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藥師經第二十五講---知行合一,才是教育p339-351

發布日期 : 2022-02-24 04:40:25

     藥師經第二十五講---知行合一,才是教育p339-351

一、前言:
      上個講次,我們談到「供養得護持益」的這一部份,已經講圓滿了。 我們先後知道持誦藥師經,大家所期盼的「長壽」、「富饒」、「官位」、「男女」,都能因為修行藥師法門而圓滿得到;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不好的夢境,不如意的事,沒有了;各種天然災害,也都自然而然的避開。 我們學佛皈依三寶,發了心之後,就會隨著您修行的願力,求受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修行者,受沙彌戒、具足戒等等。受戒之後,我們都知道受戒容易,守戒難,一旦毀犯了,世尊教導我們,我們要好好懺悔,要稱念藥師聖號以消除業障,另一方面,還要憶念藥師佛的本願,以培植慈悲心,滅除毒害心,如此自然消災免難。 所以,希望消災免難,就得至心稱念藥師如來的名號,以消除宿業,滋長悲心;同時稱念藥師聖號,可以將內心的瞋毒,洗刷得乾乾淨淨,這樣災難自然消除,這是我們上幾講中所說的重點。

     這星期,我們就介紹「信解難得」這一節,我們就分別看下去:

二、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否』:

    真的,佛的功德、願行,真是不可思議,絕非我們眾生所能理解、想像得到的。我們以前說到金剛經,有一句話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為什麼會真正體會到諸法的「實相」?這一段是佛陀他老人家親自跟我們說的話,我們從中間就能體會一些奧妙。(p339)

     一開頭「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這句,相信大家會發生疑問,剛剛本經的當機者為曼殊菩薩,而現在佛陀卻轉過頭來告訴阿難? 我們知道,曼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因此對於藥師佛那不可思議的功德、願行,當然了然於胸,所以佛陀不必對這一類善根利器的大菩薩解說,但是對我們這些半信半疑,難信難解的劣根者,阿難尊者就倒楣的代我們「受教」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不要以為佛陀是對著阿難尊者說,其實是藉著阿雞尊者,再次的,慈悲的對我們說明藥師佛的功德妙行,要我們「入」信心清淨,老實的信解。

    阿難,義譯是慶喜,我們讀佛經就知道他老人家是釋尊在家時的堂弟,非常的聰明,博聞強記,一聽到什麼,就記得什麼,所以我們稱他為佛出家弟子中 的『多聞第一』。他前後跟隨釋尊二十年,佛所說的法,他都能記憶不忘,一一背誦下來,是結集經典的重要人物,因此我們在寺廟中,經常看到在本師釋迦牟尼佛旁邊,有一老一少;老的是迦葉尊者,少的就是阿難尊者。 佛法若沒有迦葉尊者召集五百羅漢來結集,以及阿難尊者複誦佛陀所說的法,是沒有辦法成為三寶的。 (p340)
    所以這句話是釋迦「世尊」告訴「阿難」尊者,底下是它的重點。

     「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否」這句,簡單的說是:像「我」稱讚,宣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所有「功德」,這「是」十方「諸佛」最奧妙,極「甚深」的「行處」,在一般眾生是最「難可解了」的,「汝 」阿難聽了,可相「信」嗎? 這句話很不容易瞭解,我們必須詳加說明。

    「諸佛甚深行處」簡單的說,明心見性之後的「體、相、用」是如何? 明心見性之後的「境界」,是怎麼個感受,這些,對我們凡夫來說,真的是甚深難了。我們一般世俗的人,對於那些有智慧的人,他們想的,他們所做的,就常常起疑問了,更何況是佛菩薩?翻開二十五史,我們就可以瞭解,世俗的偉人都有「甚深行處」,所以這裡佛陀問阿難,縱然我稱讚了,您可相「信」? 阿難是釋尊在家時的堂弟,信心最足,以他對世尊來說,自然相信。 但是這種信,只是粗信,因為尊敬而起的信,如果自己沒有親證「佛」的境界,那真是「難可解了」。 即使因為尊敬而起的信,對佛的方便、妙用,也是甚深又甚深,難通難達極難通達,怎麼可能知道,所以不易信受。

     法華經說過:『諸佛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又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可見,以我們肉眼凡夫,是無法瞭解的。根據祖師們的解說,佛的智慧,我們說的一切種智,也就是我們唱誦的正遍知這樣的智慧,對於法界性相,自他因果等等,想要知道,於一剎那間,遍照無遺。(p341)

      這種境界,我們沒有經驗,所以對於這種微妙甚深的「智」,坦白的說,我是難可解了。因此這裡所說的,大概只能就祖師的註解,依樣畫葫蘆。法華經認為即使「等覺大士」,對於「諸佛甚深行處」,亦如隔雲望月,依稀不真。可見,我們這些具縛凡夫,要信,可真難。 不過,法華經也說:『唯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者』,我們今天雖然不能親證「佛」的境界,但是要讓自己保留在「信心清淨」,才有辦法一步一步的進步。瑜珈戒本也這樣提過:『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為非善,盲無慧目,於如來眼隨所宣說,於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 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可見,我們雖然對「諸佛甚深行處」不容易體會,但一定要記住「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這是我們的基本態度。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否」,他老人家明明知道我們智慧小,對「諸佛甚深行處」不能體會,但現在仍訓示我們,應觀藥師佛願、行,也就是要我們以藥師佛的人格、德行,先強信,才會學習而接受,等到有一天自能漸漸解了。這種學習理論,就是現在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 學生接受一種道德理念,剛開始是由他律,慢慢的才能自律。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也是強要學生先盲目的背誦,等到有一天,「讀書萬遍,其意自現」,意思自然明白。可見,教育的理論縱然是日新又新,但是教育的原理原則,古今中外是不改變的。現在佛問阿難信不?也是含有強信性,這個道理大家要懂。(p342)


    「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的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我們以前已經說過,彼指的是東方琉璃光世界。 所有功德,指的是藥師願行。 諸佛甚深行處的處字,即指藥師那甚深德行,所展現的「體、相、用」之境界。 甚深行處之前,這句「此是」很重要,也就是說要達到佛的境界,一定要有「如來所有功德」。 佛的智慧慈悲所行的境界,若沒有如來所有功德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們都知道佛法有大、小乘,一切經典,都是契眾生的根性而說,所以所論述的不完全一致。一般說來,有的重視境、相的分析,希望透過「觀照」,把問題看破,例如般若的空與唯識的有;有的重視行門的修持,例如淨土與禪;另一種是重視果德的顯示。側重境、相的,以說明宇宙人生的情況,六道的輪迴,以及眾生的色身、心識等,以唯識之有的科學分析,再以勝義諦的哲學,予以觀空,有意味、最現實,所以易於信仰和理解。著重修行的,說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等等,這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雖然容易理解到。不過談到禪定,發慧,體證畢竟空性,尤其真如不二,實相無相,這些勝義行,更不易解。闡述果德的,如法華經、華嚴經、彌陀經、藥師經,這類經典,所說的都是佛果位的圓滿功德以及神通、智慧和利生濟世等事。(p343)

    這些,就如彌陀經說:『此難信之法』,因為這與我們凡夫的心境,差得太遠,故難於信解。 所以教化眾生,談唯識,分析宇宙、人生等自然現象與心理活動,雖然枯燥,倒還容易接受;進而論到菩薩行門,觀照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實相,還不難信解;但要說到佛果的境界,也就是諸佛甚深行處,那就太高深,太難信解了。 所以我們講經說法,要知道佛法的境、行、果,是有其一貫性的。 剛開始,從境相的分析,到行門的陳述,直到果德的闡發,這有其脈絡的。 我們講經,要記住,不要貪文字的淺顯,而應契以眾生的根基,讓剛聽經的由可思議,到不可思議;由易信解,到難信解,循序漸進,才容易有效果 。

三、阿難白言:『大德世尊! 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 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 世尊! 此日月輪,可令墮落; 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大德世尊」,這是阿難回答佛陀的。「大德」,梵語婆檀陀,是對佛的一種尊稱,也可譯為尊者,本來是對佛的尊稱,不過現在卻被濫用,因此有必要加以說明。在佛教中有一「上座」,勉強與現在的大德意思接近,約有三類。一般所重的,是勝義上座,也就是能證真,而得解脫的上座,那是大德。年輕的比丘或沙彌 ,如能解脫生死,就是上座。其次,有智慧上座,就是受持三藏的大德法師。此外還有福德上座,指的是福緣殊勝,得信眾信仰,而得財力以修寺、塑像等,為佛法服務。(p344)
    這三類,勝義上座是專精禪思的;智慧上座,是受持三藏的;福德上座,是勤勞僧事的傑出者;佛是三者兼而有之,這才是大德。 我們現在習慣尊稱佛教徒為「大德」,實在是對這個名稱的誤用以及濫用。 但是「積非成是」,人家既然這樣尊稱,那我們一定要自我檢討,上述三者,我是兼而有之? 還是最少我也有一項達到「上座」的標準? 才不會愧對人家對自己的稱呼。 

   「世尊」這句,我們已經說過,世尊,是佛的通號之一,即梵語薄伽梵。 佛的功德智慧,究竟無上,不但為世間的人天所尊重,也是出世的三乘聖者,所共同尊敬的,所以名為世尊。

    於如來所說的「契經」這句,「契經」就是上契諸法真理,下契眾生之機,我已經說過。 我們講經說法,一定要上契諸法真理,否則那是魔說;但是也不能不考慮聽者的程度,否則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一點用處都沒有。中國的一句名言:「可以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言;不可以與之言而與之言,失人;君子不失言也不失人。」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佛陀所說的經教,都是上契諸法真理,下契眾生之機,因此講經雖然只有四十九年,卻是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的「契經」。  「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這句,表示阿難對於有大德行的世尊,深深信受,絕「不生」起任何「疑惑」。(p345)

     「不生疑惑」這句,阿難是世尊在家時的堂弟,非常的聰明,博聞強記,所以我們稱他為佛出家弟子中的『多聞第一』。而一位聲聞行者,對於釋尊所說的諸佛甚深行處,何以能夠深信不疑? 底下這句「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是阿難自己說的。 我們知道阿難追隨佛,由於他們在家時又是親兄弟,所以形影不離的,跟著佛陀四處奔走,親自目睹耳聞的時間有二十多年,當然最為了解佛陀,對阿難來說,佛陀是唯一可信的。本經出自佛陀親口說,阿難自然全盤相信。可見,連阿難當時也非能信解「諸佛甚深行處」,他也是先信任釋尊的聖格,絕不會說假話,這樣由他律,進入自律。 而「如來的動身發語,以及起心動念,一切三業妙用」,阿難以他追隨佛二十多年的親聞目睹,「無不清淨」,也就是無不清淨,無非是智慧 、慈悲的展現。 因此,這裡佛陀所說的最深難解的如來果德,他能「情感轉移」,「愛屋及烏」,信受不疑。 阿難從信佛,而深信藥師如來的本願功德- - 諸佛甚深行處,就是這種「情感轉移」的道理。

     談到世尊「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這句,記得經典有一則記載,從前有一外道,不信釋尊已證大菩提,特地暗暗的指派他自己的兒子,來跟隨佛,並且暗地裡視察佛陀的各種生活動態。 經過了三個月,他們父子都看不出佛陀有任何的一點毛病,於是這位外道,才死心塌地的棄邪向正,歸依佛陀。 佛的威儀嚴肅,衣服整齊,內外一致;佛說法也用不著思考,說出來的道理,自然契機契理;佛對世出世法,不用推求,自然現前明了。佛的身、口、意業,三業是如此的清淨,也只有阿難跟隨佛陀最久,而且最接近佛,在日常生活中,佛的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乃至說法度生,每一樣的動作,阿難都是最為了解,最為親切,所以,阿難對發揚藥師如來果德的本經,徹底相信,也因此,佛陀在這裡才會轉過頭來問阿難,這意思就清楚明白了。(p346)


    「此日月輪,可令墮落」這句,指的是阿難由於相信佛陀的德行,自然就將情感轉移到藥師佛的身上,因此阿難說:縱使天空的「日月輪」,可以「令」它「墮落」下來,也就是説縱然太陽、月亮掉下來了。「妙高山王,可使傾動」,指的是連地上的「妙高山王」,我們也可以「使」 它「傾動」。 妙高山王,指的就是須彌山。 須彌山並非是我們地球上,用肉眼看得到的山,它是四天王天以及忉利天所賴以支撐的山。 用肉眼看得到的山,是可以移動的,我們常說的「愚公移山」,須彌山,就非我們人力所足以改變的。 以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兩句的重點,就在於凸顯底下的這句「諸佛所言,無有異也」。「諸佛」所說的話,絕對真實不虛,「無有異也」。「無有異也」也就是我們中國的老話,「放諸四海而皆準,以俟百世而不惑」;套上現在的話說,古今、中外,這個道理都不能改變。 可見,縱使太陽、月亮,有掉下來的一天,須彌山有傾動的一刻,而阿難對佛所說的「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這話的可信性,就如同他對於佛陀的信任是一樣的,海可枯,石可爛,而「諸佛所言,無有異也」。(p347)

四、『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 由此不信,返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這一段是說明眾生,對諸佛甚深行處,若相信不疑,有何功德,若誹謗不信,又有何過失。 剛開始是由阿難陳述不信的過失,我們一定要留意。「有諸眾生,信根不具」這句的「信根」,我們學佛,就像一棵樹木的成長,必須有樹根將營養、水分、空氣給予吸收,才能長成大樹;學佛也一樣,必須有五根,才有力量,成就佛道。「五根」有二種: (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識。 二耳根,生耳識。 三鼻根,生鼻識。 四舌根,生舌識。五身根,生身識。這五根匯入『意識』,經末那識到阿賴耶識。所以俱舍論說:「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寶、四諦,這是學佛的根本。 二精進根,又名勤根。 勇猛修善法。三念根,憶念正法。 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 五慧根,思惟真理。此五法,能生他一切善法,故名為五根。 俱舍論也說:「於清淨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故。」所以這裡的「信根不具」,指的是對於「三寶、四諦」的信心不足。 我們學佛就是這樣,半信半疑,不能信心清淨,以致於退失了菩提心,這是多麼可惜。(p348)
     由於信心不足,以致於「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一聽「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便「作」這樣「思惟」:憑什麼理由,「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的「名號」,就能夠「獲」得那麼多的微妙「功德」,和殊「勝 」的「利」益? 這種心態很正常,所以很多同修一聽到念佛,就認為是迷信。 我記得我剛學佛的時候,也是有這種心理,直到學佛這麼久,也略微懂得「諸佛甚深行處」,才深信不疑。

      剛學佛的,「由此不信,返生誹謗」,「這種現象很普遍。由於有「此」疑惑,難免「半信半疑,甚至於「不相信」繼而「返」而生出種種的「誹謗」。我們身邊這種人很多,大家都會遇到。 因為剛剛說的,由於諸佛甚深境界,只有智慧深厚的,信心十足的,還可從推理中,或是如阿難尊者般的,是由於情感轉移,還能信解;不然,信根不足,智力薄劣的,當然難於信受了。 不信還好,最怕的是因而以自己的意思,妄加誹謗佛法。 這樣,罪過就很大了。

    這樣的人很可憐,阿難尊者告訴我們說,「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彼」,這類信根不足的眾生,他們在漫漫的生死洪流中,沒有光明,沒有依怙,只能生活在「長夜」中。  「失大利樂」,因為沒有佛光的照耀,沒有佛力的加持,一切福德、智慧,無由滋長,所以生命中「失」去了極大的「利樂」。 「墮諸惡趣」,永遠的「墮」落在惡鬼、畜生與地獄等三「惡」趣中。 ( p349)

     「流轉無窮」這句,指的是沈沒在三「惡」趣的苦海深淵中「流轉」,進進出出無窮無際,想要出離惡道,是求出無期。在般若經的「讚毀品」中說:「一切功德,讚歎經典為大;一切罪過,以毀謗經典為重。」所以千萬要記住,不要隨便以自己那目光如豆的智慧,妄加誹謗經典。 

    「佛告阿難」這句,是佛陀不只同意阿難的話,還立刻加以補充。 我們當老師的,就經常有這樣的經驗,學生說得正確,但尚未清楚的說明時,老師一定會立刻加以補充。所以,接著由佛補充,以讚歎信受的功德。這樣,謗佛的結果是「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而說明讚歎信受,又有哪些功德?「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也就是說,那些有善根的,聽了「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立刻升起淨信的心, 並且「至心受持」,至心受持,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就是聽了之後,一心一意,就如同母之憶念自己子女般的心情,還升起恭敬心,恭敬供養,這就是「至心受持」。  「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這句,也是闡述「至心受持」這句。 聽了「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之後,馬上相信,「不生」絲毫的「疑惑」,如果有這種大根器的眾生,假定能這樣,而還會「墮」於「惡趣」,我以我佛的慈悲與智慧來說,決定「無有是處」。 這一句話是佛陀為我們做保證!

五、結語:
    我們知道以阿難尊者追隨世尊的信心來說,阿難當然會對世尊所說的話,照單全收,絲毫不生任何懷疑。可是我們眾生,不是世尊的堂弟,又沒有追隨世尊的經驗,要我們如同阿難尊者般的深信,在感情上來說是不可能。佛陀當然知道這一層,因此他老人家在這裡為我們補充這一句話,為我們做保證,只要我們聞說藥師如來的名號,能夠立刻信受憶持,至心稱念,便可蒙藥師佛的慈悲願力之加被,往生淨土,或受生天上人間,這是多麼的慈悲啊!我們怎能不好好修持這藥師法門。(P350併p351)(第二十五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