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第十六講---教育的核心,尊重生命,愛護生命p225-237
一、 前言:
上星期我們談到有情眾生,一直受諸苦惱,因為「性識未定」,以致於犯了戒,毀了正見,棄多聞,增上慢,自是非他等等。 尤其我們在修行路上,由於人性上的「共業」等種種弱點,正如前三講所說的,或是毀犯了戒律,失了正見;還是因為慢心,自是非他;以及由於嫉妒心是要「 受」極大的苦。 不過由於宿世與藥師佛結了善緣,透過藥師如來名號功德,神力加持,得以很快的回到人間,重新修行。 可見,由於有「宿世」聽聞藥師佛名號,持藥師佛名,一憶念前生墮落的因緣,立刻懂得修正見多聞,正思正修等世出、世間之道德真理,加上佛菩薩的威神加持,得以勇猛精進,善於調伏意樂。 還因此得定慧,捨家趣於非家,早日成就菩薩道,可見,我們修行藥師法門是何等的殊勝。
這星期,我們接著談「滅惱害罪」,得安樂的利益, 這是凸顯藥師佛更能幫我們消災於無形。 原文是:『復次,曼殊利室! 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 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 ,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陵互為饒益』。(p225)
ニ、復次、曼殊利室! 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鬭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
根據祖師大德所註解的,這一段是「離鬥訟,咒詛惡」之利益。 首先我們看一看,眾生之所以會互相的鬥爭、諍訟、咒詛,以謀害他人等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達成他的私心,其實都是導源於「瞋」恨心。這一段後半部,是說明遇到別人的「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等等惡緣,都可以因念藥師如來的聖號,而得解除,凸顯了藥師佛能幫我們消災於無形。
首先我們先約略的說明「復次,曼殊利室!」這句,是佛陀再次提醒我們,只要受持讀誦藥師如來名號,就可以「再次」獲得如下這樣的利益。「若諸有情」,指的是我們這些有情眾生,因「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也就是大家的瞋恨心很重,彼此相處,不能和睦共處,無法謀求和合、諒解,卻「好」生是非,歡「喜」互相「乖」角「離」間,以致「更相鬥」爭,互相諍「訟」。 (p226)
鬥,也就是鬥毆,年輕人血氣方剛,看不順眼,就拼了起來,這就是「鬥毆」。訟,即是諍辯,文人之間喜歡打筆墨文章之戰,或作文字上的攻訐;平民之間為了財物名譽,或訴諸法律訴訟,這都是「訟」。
因為上述所說的「鬥毆」,「訴訟」,其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因此不只是「惱亂自」己,又惱亂「他」人,彼此之間痛苦不堪,但是又為了面子問題, 寧可打官司到傾家蕩產,也彎不下腰,賠不是。 我有一位律師朋友,他常跟我說,有很多的訴訟案件,原因實在很「莫名其妙」,他們律師雖然也苦口相勸,但當事人堅持要打官司,彼此勞民傷財,他們也沒辦法。
人與人間,不能和睦相處,衍生的問題就相當的多。 我就看過一對夫婦,為了牙膏要如何擠? 鬧得不可開交,進而造成家庭的糾紛;安養堂的老人,為了一張椅子,拿刀殺人;我們台灣的政黨與政黨之間,不能和睦相處,造成政府空轉,以致於失業率節節高昇,治安敗壞,成為今日社會的亂源;國家與國家間,不能和諧相處 ,美國人打伊拉克,阿拉伯人攻擊美國的恐怖事件,引生了好多國際間的戰亂。總之,人類不能和平,不能互助,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是源自人類這類「瞋恨」心的作祟。
這「更相門訟,惱亂自他」的這亂源,其實是「好喜乖離」。所謂好喜乖離,乖,就是逞口舌之爭;離,即是我們說的兩舌。我記得有一次,我到雲南的昆明去旅行,爬西山參觀,路上我看到兩位攤販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爭吵的聲音真的是響徹雲霄;約莫過了兩三個小時,我們爬完西山,一回到攤販的區域,一看,兩位攤販還在吵。我問大陸的導遊,他跟我說這種現象常常有,所以見怪不怪,這就是標準的「乖」,因瞋恨心產生的鬥嘴,充滿著暴戾之氣。離,說離間的話語,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挑撥是非,這種情形大家看得很多,就不再舉例。(p227)
我們每個人「業」不同,各如其面,這是累世累劫以來的習性不同,加上這一世所生長的環境不同,諸如家庭環境不同,社經地位不同,同時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樣,因此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看法想法。在十三講中我們也說過,這些不同的看法、想法,人們就習慣的將自己懂得的「一點點」,當作一把「尺」,拿來「丈量」別人,這是我們人最容易犯的過錯,也是為自己、為別人帶來煩惱最可怕的根源。一丈量,跟我的想法一樣,我們是「同」一國,一有點兒不一樣,那不行,人家錯了,一定要他改,不然非我族類。 這就是「好喜乖離」的原因,有的是當面「乖」了起來,有的則以「挑撥」,兩舌的方式,離間他人,讓一個團體無法「和睦相處」。 這樣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與國之間,有乖離,則無法「和合」相處,所以夫婦之間的爭吵,最好不要有外人去「勸」,否則勸得越多,他們的問題就越麻煩。 我們讀佛經都知道,破和合僧,罪很大。 僧眾,是法寶之所依止的地方,有理和、事和:理和,是由共同智慧,所形成之共同真理,其理既和,則所共同生活的六種事相、行為,自然相和,這就是「六和敬」。所謂僧,是以和合為義。理和,同證滅理。(p228)
事和,一是身和敬,二為口和敬,三是意和敬,四為戒和敬,五則是見和敬,六是利和敬,同衣、食等。 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 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說法雖然有點差別,但都強調外同他善,內自謙卑。 所以小自家庭、社會,大至全世界人類,人人都能「外同他善,內自謙卑」,自能和合,相安無事;否則人人自是非他,那鬥亂、諍訟,就無有窮盡。
不懂得「外同他善,內自謙卑」,便會造「以身語意」等三惡業,而有自、他惱亂的煩惱。 我們知道,身、語、意等三惡業,簡單的說就是身三、口四、意三等十惡業,這十惡業我們佛教徒知道得很清楚,所以我們就不再介紹。「造作增長種種惡業」這句,有「造作、增長」兩件事。 我們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小善」積沙成塔,養成習慣,可以成就功德;「小惡」會增長成為大惡,那就麻煩了。
「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這正是說中要害。 這些「十惡業」,展轉中,交織成我們「勾心鬥角」的來源,形成社會生活的「網路」。 如此的你害我,我也害你,「展轉」報復,經「常」如此的在做「不饒益」眾生的惡「事」;或公開,或暗地裡,彼此「互相謀害」。 就如同我們剛剛說的,或口諍,或筆戰,或打官司,訴訟不已,這是「明」爭。我們打開電視或報紙,就是經典所說的最好的寫照。到最後,兩敗俱傷,惱害自他。至於下一部分,就是「暗」鬥。(p229)
三、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底下更好玩,有權力,有勢利的,可以直接攻擊,謀害對方;而無能力的,心地比較「陰」的,就另外想出祕密的、邪惡的辦法。 首先,是「告召山林樹塚等神」。 這句話淺顯的說,是禱「告」「山林樹」木,以及「塚」墓間的鬼「神」,請它們代替報復。各位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好笑,怎麼古代的人也會如此的? 我記得以前我在苗栗服務的時候,曾經輔導一個個案,那時正是「六合彩」、「大家樂」簽賭最流行的時候,有一位西點麵包行的老闆,為了簽賭,求「塚 」墓間的鬼「神」,到最後,造成連他最愛的子女,都被燒死的慘劇。「山林樹」木等神祇,我們在地藏經的講義中已經說過,他們都屬於大自然,很靈的,有的還是菩薩的化身,我們千萬不能小看。 我們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要我們跟「有權有勢」的人去爭,那是鬥不過的。因此,前些時的電視劇中,流行那「一根火柴、一桶汽油」的連續劇,看的人還相當的多,相當的轟動,這是無奈的社會集體意識所投射的。 如此的,企求同歸於盡的心理,實在可憐,也不足取,因此這種節目實在不宜播放。 而有些人,只好買買「樂透」,雖然明明知道中獎的機率很低,但最少是等個希望。怕只怕的是,簽「樂透」成了習慣,把「賭性」給激發了出來,還去求這些「山林樹塚等神」,那可真是後患無窮了。 (p230)
鬼神確實有,也是有情的眾生,需要我們幫助教化,他們也希望聽聞佛法,早日成就佛道的。 我舉最容易證明的事,很多同修如果「運」比較差的時候,或到遠方旅行,就常遇到「壓鬼」,晚上一睡覺,神識清楚,卻是動彈不得,這就是常常欺負人的「壓鬼」。 一個心地清淨、心行善良的人,鬼是不敢欺負的,而且修行者也會受到鬼神的尊敬、護持。凡是被鬼壓,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懺悔,因為只有心地不善,行為不善,鬼才會瞧不起、教訓你。 這時要趕緊念佛,心中佛號一起,或念一菩薩名號,鬼立刻就離開了。
淨空老和尚講過,菩薩、鬼神,與我們皆是生活在不同維次的空間。他老人家說:「史傳記載,唐朝法照禪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化現的大聖竹林寺。他不是妄語,這是他有特殊的緣分,就是現在人所說的進入時光隧道。他能進入另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在講經說法。他還聽了一會,並向文殊菩薩請教許多問題,其中問到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逐漸遲鈍,修學哪個法門較適當?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他向文殊菩薩請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教他念阿彌陀佛,還念了幾句給他聽。他學起來,就是以後所傳的「五會念佛」。(p231)
法照禪師離開竹林寺之後,還一路做記號,下次還要再來。 正在做記號時,回頭一看,大聖竹林寺不見了,只看到一片荒山,這才知道是菩薩示現。 離開大聖竹林寺,他又回到我們這個時空的頻道,之前的頻道就不見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可見,「山林樹塚等神」,與我們皆是生活在不同維次的空間,他們本來是屬於大自然,也莊嚴大自然,使我們生活的環境,賞心悅目。 我們與他們喜悅相處,您會發現大自然是很美很美的。 美國有一位黑人教育家,卡弗博士曾說過:「每日我都有幸,與大自然的千姿百態交流,日無虛度;如果你愛得夠深,萬物都同你談心」。 這種襟懷多美! 我們要懂得去愛自然之神,而不是去利用他們,為您做一些害人的勾當,那只是惱害他們,這不是我們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佛教徒所該為的。
「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這句,是為了取悅「藥叉、羅剎婆」,來增強謀害對方的力量。 藥叉,又譯為「夜叉」,言能噉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 法華玄贊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羅剎,云暴惡,亦云可畏。」至於羅剎婆,又作羅剎娑。 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 女則稱羅剎女。 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 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 男羅剎為黑身、朱髮、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 p232)
相傳在楞伽島,也就是以前稱為錫蘭,現在稱做斯里蘭卡的這個島嶼,即有羅剎女國,此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 根據記載,羅剎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為暴惡可畏之鬼。 這句話是為了利用他們,先以殺諸眾生,取其血肉,拿來祭祀、賄賂。 我們在經典中知這些「藥叉、羅剎婆」等惡鬼性質之羅剎,其實是佛教的守護神,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 他們呈神王形,身披甲冑,手上持刀,跨騎白獅,是面惡心善的護法菩薩。如十羅剎女,即是法華經陀羅尼品所說之守護神。在密教, 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有羅剎眾及女羅剎;於胎藏現圖曼荼羅之外院西南隅有羅剎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側二位為羅剎童男、羅剎童女。 以前我們介紹地藏經的時候,也略微介紹過。 可見這二者,是惡鬼中力量很大的。 為了取悅、賄賂,請藥叉、羅剎婆去傷害對方。 因此,或「殺」牛、羊、雞等「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與「羅剎婆等」,殊不知他們有許多是菩薩化身的,這種宰殺牲畜,不只不能討好, 反而造諸殺業,更是直接獲罪這些護法神。
「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這句,簡單的說,或「書」寫「怨」仇「人」的「名」字,用草木「作其形像,以惡」毒的「咒術而咒詛」他。 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許多影歌星提起,在中國及中南半島,有許多地方流行這種「咒術」來害人。 他們的方法是用草木「作其形像」,尤其現代的玩偶很多,不必像古代還要扎草人,直接以人形的布偶,寫上怨仇者的生辰八字,再以惡毒的「咒術」給予咒詛,這樣的作法,被咒詛的人,不是生病就是瘁死,這種案例我們聽得很多,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與眾生結惡緣。以這種不道德的方法咒詛別人,因果報應,到最後自己也不得善終。(p233)
「厭魅蠱道,咒起屍鬼 ,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說或以「厭魅蠱道」這些道術,傷害別人。 所謂「厭」,各位知道的不多,但是我們聽過一些老前輩說過。 早期的房子,不像現代是買公寓大廈,而是請「泥、木匠」等師傅,自行建造的。這些泥水匠,或是裝潢師傅,如果嫌主人提供的吃、住以及待遇,一有不滿,他們就會暗地裡在屋樑、或牆壁間,藏些刀、箭、或是假人之類的東西,等到主人住進來之後,因為有這些「東西」作祟,不是破財,就是居住不安,這就是「厭」。魅,我們在解釋地藏經的時候已經說過,各位可以參考以前的講義。 蠱道,就是放「蠱」,聽說是先收集毒蟲,然後放在一起,讓牠們自相殘殺,到最後,剩下的一隻,因為牠已經是集所有的「毒」於 一身。有的是把牠弄死,磨成粉末;有的是活的,然後偷偷的放入仇人的食物、飲水或衣服中,使他受毒致斃,或是必須聽他的命令,才有解藥。 這種情形,大家也都聽了很多。
還有「咒起屍鬼」的,是對死屍念咒,使屍首依照主人的命令行事,會活動,但沒有意識,給他刀槍,令他起來 ,要他去「斷」仇人的生「命」;或者只是教訓教訓,所以這裡說以「及」損「壞其身」體。談起這些事,相信大家就會想到這部「停止呼吸」的電影,還有聯想到「湘西趕屍」的怪事,我們這裡就不再多談。(p234)
這些,都是沒有能力直接對抗,但為了報復,而使用的不道德行為,也都是基於瞋恨心,而出現的歹毒作法。 現在的時代進步,已經少有這些邪術害人了,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只要打開電視及報紙,我們會發現,現在坑人的方式,更多,更陰險;而殘害的手段,更為毒辣、殘酷。要避免這些,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是今日社會,唯一的良方。
四、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
「是諸有情」這句的有情,是眾生的另外名稱,我們人有命根與愛、欲的心意識;加上有情、見的煩惱,故稱有情。 諸有情這句話,本來指的是六凡欲界的眾生,在這裡,是專指人道而言。 「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這句,與上幾回的講義意思差不多,都是假定這些將因「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的有情眾生,本來將「遭受」對手運用驅使的「山林樹塚等神」,或是「藥叉、羅剎婆等」,還是「惡咒術,厭魅蠱道,咒起屍鬼」,給予傷害,都無效了。 因為此類有情,由於往昔曾聽聞藥師如來名號,種下了這種「念佛」的善因,今以「藥師如來」的佛力加持,可以「彼諸惡事,悉不能害」,這些害人的勾當都失效了。(p235)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由於生活上的習慣不同,難免在一些枝枝節節上,無心的得罪人。 對方如果明理還好,否則來個陰的,我們就會莫名其妙地遭受許多的無妄之災。我記得我在服公職期間,也曾經無意中得罪過其他的同事,也有過一次「無妄之災」。 還好,平常常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養成習慣,因此,損我的「無妄之災」,被長官查清楚之後,還因此調整了新的職務。 可見「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大家要常念。
「一切展轉皆起慈心」這句,強調的是由於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威神加持,這人事之間的「展轉」過程,都會遇到好緣,人家都以慈悲的心待我們,因此「利益安樂」,還「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就好像我剛剛舉我自己的例子,到最後,是人家的誣詬,查清楚了,反而還昇了官。 因此,有藥師佛的加持,「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不只是彼諸惡鬼、惡事,皆不能相害,還能轉令惡鬼、惡人, 都起慈悲之心,共結善緣;剛剛說的對手以及驅使的鬼神,也都轉成善人善鬼,不相侵害,並且還互相饒益。這樣,日常生活中眼見色 ,耳聞聲等等所受用的,都是歡喜、滿足的;並且不再有嫌隙、懷恨之心,彼此相處,不再互相鬥訟,大家成為好朋友,互相幫助,共成佛道 。
五、結語:
我們人類,就是「貪、瞋、癡」,喜歡的,得不到,就要好生是非,乖違離間,進而更相互諍訟,惱亂自己,又惱亂他人,並以身、語、意,造作種種惡業,展轉報復。不行的話,就禱告山林樹木以及塚墓間的鬼神,藉助這些有情眾,來為他們報復,這是相當令人不齒的行為。還好,若是得以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可承其慈悲威力,使那惡緣都不能為害,輾轉之間,所有一切的惡意,也都消解了,這是這藥師法門的殊勝,我們一定要把握這機會,好好修學。(p236併p237)(第十六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