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藥師經第六講---教育的無上妙法,教師要先淨化自己P93-106

發布日期 : 2021-11-06 04:05:16

     藥師經第六講---教育的無上妙法,教師要先淨化自己P93-106

一、前言:
    印光大師在「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中曾說:「藥師如來本願經者,乃我釋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生 ,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為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

   眾生果能發慈悲喜捨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經此咒,及此佛名號。 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無明,圓成佛道,況其餘種種果位,種種福樂乎哉?」而印光大師也說「然在佛心,故欲以無上覺道, 全體授與一切眾生。而眾生智有淺深,故不得不隨其所樂,令彼所求各各如願也。」因為「藥師一經,及與佛號,並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是我們讀這本經應有的認識。 就如同上一願,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的「第一大願」,就是要我們「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生、佛平等。

    接著,我們順著上星期的第一大願之後,繼續看下去

 二、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這一段經文與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的意義,有點類似,但是仔細讀來意思是同。(p93)

     第一願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這指的是佛的法性身,所以「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顯示生、佛平等; 而這一願「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重點在從法性而起應化,也就是這化身的相貌特質,方便開曉眾生,好了,我們就來研究研究。

    「願我來世」,我們在上一講中已經說過,這是「立志」。「得菩提時」,是指證「得」究竟大「菩提」的時候。「菩提」,我們都知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略稱,上個星期也說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身如琉璃」這句,「身」,指的是身相猶如「琉璃」寶。琉璃,七寶之一。意譯是青色寶、遠山寶。又作流璃、琉璃,吠琉璃耶、吠琉璃、毘琉璃,為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顏色。其最大特色,是具有「同化」之性質,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虛空之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琉璃寶所映現。

    「內外明徹」的內外,也就是裡裡外外都極為「明」亮;瑩「徹」,自然將光芒散發出來。「淨無瑕穢」,是「清淨、潔淨」得沒有絲毫的「瑕」疵和垢「穢」。「瑕疵」,是物件有破損,不完美;「垢穢」,是污垢「沾染」,以致於不乾淨潔白。所有的「光明廣大」的「光明」,我們先說明一下。

     一般說來,光,是指太陽所發之焰,稱為光; 明,凡是月、星、火藥、電等所發之焰,稱為明。兩者皆為十二顯色中的二種色。(P94)
    光有黃、赤二色;明有青、黃、赤、白四色。 不過我們學佛的,由佛、菩薩的自身智慧,所發出的光輝,稱為光;而照射到我們人、事、物,所反射的光,則稱為明。 所以光明,泛指破除黑暗、彰顯真理,這種作用,我們就稱為「光明」。 如果再仔細的區分,由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之光,稱做色光、身光、外光;相對於此,「智慧」具有照見事物真相的能力,故稱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內光。

    佛之光明,又可分為常光,有時稱為圓光;以及現起光兩種,現起光,是因為某種緣而起的,所以又稱為神通光,或是如同地藏經上說的「放光」,常光是指恆常發出,不會中斷的自佛身,它是永不磨滅之光;現起光則是應機教化而發之光。 此外,依發光處所的不同,復分為二種。 一種為發自「全身」之身光;另一種為發自某一處之「相」的相光,例如由白毫、眉間所發出之光,稱白毫光、毫光、眉間光,或者由毛孔發出之光,稱毛孔光等。 另外,根據瑜伽師地論所舉,有外光明,這是由日月等光所發出的;有法光明,這是由智慧所發出之光;以及身光明,合稱三種光明。佛之光明,能遍照一切處而無所障礙,故亦稱無礙光明。無量壽經卷上說阿彌陀佛有十二種光明:(一)無量光,謂佛光不可算數。(二)無邊光,有緣無緣無所不照。(三)無礙光,人法皆不能障。(四)無對光,諸菩薩所不能及。 (五)燄王光,謂光明自在無可及者。 (六)清淨光,從佛無貪之善根所現,能除眾生貪濁之心。(七)歡喜光,從佛無瞋之善根所生,能除眾生之瞋恚心。(p95)
    (八)智慧光,從佛無癡之善根心生起,能除眾生無明之心。  (九)不斷光,光明恆照不絕。 (十)難思光,諸二乘等不能測度。 (十一)無稱光,聲聞菩薩等亦難稱揚道盡。 (十二)超日月光,日夜恆照,超越日月之光。 若有眾生遇此等光,則身意柔軟歡喜踴躍,而生善心。 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此外,就佛光之作用而論,佛之光明具有不可思議之作用,故稱神光;佛光富於恩惠,故稱慈光;同時佛光代表智慧之相貌,故稱光明智相。 所以說光明能普遍照耀全世界,豁破無邊的黑暗,廣大如海,故稱光明廣海。 

    「功德巍巍」的「功德」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不重複。 功德之深廣喻為海,所以我們也常說功德海。 剛剛說過「瑕」指玉中的瑕疵,玉有污點,即成美中不足,稱為瑕疵。 就好像我們的身心,本來具有琉璃智光,可是卻為肉血煩惱所障,不能內外明徹。 而藥師琉璃光身,內外明徹,淨無瑕疵,其廣大遍一切處,功德無量,如山巍巍。 以這樣的莊嚴身,就如同「巍巍」的功德一樣,不動如須彌山,所以說佛「身」,「善」於「安住」。

「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這句,佛身的光明熾盛,光光相照,形成一種「莊嚴」的「焰網」。 而這光明遍照,如同剛剛說的「超日月光,日夜恆照,超越日月之光」,其焰網莊嚴,是「過於日月」的。 的確的,各位想一想,日月之光,祗是世間的光明,有時有,有時沒有,自然不及佛身那「常寂光」的光明。(p96)
    我們都知道,眾生都有佛性,皆當作佛,也皆有琉璃寶。 這段的意思是說明眾生的佛性,如清淨無瑕的琉璃寶,雖被「五欲六塵」藏在污染中,但它的光澤明淨,依然不損分毫。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眾生儘管流轉生死淤泥中,也不失其原有的光潔。  藥師如來,徹底的為我們揭去無明暗影,刷除煩惱污泥,本身佛性身畢竟顯發,故說身如琉璃,要我們「身」,「善」於「安住」於本來具足的「巍巍功德」「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就可以照見「幽冥苦惱」的「眾生」。

    藥師如來的身光,照及「幽冥」的苦惱「眾生」,使其癡暗心眼,「悉蒙開曉」,而能「隨」著各人心「意」的「所」有「趣」求,「作諸事業」。

    這段文義,約淺顯說;佛放光時,住在黑暗世界,一向不見光明,不聞佛名的眾生,受到佛的光明照了,就得著開曉,而隨自己的意趣,做他所樂意做的種種事業。 這如太陽東升,一切人都從寤而起,作工的作工,讀書的讀書,種田的種田,做生意的做生意,大家各事其所事。 然約深密說:眾生無始以來,在愚昧昏迷之中,什麼都不曉得,由於佛的慈悲願力,啟發眾生的智慧,便一樣一樣都明白起來,會做起來。 古代厚生利群的發明家,可說都是佛菩薩的化身;佛菩薩在無知的眾生前,每每現身開導,發明房屋、耕種、紡織、文字⋯種種器具,種種正當學說,使眾生知道實行。 (P97)

    世界文化的進步,各種工巧技術,都發生於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之中。 所以經說:若無佛菩薩出世,世間一切善法,一切資生具,就都沒有了。故佛菩薩化世,不但開導眾生以身心修養,也開導眾生以一切知識和技能。約這個意義說,我們是無時無處,不在藥師佛的智光遍照中,慈光護持中。

三、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我們人生存在世界上,為了維持生命,必須擁有足夠的資生財物,例如衣、食、住、行,乃至醫藥等等。這一切物質不僅要有 ,也不必貪多。少了,就會引起眾生的爭奪,造成世間的諸般罪惡。加上現代盜竊、劫殺、鬥爭⋯等罪惡,相當的多,這是資生物質缺乏的結果;相對的,物質太多,如果不懂得知足,還是會造成許多的社會問題。 所以藥師如來的悲願,不但要使眾生獲得謀生的知識和作事的能力,而且要「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生產「受用物」資,「令」一切「有情」,凡有 「所」需要的,「皆」能「得」到受用,不能「有所乏少」。  雖然,藥師如來的悲願,要讓眾生擁有「無盡」的「受用物」資,給大家過著富足、豐裕、安樂的生活;卻在這裡特別提到「智慧方便」,那是有深意的,絕不「令眾生」,對於物質的供應上,「有所乏少」;也要我們有所知足,所以這『乏少』兩個字,絕不能等閒空過。  (p98)
    談到「智慧方便」,我的同事- -許梅珍小姐,從網路傳來一則「天地禪院」的小故事,蠻有深意的,因此我將它的精華摘錄下來,供各位參考。 

     有一位小和尚是個「完美主義者」,有一天坐在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紙上哭。 
    「怎麼啦?」老和尚問。 
    「寫不好。」
     老和尚撿起幾張看了看:「寫得不錯嘛,為什麼要扔掉?」
     「我就是覺得不好。」小和尚繼續哭:「我是完美主義者,一點都不能錯。」
    「問題是這世界上,有誰能一點都不錯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為了一點不滿意,就生氣,就哭,這反而是不完美了。」
     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紙撿起來,先去洗了手。 又照照鏡子,去洗了臉;再把褲子脫下來,洗了一遍又一遍。                                       「你這是在幹麼啊?你洗來洗去,已經浪費半天時間了。」老和尚問。 
    「我有潔癖!」小和尚說:「我容不得一點髒,您沒發現嗎?每個施主走後,我都把他坐過的椅子擦一遍。」
      「這叫潔癖嗎?」師父笑了笑「你嫌天髒,嫌地髒,嫌人髒,外表雖然乾淨,內心反而有病,是不潔淨了。」
       小和尚要去化緣,特別挑了一件破舊的衣服穿。                  
       「 為什麼挑這件?」師父問。 
      「您不是說不必在乎表面嗎?」小和尚有點不服氣:「所以我找件破舊的衣服。而且這樣施主們才會同情,才會多給錢。」(p99)

   「你是去化緣,還是去乞討?」師父瞪了眼睛:「你是希望人們看你可憐,供養你?還是希望人們看你有為,透過你度化千萬人?」

     老和尚圓寂了,小和尚成為住持。
      他總是穿得整整齊齊,到最髒亂、貧困的地區,為那裡的病人洗膿、換藥。 然後,髒兮兮地回山門。 他也總是親自去化緣,但是左手化來的錢,右手就濟助了可憐人。 他很少待在禪院,禪院也不曾擴建,但是他的信眾愈來愈多,大家跟著他上山、下海,到最偏遠的山村和漁港。 

      另外還有一則,更有禪意:
      大熱天,禪院裡的花被曬枯了。
      「天哪!快澆點水吧!」小和尚喊著,接著去提了桶水來 。
     「別急!」老和尚說:「現在太陽大,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一點再澆。  」
       傍晚,那盆花已經成了「梅乾菜」的樣子。
     「不早澆……」小和尚咕咕噥噥地說:「一定已經死了,怎麼澆也活不了了。」
     「少囉嗦! 澆!」老和尚罵。
    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來,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兒,撐著不死。」這時,小和尚喊! 
    「胡說!」老和尚罵:「不是撐著不死,是好好活著。」
    「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低著頭。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p100)
    晚課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問:「怎麼樣?想通了嗎?」
   「沒有。」小和尚還低著頭。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說:「笨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得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 那些活著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成佛的,絕對成不了佛。」老和尚笑笑的又補了一句:「他今生能好好過,都沒好好過, 老天何必給他死後更好的日子?
    這就是「智慧方便」。

    我們的生活,是「撐著不死」? 還是「好好活著」,可能不在於是「資生財物」的有無或多寡,而在於生活上的「態度」; 生活過得好不好,也不在於外表的「光鮮亮麗」而已。 老和尚說得好:「信眾的供養,是看你可憐,供養你?還是希望人們看你有為,透過你真正的度化了千萬人,而發自內心的供養?」

    因此,瑜伽師地論說:菩薩學法,當於五明處求。 五明,是以「內明」最為重要,「我是誰?」上傳下煜禪師在我們的講堂教大家打坐,要我們「究明己事」,這就是「內明」,也就是這裡說的「智慧方便」。 而「智慧方便」是無量無邊的智慧。 也就是說「受用物」資,「令」一切「有情」,凡有「所」需要的,「皆」能「得」到受用,不能「有所乏少」。這是出自「智慧」之體,懂「得」受用,不能「有所乏少」,不貪多、不貪好,這才是無量無邊方便。 可見,無量無邊方便,為智慧之用。(p101)


    所以說方便之自體,即智慧;智慧之妙用,即方便;若無方便,無以顯智慧之深廣,若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 故智慧與方便,皆是無量無邊。 無量,無彼此,無分別,無可思想、分別等等,如此的無有邊際。

    諸法實相,法爾如是,本無邊際。 但是為了說明,只能從俗,因此,我們從眾緣所生成的俗諦上來說,諸法都是「緣起」,來自「空性」,一法之生,即依諸法為緣,例如我們在社會中生活,現今的任何一條法令,它之所以形成以及為何被制訂,那都是為了因應當時的環境; 一顆「藥」,看似簡單,其實從研究人員的研究,「元素」的 取得、開採,藥廠的配製,到醫師的用藥……每一個環節都是無量無邊。 同樣的,諸法既從眾緣生起,緣生無性,所以一法之生,即依法界的諸法為緣,已如前言,所以我們常說一法即一切法,「一即多,多即一」。 我們再舉個例子好了,一隻茶杯,內有「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土質為地,在拌泥的時候不能沒有水,還要在爐內燒煉,離不開火; 在冶煉時,鼓扇為風,所以「四大」缺一不可。 好了,形成之後,容受為「空」,這是成品。 而這「成品」,必須有造型,有美感,大家才會喜歡,如此的加以人工之思想,美感,由此種種「無量無邊」的因緣,才有這樣的一個小茶杯。 可見這「智慧方便」,是遍虛空法界,無可限量,亦無邊際的。

     這「一即多,多即一」的概念相當的重要,懂得了天地都是禪院,小自微塵草木 ,大至華藏世界皆是如此。 (p102)
    可惜我們一般人由於「妄想」、「分別」,加上心量窄小,妄執有量有邊,並認定這世界不是「對」就是「錯」,一定是有量有邊,有規有矩,處處「 執我」,事事「法執」,想的是對自己的利益,以為這樣才是真的實法,以致於顛倒夢想,憂悲喜苦,是是非非,輪迴不已。 事實上,諸法如同剛剛說的是無量無邊這「體」,但這「真諦」的認知,倘無佛的智慧,是沒有辦法了知的; 於是人人的心境上,落入「俗諦 」的分別,於是世界當然隨之有成住壞空,而人生自苦於生老病死。 有一天,當我們學佛,有了佛知佛見,了知諸法本性無量無邊之後,知道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 一切攝一,一切入一,這樣「有」也好,「沒有」也自在,這才是真正的「令」一切「有情」,凡有「所」需要的,「皆」能「得」到受用,不能「有所乏少」。

四、補充說明:

     我們講此經,上次就說過是以玄奘大師翻的「本願經」為主,但是義淨三藏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我們還是要作為補充,使佛陀宣說本經的內容,更為完整。 我們上次已經說過,本經的聽眾有三萬六千大菩薩,其中曼殊室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等大菩薩坐於上首。國王、大臣、祭師、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些無量無數的大眾,都恭敬圍繞著佛陀,諦聽佛陀為他們宣說微妙法門。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些都已經提到。(p103)

    義淨三藏所翻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曼殊室利法王子向世尊請教的說,今有無量人天大眾,為聽法故皆已雲集。 唯佛世尊從初發意,乃至於今,所有無量塵沙數劫,諸佛剎土無不知見。 願為我等及未來世像法眾生,慈悲演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差別之相,令諸聞者業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 」這段的意思相同,但是說明得比較詳細。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無量業障有情,種種疾病憂悲苦惱得安樂故,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 此由如來威神之力令發斯問。 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曼殊室利言:「惟願為說,我等樂聞。」這句特別強調讓「憂悲苦惱」的眾生,得安樂;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離苦得樂」。 

      接著,下一段是:「世尊,有無量億眾不退菩薩之所圍繞,安住七寶勝妙莊嚴師子之座,現在說法。曼殊室利,彼佛國土清淨嚴飾,縱廣正等百千逾繕那,以贍部金而為其地,平正柔軟,氣如天香,無諸惡趣及女人名,亦無瓦礫、沙石、棘刺,寶樹行列,花果滋繁, 多有浴池,皆以金銀真珠雜寶而為砌飾。曼殊室利,彼國菩薩皆於七寶蓮華化生。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皆當願生彼佛國土。」這一段是說明東方琉璃光淨土的世界樣貌。(p104)
    那裡的土地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樣的,是七寶所成的「師子之座」,這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七種寶物。 一天到晚都是在講經說法,所以沒有怠惰,沒有「憂悲苦惱」。 縱廣正等百千逾繕那,這「逾繕那」,是印度計算里程的單位,我們習慣稱「由旬」。 一由旬大約是我們中國的四十里、五十里或六十里不等。 贍部金而為其地的「贍部金」,是指須彌山四大洲之南贍部洲所出產之黃金。 我們都說贍部洲又稱南閻浮提、南贍部洲。這裡的土地是平正柔軟,氣如天香,不像我們地球的氣息越來越壞。土地上沒有瓦礫、沙石,都是黃金七寶舖成的; 花草中,沒有棘刺,只見寶樹行列,花果滋繁;尤其喜歡溫泉的人,在東方琉璃光中,多有浴池,多麼舒服! 這裡的住眾「無諸惡趣及女人名」這也是與西方世界相同。

五、結語:
     淨土,是佛菩薩的清淨土,也是我們人間的理想故居。約佛的自證,我們說是「淨」而事實上淨土是有社會性的,有眾生,有衣食等一切問題。 現實人間,是無限的苦迫與缺陷,而藥師佛慈悲,開啟這東方淨土的清淨莊嚴,自由與安樂。 在這淨土中,一切圓滿,經常受佛菩薩的教化庇護。  生在此中,一直向上修學,過著光明合理的生活。不過我們從佛的真淨土來說,一切佛土都是一樣的。 如有什麼不同,那是適應教化的示現不同。 那麼,東方淨土與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呢? 阿彌陀佛,在因中發願,主要是:凡願生我國土的,只要念我名號,決定往生。 這著重在攝受眾生,使死了的眾生,有著光明的前途。 琉璃光如來,因中發十二大願,都是針對現實人間的缺陷而使之淨化,積極地表現了理想世界的情況。 這對於人間,富有啟發性,即人間應依此為理想而使其實現。 (p105併p106第六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