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第二講 教育的目的,讓學生離苦得樂p38-50
一、前言:
上個星期我們已經把『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經題、翻譯者,給大家都介紹過了。 佛陀特地為我們將人生的「苦」如何出離, 生活中的這些「苦」如何消除,以及如何得到安樂,轉迷成悟,如何了生脫死的道理與方法,藉著這部『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為我們開導。 不過在第一講過後,有同修問起我,佛教的經典讀起來,怎麼跟一般的宗教差不多? 什麼是琉璃光? 為了做說明,本週就以「懸談」的方式,針對消災延壽藥師佛的法門,再做介紹。
二、略說宗教:
對於佛教,一般人經常有許多的誤解,或是「淺解」,以為做「佛事」就是度死的工作,這是相當可惜的事。 為了讓各位對本經有正確的瞭解,首先我們先略說一下佛教的幾個根本觀念。 自有人類以來,我們生活在這地球上,也就是在世間、器世間中過活,每天,遊走在山河大地上,面對著蔚藍的天空,出沒的太陽與月亮,還有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感覺相當的新鮮;為什麼我們會出生,為什麼生在這裡,有一天死了又到那裡去?大地上的稻田,雨多了會淹死,水不夠又會枯死;一下子是颱風 ,一下子是打雷,大自然的種種,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p38)
此外,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庭、社區、學校、市場,還是國家機構等等社會的組織,我們的言行,甚麼話該說?甚麼事該做?甚麼事不能做?我們的身心活動,好像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在限制著我們,控制著大地的一切。面對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無形力量」,我們很不自在;我們不願被「困住」,然而很多的事又不得不「 聽天由命」。因此,一些哲學家、宗教家他們試圖尋找這宇宙中「自然」的,「社會」的所有的軌律,才能「順勢」而為,如此的有意無意中,形成了人類的宗教觀念。 例如我們接觸的太陽和月亮,天天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自然會問,為什麼? 夏去秋來,為什麼是一定的? 個人或集合大眾的力量,能不能改變這些自然與社會的『束縛』,甚至於主宰一切? 好像近代的科學家,憑著DNA的解碼定序,就想要複製羊、複製人,來取代上帝。
這些宗教觀念,隨著各區域,各時代,各民族的生活背景不同,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宗教;人類的宗教儘管不相同,但都會有宗教的信仰。 由於環境不同,人們所注意的對象不同,表達崇敬的方式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信仰方式,這是我們常說的「文化不同」的因素,因此各宗教的信仰對象、儀式,也就不同。 例如近水的拜水神,住山的拜山神,住在農村的自然拜土地;印度、緬甸、泰國等熱帶地區,毒蛇特別多,所以崇拜蛇神。 如此的,有的宗教崇拜太陽、月亮、星宿等天體現象;有的宗教是以「擬人化」的神祇,為崇拜的對象,例如玉皇大帝、城隍、祖先的崇敬。 (p39)
還有,崇敬山精、水怪、狐狸等等,不一而足。 但在人類知識進步的過程中,動物等崇拜,過於具體的,能力是局部的,因此就會逐漸衰落。而崇拜人類之祖,或是世界之主,則是普遍的,再加上情感的,力量又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的信仰自然更持久了。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對於人類的宗教信仰,才會持平客觀。
有些同修以為太陽,木,石,有什麼可崇拜呢? 這都是迷信。 殊不知,這不只是崇拜那事物的自身,而是崇拜那一切之所以如此,而形成如此「軌律」的真正「實相」又是甚麼? 老子首先對這「軌律」做了註解,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無法言說,卻是不變的軌律,那就是「自然」。
剛剛說過,人的自身,受自然的,社會的給與,也就自然的會受到這些束縛。 例如有生就有老死;有健康,就有疾病;有友愛,就有怨敵;有團結,就有分散;有喜樂,就有憂苦。 而這些,就成為我們自己的「愛」與「瞋」之束縛,讓我們不得自在。有利於人的,就會引起「貪」,能給予的外在人、事、物,我們對「祂」自然產生依賴, 引發那內心的感恩與讚歎之情,而這「人、事、物」經過想像,就塑造成為善神。反之,如拘束與障礙人的,即會引起人們的畏懼、厭惡,這「人 、事、物」就會讓人想像為惡,也就是惡神。 人在這「知見」與「情愛」的層層束縛中,既依賴這現實,又不滿這現實,假定,我們能從依賴中,懂得自立自強,這就是「昇華」,這個過程就是超越的宗教情操。(p40)
我們人希望由信賴天神中,得到離苦得樂,獲得永恆的快樂。 不過,在人類知識的進步中,也慢慢的,透過不斷的努力,研究、發展,進而揭開了神力的虛弱、無力以及虛偽的面目。知道我們必須透過自我能力的開發,擁有智慧,才能從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障礙中,去尋求解決,去求超脫,而不再是一味的依賴外在的神力。這是現代知識份子的一大特徵,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他接觸西洋的醫學,他知道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可以醫好病,而不是依賴神祇的幫助。
當年,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則是透過累世累劫的修行,積功累德, 探求一切拘礙我們,讓我們不得自在的根源,他老人家發現了這根本的原因,是源於自身的無明,也就是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互動,以及自身的身心狀況等等的愚昧無知,所引起的思想上以及情感上的迷思,導致錯誤的「身、口、意」的行為結果。 由於「無明」,這些對於大自然的恐懼以及人際關係交互『束縛』的『集』,就讓我們熱惱不止,『苦』不堪言;如果我們以愛心面對我們的環境,不感情用事 ,好好把事情處理妥當,「為人不做虧心事」,煩惱自然就消『滅』了;如何做,「知見」與「煩惱」就不會佔據我們的內心?這個方法,就是『道 』,而這也就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四聖諦』。因此,宗教的真正意義,必須『觀』得清楚,懂得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外,還必須了知這些因果關係,不去「執著」,讓身心獲得清淨,讓智慧德性開展,使我們日常的生活,一切言行都契合於正理,才能「自在」。
惟有內心的智慧開發,德性高明,心量廣大之後,一切的起心動念,自然符合這宇宙人生的軌律,也就是不受環境的限制和束縛,而超越於現實,入了諸法實相這- -真理中。所以自在的人生,不是依賴於拜拜,而是開啟自我的慈悲與智慧,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處理問題並且放下問題。可見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正知正見」,毫無依賴迷信的教育。 (41)
當然,佛陀也知道,我們的內心、身體以及環境,都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體的。 剛剛說的,宇宙有一個無法言說的「軌律」,我們每一毛孔,就如同『華嚴經』說的 ,都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奧妙真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從個人的每一毛端的小宇宙,到整個無量無邊,那無法言說的浩瀚宇宙,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 這不變的軌律,那就是「自然」,超越我們的思維,也不是我們的經驗所能及。這種特殊的經驗,就如同基督教徒在禱告時「真心誠意」就會見到耶穌、馬利亞等。 我們信佛的,念佛的,入了「一心」,就會見到佛與菩薩;參禪的,會得到悟入的經驗。 也因此,宗教是由人類的內心,在不同的環境下,「感」「應」道交的。 可經驗的,也許能用語言文字來闡述;但是這種「感」「應」道交的奇特經驗,那是無法言說,只能親證。 所謂「宗教」,就是信仰有了系統化,這些包括信仰的「法與人」二者。 法,是永恆普遍的最高真理,我們又稱絕對真理,例如天主教、基督教徒的修行,必須根據新、舊約;我們佛教必須暸解四聖諦、十二因緣以及三藏十二部經典,這些都是修行的依據---法。(p42)
人,例如以色列人信仰的耶和華,是人修行的;回教的穆罕默德,也是人修行的。 佛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皇宮之中,先有完整的世俗教育,接著經過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樹下冥想,終於開悟證果,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生從事教育工作。 可見,我們是以人身,藉著向上熏修,等到「身、口、意」三業清淨,體現絕對的真理,這是宗教上很重要的因素。
佛教的殊勝是具備法與人之外,還強調「僧團」。 佛陀他老人家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只要按照他老人家的經驗,也就是「依教奉行」,如法修行,都能成「佛」。 佛,是人如「法」修行,而到達絕對真理的圓滿體現,就是佛;菩薩,或者聲聞聖者等,是部分的體現了真理的修行者。 這些善知識,依照經典的記載,指導後學,這個修行團體就是「僧」。 這就是三寶。 所以,佛菩薩的崇仰,形式上好像類似於神或耶穌的崇仰,而實質上完全不同。 佛菩薩的崇仰,是以此為理想,為師範,而使自己藉助這些「標竿」的認同,逐步修正自我進向於真理,達到佛的境地,這「心無旁騖」,一心修行 ,還自立立人,平等對待自然界的一切,以及人世間的「人際關係」」達到身心的「昇華」,獲得絕對的自由,這就是「淨土」。(p43)
佛陀為了幫助我們修行的具體化,告訴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內心以及外在環境相應的「心理狀態」,就方便的告訴我們許多的「佛菩薩」名號,讓我們修行有所「參據」所以我們學佛所崇仰的佛、菩薩,就是依這身心狀態的「性德」來立名。 如彌勒菩薩,是「慈」;常精進菩薩,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股永恆的,向上努力的能量。 要「立名」,必須「具體」的,所以有的是取相於自然界,有的則是人事界,甚至於眾生界等等,但都要賦予「人性」可尊敬的「勝德」, 而善巧的立了種種佛、菩薩的名號。 取相於自然界的,如「須彌相佛」,以須彌山般的高大,來表示佛德的崇高;雷音王佛,表示佛法的音聲,如同打雷的聲音,震耳欲聾般的感動人心,取相於人事界的,如藥王佛,主要是表徵,佛能救治眾生的煩惱業苦---生死重病,引導眾生,離險惡而到達目的。 其他還有取相於眾生界的,如香象菩薩,獅子吼菩薩等,就不再多說。 其中,依天界而立名的,如雷音,電德,日光,月光等等,這些「佛菩薩」的名號,我們讀起來很類似一般的神教,但是在佛經上,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他們的意義,名稱雖然相同,實質不同。佛陀的教學,為了順應我們世間的天界信仰,並幫助他們的成長,所以也從這方面來立名,這就是「同理心」。 一方面,既能顯示天神信仰的究極意義,另外一方面,也能淨化神界的迷謬。 所以我記得以前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經』時,我們說過「地藏」有成長義以及承擔義。 任何宗教「相應」的神跡,佛了然於胸,但是他更能幫助他們「成長」,不要迷在「神跡」上,這也是佛陀以及我們佛教的偉大處。 (p44)
三、東方淨土:
有了上面的認識,我們再來介紹「東方淨土」。東方淨土,這是順應眾生的天界信仰而建構,以天界為藍圖的淨土信仰,來表現佛菩薩的聖德。印度所說的天,原語為提婆,譯義為光明。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所見到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光明,都是從天空照耀下來的。仰首遠望,天就是光明體。有了光明,走路做事都方便,否則黑漆漆的,不方便又危險,因此我們自然而然的將天空中的光明,擬想為神,各位常常禮拜「日月光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印度的天,與神的意義相近。提婆,我們說天是光明喜樂,相對的,地下---地獄,就是黑暗苦痛。在佛教中,崇敬的聖者有無量的清淨功德,其特性是「覺」。斷煩惱,證真理,是由般若慧的現證,而般若也稱為明。與般若相對的,就是無明,簡單的說就是黑闇。走在暗夜的路上,摸索前進,危機四伏,當然是戰戰兢兢,苦不堪言,這時太陽出來了,道路清楚了,才知道剛剛是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所有的「擔心畏懼」,真是自找的。
佛陀,意義是覺者;菩薩,是有菩提「覺」分的眾生;緣覺與聲聞聖者,也是得到了三菩提「正覺」的成就者。三乘聖者,都是覺者,也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經「明白」者。所覺証的,是法性,例如我們常說真如、空性、法界。法性是本性清淨,由慧光而覺証的;也由於清淨法性,才會開展「般若」的慧光。所以真如法性,稱為性天,第一義天。(p45)
這裡我們還要囉唆一下,聖者的覺,與天神的明,有著類似性,所以在『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等,我們看到大菩薩每示現天神,都在闡述這個「 性」。不過這裡大家要留意,這『覺』是我們本具的,是出十法界;而『明』,還是一種現象的,時間可以很長久,但終究還是屬於現象而已。 所以天的特性是光明,天人的福報都只是現象的長久;聖者就不一樣,覺證了法性清淨,這『覺』自然顯現慧光,它是我們內心、身體以及環境 ,都是一體的「軌律」。 佛陀當年就依世俗天界的現象,幫助波羅門教以及一切神教的擬想,走出任何「依賴」,而表徵慧證真理的聖者。
東方淨土的佛,名琉璃光佛。 我們上個星期已經說過,琉璃
---毘琉璃,譯為遠山寶,是青色寶。在世界中間,有最高的須彌山,四面是四寶所成的。南面是毘琉璃寶所成,所以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仰望虛空 ,見有青色。青天,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反射於虛空所致。東方淨土,以此蔚藍色的天空,表現佛的德性,而名為毘琉璃光。這一方的教主就是琉璃光佛。
每一佛出世,都有二大弟子,弘揚佛法。如釋迦佛有迦葉尊者以及阿難尊者;毘盧遮那佛,有文殊與普賢二大士;阿彌陀佛有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現在的東方淨土,也有二大菩薩- - 日光遍照、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 這是取譬於天空的太陽和月亮。 天界的一切光明中日、月是最主要的,因此一向為人類崇拜的對象。 (p46)
佛的左右脅侍,就依此立名。日與月的光,對人類來說,太陽的光明,是熱烈的,給人以溫暖、生命力;月亮的光明,是溫柔的,清涼的,使人在黑夜中消除恐怖。 尤其是古印度屬於熱帶地區,炎熱不堪,一到月亮東升,清風徐來,真是又光明,又能除熱惱,而得舒暢的好時光。 在佛法中,太陽的光明,是熱烈的,給人生命力,代表的是智慧;月亮則表示慈悲,安慰眾生。 日、月光輝,表現藥師如來的德性。
東方淨土中,除了二大菩薩外,根據義淨法師復譯的本經,也就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的記載 ,還有八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經上說:欲生西方淨土,而還不能決定的,八大菩薩能引導他,使得往生淨土。為什麼東方淨土,是有八位菩薩,不是七位,也不是九位呢?這是取法於天界的。我們以太陽系為中心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現在的科學家又發現了冥王星,所以總共有九大行星。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比科學家還厲害 ,他在經上就說,對此世界,也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而說,面對東方淨土,還有八大行星在天界運行。換言之,除了日月外,還有八大明星跟我們這個世界關係極為密切。所以,除了日、月二大菩薩外,還有八大菩薩,護持東方淨土「八大菩薩乘空而來」,就是在說明這一點。 這段在我們使用的流通本是沒有的,但是我們上星期已經說過的義淨法師復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就清楚的交代這件事。(p47)
「佛」示現這八大菩薩,告訴我們在凡夫位,即有漏八識;覺悟時,行八正道成無漏八識。 我們一般人迷於見,著於愛,引起無邊的煩惱,這些八萬四千的煩惱,如同無數星宿的隱沒闇淡。 一旦「琉璃光」現前,空界明淨,這時無數星宿的光輝,就「轉」成覺證清淨的法界,而成就了一切八萬四千的功德了! 所以修行,我們說「轉識成智」,用這個比喻,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還有十二藥叉大將- -宮毗羅、伐折羅、迷企羅、安底羅、頞儞羅、珊底羅、因達羅、波夷羅、摩虎羅、真達羅、招杜羅、毗羯羅。每一位藥叉大將,又各有七千眷屬,共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表示一切的一切。如一切煩惱是八萬四千,一切法門也稱八萬四千法門。 所以從天界來說,八萬四千眷屬,即一切的小星星,小光明。
小星星的領導者,也就是這十二藥叉大將。中國與印度,都有十二星辰之說,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西方,名十二宮。在地球繞日旋轉的運動中,轉動的範圍內,名黃道帶;黃道帶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十二辰,四方各有三個。 不論是西方或印度,都以畜生來稱呼這十二。這一世俗的星辰說,在佛法中,就如『大集經』「虛空目分」所說:有十二位菩薩,在四方的山裏修慈,都現畜生相- -南方是蛇、馬、羊,西方是雞、猴、犬北方是豬、鼠、牛,東方是龍、象、獅。這與中國傳說的十二生肖,僅獅象和虎兔的差異而已。(p48)
十二藥叉大將,便是取象於黃道帶中的十二星;而每一藥叉大將,統領七千眷屬,共八萬四千,無疑為一切小星了。這一切的光明,也都比喻是菩薩。 虛空不管是實有的,不管是假有的;不管是客觀的存在,還是內心的能量,都是無量無涯,廣大甚深的,為一切光明,一切神聖之所依。 這淨土在沒有顯現時,他本來就是存在於空界的深處。 有了修行,風息雲散了,又顯出了空界的本來明淨,這就是琉璃光。
我們說了這麼多,最主要的是讓我們知道佛與菩薩,皆是依「德」,並假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生活的人事現象,而「善巧」立名。但是佛德崇高,難以用適當的言語來表示,所以只能從佛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些德性;或是剛剛說的用譬喻的方式,來方便詮示。如上面我們舉過的須彌山王佛,是以巍峨高大的山王,來比擬佛德的偉大崇高;檀香佛,則是就佛的德香遠聞故以檀香立名;又如雷音王佛,形容佛的法音遠震,就如空中的雷音一樣,震撼宇宙界。因此琉璃光的含義,我們上星期雖然說過了,但是我想還要補充兩點:
本經是以東方佛土為琉璃世界,佛名琉璃光如來;同時輔佐佛宣揚正法的有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光係由遠山寶映現於空際的光彩;而今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星空,普照一切。眾生在生死輪迴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期待;佛陀隨應眾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徵如來的德性。佛教,固然是傾向真理與光明,即使是其他宗教中,也有許多同樣是向上,向光明的。(p49)
所以人類對於日、月光輝或明淨空界的景仰,只是渴求光明與明淨的內心表現。人類的本性便是追求光明的,佛陀了知這種心態,因此在一般「迷」於「自然現象」的鬼、神時,他的慈悲心,教導我們進一步的去「覺」知光明的真實意義,進而開發自己那內心的「覺」性。所以我們今天皈依佛陀,是把佛陀的心性,做為我們的心性,不再迷失,而實現佛性的明淨。所以藥師法門,即是要我們學習以青天與日月的光明,來照耀大地,給予眾生「光明」與「慈悲」,讓人類的理想「淨土」,早日實現。
四、結語:
眾生本來就是無明為本,所以有「愛與見」兩大煩惱。見,是知解的,見解上的種種偏執。愛,是情感的,對自我及外境,那貪戀不捨的情染。 證入清淨法性,兩大煩惱就轉為「慈悲與智慧」這兩大德性。這時的見,是如實的正見,沒有邪見,就是般若,就是菩提。愛,淨化而為慈悲,離開情染,般若智慧現前,就是『覺』; 所以智慧如日光的遍照成事,慈悲如月光的清涼蔭物,這就是東方淨土中,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大菩薩所表徵的德性,也稱『正覺』。(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