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第十八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發布日期 : 2021-09-25 05:29:05


         第十八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一、前言:
  
「以無所得故」這句是承上起下之詞。意思是我們的「心」就是「佛性」、本來具足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也就是我常說的心外無法,所以我們說佛法是「內學」。假若有一法可得,那是向外的攀緣心,即有一分心識在佛經上稱為「結習」未盡。所以修行我們常說萬法本乎一心,一心具足萬法,一心與萬法不一、不二。萬法與心本一,所以說學佛的根本從心上起修,學佛的目的只是「明心見性」,其它的何有所得?

二、以無所得、得般若果:
   上一回我們談到無智亦無得,如此的不斷自我超越、如此「無上」的自我超越,以無所得的心態讓我們認識到五識,將所緣的各種境界,利用空無自性的特質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以後,第七識的末那識,平等對待「見」、「愛」則平等性智現前,對境界的執著習性慢慢的自然放棄。
    如此的認知之後,我們還要進一步探討:那顆能認識的心是否實呢?不然能認識的心,事實上也是緣起的。比如說:眼識認識活動的產生,它要依賴眼睛、色塵、光線、空間等等;其它一切精神活動也都一樣,例如您覺得很舒服,也都是好多的因緣和合緣起的。當我們認識到所緣境「空」,能認識的心是「空」,「空」當然也是「空」,如此的俱「空」之後,對「有」不再生起執著是無得;此時妄心自然息滅,隨緣應化無不圓滿是無智。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說:「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故。」「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在妄心、妄境、妄執都息滅的情況下,此時顯現的如如狀態,可以稱為清淨心、平等心便是般若。
    所以本經在這裡「以無所得故」來總結前面所說:一切法相均不可得。一切法相,包括本經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無智亦無得均不可得。如此的「以無所得故」,這時的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妄情」盡了、「真性」顯了。而「妄情」盡了、「真性」顯了,這種境界就是「得般若果」,就是「菩提薩埵」。
    在唐朝有位叫懶殘的禪者,由於他的修行上的造詣遠近聞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來請他,此時禪師正在山洞中烤芋頭吃,使者宣讀了皇上的聖旨,禪師睬也不睬。時值冬天天氣很冷,禪師凍得流著鼻涕,使者見狀勸禪師擦去鼻涕。禪師說:「我沒有工夫給俗人揩鼻涕。」
    禪師這時寫了一首偈:「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雲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羡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水月無形,我常只寧。萬法皆爾,本自無生。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沒有「妄情」,只有瀟灑、只有自在,這就是剛剛說的「得般若果」,也就是「菩提薩埵」。

三、般若果--來自六度的戒定慧:
    剛剛說的禪者隱居山林之中,面對青山綠水,一瓶、一缽,了無牽掛,對於他們來說,生、死都已不成問題了,還有什麼可以值得他們操心呢?而他們的修行不管境界如何,都來自「六度」的戒、定、慧三學,所以在《金剛經》上說: 「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談到這裡,容我囉唆一下。
    佛法的修學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般若要從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經裡、不在佛的言語中,亦不在思維想像中,所以剛剛已經說過,文字般若以及觀照般若只是方便,就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看經聽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識中。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一直強調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自然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也就是般若現前,此理很深,希望各位仔細體會。
    菩薩知道諸法空相,故能遠離妄想、執著,以清淨心照見諸法實相,如此的,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進一步說:真正平等覺知這「諸法真相」,第八識就轉為「大圓鏡智」,對宇宙人生徹底的、究竟的明瞭,這即是無上般若智慧。剛剛說過般若智慧道理很深,不容易體會,所以佛陀為了教化我們,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其實要「轉識成智」,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六度萬行。性、相之中,這種實相般若實在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沒有名言,一說就錯。不過還是要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用這些名相,指導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作一個引導方便,而契入「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古德為了使我們容易理解、體會,常以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譬為真心,器譬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稱真如。六度是菩提,菩提是般若,此諸佛如來真正清淨的覺悟。如此的,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完全覺了,稱之為「菩提薩埵」。

四、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菩薩的全稱,我們中國人習慣簡稱,所以將「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梵語中,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有情,具有覺悟有情以及令有情眾生覺悟的雙重意思。從這名詞,我們知道「覺有情」是相對於「未覺」有情而說的。有情眾生,以情愛、情染為中心,簡單的說,對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想」擁有,想佔有它、主宰它,這種「想」就是「情」,想「自我」成為宇宙的中心,有關的一切人、事、物都要從屬於我,就好像有一句俗話:「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把「我所」無限擴大,誤以為「自我實現」才是完全的自由,殊不知「我、我所」關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制愈甚。各位看看這些「醒掌天下權」的領袖人物自在了嗎?您看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擁有醒掌天下權的權力,叱吒一時,完全自我實現了,可是他最近出版的「告白」,我們讀來竟然是有這麼多的爾虞我詐,可見「我、我所」關涉的愈多,煩惱越多。所以一位覺者,他「放下」名利、「放下」煩惱,讓心清淨。如此的以般若觀照人生,無我、無我所,超越了世間的名利。然後他看到眾生的無知,憐憫眾生的無知,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因而發出菩提心,只想令一切有情,也能透過教學覺悟成佛。可見般若與佛,佛與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是我們說的無上正等正覺。在修行過程中,覺未圓滿,名為般若;及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為無上菩提。所以菩提是『老般若』。
    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為中心,融攝佛果的一切功德。諸佛因地修行時,不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進、禪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證果時也證得無邊功德。菩薩依般若證得空性。也因為證得空性,才能在空中悠游自在,恆順眾生,以攝導萬行。而度化過程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究竟的無上菩提,是於一切法不生法相,在實相智慧中,是即萬行而離眾相,不斷的利益眾生,也不斷的自我超越。

五、大菩薩:
    菩薩,我們又常稱菩薩摩訶薩,意思是大菩薩。
    我們從發心學佛,受了三皈五戒,有人就叫我們「菩薩」。不過有人說「八地」以上才能稱菩薩。在《大般若經》說:「大有情眾者,謂住種性、第八、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地,及從初發心乃至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是名大有情眾。菩薩於如是大有情眾中,定當為上首,故復名為摩訶薩。」可見從初發心至不退轉地的菩薩摩訶薩,從初住位菩薩的發心住菩薩算起,到不退轉地的菩薩摩訶薩,以及二乘聖人皆為大有情眾,皆可稱為「菩薩」。不過菩薩摩訶薩就不能亂用,必須是修行到第八地以上的,才有資格稱為大菩薩。
   這些從「名字」菩薩到「大」菩薩,都是以六度萬行起修,這個修行過程,在佛法上就稱為「自淨其意」。剛剛說過,必須是修行到八地以上的,也就是已住不退轉地,才稱為大菩薩。就一般而言,不退有三: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謂位不退是修行的功夫,入了聖流,不再退墮凡夫。行不退是因為不斷的自我超越,恒度眾生,所以回小向大,不退墮二乘,自修自得。至於念不退是指道心聞聲救苦,心經常是念念在眾生,冀望眾生皆離苦。可見不管是一般名字的「菩薩」,到妙覺、等覺的「菩薩摩訶薩」,他們都是「回小向大」,以觀自在菩薩的「大悲行」法門,行「六度」般若蜜多,心經常是念念在眾生,冀望眾生皆能離苦得樂,做為他們修行的目的,也因為如此的自我超越,才跨越了「我、我所」的我執;從行「六度」般若蜜多,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性智慧,跨越了「法執」。因此他的「大悲行」,是恆順眾生的因病給藥,法無定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此的不生法相,他才能給任何眾生契理、契機的教化,讓眾生也因而斷惡修善、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所以下一講次,我們就會繼續談「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為最好的教化工作,要先以身作則,自我作個好榜樣,才能為人『演』說。

六,結語:
    我們修行就是先要學習當菩薩,但是有很多的同修對菩薩誤解很多。例如我有很多的朋友,告訴我:我們在家的人,家裡不能供奉「地藏菩薩」。事實上根據《地藏十輪經》說:「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地藏菩薩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很寶貴的心地,這個心地,平常安忍不動,猶如大地;它如如不動,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稱地藏。佛陀告訴我們要珍惜它,並且善用這個資源,發願來讓自己成就佛道。所以地藏菩薩被尊號「大願地藏」。
    所以我們修行每天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而這大願要從平常的做人開使,先要懂得孝道,孝順父母、成就所有的善行,光宗耀祖,讓自己的父母、祖先都得到超薦。要達成這個孝道,就要為眾生荷擔一切難行之行,讓眾生離苦得樂,不然「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以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我們,開發我們「心地」上地藏菩薩之大願。其它的大菩薩,事實上也都是我們本具的智慧德相,我們用心開發,明心見性,您就發現,原來佛菩薩只是我們自己。所以本經在這裡說:「以無所得故」,這是我們修行的基本態度,一定要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