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十二因緣
一、前言:
我們常說「三世因果」,那麼甚麼是「三世」?甚麼是「因果」?要瞭解它,必須先明瞭「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說明人的「三世」因果,人的生死之流轉的歷程。在《寶積經》中,佛說:『復次迦葉!我所說法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但為集成是大苦聚。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
所以「三世」是我們當下的人生,是由過去世的「無明緣行、行緣識」才投胎,而這一世的行為,又造「有緣生、生緣老死」的「業」,死了又要輪迴。在《阿彌陀經疏鈔》有一句話:「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可見一般我們稱「緣覺」的修行者,就是指透過「十二因緣」而開悟。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中也說:「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諦。」所以十二因緣可以看得出來,也即是佛陀所說的『四聖諦』的開展。至於『四聖諦』又是甚麼?是下一週的課題,我們就先不說。
所謂十二因緣即是:
(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
(二)行 :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世。
(三)識 :前面說過,這裡指託胎之一分氣息。
(四)名色:名是「心」、心靈;色是「質」、生理。
(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在胎中成長。
(六)觸 :一出娘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到外境色、聲、香、味、觸、法。
(七)受:領納前境,取好、惡等情緒。從識至受這過程名現在五果。
(八)愛:貪愛男、女、金、銀等情事。
(九)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想要佔有。愛、取、這是未來業果之因。這些皆屬煩惱,一如過去無明。
(十)有:已造作業,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
(十一)生:有「有」,未來必受生。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老死。
底下我們更詳細的說明。
二、因緣
因緣譯作「緣起」,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因、緣」所和合而起的意思。在經典上,我們看到世尊依緣起而覺悟,也依緣起而說法。所以如來常說:『我說緣起』,也就是《寶積經》說的:「我所說法十二因緣」。佛說法不離緣起,而最常用的是十二緣起,一般稱之為業感緣起。
其實佛以「生死」及「解脫」為宇宙人生問題的核心。十二緣起就圓滿的開顯了這個問題。十二緣起,約而言之有二門:
(一)流轉門:一般的人迷迷糊糊的,順著十二緣起的法則輪迴生死,苦不堪言。如說:「無明緣行……但為集成是大苦聚」,這說明了:生死相續的生死序列。這生死序列的根本原因在那裡?果必從因而來,所以生死苦果的因緣就是「無明」,而這「無明」也就是我們無限生死的癥結。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下、顯示出人有了無明,才有生死流轉的現實。
(二)還滅門:修行者瞭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之後,知道要解脫輪迴之苦,就必須斷掉十二因緣中的任何一支,使生死相續的生死序列斷滅以脫離六界生死。如說:「無明滅則行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果必從因、依因有果、那就發現了「解脫」的可能;也就是「因」滅「果」就滅、無因、果自然不生了。在『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下,開顯了涅槃還滅的真實。
我們再進一步的探討,為什麼在經典上一再地談「十二緣起」?實在說,我們要讓修行者瞭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走進「還滅門」、得「涅槃」,其重點是在去除「貪、瞋、癡」,以破「法、我」兩執,那必須先以「般若」智慧觀照。所以佛陀教我們消除「煩惱」的五種調心方法:
(一)「不淨觀」:這是對治「貪心」重的眾生起「不淨觀」。首先於死屍取青瘀等相想,然後攝心成觀。起的九想有--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噉想、散想、骨想、燒想,這就是不淨觀。一般說來,修習不淨觀是對「治」「貪婬」的特效法藥。貪婬是障道法,而凡人都為它起惑亂,或貪姿色、或貪音聲、或貪體臭、或貪體態等;或者是貪他的溫柔……修九想觀,一有成就,這一切淫念就都不起了。
(二)「慈心觀」:來對「治」「瞋恚」病。瞋恚病極其麤重,俗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因為瞋心一起,對於利益眾生就成為障礙了。所以我們對待一切眾生,應如父、如母、如兒、如女。願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如此的同情一切眾生。慈心增長,瞋恚也就不起了。慈心遍於一切眾生,所以素食、放生都在培養「慈心」。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初發心就不食眾生肉,我們特以慈心來表彰祂的性德,所以彌勒就是慈氏。
(三)「因緣觀」:為對「治」「無明」的「愚癡」病。這裡的愚癡是不明善、惡因果、不明業惑緣起、不明流轉生死、不明「我、我所」、空等所妄計之我執、法執等愚癡。唯有透過十二因緣的觀察智才能對治。
(四)數息觀:那是對治散漫、而收攝身心。
(五)界分別觀:分別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見,這是對治我見嚴重者。
可見要看破「生死」與「解脫」,都依十二緣起而開顯,而這十二緣起,是如來說法的焦點所在,大家要研究清楚。
三、略說十二因緣:
甚麼叫十二因緣?底下我們就分別介紹:
(一)是「無明」:是一切煩惱的通性,最一般的,也是最根本的。例如《攝大乘論講記》上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一切法本無自性的,是從「緣起」而現的。這樣的從緣而有,其實是無所有、是空的。如不能了達這宇宙人生問題的「空相」就是無明。例如我是不能「自生」,必須賴父精、母血之緣,還要有陽光、空氣等大自然的條件,才能「假合」。
眾生在「見、聞、覺、知」中,既不能直覺到是「六根」緣「六塵」之假有,更不知性空。這種直覺的實在感,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無明。此地的「無明」是講「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所以根本無明,只要破一品,就是圓教的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了無明,但不是根本無明,而是破「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四聖諦裡面叫見四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煩惱道。「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見煩惱、思煩惱就是無明。
(二)是「行」:行是造作、遷流的意思,指依無明而起的身心活動。約性質說:有罪行、福行、不動行;約所依說:有身行、語行、意行。身心動作及引起的動力(業)名為行。剛剛說了,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有見思無明,所以身心自然會妄動。妄動就是「行」,「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它造作,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兒子就是底下的「識」。「識」是「果」,下面「五支」都是識、是果報,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所以「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這就是業障、業道,我們時時在造作。
以上這二條是講過去的。因為有過去世之迷惑、顛倒、造業,所以這一生就受報,這是果報。這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我們在六道裡,以人道做例子來加以說明,其餘五道都沒有例外,也都是一樣。
(三)是「識」:人道裡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的「靈魂」,靈魂來投胎。『托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說明,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露了一點消息。他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說「游魂為變」。這裡的「神識」,孔老夫子稱它做「游魂」。說游魂絕對正確,為甚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他這兩句話:「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跟佛法說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精氣」為「物」,可見孔老夫子也不認為有「真正」的物質存在。物質是甚麼?精氣而已。現在的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甚麼?是「波」、是振動。振動、光動,是一個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質,所以說神識來投胎。
在人道中,夫妻一定會生兒、女嗎?不見得!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孩子,為甚麼不生?沒有緣。兒、女要有緣才會來投胎。沒緣不會投胎。過去生中,存在的「緣」有:
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彼此互相有恩惠,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子、賢孫,是來報恩的,所謂的好兒女、孝順兒女,這是過去修的善因。
第二種是報怨的。過去世有仇恨這一世遇到,來做你兒、女,將來長大了做敗家子,攪得你家破人亡。所以我們不能與人結冤仇,外面的冤仇的可以預防,投胎到你家裡做你的子、孫,做一家人時,你怎麼辦?所以古人說過:「惡妻、孽子無法可治」,可見平日結善緣的重要。
第三類是討債的討債鬼。是父母過去欠的、來討債,如果欠得少,養個兩、三年他死了,還清了、他也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供到大學畢業,快要可以做事情他走了,這就是討債鬼、債務討清,沒事了就走了。
第四種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的,所以這一生遇到了要還債,這種人會努力工作、供養父母。但對父母的生活,供給很刻薄、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報恩的有孝順心,還債的沒有孝順心,甚至於眼裡還嫌棄父母、討厭父母。
家庭如此,一個族群、社會的成員也是如此。所認識的親戚朋友都是如此,只是恩怨、債務更少一點。恩怨、債務多的時候就變成一家,父、子;兄、弟,遠一點就成為親戚、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份。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的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千萬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不要跟一切眾生有債務的關係。欠債的,要還得清清楚楚,免得來生再還。所以儒、佛的聖賢教訓,都是勸我們把這些恩怨還清、化解,這是最善、最圓滿的方法。
可見、投胎不是隨便、偶然的,它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係」。剛投胎來的時候就叫「識」,這時不能叫它是「名」,所以母親懷孕,是神識來投胎。
(四)是名色: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名是心、色是質。「名色」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在一、二星期、十四天的樣子。沒有長出形狀,甚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裏頭有神識,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不是死的。「色」是「物質」,所以叫「名色」。
(五)是六入:新譯六處,即六根,為六識生起的所依處。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
「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
(六)是觸:「觸」就是出胎了,開始與外面的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的人、事、地、物相接觸,就是「觸」。所以個人離開母體以後,一生之中,都在「觸」中,觸的時間非常長。
(七)是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名叫「受」。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例如像嬰兒自己拉的大便也吃,這是因為他有「觸」,但是沒有「受」,這時候甚麼也不懂,等到逐漸長大就有好、惡之感受。在沒有「受」之前,我們中國人常講「天真」,心裡面清淨、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好惡。
從前人天真的時間長,一般要到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十歲以前不知道,這是童年的幸福!現在的小孩可憐,一、兩歲就有好、惡的感受了。換句話說,他的童年時間縮短,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怎麼會提早呢?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在教,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曉得大人的好、惡,於是心裡就計較、就要用心機了。從前那種農村社會,童年天真時間較長,現在縮短了。想來現代的人,來生投胎做人太苦了,雖然說現在科學發達,但是現代人生活像機器,人的味道沒有了,人生的意義、價值喪失掉。所以這個「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
這「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這一生當中,受苦、受樂不必怨天尤人、為甚麼?皆是自作自受!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起這個念頭,更是造罪,罪造得更大。發財、中獎都是命,沒有這個命,把菩薩、鬼神的像毀了,造罪就更大。我聽說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薩要保佑他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把佛菩薩拿去砍頭、拿去放水、燒掉,這造業!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了,所以這個「受」是有因、果的。
(八)是愛:男、女、金、銀等事讓我們覺得很舒服,起了貪愛之念,於是有「愛、取、有」這三條。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的造作。
第一個是「愛」,愛甚麼?貪愛『愛男女、金銀等事』。愛的範圍太廣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就有造作。
(九)是取: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歡的,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的「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取」字。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
(十)是有:「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有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這種子,來生就要受報。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
(十一)是生:依現生的煩惱發業,因業力而又有未來新生命的開始名生。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
(十二)是老死:生了,無論如何跟著來的是老、是死。這樣在生、死過程中因果鉤引、輾轉相生,充滿了憂慮、悲哀、苦痛、熱惱。生死相續只是無限苦惱的大集合而已!所以有了生、必有老死。
投胎之後永遠輪轉這叫輪迴。為甚麼有輪迴?輪迴是自己造的,輪迴的現象,就是這樣可怕,我們一定要覺悟。
覺悟之後要如何離開輪迴?要離開輪迴是不能從「果」上去離開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去自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果報上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從「因」跟「緣」這兩個根本上去解決,把「因」跟「緣」斷掉。我們曉得「愛」是緣,如果能夠把一切都不愛了,生死輪迴就斷掉了、也脫離輪迴。有「愛」、有「取」,沒有「有」,自然不會墮落輪迴。
四、結語:
佛說緣起,目的是要我們斷煩惱、得解脫,更要以這妙義去度眾生。迴向有「上求佛道」、更要「度化眾生」。所以以前說「空觀」、「假觀」之後,我們強調「中觀」,這就是「超越」,也是開示中道。《般若經》說:『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不可盡,是為菩薩不共中道妙觀』,也就是此意。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無色』。緣起是世俗的、如幻的生滅,瞭解之後更要不落二邊、契入中道。但是有些佛弟子見佛說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就執有「無明」等自性,以為實有生滅可得。這樣與佛的意趣相反,所以佛又不得不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盡與滅相同);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本經也就依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來顯示本性空的中道。
我們日常生活中老覺得苦?想想看、在生命的流轉與還滅中,「苦」既「不從」因「緣」所「生」,試問怎麼會「有苦」?苦是什麼意義?只是一串串的無明而已。無明是愚癡,了知「十二因緣」,明了就是般若。「明與無明」是相待的假名,了無自性。兩者的本性都是空寂,所以「無二無別」。同樣的,煩惱與菩提也都空無自性。我們透過「十二因緣」而開悟,通達煩惱的自性不可得就是菩提。相反的,順著十二因緣的流轉,不能覺悟、取著菩提相,也是煩惱,不能「成佛」,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能「如是知」、「如是見」,生命就能『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