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
一、前言:
我們學佛,就是以「佛」為我們榜樣,在言行舉止上,以「佛」的「心」為心,以「佛」的言行為我們的言行,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如佛所說的,我們也可以證得當年佛陀的「果位」。這個「果位」是甚麼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是甚麼呢?我們先探討一下。
「佛」,古印度話叫「薄伽梵」,譯義有下面的幾點:
(一)能破:能把煩惱與習氣徹底的破除,無所餘剩。
(二)巧分別:以無所得智,善巧分別一切法的性相。
(三)有德:佛陀有智德、斷德、恩德;有一切不共的功德。
(四)有名聲:天上天下無如佛,佛的德號,普聞一切世界。
因此唯佛獨稱薄伽梵。可見,學佛要把煩惱、習氣徹底的破除,遍一切知,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與上星期我們說的「究竟涅槃」的果位就不一樣了,所以「如來」的不共果是『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實上,不但菩薩,三世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證得的。凡是證得圓滿覺悟的都名為佛。所以經上說:這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以及「十方諸佛」,從最初發心,中間修菩薩行,直到最後成佛,無不是依『般若』為先導,修六度萬行而成就的。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的梵音是「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三菩提譯「正等正覺」,合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或「無上正遍覺」。正覺,即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根本的、正確的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所以他們的果位,只止於「究竟涅槃」。佛是如十五的滿月,圓滿無缺,故名無上正遍覺。
般若與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是無上正遍覺,又名一切智。在修行期中,覺未圓滿,名為般若;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為無上菩提。所以鳩摩羅什大師說:菩提是『老般若』。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為中心,融攝佛果一切功德。諸佛因地修行時,不僅是修般若,也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說無上正遍覺,即圓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薩依「般若」證「空性」,自利、利他,「空中妙有」以攝導「萬行」,在實證上,能證智與所證理、能攝智與所攝行都是「超越」的。就如同《金剛經》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菩薩修學般若,志在證得佛果菩提,為什麼此經說菩薩證得究竟涅槃,不說證菩提呢?無上正等菩提是究竟圓滿的就是妙覺,等覺的菩薩仍有一分無明,因此唯佛能證。究竟涅槃則不然,是三乘共果,聲聞、阿羅漢、菩薩第七地--或說第八地,都能證得。不過聲聞者至此,即以為是達到究竟,而菩薩雖了知無分別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大慈大悲」心,度脫一切眾生的本願,於是不入涅槃,進趨佛果,所以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從菩薩地「超越」到佛地的法門:
我們修行,一般說來都是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功德圓「滿」,從菩薩地而進「登」「妙覺地」--佛地。佛的大菩提,既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正也譯為妙,所以佛果是等覺又妙覺。從初地以來到第八地,菩薩斷盡了三界的煩惱障,而習氣--所知障,從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般若經》說:『一念相應妙慧』,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發心修學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圓滿了。而這些修行要如何修?佛陀在世時,祂指導祂的學生,修行的方法與次第,到開悟證果,都記載在三藏十二部中。而今天佛陀已圓寂,我們只能依據祂留下來的「法」如法修行。當年祂即將圓寂,指示我們如何修行的重要開示,星雲大師在『偉大的佛陀』一書中,有精彩的描述:
西山高懸著一輪滿月,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時分,它顯得是更大更美,但誰也不去注意,大家只沐浴在佛陀的愛的慈光中。
偉大的救主佛陀,看看時間要到,祂又慈祥的對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們作最後的叮嚀:
『諸弟子!你們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體的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共同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的道理!這個世間上現在已有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之法,大家都會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備,我進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顧你們,還有甚麼可悲哀的地方呢?』
『我所要度的眾生皆已度盡,還未度的眾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緣。現在已沒有讓肉體繼續存在的必要,你們隨順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處!』
多麼有權威的聲音啊!多麼偉大崇高而永世長存的救主佛陀啊!
佛陀就這樣安靜的進入了涅槃,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說法沒有兩樣,靜靜的向諸弟子作最後的遺教:
『 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後,你們要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善為受持,不要遺忘。戒就是指導你們的大師,你們持戒,如貧窮的人得到寶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燈。這和我住世,沒有甚麼不同。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弘通正法,從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運動,不要貪圖財利,不要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你們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不用為生活操心。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術仙藥,不要結好貴人,親厚媟慢,你們應該節身時食,清淨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顯異惑眾。
諸比丘弟子!你們更應該節制六根,不要讓六根追逐六塵,以免放逸墮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惡馬,一定要用轡制,不然,將會把人牽墜入陷坑之中。惡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這是不能不謹慎注意。
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好像人的手中拿著蜜器,動轉輕躁,觀看到蜜,不見前面舉步就有陷坑。放縱心意,好像狂象無鉤,猿猴得樹,能夠喪失一切善事,所以你們要精進修道,把心棲於安靜的境界。
諸比丘弟子!你們接受到飲食供養,應當作服藥之想,好和壞都不要增減。不要起貪瞋之心,飲食不過是為資養色身,除去身體的饑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採蜜,但取其味,不損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壞其善心。
諸比丘弟子!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你們,你們當自攝心,不要起瞋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你們要知道放縱瞋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駡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諸比丘弟子!你們不要有驕慢的心,不要有諂曲的心,不要有欺誑的心,不要有慳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質直為本。
諸比丘弟子!你們應當知道多欲的人,苦惱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於安穩的世界。你們要脫離苦惱,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樂之道。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勤於精進弘法修道,則事無大小,就沒有困難之處,好像涓涓的細流,也能鑿石穿山,進入大川巨海;否則,對於弘法的家務,利生的事業,常常懈廢,如同攢木取火,未熱而息,雖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動跑出來呢?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不忘正念,一切煩惱惡魔就不能侵入。你們要做勇猛的將軍,披著重鎧,持著禪定的刀刃,征服六塵境界的魔軍;佩著智慧的利劍,知道世間生滅的法相,降伏一切諸有的苦患。
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們要撐好智慧的法船,渡過愚癡愛執的濁流,燃著智慧的燈光,走過無明闇冥的世間。常以聞思修的智慧,才能進入三摩地。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記好我說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咎不在醫;我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者不行,過不在導。
諸比丘弟子!我所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宇宙人生真理,今我將要涅槃,如有疑者,可速問我,我當為你們解答。』
夜是靜靜的,沒有別的聲音,只有佛陀說法的音聲,月光分外明亮,流星劃過長空,諸比丘弟子呼吸不敢有聲,聆聽佛陀最後的法語。最後佛陀問大家對四聖諦、十二因緣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如是三問,大家都默默無言,因為都沒有疑惑,當時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就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們了解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真理,在這個世間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陀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教法不可令異。』
佛陀非常安靜,沒有一點疲倦的樣子,這就是將要進入涅槃的佛陀嗎?叫人真難以了解,諸比丘弟子都在黯然的啜泣。」
從這段描述就可看出,我們在談「心經」的過程,幾乎將這些內容,藉著經典的講述跟各位說過,並一再地提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真理,就是這個道理。佛陀並一再地告訴我們,在「觀」中,要節制六根,不要讓六根追逐六塵,以免放逸墮落。佛陀說:就像管理凶悍的惡馬,一定要用轡制,不然將會把人牽墜入陷坑之中。惡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這是不能不謹慎注意的。而且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六根是以『心』為主,一定要好好制心」要精進修道,把心棲於安靜的境界,隨時隨地不忘正念,一切煩惱」惡魔就不能侵入。
最後佛陀還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咎不在醫;我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者不行,過不在導。』今天我們修行,能不能如同佛陀進入『無上正等正覺』,成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就全看您肯不肯把藥吃下,肯不肯依照佛陀的指示「如法奉行」。
三、正等正覺是證得甚麼?
從上面說明的修行次第及解說法門,就可以看出來,依般若波羅蜜多,最終的目的,在能修、能證「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是三覺圓滿、萬德具備,最高層次的,也是打破「分別」的這種平等性德,所以是無上。菩薩雖真、俗等觀,能夠自覺、覺他,可是在自證的智慧上,尚有微細的「無明」未破;利他的功德未滿,如同上面說的:像農曆十四的月亮已夠晴朗,但還未完全圓滿,仍有上位的「佛果」可求。所以在菩薩五十二個階位修行中,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都還是菩薩。只有繼續以「般若波羅蜜多」的「觀照」功夫,最終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佛陀到底『覺』了甚麼?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覺」悟了宇宙和人生的實相。我們在這宇宙人世間,不能離群索居,所以我們應以「正」確的態度去處理日常的生活,不佔人便宜、不惱眾生,所以內心常保清「淨」的心。那麼,宇宙和人生的實相到底又是甚麼?老實的說就是「緣起性空」。一般的凡夫不瞭解宇宙和人生的實相,不徹見「緣起性空」的道理,以致迷失人生的方向,誤以為宇宙萬有的諸般現象,是「實有」,四大假合的身軀為「我」。在這萬花筒中,追求繁華富貴,我要這個、要那個,計較這樣、計較那樣,方法顛顛倒倒,內心苦不堪言。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外而覺悟「諸法無我,幻化無常」,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如此的『自覺』,又能教化眾生,隨緣隨份的『覺他』。同時將『自覺』做到慧滿與『覺他』做到福滿,達到真正的『兩足尊』,這就是『覺滿』的佛道。
這正是清楚地說明了大修行者,只要依「般若」的修行,必能登「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的彼岸。而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諸佛,也都是依這般若法門而得證正果。
大家也許又要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三菩提是有甚麼分別?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成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的「菩提」,菩提的意義都是「覺」,覺是剛剛說的:以清淨法性轉「依賴」為「自性皈依」。聲聞、獨覺的菩提,了然「空」的智慧,通達了人生的空無分別性,所以二乘聖人證得的是「究竟涅槃」。如以圓滿的無分別智,通達我、法空性,真如,回過頭來,自覺又能覺他,修到圓顯最清淨法界,圓滿無分別智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四、般若功德:
從「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功德,「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憑藉著「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功德。可見「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經上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裡說的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的,有極大妙用的修行法門。古印度的各種宗教都以為誦持密咒,可以藉咒語裡的鬼神和祕密號令,解決人力所不可達到的力量,就如同今天的道教也有這種說法。他們深信凡欲求福、息災、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損惱人,都可從咒力中獲得。在無量的咒語中,有些咒語的效力特別明顯、特別神奇。尤其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經,就是一部大咒語。所以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般若有極大的力量;「大明」喻般若能破一切黑暗愚癡。「無上」表示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高的,沒有更過其上的。涅槃為無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為「無等等」。大般若經中尚有『是一切咒王』的句子,喻讚般若為一切法門之王。印度人誦咒,不外為了離苦得樂,今依此般若,可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般若波羅蜜多,已約略說明,是進修的方便、次第,這是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所以特別值得讚歎。我們持誦這一部經典,深入瞭解、如實奉行,就會體會出這真是佛所覺證、佛所開示的「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的智解,也不是有所得的小乘與大乘學者的慧力。
本經從「觀」出發,從凡情而點出生死的癥結所在,逐步的自我超越,以「空慧」給予「凡夫」「照見」五蘊皆空,進而度一切苦厄,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重點突破,這是不共世間的特別法門--法性空義,所以是甚深難見,非世間學者所能夢想到的。因此這是可讚歎的。「善哉!善哉!」這才是「真解脫」,而不像一般宗教信仰,或以「生天」為解脫,或以「深定」的境界為解脫。
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共聲聞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都是「依」此「無」與倫比的「聖智」才能「圓滿諸功德」。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甚深的法寶藏。所以佛教徒以及一般寺廟的早晚課誦都要持這一法門,是有道理的。
當然,要解脫憂苦、了脫生死,在乎「覺」了認識上的迷妄惑亂。覺了迷妄惑亂的方便,是從一切因緣法中,理解一切法空。一切世間的人事恩怨,看來都如幻如化,而其實這些愛恨情仇,一切均是空無自性的。但是單單瞭解這些道理沒有用的,要真解脫憂苦,必須經歷「聞、思、修」的實踐過程,才能超越憂苦,得到真正的究竟解脫。從經論去研求、從善知識處去請益,對於自性本空,為離妄悟入的不二法門,獲得明確的定解,是聞慧;進而深入思惟,使「空」義得更深切的明顯,發起趣向的精進心,是思慧;再進一步的雙修止觀,於正定中,觀照了了,是修慧,這樣的進修不已,終於徹底的離卻惑亂戲論。透過如此的聞、思、修的實踐功夫,戲論惑亂才能真正斷除。這時也就是真空的悟入,親證了聖者離言法性的境地。這時如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正是沒有煩惱、沒有憂苦的境界,這是三乘共證的涅槃;生死解脫,是「己利」的完成。從法性空寂中,廣行利益眾生的實踐大行,這樣到覺行圓滿,得無上菩提--成佛,那就是「自利利他」的圓滿,也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完成。可見「聞、思、修」的實踐過程,就是憑藉著「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功德。
五、密教部分:
行「深般若」,最主要的是能開佛知見。從「觀」到「照」五蘊皆空,也就是「空」五蘊來破凡夫法;接著空「十二因緣」破緣覺;空「四諦」破聲聞;更要破「六度」萬法,也就是破「因地」心地法,了知「無智無得」,這樣才能慧通無礙,離妄證真實,達到「究竟涅槃」。也因此破了「果地」心地法門,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覺智圓滿。只有「因地」心地法以及「果地」心地法門悉數破除,才是究竟涅槃。所以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心經」正是說明這大乘行者的方法以及次第,而這也是諸佛的密義。所以前面已說過:「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是顯教到這裡講圓滿了,但是有些修行者,他基於因緣的關係,不識字或是具有大根器,不必那麼辛苦從心、意、識入門,從持咒入手,即能與諸佛相應。
而密教所使用的咒語,事實上,它的意思與顯教是一致的。所以在這裡的這一段「咒」,也正是清楚地說明了大修行者,只要依「般若」的修行,必能登「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的彼岸。而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諸佛,也都是依這般若法門而得證正果。
如來說法利生,有顯、有密,是無分別的。經典中明說道理,以指導我們之修持者,這謂之顯教;有些則不必解釋,只要加持功用,謂之密言。顯說就是經文,密說即是咒語。所謂:經顯義理、咒宗秘密,就是這個道理。義理可以闡釋,秘密不可解說。總之,顯說是以言語、文字闡發道理,令人聞而啟悟,依法修行而獲益……開發智慧,滅除煩惱。密說雖不明示於人,但透過「聲、光」等波動的能量,得到諸佛菩薩的威力加被,具有秘密的功德。所以只要一心清淨、專心持咒,必得神力,這是很多持咒的人士都有的感應經驗。所以咒能至心持誦者,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增長福慧、消滅業障。滅了二障,使煩惱障,罪業障悉數消除,成就福嚴、智嚴,二嚴莊嚴便可暢達如來說法、度生的本懷了。顯、密兼施,如法修持,就能得證最上的佛果。
在「大般若經」中說:『般若是一切咒王』,這是佛陀親自告訴我們的。所以只要按照這個修行法門實修,必得證果,這是真實無虛的。眾生根性雖然不同,但「心經」的修持法門,經過我們這樣的分析,就知道有權、有實,有顯、有密,都能契理、契機,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佛陀除了明說道理,還要我們常常持誦它。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一小段咒只有四句十八字,很容易受持,具有不可思議功德。蓋凡一切神咒,皆是諸佛神妙不可測之密語,唯佛與佛方能了了,猶如虛空本境,正定不偏,誦念它感應力很大。因此不但我們中國的學佛者不予解釋,就是印度也不曾解釋。我們在這裡也依照祖師大德的舊例,不再細說。
六、結語:
這部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講義,參考的資料很多,最主要引用的資料是上斌下宗老和尚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以及印順導師的「般若經講記」,同時在這裡要特別感謝聖一法師的「心經講記」、當代大陸的佛學大師--濟群法師的「《心經》的人生智慧」、當代高僧--淨空法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以及黃念祖居士的「心經略說」、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還有純陽子寫跋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都給我許多寶貴的啟發。當然本講義更是參考了上聖下嚴師父,以及東初老和尚、星雲大師的許多著作,在這裡就不再一一詳列。
本經是一部大智慧的經典,希望大家能依佛所說、依經所教好好的修學,同時不可忽略密咒,透過持誦「密咒」,可得到諸佛菩薩的威力加被,具有無上秘密的功德。所以大家也要一心清淨、專心持咒,必得神力。希望大家好好修持,共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心經全部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