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第十九講---有愛心,更要有方法p264-275
一、前言:
上星期我們談到,得聞藥師如來的名號,不只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能隨自己的意思,選擇東方琉璃光世界;如果功夫不夠,以此功德就能生到天上,享受天福。 最殊勝的是本有生天的善根也無窮盡,不會再墮於地獄等惡趣中。 所以等到天上的壽命一盡,立刻再降生人間,不會墮入三惡道,還感得美滿的人生以服務社會,教化眾生,並能精進修行,趣向佛果。
本週我們繼續談「持咒治病益」這段,原文是「『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乾消、黃熱等病;或被魘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 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那謨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薜琉璃缽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勃陀耶。 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 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 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文章不長,我們將重點給予解說。 (p264)
二、復次,曼殊室利! 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乾消、黃熱等病;或被魘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復次」是釋尊說了聞名利益之後,「復次」又再次呼喚「曼殊室利」,也就是告訴我們。「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的 「彼」,指的是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本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口親宣,所以談藥師琉璃光如來,稱「彼」,來表示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 「由本願力,觀諸有情」的是當他證「得」大「菩提時」,「由」於在菩薩因地,所發的「本願力」,也就是慈濟一切眾生苦難的願力,尤其是面對病苦眾生,「視病如己」般的,以慈、慧眼「觀」「諸有情」的病況。
眾生所「遇」到的種種「病苦」,本文略舉了數種:
「瘦攣」,在古代,指的是肺病等所引起的疾病,又叫癆傷病。 事實上,肺病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都還是難以醫治的絕症,人們是談「癆」色變,因此本經將這種疾病,列為首要的。
「乾消」,在我國醫書中叫消渴症,口渴、肚餓,吃得多,拉得多,這大致是腸胃疾病,會讓人一天天消瘦。 (p265)
「黃熱」,即黃疸,身上溫度高,面色、眼睛全都發黃,跟肝臟的毛病有關。
這三種病,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流行重病,故釋尊特別舉出來當作例證。 這些都是生理上的病患。
其次,「或被魘魅」所擾,這是上幾回談的,被人暗中以符咒等以山精鬼怪之作法,造成神識顛倒,危害到健康。 或被「蠱毒所中」,這是「中蠱」,而喪身失命,上次的講義也說過。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沈迷不正當場所,吸食安非他命,搖頭丸等毒品,這種「蠱毒」,那比起早期一對一的「中蠱」,可就相當可怕了。 假定,我們社會上多多的推動藥師教育,讓這些受毒品所害的被荼毒者,能聞藥師如來名號,那自然病苦消除,所求願滿,就不再受折騰了。
「或復短命;或時橫死」這句,眾生遭受這些疾病、毒害,沒能有效醫治;「或」者,年輕時便夭亡,也就是「短命」,未克享天年。 「或時橫死」則專指天災人禍,例如,戰爭中被刀、槍所傷;水災中遇到土石流,或者為洪水所溺;乃至於遇到火災,被大火燒死等等。 現在的社會,交通工具非常發達,但是搭飛機墜機,搭船遇到船難,或是遇到各種車禍,甚至如上次搭太空船,一升空就爆炸,這都是「橫死」。 總之,人的福報已經享盡,但壽命未盡,這是短命;福報、壽命都未盡,而偶然死於非命,名為橫死。這些有情眾生如果懂得「持誦」藥師如來名號,那自然病苦消除,所求願滿,就不會有這些遺憾。所以說藥師如來發了如此的大慈悲心,「欲令」眾生的一切「病」痛、「苦」難,皆得「消除」,使其「所求」的消災延壽的這個大「願」,都能夠得到「滿」足。 可見,念藥師佛的功德,累世的惡業都能消除,所發的願都能感應實現,但所求的,如果祗是治病,則必須持咒,速度比較快。 所以我們要消災免難,平時的行持,還是多多稱念藥師如來的聖號;若為治病,或避免有意外事件,可要多持藥師神咒。 (p266)
三、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
持咒,是藥師如來於大悲願力,在觀察眾生的病苦之後,為滿眾生的願,特為施設的方便。 要持咒,是非常神聖慎重的事。「時彼世尊,入三摩地」這句,是說那「時」候,「彼」藥師「世尊入三摩地」,也就是「入定」。 三摩地,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 中文的意思是定,或是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等,意思我們稍加說明。
「入三摩地」,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 我們的心,平常都是心意識在作主,而不是般若智慧,如能將「心意識」的「受、想、行、識」,以佛知佛見,空性智慧,所觀之法 ,叫正受,故曰受。 同時,「入三摩地」是將粗暴的心,善調之;諂曲之心,調直;散亂之心,定於一,故曰調直定。 如此的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 這樣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p267)
以上是「入三摩地」的大要,不管是稱三昧,還是新稱三摩地,都是正定或正受,等持、等念。 至於「等持、等念」的「等持」,是平等的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 不過在這裡大家要瞭解,這功夫不是心意識,而是「智」,所以唯識論五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三也說:「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 可見,「入三摩地」,即平等持心,不惛沈,不掉舉,以正知正見的智慧,令心保持平衡、安靜,而專注於一境。
我們在誦持佛經中,都經常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將說法、說咒、現神通時,每每先要入定。 佛,無論穿衣、吃飯,說法度生,佛的心境,本來是無時不在定中。 不過,為與我們眾生方便、作示範,每欲說法、持咒前,即先入定。 就如同好的老師,上課前一定要先靜下心來,如此方能洞察每個學生的心境、程度,好因材施教。
咒,我們講心經的時候說過,它是不能以言語來說明的一種特殊靈力的祕密語言。一般我們又稱神咒、禁咒、密咒、真言。 咒原作祝,係向神明禱告,令怨敵遭受災禍,或欲祛除厄難、祈求利益時,所誦念之密語。印度古吠陀中,即有咒術,可見這不是佛教獨有的語言。 依長阿含經卷十四載,釋尊曾駁斥咒術,然雜阿含經卷九載,釋尊也曾為我們說毒蛇護身咒,這與世尊對於婆羅門教的態度是一致的 。天神,世尊瞭解到要教育他們,不是利用他們的「神力」來為我們做事,但是他們具有的特殊能量,世尊並不否認。(p268)
咒有善咒、惡咒之別。善咒,如為人治病,或用於護身之咒,有利益人的稱善咒;如咒詛他人,使之遭受災害之咒,稱惡咒。 世尊禁止弟子修習咒術、以咒術謀生,僅允許以咒治病或護身。 所以我們說「咒」它是諸佛菩薩,乃至天神所示現的能量,以定為其本體,所以要說咒,也必先入定,才能相應。
定,所散發出來的功用,各各不同。 本經在這裡,說「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也就是現在所入之定,名除滅一切眾生苦惱,為其特別功用。事實上,定能引發種種妙用,故亦名功德林,亦名功德寶藏。我們平常的心,常在散位,妄想分別很多,非常的複雜,所以就如陶淵明所說的,「既自以心為形役」,心隨境轉,像波浪一樣,逐物浮沈。 假若,心安了,定於一,如如不動,這時有個願力,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就是「轉識成智」的定,心能轉物了。
我們欲界凡夫,妄想執著,心為形役,所以都是散心,談不上「定」;到了天界的定力,亦為境量拘限,所以還是會退轉;唯佛定力,隨心自在。 我們在修定的過程中,應遠離四種障:(一)怯弱障:指的是不希望出離。 有些煩惱,我們明知是不應該的,卻不想出離。 例如,所知是障,但好不容易讀了那麼多的書,要把以往讀書所涵養出來的習性「丟掉」很難,好像我的講義很難擺脫以往寫論文的習性,這就是「怯弱障」。(二) 蓋覆障:指的是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這五蓋。 (三)尋思障:經常落入心意識的思維,喜歡鑽牛角尖,這是尋思「欲」等的染污。 (四)自舉障:喜歡以自己的小聰明,自以為是,這種高舉下劣之智見。 唯識宗及密宗善於運用瑜伽觀行,而禪宗以坐禪方式,都在幫助我們去除這些障礙,以明我們心性中,那如如不動的 「定」,讓我們臻至佛果之實踐方法,此即修定。 我們修定,必須以藥師如來之自在之定,發願欲滅除眾苦為榜樣,發願滅除眾苦,如此的,定中之能量就與藥師如來一體,讓我們執持藥師如來名號,就能相應這「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的大定,而獲得消災延壽的功德。 (p269)
肉髻,據佛本行集經所載,佛陀頂上之肉髻,高廣平好,是佛頂隆然而起,為三十二相之一相,這是代表佛福德最為圓滿、最為尊貴的瑞相。 一入定已,就立刻從此肉髻中,放大光明,然後宣說陀羅尼咒。 可見,藥師佛由此大願,起大悲,入大定,並從大福聚中,放大智光,而說此咒。
陀羅尼,譯作持,總持,能持、能遮所以稱「總持」。 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 分為四種:一是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所以又名聞陀羅尼。 二為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就是我們常說依義不依語。 三為咒陀羅尼:依禪定發秘密語,有難以瞭解之神驗,謂之咒陀羅尼。 四為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聞、義、咒、忍,為所持之法。法、義二者,以念與慧為體,咒以定為體,忍以無分別智為體。佛地論五曰:「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論五曰:「陀羅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p270)
聞、義、咒、忍四種陀羅尼,今日則習慣指咒陀羅尼,曰陀羅尼。 現在藥師如來所入的三摩地,叫做「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定。藥師如來「入定」後,即「於肉髻中出大光明」這句,頭頂上的肉髻,剛剛說過 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名無見頂相。 頭部,為全身最高、最貴的所在,今從佛的無見頂上,放大光明,這表示從最高定,發究竟慧;身光先發,心光也就隨應而來。 慧發於定,而說法說咒,則又是從智慧流出的善巧方便,故從無見頂上,放大光明。 我們讀經,看到大乘經所說咒語,每從佛的無見頂上,放光說出,如楞嚴咒,即是佛頂放光化佛而宣說出來的。 頂髻在佛的最高處,我們所不能見,表示此咒從佛最高的智慧中流出,深妙不可思議。
「光中演說大陀羅尼」這句,演說指的是以身作則,並從文字般若說出陀羅尼。 讓眾生攝持一切功德,遮障一切罪惡。 功用大,不可思議,故名大陀羅尼。
四、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缽喇婆,喝囉闇也,怛陀揭多耶,阿囉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p271)
咒,是秘密藏,持念就好,不必求解,但是藥師佛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所以這藥師咒翻譯的很多。 太虛大師以及印順長老都做了翻譯,我在這裡就轉述如下:「南謨」,即皈依、皈命的意思。 「薄伽伐帝」,為薄伽梵的異譯,也即是世尊。 「鞞殺社窶嚕」,是藥師。 「薜琉璃」,即是琉璃。 「缽喇婆」,是光。 「喝囉闍也」,是王。 「怛陀揭多耶」;是如來。 「阿囉喝帝」,是應供。 「三藐三勃陀耶」,是等正覺。 這幾句綜合起來,即是:『皈命世尊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應、等正覺』。 以下才是真正咒心:「怛姪他」,就是『即說咒曰』的意思。 「唵」,應讀作嗡音,意義很多,一是皈依義,即是集中身心,而向於三寶。 二是警覺義,提起注意,也就是把精神集中起來,注意一個地方。 「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即是說:藥! 藥! 藥! 也就是發願當眾生的藥,有效的救度一切眾生。 「三沒揭帝」,即是普度,普遍救度一切眾生之義。 「娑訶」,也作『娑婆訶』,意思是速得成就,等於中國古代文書中的『急急如律令』。
所以此咒的上半部,是皈依藥師如來,祈求加被;下半部,是說用藥治療一切眾生病苦,希望眾生離苦得樂。 佛教中的咒語形式上也大多是如此,一開頭就是歸依什麼佛,或哪一尊菩薩,如大悲咒的『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等,即是歸依三寶,歸依聖觀音菩薩的意思;往生咒的『南無阿彌多婆夜』,即是歸依阿彌陀佛;還有善天女咒,以及其他許多咒語,也都以歸依為開始。(p272)
持咒,到底是否靈驗? 這當然有,不過也有條件。 在特殊情況下,危急臨頭,專誠懇切,念起來就有效。或者是經很長的時間,每日精勤持念,才能發生神效。有人持大悲咒,十年或廿年,得到神驗,可以為人治病,一念就發生作用,這是恆久受持的關係。 像我,偶爾念幾遍,心又不專切,斷斷續續的,沒有恆心,所以不靈驗。 但談到打太極拳,我從十五歲開始學,算起來也有一段時間了,而且不管是晴天雨天,我幾乎是無間的練習,所以一出手,立刻可以感到「氣」的流動 ,多少有那麼一點功夫。 世俗上的功夫如此,持咒與念佛也一樣,都要持久,還要一心專念。 不過念經、念佛與念咒,多少有些不同。念經要了解經義,念佛也要明了佛的名號及其本願功德,至於念咒則不然,咒的含義非常多,不必了解,祗須集中精神,一心持念就行。
五、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曼殊室利! 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p273)
「爾時」,指當「時」。「光中說此咒已」這句,就是藥師如來在「光中說」了「此咒」之後。「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也就是整個世界,因受佛光的威力所動,「大地」都「震動」起來,而且還普遍的「放大光明」照「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的宿業頓除,所有「病苦」,盡「皆」消「除,受安隱樂」,不會再受任何病苦所纏綿侵擾,而永遠過著安靜、康寧的生活。 這一段是說明,藥師如來在東方淨土宣說此咒之後,令彼土一切眾生身心健康,無病自在,得安隱快樂。 而地動放光,這是除病延壽,可見這藥師咒的功力,是何等殊勝偉大! 釋尊本著悲愍心懷,特別將這咒介紹給我們這充滿無邊病苦的娑婆世界,希望我們也能夠依教奉行,同樣得到藥師如來的護念,根絕一切病患,過著安寧康樂的生活 。
接著這一段,是教導我們如何持這個咒,這也是世尊的慈悲,不只告訴我們,還親自教我們「如何」持。 持咒滅苦,念咒除病,最好是病者自己念,但假定遇到病勢沈重,自己不能持念的眾生,我們也可以代為持念。 意思是說釋尊又告訴曼殊菩薩,也就是對我們說,假「若」看「見」有「男子」或是「女人」,染患到種種「病苦」,就「應當一心為彼病人」,虔持藥師如來神咒,使他脫離病痛。 我們在平時要下工夫,勤念多念,念得一心不亂,到了應用的時候,自然靈驗。 替病人持念此咒,必須洗「澡、漱」口,「常」保持身口的「清淨」。 然後用病人吃的「食」物,如水果、稀飯之類;「或」用病人所服的「藥」湯藥丸;「或」用「無蟲」的清淨「水」。 以這些東西,持「咒一百」零「八遍」,然後給「與」病人「服食」。 (p274)
這樣,病人「所有」的一切「病苦」,便可「悉皆消滅」。「若有」其他的要「求」,例如恢復健康之後,要求免於短命、橫死、餓死等等,能「至心念誦」藥師神咒,也同樣可以蒙佛加被,得以「無病延年」。 而且,「命終之後」,憑此咒力,也能展轉引發功德,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 只要往生東方淨土,決定「得不退轉,乃至」究竟證得大「菩提」,一如西方極樂淨土。
六、是故曼殊室利! 若有男子丶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持咒的利益,到這裡作了結論,釋尊勸導我們,要恭敬受持,所以再次的叫曼殊室利,也就是對我們說:以「是」之「故」,「若有男子 」或「女人」,對「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能「至心殷」勤、尊「重、恭敬、供養」,那末對於「此」藥師「咒」,應當「常」時受「持」、念誦,以自利利他,切「勿令」它「廢忘」,意思很清楚,我們就不再解釋!
七、結語:
如來開示的善巧方便中,前面說的是聞名利益,內容相當的多而且廣,例如我們說過的可以遠離種種罪惡,還能獲種種往生淨土或是升天的善樂;而本段世尊一方面告訴我們持咒的利益,另外一方面特別慈悲,親自教我們如何虔誠的持念藥師咒,只要如理如法,便可病根拔除,恢復健康。 相信這一個利益,也是大家所希望的。(p275)(第十九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