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藥師經第十八講---知識就是道德p251-263

發布日期 : 2022-02-18 04:55:51

                  藥師經第十八講---知識就是道德p251-263

一、 前言:
     上星期我們談到「得往生淨土益」,我們知道真心的「至心持念」,如果持念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臨命終時有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來接引; 假若至心持念藥師如來的名號,則有八大菩薩來迎。 世尊告訴我們,若有四眾佛弟子,也就是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以及其他淨信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等,這些佛弟子能受持八支齋戒,或經一年之久,或於一、五、九這三個月內,受持「如來學處」,並以此受戒的善根,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見無量壽佛,聽聞彌陀如來及諸大菩薩開示正法,而還未到根本定的眾生,若是能聞得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持念,臨到命終時,即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指示眾生往生淨土的道路,或是往生東方淨土,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各種不同顏色相雜的寶華中,自然化生,這法門是這麼殊勝。

     今天我們繼續談下一段:「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 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 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文章不長,我將利用這個機會約略介紹印度,讓大家進一步暸解佛教的背景。(p251)

二、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

     藥師法門的殊勝,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可以說非常的廣大普及,尤其,我們上星期還說它與淨土經典一樣,持誦這藥師佛名號,立刻可以往生西方,同時它有另外的選擇,可以往生琉璃光淨土。 不過,這些話大家要瞭解,如果我們到一個專修專弘西方淨土法門的「道場」,我們就不必提了,只告訴他按照他們師長教導的,一心專念,必能往生西方,這才是「契機」的教學。 

      藥師法門除了這種殊勝之外,有的眾生表面上學佛,但真要成佛,他又怕、又不敢想,只是想要追求福報,進到「天堂」享受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天人生活,甚或只是希望繼續在人間過個好日子而已。 因此,「或有因此,生於天上」的「或有」眾生,指的就是這類不想到淨土成佛的,也「因」為,聞藥師如來名號,而以「此」功德,「生於天上」,這就滿了他們的願。 事實上,佛菩薩都是相當的慈悲,這不生淨土,而生天國,絕非藥師如來不加被,而是眾生的根性、信心、願力、資糧之不同,而不能不予以慈悲方便。 「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的眾生追求的是天堂,我們也不能「勉強」他們去西方極樂世界啊! 例如有些宗教的教徒,他們的願力是成神、上天堂,而不是成佛。 另外有些修行人,他們的修行功夫還不足以往生淨土,他們的資糧、條件祗可以感得生天之樂。( p252)
     因此本經在這裡說「或有因此,生於天上」,就是這兩個理由。 天,我們說過多次,也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四天王開始等六天;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等十八天;無色界空無邊處等四天,總共有二十八天,這我們講地藏經的時候,已經說過,就不再重複。

     生天,靠的是身口意的「十善業」,為有漏的善因,必須進一步的進入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 ,離一切相」,那福報才能轉成功德,進入無漏;否則有漏善因,招的是有漏樂果。因此,天福盡時,猶須墮落。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有這樣的一句話:『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真實門,頓超直入如來地』。例如最近大陸發射神州太空舟,在空中必須配有好幾節火箭,不斷的噴射,不如此,那「勢力盡,箭還墜」的。直到脫離了大氣層,進入外太空,那就沒有「重量」了。 有漏的善因,如果沒有功德力量,那善業是不足恃的。修行藥師法門的人就不一樣,因為藥師如來的加持,這樣的升天,與一般的生天「有點」不同 。 

    我們知道一般生天享受的天福,享盡了之後便要墮落到惡道,可是這類眾生,由於過去生中,曾聞藥師名號的關係,「雖生天上」受天福;等到天壽終了 ,「而本」有的生天「善根」,「亦未窮盡」。這就是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  」所以不會墮入三惡道。(p253)

      善根,上個星期已經說過,所謂「善根」,是身、口、意三業所造的善,力量是相當大,固不可拔,謂之根,所以稱「善根」。同時善,能生妙果,還生生不息,衍生其他的餘善,故謂之根。 我們身、口、意三業,造作了十善業,可以讓我們升天。 而這「或有因此,生於天上」的力量相當大,加上往昔的修行與藥師佛有緣,得到藥師如來的威神加持,所以「不復更生」,復,再次;更,也是再次 ,這是加強它的意思。  「諸餘惡趣」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等,就不再說明。 我們知道一般享受天人的福報,享盡了就墮落;而這法門,一退轉,不墮落惡趣,可見藥師如來的威神,是多麼不可思議。 

三、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 ,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這一小段談的是不必墮落「諸餘惡趣」,直接得生人間,擔任重要的領導者,或是出生學佛的大富人家的這種利益。

      我們知道生天享天福是有一定的時間,「享盡了要墮落的,可是由於宿世與藥師佛有緣,所以不會墮落三惡道,因此到了「天上壽盡」只有一條路,那自然是「還生人間」。 所以說天上壽盡,還生人間。 天,梵名提婆,又名素羅,是光明之義,自然之義,清淨之義,自在之義,可見這二十八層天,比起人間,都具有這光明、自然、清淨、自在等最殊勝的地方。 天上壽盡,我們以前介紹過有「五衰」,也就是天人將死時,現出五種衰相。 這「五衰」是: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此五相一出現,就表示天上壽盡。(p254)
     談到人間,我們都說人間太苦,其實從學佛的角度來看,人間是個好地方。 例如,釋尊不出生天上,而生人間。 可見人間的環境,不太苦,也不太樂,既沒有天國欲樂的迷惑,也沒有三途劇苦的逼惱,是最適合修行、辦道的場所。 我們若能切實利用「人身難得今已得」的時光,精進修行,累積福慧資糧,這樣成就佛果,人間是最理想的機會,因此藥師佛才會在這裡,以他老人家的威神加持給我們,「不復更生諸餘惡趣⋯⋯還生人間」,這是有深意的。 

     「還生人間」之後,「或為輪王,統攝四洲」,「輪王」,我們以前也介紹過,輪王,梵音是遮迦越羅,翻成中文是轉輪聖王。 擁有七寶:也就是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同時,具足「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等四德,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御世 ,其統治的國土豐饒,人民和樂。 我們講金剛經時說過,轉輪聖王的色身跟佛菩薩一樣,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福報與佛相同,但是慈悲與智慧,就不像佛陀一樣的圓滿 ,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見得是如來,意思就是這樣。在智度論四中有一句話:「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 ,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p255)

      轉輪聖王擁有輪寶,轉其輪寶,就能降伏四方,所以稱轉輪王。 他們的應世,在佛經上說,是人的壽命從無量壽,至二萬歲之間。也就是說,人的壽命必須在二萬歲以上,這時人心敦厚善良,所以感得轉輪聖王的教化 。 我們的娑婆世界現在是在「住劫」的時刻,「住劫」有二十增減。 剛開始是人壽由無量歲每百年減一歲,至人壽十歲,為第一之減劫,由是每百年增一歲,至人壽八萬歲,更下至十歲為第二之減劫。如此一上一下,終第十九之減劫,更增至人壽八萬歲,為第二十之增劫,至住劫而終。像我們現在人壽大致是七、八十歲, 人心險惡,無法感得「轉輪聖王」來到世間。 不過,佛菩薩慈悲,他們仍然會以轉輪聖王身來教化我們。 這世界當中有一須彌山,東南西北為四大部洲,每洲多有小王統治。 但金輪王統四大洲,銀輪王統三洲,銅輪王統二洲,鐵輪王統一洲。 今為金輪王,統攝四大部洲,也即是統一天下。 其「威德」極大,權力無比,一切都能如意「自在」。 輪王的治理天下,是為了使人類都生活得理想,也即是用良好政治,使人類都過著一種向上的、有意義的生活,故說:「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 (p256)
     所以經上說,轉輪聖王多係菩薩的化身。 談到這裡我們真的為台灣擔心。 孔子說過政治人物的施政,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這與剛剛說的「十善道」政治,也就是輪王的理想德政相近。 我們現在台灣推動的民主政治,總統、縣市長,這些直接負責國家以及地方的政府官員;還有代表民意的國會,以及縣市議員,他們本身,也許都懂得十善業,也有心要辦好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可惜的是,他們互相造謠生事,為了選票,甚麼事都做得出來。如此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動則草偃」。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人民是盲目的, 唯「意見領袖」,也就是唯以這些懂得譁眾取寵的領導者,馬首是瞻。政黨間,彼此惡鬥;上位者,彼此栽贓,推諉塞責,這樣要想帶動整個社會走入和諧、互助、友愛……這些道德的激發,思想的淨化,那根本是緣木求魚。

      所以輪王的治理,是從精神文明上,教化眾生,逐步建立人民高尚的道德生活,並且融道德與政治而為一,道德與經濟,道德與文化為一體,這才是「威德自在」。 也只有威德自在,人與人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才能真正的「和諧、互助、友愛」,大家互利互助,相輔相成,這就是「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我們修藥師法門,不止可以往生淨土,如果還不想成佛,可以先到天上,而從天上享受天福之後,不落三惡道可以即刻還生人間。 也因為過去曾「聞、思、修」藥師佛的聖號,這深厚的善根,感得轉生人道的他們,大多是有力的領導者。這就是這句福德較大的眾生,還生人間,「或為」轉「輪」聖「王」,統攝四大部洲,推動這「十善道」於我們這個世界,讓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安立,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麽令人嚮往,可見這法門是多麽殊勝。(p257)

      好了,差一點的,則「或生剎帝利」。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種姓之一,梵語Ksatriya意譯地主、王種,也就是部落的國王或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 「地主」可以跟國王並列,這是早期的地主,擁有自己的武力,以保護自己的佃農。 例如台灣西部的大片土地,是四大家族的;這些地主要開鑿水圳、築農路,還要擁有自己的武力來防止外來的入侵者,像台中的林家、鹿港的辜家,所以剎帝利的本意,指的是這些擁有武力的地主。所以說「剎帝利」是印度四姓階級中之第二階級,地位僅次於婆羅門,乃王族、貴族、士族這些擁有自己的武力的階級,係從事軍事、政治、經濟的主宰者。 我們本師釋尊,即出身此一階級,他們算是世俗上實際的統治階層。

      印度,到今天仍為全球人口最多,種族最複雜的國家;也因為種姓制度的遺毒,使印度仍是世界上最貧窮、擁擠的地區。各位如果到過印度旅行,就可以看到各大城市中,充滿了無數困苦與絕望的人群。其社會階級,共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四級種族階級,每一階級皆為代代世襲。另外,還有不被當人的賤民(Outcast)。婆羅門專指祭司等負責宗教事務之人;剎帝利屬貴族階級,是世間的統治者;吠舍包括商人與工匠;首陀羅則是社會中從事低賤工作的人;賤民則根本被當作動物來看待。這種制度能在印度發展這麼久,來自於印度人的知天達命,以及婆羅門教的長期統治。 印度人的知天達命,加上婆羅門教的教義限制,使得擁護婆羅門教的信徒,以及反對婆羅門教的「智者」,大鳴大放,造就印度成為多種宗教的古國,例如印度教、佛教 、耆那教與錫克教,均發源於此地。 ( p258)
    或生剎帝利之後,接著是出生為宗教階級的「婆羅門」族,婆羅門的梵音稱為婆羅賀摩拏,中文是「淨行者」的意思,也有人翻譯為祭司。 根據婆羅門教的說法,婆羅門種姓的祖先,是由梵天的口中所生,也是梵天思想的繼承者,因此在四個種姓中,地位最為尊貴崇高,享有極大的特權。 在佛經中我們會看到「梵志」的這個名詞,指的就是婆羅門。婆羅門的修行是這樣的,七歲以上在家讀書做學問;十五歲之後,要出家修道,學婆羅門法;至年四十,才回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就要入山修道。

     我們談到印度,一定會介紹到「婆羅門」,但要瞭解婆羅門,一定要稍稍暸解婆羅門教的產生、發展以及影響。所以我們利用這個講次,對婆羅門教稍做介紹 ,以幫助各位對古印度有個認識。婆羅門教的雛型,是源自於公元前二五○○年到一七○○之間的印度河文化,但真正成為一個信仰,並且有完整的教義、教派,則是在吠陀時期,也就是B. C1500〜B.C900期間。所謂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流行對母神、還有對動物及男女生殖器的崇拜,這些崇拜,雖然不代表婆羅門教的產生與內涵,但可以肯定的是婆羅門教在產生時,一定會接受這一方面的影響。(p259)

     因此,各位到印度、尼泊爾等地旅行,處處可以看到這類圖騰的崇拜。 到了吠陀時期,也就是剛剛說的西元前一五○○年到B.C900年,隨著阿利安人的到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就逐步成形。 所謂「婆羅門教」,是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而發達之印度古代宗教。 他們尊信吠陀,信仰多神,遵守四姓制度,主張婆羅門至上,重視祭祀,以期生天涅槃的印度教派,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印度教。

      雅利安族自中亞遷徙入印度,定居於印度河上游五河地方,當時他們就是多神之崇拜者。他們相信經由多神之恩典,可得幸福。這些對諸神之讚歌,編為梨俱吠陀。梨俱吠陀所說之諸神, 共分天、空、地三界。三界各有十一個天,而成三十三天。因此「天」在婆羅門教乃至佛教,既指天神,亦指空神及地神,這在華嚴經就介紹很多。 在佛陀時代之前後,由於反婆羅門之學說勃興,而佛陀也認為「祭祀非萬能」,但他認為諸天都是有情眾,都是需要教育,離欲才能出「三界」,他老人家的教導,就是要我們以自己的力量,勤修戒定慧,以證得清淨平等正覺的「涅槃」,並且以自己所證得的經驗,無私的教化一切有情。

     婆羅門教編有各種規定祭祀內容之經書,如天啟經、法經、家庭經等,均有詳細規定各種祭祀之方式,並嚴格限制四種姓之間的差距,而在這一點上,佛陀則強調眾生平等,這是佛教的慈悲與智慧。 其後,由於時代之遞嬗,漸漸的產生數論、瑜伽、聲論等學派;其中,聲論又分彌曼蹉、吠檀多派,他們繼承汎神論,提倡吠陀乃「常住絕對」,屬於正統婆羅門。 與此同時,崇拜梵天、毘瑟笯(那羅延天),濕婆等人格神之信仰,也隨後興起。 後來對毘瑟笯與濕婆二神之崇拜漸盛,而形成此三神為等位之學說,其後復分化為以毘瑟笯為至上神之毘瑟笯派,及以濕婆為至上神之濕婆派。一般即以原始婆羅門教為舊婆羅門教,或單稱婆羅門教;而稱毘瑟笯、濕婆二派為新婆羅門教或印度教(Hinduism)。(p260)

     好了,我們不介紹太多,只稍稍談到婆羅門教的演變和發展,最主要的是讓各位瞭解,婆羅門教始終是伴隨著印度種姓制度,也左右了印度的文化與宗教,造就了今日的印度。而婆羅門教主要是反映出「婆羅門」這個階級的利益和意識形態。剛剛說過在吠陀時期的初期,印度的宗教,主要是多神崇拜,再趨向於主神崇拜或是一神信仰,例如婆羅門教的主神,由吠陀時期所崇拜的諸神演變,到梵天、毗濕奴、濕婆等崇拜,這些各位到吳哥窟就可以看到。 一直到吠陀末期,印度的婆羅門教已然成形,祭祀儀式、崇拜內容以及它的教義,都有了系統化的確立,也構成印度傳統文化的重心,對後來的宗教,如耆那教、印度教、佛教,都有了莫大的影響,我們學佛,對於這些古印度文化的背景,不能不稍做瞭解。 

     接著,我們看「居士大家」這句。「居士」的梵語,kulapati,意思是長者、家主、家長。 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種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今則泛指平常在家修道之男子、女子為居士。可見,不是吃喝玩樂,只要掛上佛教徒就可以稱為居士,必須真正的在家修道。(p261)

     底下這句「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意思是轉生以上的三大族,他們一定是產業豐富,所以「多饒財寶,倉庫盈溢」; 第二是身「形相」貌,生得極其「端」正莊「嚴」; 還要父母、兄弟、夫婦、兒女等「眷屬」,都「具足」無缺; 第四是生得很「聰明」,有「智慧」,廣聞博知; 第五是「勇」敢、「健」強、「威猛」無比,「如大力士」那樣,可以摧伏一切的煩惱 。 可見,藥師法門能讓我們縱然是生於人間,就能具備這優越的生活條件,享受這樣美滿幸福的人生。

四、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這一段,「若」本來「是女人」,對於以「女身」來到這世間 ,不是出於願力,所以經常有「業力」折磨的修行者,以致於生起厭棄心,現在因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至心受持」,那麼這一段生死之後,便永遠「不復更受女身」,而以大丈夫身,精進修行,向於佛果。 這一小段落,與上一次的「女轉男願」意思相同,各位可以參考以前的講義,我們就不再贅述。


五、結語:
    我們知道,得聞藥師如來的名號,不只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能隨自己的意思,選擇東方琉璃光世界; 如果功夫不夠,以此功德就能生到天上,享受天福。 最殊勝的是本有生天的善根也無窮盡,不會再墮於地獄等惡趣中。 等到天上的壽命盡了,再降生人間,服務社會,教化眾生,還能精進修行,趣向佛果,這是藥師佛給我們的承諾。 (p262併p263)(第十八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