上幾輩子留下的「念力」;我們學佛,這念心很重要,所以要常念佛。(三)、精進心:對三寶有了真信,為人處事都能以妙圓、純真這樣的精明之用心,自然漸漸的趣於真淨。 所以清淨不是用說的,而是真誠心、一心,久了自然清淨。(四)、慧心:為人處事以真誠心、一心,久了之後,心精於一,自然現前。如此的無私、無我,則般若智慧自然發起。(五)、定心:無私、無我,外境不再攀緣,智慧朗朗清明,周遍寂湛,如此的心常凝於一境。  (六)、不退心:外境不再攀緣,定力發光,念力精進,自然不退道心。(七)、護法心:初發心很強,道心不退,一心護持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融。(八)、迴向心:如此的覺明,常保、安住道心、護法心,則能以妙力,感佛光迴照,又趣向佛道,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迴,安住無為,如此的「心平何須持戒?」入於「恆在戒中」,而不遺失。(十)、願心:住戒自在,遊於十方,所作悉隨願。

     可見,發於十信,必具: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我們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具足這十種心, 才是信心清淨。 而這十種心行,都是以信心為首、為導,所以總名為十信。(p354)

     在十信沒有修習成就以前,名十信菩薩,也名十善菩薩。 等到十信心修成,一念心中,具足十信功德,即名為信成就發心,也即是十住的初發心住。 至於「十住」,它的次第是:(一)、發心住:具足這十種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之用,為人處事,都能圓成一心。  (二)、治地住:用心都是真誠,心之明淨,如琉璃透徹,內現精金,也就是有了功夫,不再是表面的「外鑠」力量,而是「內化」了,成了自我人格特質,這就是妙心履治,成為心地也。(三)、修行住:如此的精進,以往的「修行」心態、境界,清楚、明了。 如此的不管是任何時間、空間,在任何地區,任何環境,都無留礙。(四)、生貴住:在任何地區,任何環境,不管是順境、逆境,都無罣礙了,這心境與佛同,也就是與佛同一鼻息,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五)、方便具足住:當慈悲與智慧展現,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六)、正心住:「內化」的力量深化了,不只言行與佛類似,心相亦與佛同。(七)、不退住:言行與佛類似,心相亦與佛同,如此的日日長增,不再退轉(八)、童真住:這時赤子之心現前,佛身、佛性 一時具足。(九)、法王子住: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我們一般稱為入聖胎;由方便具足住到剛剛說的「童真住」是為長養聖胎。這時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如理如法」這是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修行達到這樣的境界,既為佛子,當然堪行佛事。這時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是佛以智水灌頂,所以稱為「灌頂住」。(p355)
     十信、十住的位階,滿足自利,沒有問題;但對於利他之行,雖有「感悟」的境界,卻是談不上功夫。因此還要入「行」三昧,加以錘鍊。「十行」也包括:(一)、歡喜行:我記得在講普賢行願品的時候,我說過普賢行願的核心是「隨喜功德」。人性,總愛嫉妒、障礙別人。能不能將「嫉妒障礙」的心轉化為「隨喜功德」的如來妙德,這是最為重要。自利圓滿,而處處以「隨喜」的心,平等的隨順十方叫「歡喜行」。(二)、饒益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效的利益一切眾生,決不「失言,失人」,這就是「饒益行」。  (三)、無瞋恨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我們在自覺覺他的過程中,難免遭受各種誤會、歧視或是毀謗,但仍然以平常心,歡喜面對。 所以又稱無違逆、無恚恨行。(四)、無盡行:只要利益眾生的事,不分大小,如同台語說的「揀揀做」。菩薩為了隨順眾生之根機,而現其類身,化現各種「同事攝」,以通達十方,真是利他之行無盡。(五)、離痴亂行:做事情太投注了,樂此不疲。好像畫家畫畫,迷在做「畫」上;講經說法的法師迷在「講經」上,雖是利益眾生,自己卻落入「痴」上,造成偏差。 佛法強調「中道」,落入了「痴亂」,都不是佛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六)、善現行:懂得離痴亂行,對於各種修行法門,能於同中「現」異相,於異相中各「現」同相,所以圓人說法,法法皆圓;癡人說法,佛法也不是佛法,大家一定要注意,把佛法說成不是佛法,那真的是罪大惡極了。(p356)

    (七)、無著行:真正
會弘揚佛法的法師,講起佛法,讓人感覺不到是在「弘揚佛法」,如此的如沐春風中,佛陀的願行自然而然的啟迪了我們的心行 。 所以一一塵中,現十方界,而塵、界都不染。(八)、尊重行:我們以前說到普賢行願品的時候,我們要「度」眾生,不管他們是胎、卵、濕、化等等眾生,「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我們教化別人,常有老師對學生,或是上對下的感覺 ,如果懂得調整心態,對眾生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這就是「尊重行」,也叫難得行。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內化了,已經成為自己的人格特質。 起心動念,言行造作,與十方諸佛之軌則相同。(十)、真實行:前面所說的圓融德相,一一清淨,入於無漏,一真無為之性現前。

     入於無漏,入於一真,這是自利,更要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讓眾生與我同圓種智,如何做呢? 這就是迴向的重點。 十迴向,又作十迴向心: (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簡單的說,就如同金剛經上說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行六度、四攝, 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而無一眾生得度,這就是「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很重要,千萬不能停留在我我我。  (二)、不壞迴向:前面修行三寶所得,十信、十住、十行,不斷迴向此善根,不能鬆懈,以達無上正等正覺。  (p357)
    (三)、等一切佛迴向:等同三世一切佛,所作之迴向,我們也要如此的迴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四)、至一切處迴向:心量無邊,由迴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一切眾生,同等普施,而作供養。(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善護念學佛的無盡功德藏,迴向一切無盡善根,時時、處處迴向而作佛事,使無盡功德、善根,全部顯露。(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隨順,隨類恆順;平等,不取捨;即迴向「隨順平等」所修之善根,無染無著,成一切堅固善根。(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這裡的「等觀」,不強調心行,而在於智慧觀照。 隨類恆順,是以智慧,來迴向利益一切眾生。(八)、如相迴向:是甚麼角色,就要扮演好該角色,這樣隨順真如相,所成之善根迴向。(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在迴向的過程中,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十)、法界無量迴向:法界無量,迴向無量。 

     說了這麼多,具備了這法界無量,迴向無量,才算入「地」。 而坦白的說,登地菩薩才算對於佛法,已經登堂入室了,這時才真正是分證得如來的法身,也才能部分如實信解諸佛的甚深行處。 剛剛說過,「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 聲聞、獨覺,雖是出離三界,出離了六道,那勉強說是入「真實行」,所以不能如實信解。例如一瓶醋,祗聽別人說是酸的,雖然可信,但你不親口嘗一口,酸歸酸,那酸的感覺,不夠確切實在,必須親自嘗了一口,然後才確實知道它是酸的。(p358)

     我們平常的信,祗是一種仰信;相信佛、菩薩、祖師等,均屬仰信,即由尊敬仰慕而起的信。對於佛果的功德,凡夫固然不能如實信解。就連二乘聖者,地前菩薩,也都未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繫菩薩」,才能如實信解。

      所謂一生所繫菩薩,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生補處菩薩」,根據密教的釋義,一者,一實之理,於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乃至至於第十地,更有第十一地, 即佛地之法,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 可見一生者,謂從一而生。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的三昧總持門。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到了等覺、妙覺,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所以說,成佛的補處菩薩才能如實信解。 而阿難的信,與我們的深信,都還是仰信;真正的如實信,那就要親自體證,所以極其不易。 

     「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這句,是世尊知道我們要如實信解,極其不易,所以再次為我們做一層更深入的說明。「人身難得」這我們一打開經典,就要提醒自己。真的,在生死的輪迴中,宇宙的有情眾生胎、卵、濕、化的眾生何其多,我們要得到人生身,就如同佛陀為我們做的比喻「指甲中的沙」、「盲龜浮木」中那麼稀有殊勝,所以「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p359)
    「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這句,指的就是佛法難聞,更何況是「信敬尊重」。 得了人身,能「於三寶中」,起「信敬尊重」,例如現今世界上有六十多億的人,信敬三寶的,能有幾人? 這些學佛的,又能「信敬尊重」當然更是難中之難。 我們進一步的說,「信敬尊重」的佛教徒中,能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又能如實信解的,當然是:「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真的,大家想一想,人身難得,又能信敬三寶,如今還能得聞藥師如來名號,這都是各位累世累劫修行的善根,極為難得,各位一定要加倍努力,精進修行。

三、『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佛的德行、願行,真的是難思難了,要信解,固然難得;現在佛陀再次的為我們說,藥師佛在這一段為我們說,功德更是無盡,難以盡說,我們繼續談下去。

    「阿難!」這是佛對「阿難」再次強調:「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這是「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累世修行的「無量菩薩行」。 通俗的說,為什麼有那樣大的功德,能讓眾生一聽聞其名號,一切的災難,悉皆消除;一切願求,都能滿願? 原因在於過去菩薩因地中,他老人家修「無量」的「菩薩行」。 菩薩行,指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六度萬行,我們已經說過多次,這裏就不再贅述。(p360)

    「無量善巧方便」,我們剛剛談到迴向的時候,有一「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位,能隨順等觀一切眾生,並且救濟,主要的力量,就是「無量善巧方便」。而接著談「無量廣大願」這句,發「無量」的「廣大願」,就是要如相,今天示現甚麼角色,就要扮演好該角色,這樣隨順真如,普等救濟一切眾生,自然成佛。成佛以後,即有「無量善巧方便」,慈濟一切有情,令其離苦得樂。

    「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這句話,是以「時間」的久遠來比喻。 有時佛在形容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時,用的是「樹葉」,使用的是空間的觀點。我們說過「一劫」,從增劫到減劫,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到人的壽命只剩下十歲,如此稱「減劫」; 然後,人的壽命又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增長到八萬四千歲,這就是「增劫」。 一增劫到一減劫,稱為「一劫」。 佛在這裡說,假定他老人家一直的稱讚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以「一劫」或「一劫餘」的時間來廣為敘說,也說不盡的。可見,上面說不但佛果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難以說盡,即菩薩因中的廣大行願,也難說盡,所以要「廣說」藥師如來的無量行願,和善巧方便,也還是說不完。 

    「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這句,「劫」,時間雖長,到底是有「盡」的;而「彼」藥師「佛」的廣大「行願」,及其「善巧方便」,卻是「無有」窮「盡」的,再多久的時間來說也說不完。這是顯示藥師如來因行與果德,都是廣大無盡。 

四、結語:
    的確,佛的果德以及善巧,我們是無法親證的,但是對於三寶以及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虔敬信仰,我們深信。佛的果德我們要證,而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也不能忽略。例如種種學問以及生活上的工藝、技術、事業,也要用心學習,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這個意思。 善用無量法門,才能真迴向給一切眾生,以成就佛道。 ( p361併p362)(第二十六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