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第二十講---究竟涅槃

發布日期 : 2021-09-25 05:45:38

           第二十講---究竟涅槃
一、前言:
    涅槃,原是印度固有的思想,無論是婆羅門教,或奧義書的哲學,或是佛教,都是以「涅槃」為宗教,或哲學的最高境界。因而「涅槃」的內容,也因時代的變遷,各宗、各派的不同主張,說法並不一致。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著有『外道小乘涅槃論』,其中並未說明大乘涅槃。但書中舉出外道小乘的涅槃有二十種。可見涅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內容並不一致。大致說來,「涅槃」分為外道涅槃、小乘涅槃及大乘涅槃三種。
    我們先不管外道涅槃、小乘涅槃及大乘涅槃,但是涅槃本是聖者所體驗、悟入的,是屬於形而上,一種不可思議的理想妙境。既是不可思議的理想妙境,所以不是我們以「凡夫」的經驗,可以從可驗證之「形而下」的這些相對言語,所能詮釋清楚的。
    在諸多翻譯涅槃的語句中,有些翻譯家僅譯為「不生、不出、無作、無起、無相、不然、不識」等消極的、否定的文字。這是試圖以消極、否定的語句來闡釋畢竟涅槃的意義,就如同陳總統最近以「新五不」,試圖以消極、否定的語句來詮釋兩岸的未來。這種情形讓人摸不著頭緒,所以新的翻譯家將「涅槃」重譯,以有別於消極、否定的意思。
    涅槃,梵語的原音為Nirvana,而Nir譯為無、外、消等意,Vana譯為吹動、動作、生活等意,故譯為無動、無作、不生等,也就是現實生活活動停止的狀態,它從某個角度來看是一種「消極狀態」,故又譯為滅。但「涅槃」就有我對這些能感受、能認知、能了然、能接受的意思。所以它是積極的,超越現實的經驗,因為「不生、不出、無作等等」事實上是從生、出、作等生活中的「超越」,也就是生活圓滿後所顯現出來的生活妙境。
    所以南本《大涅槃經》卷三十一,涅槃名有:「無生、無作、無出、無為、皈依、解脫、光明、燈明、彼岸、無畏、無退、安處、寂靜、無相、無二、一行、清涼、無闇、無諍、無濁、廣大、甘露、吉祥」等多名。這種種名稱,都表示涅槃內容的積極性,又具有寂滅的多元德性。但是涅槃最完整的、具體的德性,就是大家熟知『常、樂、我、淨』的大乘說法。常者是認知「諸行無常」的這種「妙明真心」,它是常住的,也就是悅納諸行無常這種緣起是真實不變;樂者,是了然「人生是苦」,接受這種「成、住、壞、空」的事實,使身、心在面對「苦」的境界煩惱不生這種安樂之法;我者:認知「諸法無我」,清楚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再執著「我」的想法、看法,得大自在;淨者:有這份清淨,就能在生活中遠離了顛倒夢想,所獲得的「常住不變,自在、清淨、安樂的心態」。總而言之,涅槃即是「真、善、美、樂」的妙悟覺性。
    《心經》從「觀」入手,檢驗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不是都在「利他」,行「大悲行」來利益眾生,「超越」了身心的生物性,也超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性之後,達到「觀自在」菩薩的「普渡眾生」的言行舉止。這修行的方法和過程,我們都已經分別解說過。而修行也就是經過這段「自淨其意」的過程,認清宇宙人生真相之後,自己的身、心,達到「真、善、美、樂」的妙悟覺性。今天我們將分享行「深般若」的妙悟覺性的果實,這三乘共果--「涅槃」。

二、涅槃果--三乘共果:
    我們上個星期談過「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一切有情眾生因為有執著、有牽掛,對擁有的一切就期望安安全全、長長久久,為了要保護這生命與財產的安全,怕這生命與財產失去、被人取奪,所以就產生恐怖。例如擁有了財富,他會害怕財富的失去;擁有地位,怕別人取代他的權位;擁有嬌妻,怕被別人拐去或跟誰跑了;擁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來等等。而這種執著,就讓我們的生活形成一個牢籠。
    上個星期我談到這裡,有一位學生告訴我,他不在乎這些,他沒有執著。我笑笑說:您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怕不怕弄髒?在大眾場合中說話,怕不怕說錯話、沒面子?他明白了。事實上,我們在黑夜走路還害怕有鬼;年輕人談戀愛害怕失戀。總之,對擁有的,執著、牽掛,使得我們生活在「牢籠」中,內心深處永遠是不安、恐怖。只有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為可怕的;而對於一位有修、有證的人,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唐朝的德普禪師在他死亡之前,把所有的門徒全召齊了,問大家:「我死了以後,你們準備怎樣對待我啊?」弟子們立刻表示:「我們會以豐盛的果物來祭拜、開追悼會、寫輓聯。」禪師說:「我死了,你們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不如趁我現在活著舉行這些儀式,讓我開心以後再死,好不好?」弟子們聽了面面相覷,但又不敢違師命,於是佈置靈堂,準備了珍饈美味、寫祭文,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禪師吃飽、看足了,很高興,對弟子們嘉獎一番,悠悠坐化。
    另外,我們的凡夫心是不平等的,不是高昻,就是低下。不想呢,心就低沈而睡著了,糊糊塗塗、顛倒夢想。一旦醒過來,心又四處飛揚,心猿意馬、妄想無邊。不是向下而昏沈,就是向上而掉舉,不可能平衡的。看起來,人是絕頂聰明的,現在已進步到進入月球、深入火星。可是對自己的心,人們卻無法控制,不能使自心平靜、平等、明明白白、安安定定。人類什麼都聰明,就是對自己總是無知。心是這樣的昏迷、這樣的妄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怎能免於內心的憂苦呢?
    所以在《心經》中,佛要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來修習「觀空」,而「觀空」則必須先懂得要「觀」,就要使心專注於一境,前念心與後念心平等持續。運用六根,使心與境相應不離,接著,透過「般若」的修行,就可以得到「般若」、「無得之得」的果實。而「般若」之果,也就是『涅槃』,更進一步還可以獲得『菩提』的果位。「菩提」與「涅槃」的果位就不一樣了,它是「如來」的不共果,也就是『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在下個星期將介紹。而「涅槃」的心態,就是剛剛說的『常、樂、我、淨』。
   在台灣,甚至於在中國,許多的同修常常輕慢「小乘」,這是錯誤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指的是不斷的『自我超越』,沒有止境。尤其有了正知、正見的菩薩,覺悟有情的工作,就如同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才是『無上』。可是「涅槃」的果位,卻是三乘聖人共證的。我們初學凡夫,要學佛,就要一步一步的學,「涅槃」未證,竟敢輕慢已證「涅槃」果位的聖人,這種心態一定要先改過來。而這修行的次第,以前已經說過,從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轉凡成聖,修行就得力。再經過「十二因緣」超越「緣覺」,經過「四聖諦」的修證超越「聲聞」,以「無智亦無得」超越「我、法二執」,證得「菩薩」的境界。這時三乘修行人,一樣的共同證了『涅槃』的「常、樂、我、淨」果位。

三、略說涅槃:
    上次提到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觀一切我、法,空不可得,由此能「心無罣礙」,而「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為愚癡心所生起,心有罣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所以日常生活中擔心這、罣礙那,無往而不恐怖。例如佛經上說五畏:惡名畏、惡道畏、不活畏、死畏、大眾威德畏。菩薩了悟我、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為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遠離顛倒夢想」。
    顛倒,即是指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為,最根本的「顛倒」是執我、執法。也因此一般的人無常計常、非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以及種種的欲行、苦行等惡行。夢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顛倒想。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這樣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於生死,能得「究竟涅槃」。菩薩依般若,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如能也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處事、待人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不只自己得到解脫,還必須成就別人,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例如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說法。佛陀明瞭富樓那已深解法義,於是詢問道:
    「富樓那!你想到哪裡去弘法?」
    「佛陀!我想到西方的輸盧那遊化。」
    「富樓那!西方的輸盧那,人民性情殘暴凶惡,如果他們訶駡、毀辱你,你應當如何?」
    「佛陀!我會如是思維:雖然他們訶駡我,但沒有出手打我,還是具有善根、智慧,可以度化的。」
    「如果他們動手棒打你,你應當如何?」
    「我會如是思維:雖然他們動手打我,但並沒有用刀杖傷害我,他們善根還是具足,可以得到教化。」
    「富樓那!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你,你又該如何?」
    「佛陀!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我的身體,我會有如此念頭:他們仍是具有善良的本性,還沒有殺害我的身命。」
    「如果他們殺害你,你又該如何?」
    「佛陀!即使他們殺害我,我也會如此想:他們仍然沒有泯絕善良的心性,假借此善巧方便,使我老朽的身體,得到解脫!」
    佛陀微笑的說:「善哉!善哉!富樓那,你已明白法音的流布,此生滅的色身更具有不朽的價值,你可以勝任到輸盧那人間遊化,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槃者得以證入般涅槃。」

四、「涅槃」的本質:
    從以上的分析,「涅槃」一詞應該具有如下的本質:
(一)「涅槃」是不斷的超越:
    我在以前的講義「般若空觀」一文中,就說過諸法皆空,本來就沒有一個『我』可空,也沒有『法』可空。所以我們可以瞭解,涅槃絕不是「自我」的銷毀,因為根本無「我」可毀。只能說「涅槃」這個觀念,所要銷毀的是「我」的幻覺、「我」的錯誤意念。我的恩師--泰國華宗大尊長上仁下得老和尚曾送我一副對聯:「修行無別路,去除我我我」正是這個意思。所以把涅槃說成積極或消極都是不對的。「消極」與「積極」本是相對的觀念,只有融會、超越「兩立」的境界,才能真正瞭解涅槃這個觀念。而剛剛跟各位說,我認為是積極的,也只是方便說。
(二)「涅槃」是從情緒中解脫:
    涅槃另一個同義字就是解脫(巴利文作Mutti梵文作Mukti)。沒有人會說解脫是消極的。但是「解脫」一詞也有其反面的意義:解脫者,乃是從某種「障礙」處得到自由的意思。障礙是惡法,是障礙我們的『蘊』,是反面的,而解脫卻是正面的。因此涅槃、解脫,絕對自在,是從一切「惡」,一切『蘊』中得「空」,得「自在」,從「貪、瞋、癡」得「戒、定、慧」,得自在,從一切「兩立的相對」之時,於空中得自在,這就是「涅槃」。
(三)「涅槃」是心無所著:
    從最近發掘出來的《分別六界經》(巴利藏《中部經》第一四零經)裡可以窺出端倪。這部極為重要的經,是佛住在一個陶工家裡的時候,在一個安靜的晚上,發現弗加沙有智慧而誠懇,因而對他開示說:「人由六種元素組成:堅性、濕性、暖性、動性、空與識。」佛將六種元素予以分析,結論是六者中沒有一樣是「我的」、「我」或「我自己」。他徹底明了「識」如何來?如何去?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覺是如何來?如何去?由於這種了解,他心無所著。心無所著,就成為一純粹、平等的捨心。這種心無所著就是「涅槃」。
(四)「涅槃」是『覺』:
    假如我們能將此心,集中在「識無邊處」,不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斷滅故,他對世間渴愛的心已無執取。那麼,心無執取則無所罣礙。無所罣礙故,心就能得到真正澈底的平靜。佛在經歷一種愉快、不愉快,或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覺,他知道這種感覺是不久長的,也是空的。即使世界上已經沒有纏縛他的任何力量,當然,縱使『常、樂、我、淨』的這些感覺,也不能使他情感激動。這樣不論是什麼樣的感受他都能經歷,而不受它的拘縛。這就是『覺』、就是「涅槃」。
(五)「涅槃」是絕對的真理:
    在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五集第三六九頁裡,佛毫不含糊地用真理一詞代替涅槃:「我將教你們真理,以及走向真理的道路。」在這裡,真理的意義,很明確的就是代表涅槃。
    什麼是絕對的真理?依佛陀的說法,絕對的真理就是:世間沒有絕對的事物。凡所有「法」都是相對的、緣起的、無常、不永恆的。宇宙間沒有恆常不變、亙古永存的絕對實體,諸如「自我」、「靈魂」或「神我」等。諸法空相,無論在內或在外,都沒有「自我」、「靈魂」或「神我」,這就是絕對的真理。體證到這真理,就是對事物的如實知見,亦無無明、也無妄想,也就是亦無斷絕貪愛、滅苦、涅槃可言。這才真是「涅槃」。
(六)「涅槃」是一種心境:
    東初老和尚認為:真正涅槃的妙境,絕不是離開現實的世界,另有個不生不滅的理想的世界。涅槃的境界,絕不是自了超越境,也不是否定現身,只有如實修行,功夫成片之後,即身就得到「涅槃妙境」。所以不分別、不執著,身、心不二,立腳於現實、老實修行,即是理想的「涅槃」思想。勇敢的斷除自心所具的種種煩惱,即成為清淨心。自體解脫,不須灰滅肉體,即此「現身」獲「證」到理想境,就是自身體驗到「涅槃」的境界。世尊親於菩提樹下成道,就是「當下」即身體驗到「涅槃」的真境界。可見「涅槃」是一種心境,一種自由自在,體現諸法皆空之後的解脫,清涼、光明的『天人合一』之感受;這時內心深處「無畏、無退、安處、寂靜、無相、無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正達到「一行、清涼、無闇、無諍、無濁、廣大、甘露、吉祥」的境界,所以涅槃並不是死後所得到的空寂世界,而是身、心世界的「真、善、美、樂」合而為一的妙悟覺性,這才是真正『涅槃』。

五、結語:
   很抱歉的,「涅槃」的境界,因為我還沒達到,所以我沒辦法將它的「滋味」告訴各位。例如有一個故事它是這樣說的:魚沒有在陸地上游過,所以沒有在陸地走路的經驗。有一次有一隻烏龜和一條魚說:牠剛到陸地上「散步」回湖。魚說:「當然,你的意思是說游泳囉!」
    烏龜想對魚解釋陸地是堅實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魚卻「堅持」的說,不可能有這麼一樣東西。陸地一定也是如同水一般的是液體現象,和牠住的湖一樣,有水、有浪,可以在裡面跳潛游泳。
    我們凡夫俗子不可能瞭解諸佛菩薩,以及聖人的境界,正如同「魚」沒有在「陸地」上走路的經驗。因此解釋到這裡,我實在是戰戰兢兢,甚怕「依文解義」害了各位。所幸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所以我們看佛陀是怎麼說,只要如實去做、腳踏實地的去走,應該還是可以瞭解「涅槃」的意義。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認識了人生本無生死可生死,亦無涅槃可涅槃,虛空法界本來湛寂,瞭解及此,是名真究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