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藥師經第十五講---教育的功能,破無名殼,竭煩惱河p212-224

發布日期 : 2022-02-14 04:25:09

    藥師經第十五講---教育的功能,破無名殼,竭煩惱河p212-224

 一、前言:
    上星期我們談過學佛法而犯戒、破軌則,毀正見,棄多聞,增上慢,自是非他,或誹謗正法,這些「業力」都將牽引我們趣入歧途。 尤其,罪大惡極的有情眾生,是「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求出無期的。 這些本「應」墮「於地獄、傍生、鬼趣」三惡道,還要流轉生死,「無」有「窮」盡的有情,一直受諸苦惱,懊悔犯了戒,毀了正見、棄多聞、增上慢的有情眾生,但由於「宿世」聽藥師佛名號,持藥師佛名,立刻罪除福得。 至於「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的眾生,或因佛力加持,得宿命通,一憶念前生墮落的因緣,立刻懂得修正見多聞,正思正修等世出、世間之道德真理,勇猛精進,善於調伏意樂。 還因此定慧,捨家趣於非家,早日成就菩薩道,可見,我們修行藥師法門的殊勝。

     本週我們繼續談「離嫉妒誹謗惡」這段,原文是:『復次,曼殊室利! 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 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羂,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p212)


ニ、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

    「復次,曼殊室利」這句話我們就不再多說 ,佛陀再次的叫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再次的提醒我們。  「慳貪」,我們上星期說過,財物捨不得用,而且不當的積聚,這就是『慳』;貪,我們說過更多了,對於「樂受」的人事物,有了還想要更多,貪求無厭,這就是「慳貪」。  「嫉妒」,看不得人家好,那是人性的「共業」之一。 我們上次談起普賢十大願的時候,談到「隨喜功德」的時候說,「隨喜功德」說來容易,要做,歡喜的做,那真的很難。 其實,從心理學來看,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他的人事物之存在,都是圍繞在自我的周邊,為我所用才有意義。 因此「我」的家庭,「我」的公司,「我」的家鄉,「我」的愛,「我」的想法,「我」的看法…等等,都是以「我」為中心, 要心靈改革嘛,是別人的事;政黨要和諧嘛,那是別的政黨要配合我。 同樣的,我們自己的毛病很多,例如我自己是做生意的,對門的一家店跟我一樣,同樣是開了飯館,看到對門顧客多,生意興隆,一天到晚顧客進進出出, 而自己這邊的生意,卻十分清淡,這時,看看我們自己,隨喜不隨喜?(p213)

    可見,人很自然的會生起嫉妒心,針對這點,我自己曾經舉過馬英九的例子,來自我檢驗。 可見,嫉妒障礙,是我們修學隨喜功德的障礙,更是要成佛的致命傷。這嫉妒、自私的心理,讓我們看到他人的成就,就高興不起來;看到別人的優點,就嫉妒障礙,這主要的是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鍛鍊自己,難行,要能行。

    在道德心理學告訴我們,一些德行的培養,是由注意、認同、到內化的。我們注意到一種行為,知道它是好的、重要的,這時必須透過「認同的對象」的誘發,這樣的學習,「情意、道德」的行為才會出現,並且內化成自己的人格 ,這是人格教育的方法。不好的言行舉止,學生的心智還沒成熟,沒有能力去分別,這時要是「人格教育」不能有效的實施,那學生他自然而然會「認同」他崇拜的「偶像」,他認同的偶像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或是奇裝異服 ,那這些現象就會成為一種「風潮」。 這股風潮對社會的發展,如果是「非社會」,或是「反社會」,那對社會的發展就將形成嚴重的傷害。 因此我們個人要「降服」自我的「嫉妒障礙」,就必須培養「感恩、隨喜」的心,這才是功德,因此在世俗的教材中,我們提出一些具有正面效果的成功者或是 歷史上的偉人,來讓學生「認同」;以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的人格;而我們佛門更重視自我內在的淨化,因此要以佛陀為榜樣,並以所有善知識的教導為指針,「認同」諸佛如來,如此的念茲在茲,以諸佛、如來當作我們學習的榜樣,以正確的方法、「道」路,「滅」除煩惱,讓「慳貪」、「嫉妒」,不再成為我們修行路上的障礙。(p214)

    剛剛說過,有了「慳貪」的 心,有了嫉妒、煩惱,必然會「自讚毀他」。 自讚毀他在現在的社會上最為流行,每個「政治人物」,無不自我吹噓,想盡辦法將自己內在的齷齪部分予以「包裝」,並以打擊對手,扣別人子虛烏有的「帽子」 來凸顯自己。 今天台灣社會會這麼亂,就是正人君子氣「消」,而整個社會是被這群「自讚毀他」的政治人物在擺弄,要不亂,也難。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我們一般的升斗小民,一見到有錢、有勢的、或有聲望、有地位、有學問、有能力、有道德,一切比自己強的人,從心理學上來看,便以「懷疑」的眼光來看他們,總認為他們外表上裝得「愛台灣,為人民」,內心卻是為選票在考慮,因此他們的表現雖然不錯,但難免要將他們歸類為「虛偽」的人, 對於他們的「教化」,自然不屑一顧,不能忍受。 以致於身為總統的,領導不起這個國家,而有「人微言輕」之嘆。 這是整個社會的悲哀,也是社會的信心起了動搖,希望有心人士要特別為台灣多用點「真心」,真正的言行一致,說話算話,不然國家將更行困難。

     民主社會是多元的社會,但是這「多元」是建立在「法治」與「尊重」這兩種基石上的。目前台灣的社會,號稱「民主」,號稱「多元」,但就是缺乏「法治」與「尊重」。 加上人人自以為多元就是可以亂講話,大鳴大放,不必負責任;民主就是「物慾的我」在做主,我最大。於是人人自以為是,自是非他,肆無忌憚的自讚毀他;不毀謗別人,不想盡辦法來嫉妒、障礙別人,便顯不出自己的傑出。 當然這是不對的,須知,自讚毀他的罪惡極重,就如同剛剛說的會破壞別人,影響整個社會,國家更將因而陷於極大的危機之中,因此造這種罪惡,將來「當墮三惡趣中」,而且還將經過「無量千歲」,受盡「諸」般慘痛的「劇苦」,這是自作自受,因果所必然。
(p215)
     所謂「自讚毀他」,指的是讚歎己德,而譏毀他人。 依《瑜伽戒》說,我們修行必須提醒自己,不能有這些毛病:(一)、嫉,為了貪求個人的名聞利養,得到別人的恭敬,因此,嫉妒別人的優點、成就,並且合理化自己的言行,如此的自讚毀他。(二)、慳,對於前來求布施的眾生,由於慳吝心,雖然有法、有財,卻不肯修法施、財施,自私自利,慳吝不捨。(三)、瞋,瞋恨心重,一有不順己心,不但罵詈、咆哮,隨便傷害別人;縱使別人前來懺悔,請求諒解,也不受懺謝,放不開心,永遠的怨恨別人。(四)、慢,也就是不虛心,自以為了不起,並宣揚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毀謗別人弘揚的正法。這四項「嫉妒障礙」的心態,都屬於重戒,是「障於利他」的菩薩「行」,原因都是嫉妒而「自讚毀他」的。 同樣的,一般在家人受菩薩戒,有十重禁戒,其中第七,為自讚毀他戒,可見「自讚毀他」,當然是包括我們在家修行。梵網經卷下有這樣的記載,佛弟子若自讚毀他,又教唆他人自讚毀他,例如,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等等各種毀損他人之作為,則菩薩應本大悲心,代一切眾生,承受所加之毀辱。我們修行者,「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假若處處張揚自己的德性,而時時遮隱他人的好事,這就是觸犯菩薩波羅夷罪。(p216)

    有了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苦報就是淪落在地獄、餓鬼中受苦,必須「受」完了這「劇苦」的果報,再次「從彼」惡趣「命終」又「來生人間」,這生命的洪流,相當可怕。 從那三惡道,必須讓業力將那苦果受盡,然後再「分段生死」之後,又受報來到人間。 來生人間,就是「人身難得今已得」,當然問題是能不能修行? 所以「佛法難聞」怕只怕遇到八難,不能學佛,那就要在生命的洪流中,又不斷的浮沉。所謂「八難」,是指不得遇佛、不聞正法之八種障難。又稱作八難處、八非時、八惡、八不聞時節。 

     據長阿含卷九之記載,八難即:(一)在地獄難,眾生因惡業所感,墮於地獄,長夜冥冥,而受苦無間,不得見佛聞法,這是大苦難。(二)在餓鬼難,餓鬼道的眾生,他們流浪在人間,伺求蕩滌膿血糞穢,時或一飽,可見受苦無量。(三)在畜生難,畜生種類不一,也各隨因受報,或為人畜養,或居山海等處,常受鞭打殺害。為了飽食一餐,弱肉強食,互相吞噉,造業無窮,受苦無盡。(四)在長壽天難,這是享福的天人。此天 ,以五百劫為壽,可以稱福壽連綿,也是人類追求的福報。外道修行,多發心求生在這個地方,這也是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福報雖大,卻不再聽聞佛法,因而障於聽聞佛法。(p217)
   (五)在邊地之鬱單越難,鬱單越是梵語,譯為勝處,也就是有佛法的地方。 我們生在須彌山的南方,也就是南瞻部洲。 所謂「鬱多羅」,梵音是鬱多羅究留羅鳩婁,鬱多羅拘樓,鬱多羅鳩留,鬱怛羅究琉,鬱怛羅越,鬱單越……等等。四大洲中,北方之大洲名。 華嚴疏鈔十三上曰:「鬱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千歲,衣食自然故。」西域記一曰:「北拘盧洲,舊曰鬱單越,又曰鳩樓,訛也。」生此處者,也就是「北拘盧洲」,人壽千歲,命無中夭。 福報雖大,但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六)盲聲瘖瘂難,此等人雖生中國,這「中國」,指的是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國一帶。 但業障深重,盲聾瘖瘂,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聞法。(七)世智辯聰難,以現在的眼光來說,智商雖高,但喜歡學習外道的經書,不信出世的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後難,這是與佛的緣薄,因此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提到「八難」,另一種說法是: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病難、人難、非人難、毒蟲難,順便在這裡說明。

     我們的生命,縱然生在富貴家,不能學佛,就很可怕了。 

    「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這句,是說或「作牛、馬」、駱「駝」、「驢」子等畜類,「恆」常「被」人「鞭撻」,忍受「饑渴」等「逼惱」;「又常」為人背「負重」擔,「隨路而行」。(p218)

    剛剛說過這些「牛、馬、駝、驢」,都是「畜生難」,不只無法學佛,還「恆」常「被」人「鞭撻」。 我年輕的時候擔任農夫,最不忍心的事是拿著「牛鞭」,打在牛隻的身上,逼牠們死命的耕田。 看大陸尋奇這個節目,看到駱駝走在乾枯炎熱的沙漠上,那忍受「饑渴」等「逼惱」,真是無法形容;而且牠們「又常」為人背「負重」擔,「隨路而行」,毫無自由可言。

     此外,「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這句,簡單的說是即使再投胎「或得為人」,也還是「生居下賤」, 愚笨無能,一輩子「作人奴婢,受他驅役」,自己做不得主,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 可見,自讚毀他,只是想高高在上,過幾年毫無意義的「虛偽」生活,其果報反而是生居下賤,被人奴使,相當可憐。

三、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 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羂,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 、悲、苦惱: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這句,是說這些眾生,「若」往「昔」生在 「人中」的時候,「曾」經聽「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由此」宿習的「善因」,現「今」又「復憶念」起如來,生愧慚心,「至心歸依」藥師如來,把心又放在「認同」藥師佛的身心言行。(p219)
    上一節我們說到為人慳貪,緊緊守著財物,吝於布施的眾生,以及心存嫉妒,自讚毀他的人,處處為彰顯自己的了不起,鉤心鬥角,造諸惡業,其結果是墮惡趣,受大劇苦。而且惡趣苦盡,來生人間之後,必會報感畜類,備受夏楚之苦;或感人道,卻是生為人家的奴婢,不得自由。還經常是恆被鞭撻,這些人「若」往昔生在「人中」的時候,「曾」經聽「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那就幸運了。此類有情,由於往昔曾聽聞藥師如來名號,種下了這種「念佛」的善因,今以「藥師如來」的佛力加持,現「今」又「復憶念」起如來,生愧慚心,「至心歸依」藥師如來,正如春雷、春雨之滋潤,使八識田中的佛種,立刻起現行,而萌芽、茁壯,歸誠三寶,立刻解脫苦因,不受苦果,可見我們今天修行的這法門,是何等的殊勝。

     剛剛提到「復憶念」藥師如來,這就是「念佛」,我想在今天為大家稍做介紹。 即在心裏稱念法身佛,當下並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佛之名號,皆稱為念佛,這是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 由理法念佛,稱為法身念佛;於心思上浮現佛之功德及佛相,稱為觀想念佛;而口稱佛名,則稱為稱名念佛。南傳的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數的佛,故所念之佛為數眾多,常見者,有念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大日如來等。通常,念佛之對象,以阿彌陀佛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為念阿彌陀佛,且立即浮現阿彌陀佛之功德及其相好。(p220)

     於阿含諸經中,念佛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 念佛,即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之意。 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貪瞋癡不起,這樣可生於天上,得入涅槃。 據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舊華嚴經卷七賢首品等,皆立有念佛三昧法,即:一心繫念一佛之名號,且觀想佛之三十二相好光明,及其於眾中之說法,如此念念相續不斷,則能於定中見佛,亦得以往生佛國。 如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為修行之法門,若願往生佛國,而至誠持念佛號,則於命終時,即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也就是極樂世界,這稱為念佛往生。

    又阿彌陀佛之本願,係使念佛之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故信解其本願之念佛,稱為本願念佛。不參雜其他行法,專心稱名,願生淨土者,稱為專修念佛。若以自力精勤稱名,則稱自力念佛;反之,若相信以彌陀願力加持,一心不亂念佛,則稱他力念佛。此外,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並行者,稱為事理雙修念佛。念佛分為念他佛 ,念自佛,自他俱念,這三種:(一)念他佛,即如念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之境,或念其身之相好,或念其法門、實相等,稱為念他佛。 此係廬山慧遠等諸師所修之法門。(二)念自佛,即觀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離過絕非,具足種種性相,與三世諸佛平等無二,若觀至歷歷分明,而一心不亂,則三昧功成,豁然破除無明之障,而頓入明心見性之境。此係禪宗、天台宗等諸師,所修之法門。  (p221)

  (三)自他俱念,即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了知眾生乃諸佛心內之眾生,而諸佛即是眾生心內之諸佛,二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 此係永明延壽所修持之法門。 總之,念佛之真義,在由口念佛,而進入心念佛,念念不忘,亦即此「念」是佛,則念念成佛。 透過上述的簡介,大家多少會有一些概念,知道念佛不是迷信,自然有其神力。

     「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羂,破無明殼,竭煩惱河」這句,是接續上面那段。簡單的說,透過憶念佛,「佛」便「以」大威「神力」,慈愍護念,無論牛、馬畜生,或是奴、婢,驅役,無邊痛「苦」,完全得到「解脫」 。 而且,轉而成為「諸根聰利,智慧多聞」,知道「恆求」上「勝」的佛「法」;而且還常「常遇」到「善友」,遠離惡知識;「永」遠「斷」除「魔」外的邪見「羂」網。「魔羂」,我們上次已經說過有:(一)五蘊能生起種種苦惱,為奪命之因緣,稱為五蘊魔,又作陰魔、蘊魔、五眾魔、陰界入魔。(二)能招感從生至死之煩惱,稱為煩惱魔。(三)「死」本身稱為死魔。 (四)障礙解脫生死者,稱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上述四魔加上「罪魔」,則為五魔;或四魔加上無常、無我等四顛倒心,則為八魔。 魔羅,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總之,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為內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為外魔,二者合稱為二魔。(p222)

底下這句「破無明」,還能「竭煩惱河」。「破無明殼」的意思,就如同雞在未孵出時,閉在蛋殼內,是何等的黑暗,沒有光明而不自由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是順著「貪瞋癡」在「活」,就好像生活在無明煩惱的蒙蔽中,愚癡暗昧,不得解脫自在。 所以,破除無明,稱為破無明殼。 生活在「貪瞋癡」的日子裡,就如同走在險惡洶湧的「煩惱河」內,為「煩惱」所浮沈、沈溺,苦不堪言。這時因佛力的加持,進修「慈悲與智慧」,而使「煩惱」為之枯「竭」。  無明與煩惱,是滋潤生死的源泉,既破無明,竭煩惱河,因此底下這句接著是「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也就是說 ,這苦苦當然也就完全「解脫」了! 

      往昔「自讚毀他」,墮入三惡道,今日由於念「藥師佛」的因緣,「諸根聰利」諸根完具之外,還轉昔日的愚癡魯鈍,得今日之聰明智慧。 也能永遠離開魔的羂網,不被內心的煩惱魔所知魔所困,也遠離外面天魔的羂網。如此的「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我們學佛,常遇善友,由聞開慧,常生正見,無明殼自破,有了智慧,不再為無明所煩惱、所困縛 。 這樣,戒、定、慧三學慢慢成就,永遠斷除三惑,自能解脫一切生老病死生死之苦,而證究竟菩提的佛果。

四、結語:

      我們連續三講,都談到在修行路上,由於人性上的種種弱點,或是毀犯了戒律,失了正見; 還是因為慢心,自是非他;以及本講所說的由於嫉妒心,自讚毀他,這都是要受極大的苦。不過由於宿世與藥師佛結了緣,透過藥師如來名號功德,神力加持,得以很快的回到人間,重新修行。也由於此,我們對於這個法門的殊勝,要真正的認識,並把握機會,好好的信受奉行。(p224併入p223,第十五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