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度一切苦厄
一、前言:
佛法,是要我們離苦得樂的。上一講,我們談到「照見五蘊皆空」,把障礙住我們心性的「色、受、想、行、識」的本質為大家解說。認識了這「五蘊 」的空性之後,我們就不會再被五蘊困住。這時,我們就能面對我們的人生,知道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處理它、放下它,這就是「度一切苦厄」。所以「度」,是正確的面對;度,是有效處理自己的問題;針對別人,則是幫助。苦厄,這兩個字,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例如我們說:「人生是苦」的,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偶而,遇到有人說人生很快樂,大家都一定認為是唱高調。為什麼?「人生是苦」,其實是沒有人會反對的。
有一天晚上,我、內人和兒子在客廳裡看電視,忽然間,我太太喊了一聲,倒在客廳的地板上,她一直喊痛,臉色蒼白,她很緊張的說:痛得快要死了!我和兒子立刻把她送到醫院,檢查以後,才知道是「腎臟結石」。我這才知道腎臟結石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非常苦。痛起來就是在床上、地上打滾。太太告訴我說:「一痛起來,假如地上有一個洞的話,她也會鑽進去。唉!生病真苦。
有人說:天下第一痛就是腎結石跟膀胱結石、膽結石的痛。但是,看醫學報告:天下第一痛是生孩子。可見,生孩子雖是人生的喜事!但是喜事的背後,卻是媽媽以「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咬著牙根『忍』出來的,這個就可以看出人生真是苦的。
又有一次,我開車在路上,有兩位年輕的「狂飆少年」,騎著摩托車,一直在我後面按喇叭,我停下車來一看,兩位狂飆少年不分青紅皂白一拳打來。還好,我學過太極拳,立刻閃到一邊,躲過一場無妄之「災厄」。真的,在人生的路上就是如此,也只有修行,才能蒙佛菩薩的加持,度一切『苦厄』。
二、苦有八種:
苦,既然是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那麼苦有哪幾種呢?在佛經裡面,人有三苦與八種苦。三苦:苦苦、行苦、壞苦。苦苦:也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行苦、壞苦:指的是生命中雖有短暫的快樂,但這些快樂會隨著時間而消失,這是行苦;有的會隨著因緣的變化,例如杯子被打翻了;掉到地上,壞了,這是壞苦。底下,我們分別說明八種苦:
(一)生苦--人,一生下來,離開母親的娘胎,直接面對大自然環境的空氣、陽光……,還要適應這新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那感覺就是苦。所以小孩子一出娘胎,沒有誰會哈哈大笑的,一出來只會用哭來表示。
(二)老苦--老很苦。例如我自己,身體的抵抗力越來越差,心有天高,力卻不從心。我喜歡爬山,每天想爬山卻爬不動;喜歡吃的東西,多吃些就不舒服。想想前塵往事,一生累積了太多的無奈、挫折、牢騷、悔恨、不滿和失意……偶而聽到有些人打腫臉充胖子說:人生不苦,我就知道他沒修行,連苦是什麼都不知道。
(三)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無法忍受。我有一位鄰居,四十多歲時就中風,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看他每天窩在家裡,一定很痛苦。人一生病,才知道健康的重要。例如有朋友生病了,我們去探望他,這時如果請問他,你有什麼願望啊!他會說: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飯、布衣、菜根,我就很滿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可見,人最怕的就是病來磨。還好人很健忘,痛過就忘了,所以說這個世界是「堪忍」的世界。所以人病好了,老毛病又都來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別人不順眼,老婆的髮型不好看,孩子的動作討人嫌……簡直煩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滿足」的心裏的,不滿的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因為錯誤,人生充滿煩惱,也因為罪惡,生命難逃悔恨、不滿和失意。
(四)死苦--死更是痛苦。根據經典的說法,臨終一刻,在死的時候像蛇脫皮似的,全身撕裂,冷到哪裡,痛到哪裡,痛苦得很。
(五)愛別離苦--你喜歡的人,多麼盼望和他「黏」在一起,偏偏就是事與願違,喜愛的人,並不能永遠在你跟前。就像我愛我的父母,多麼盼望他們老人家長生不老,好讓我們奉養,可是他們還是老了,不能與我們長相廝守。
(六)怨憎會苦--你越討厭的人,他偏偏就在你面前晃呀!晃的!好像故意和您過不去。
(七)求不得苦--希望的東西求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遠不能滿足。物質的欲望,永遠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始終是貧乏的。所以越求越苦。
(八)五蘊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叫五蘊,蘊就是蓋住,擋住了不能發光,沒有見到天,沒有光明,活在陰暗中。色、受、想、行、識,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認知、教育程度等。身體的組成,佛門顯教講四大--地、水、火、風;密宗講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四大不調,百病就叢生;五陰熾盛,坐、臥都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總想打架;受蘊太旺盛,會敏感、心亂;想蘊太旺盛就會妄想,胡思亂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結論,結果想一個問題,又引出七、八個問題,真叫人精神分裂。四大不調,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的「五蘊熾盛」無一不苦。
一般人都在「八苦」中,過著執著、迷失的生活而不自知。一位修行的菩薩,懂得用摩訶般若的「空慧」心態來看,這些「苦」都沒有實體。五蘊固然不實,苦、集、滅、道亦是方便,要想滅苦,必須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蘊的「妄想、分別、執著」,就要觀照清楚,知道五蘊皆空,不再執著它,使之接受空性的光明,得到無牽掛的清淨。
生命的現象,是苦的果報。一切眾生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愛離別的苦,怨家見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以及種種生理和心理互相衝突的苦。整個生命,無非是一大苦惱之海。雖然如此,但是在人的感受之中,並非完全沒有愉快歡樂的時日,例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便是人生的四大賞心樂事。而這種「賞心樂事」,同樣的也會隨著時間的消逝,慢慢改變。例如,甘霖太多,變成水災;故知合夥做生意,才知道對方手腳不乾淨;洞房花燭夜後,夫婦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佳偶變怨偶;金榜題名,仕途卻是相當坎坷,可見美好的現在,不見得可以長久,其結果仍舊是苦。佛陀將如上一切現行的苦,叫做苦苦。喜愛的事物,憂慮它們將會損壞消失的感受,叫做壞苦。一切可喜可樂的事物,當其正在出現之際,實則已在轉變消失之中,這叫作行苦。
世事無常,那有永恒的歡樂?我們常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同樣的,現在陽明山正逢花季,那些豔麗的花朵,再過一兩個月,您會發現,沒有不凋的鮮花。樂事如夢,曲終人散,人們將以苦的心情,向這世間揮手告別。若不解脫,死後又生,生了再死,永無了期!這就是輪迴。
三、淺說「厄」:
認識了苦以後呢,我們同樣的也要認識「厄」。所謂災難,就是厄,也就是天然的災難。例如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是台灣百年來最大的一次「天然災難」。瞬間,二千多人死於地震,四萬多間的房屋應聲而倒,這是多麼可怕的「苦厄」。當然,台灣的地理位置,正是地震帶上,又是颱風災害相當嚴重的區域,所以「颱風」與「地震」這種可怕的「苦厄」,大家都不陌生。其他的,例如我們曉得的,各式各樣的戰爭,也是永遠都沒有停止的。車臣、土希、以及塞爾維亞等等,這都是正處於戰爭的災難中。此外,饑餓也是很苦的,這也是一種饑餓的災難。像在非洲,那些居民沒有東西吃的還是很多,也是很苦的。
有時,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很莫名其妙的。有人在熱帶的夏威夷度假,到椰子樹下去乘涼,突然間,一個椰子掉下來把他打死。這怎麼說?怪不得夏威夷政府要規定,椰子樹不能長出「椰子」來。現代世間,到處呈現一片混亂,不僅是佛教徒,我們在外國也聽到、看到許多宗教徒尋找避難的地方。尤其是基督教的預言,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所以美國就有一些基督徒,真的想盡辦法尋求避難之處。但是,真正的「業」,您能躲得了嗎?
在民國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也就是金山活佛)說過,人一定要相信自己所造的「業」,有「業」就有「報」。眾生有共業、也有別業。「別業」是共業中的不共業,即使在很大的災難中也有人能倖免,例如這次的地震中,孫家兄弟的倖存,是共業中的不共業。在地震中,有人能過得很好,因為他修福、修善,別業很好,所以他可以『度一切苦厄』。這就說明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同,「報 」就不同,妙善法師講得非常的精微。所以您如果不修行,在天然災害中,落入共業,到哪裡都無法避難。所以要『度一切苦厄』,應當「斷惡修善」才能保全,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四、解脫者的風骨:
面對「一切苦厄」,一個真實修行的人,畢竟跟沒有修行的人有所不同。他知道修福、修善,可以改變命運,創造命運,可以『度一切苦厄』。同時,他能「不昧因果」,透過「空慧」觀照,處理「因」、「緣」、「果報」。這就是「度」,也就是面對問題的正確態度,有效的處理問題,讓生活上的困擾獲得「解脫」。
如何正確的面對?如何有效的處理,以獲得真正的「解脫」呢?要有這種智慧,就必須先建立在「照見五蘊皆空」上。我們的心性,我們的智慧,不再被「色、受、想、行、識」障礙住,那麼您就可以擁有下列的為人處事態度。生活上的形形色「色」,是空性,它不斷的隨著因緣在改變,感「受」也在改變,「想 」法不同,所以「行」為您可以自己作主,如此的自我「超越」,不再被自己固有的意「識」型態左右自己的想法、作法。並且按照「唯識」的說法,「轉識成智」,這理論雖然很深,但是簡單的說,以「妙觀察」面對周遭的人、事、物,以「平等性智」轉化我們的念頭、想法,舉個古代文人的作法,我們可以:
(一) 不為形役: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往往中途退轉,就是因為讓心做了肉體的「奴隸」。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一個修行人,是自在解脫、無私無我的。但是冷了,卻不能不加衣服;熱了,就要脫一件衣服;餓了,就得進食。倘使甲狀腺分泌過盛,精神亢進時,就會失眠;胃壁收縮時,你會坐立不安,萌生「吃」的欲望,這些都是 「為吾有身」的毛病。饑腸轆轆的時候,您是否還能安詳地坐而論道?我相信必定是要先安撫腸胃吧!坐久了,小便彆得很難過,體內水分下滲,膀胱容納不下時,你能不給它找個出路?這時如果您還能夠沉得住氣,安然地靜坐沉思,我一定佩服。像這些,就是「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是一般人無可避免的。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因為這些能夠覆蓋我們真如佛性,所以又稱為「地獄五條根」。大多數人,都被「五蘊」覆蓋了真如、般若、真心,或說是蓋了「本來面目」,覆蓋的下面,當然是陰暗的。因此,假如不能克服這障礙,「空」掉這五種覆蓋,就會在「顛倒夢想」的黑暗中,追逐「財、色、名、食、睡」的生活,這樣修行就很難達到理想的境界。這五蓋都是五蘊所衍生的,所以自我「意」識,越串習,也就越執著。也因為如此的妄執五蘊為我,生命更不自在,而有如陶淵明所說的「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的感嘆。
財--見錢眼開,每個人都想佔有,欲要保有,形成得失心。
色--看到一朵漂亮的花,想要摘下,據為己有,人之常情。同樣的,男人嘛!見少艾則慕少艾,這好像是一般人心理的自然反應,不能說是一種罪惡;不過若是踰東牆,而摟處子,則未免行為踰檢,有損私德;不少人既有了賢妻,還想金屋藏嬌。對修行人而言,這些都是「無明」。
名--有了虛假的自我意識,就想「揚名立萬」、「光宗耀祖」。人有了虛榮心,自然求名、好名、愛面子。
食--肚子餓了,除了要吃東西,還要挑精揀肥。
睡--是睡眠、作夢、昏沉。
如果腦子裏裝的都是財、色、名、食、睡,心靈就會被這些「無明」的妄想薰黑,越薰越黑,心垢隨著轉生輪迴,一世比一世加厚,薰得連一絲光芒都不能從心裏透脫出來,豈不是無明厚重?所以,要想做為一個修行者,在基本上,就必須不被肉體支配,而能支配肉體;不被肉體主宰,而能主宰肉體,這才是自在。
古人為了防止五蘊熾盛,使精力不致於過剩,行「日中一食」,並且遠離葷腥,只吃素食。為了怕太安逸,會頽廢修行,所以摒棄安適,行「樹下一宿」。睡覺,只在樹底下坐禪,夜不倒單。為了不使自己陷於夢魂顛倒,有人行般舟三昧,常行不坐。像這樣精勤修行,都是為了克服肉體的障礙,都是為了避免「心為形役」的一種方便。所以,我們平常要注意調飲食、調身心、調睡眠,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有了這基礎,轉念才會有力量。
(二)不為物牽:
要獲得心靈的解脫,也要「不為物牽」。不為物牽的「物」,範圍很廣,用二分法來說,心以外的客體,統統屬物,人是物,事是物,想法、看法也是物。也就是說,把持住 「心」,不被周邊的幻象所牽引、操縱、糾纏引起八風吹動,才是不為物牽。把人事間的一切得失、利衰、毀譽、稱譏都看開;名利,來了,心不動搖;去了,不留痕跡。如此自然就能不為物牽了。莊子說過:「至人用心若鏡」,我們修行要清清楚楚了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能這樣,就如同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的生活,自然就能不為物牽。
我們學菩薩行,要先修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三業清淨,才能自度度人。而在行大悲行的菩薩事業,難免遭遇到各種障礙,這時千萬不能動心。一個人只要「心安理得」,無事一身輕、仰俯無愧,就是人生最有意義,也是掌握了生命的價值。能夠做到這一點,別人喜歡或討厭,毀謗和諷刺,誇獎與讚美,早都無關宏旨了。我們介紹六度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一再告訴各位,要修忍辱波羅蜜。否則,遇到困難,就隨它轉,這就是為「物」所牽。所以,我們要「度一切苦厄」,首先,就必須站穏腳跟,不為物牽。
(三)不為情囿:
情,有正、有負,有大、有小,有凡、有聖。佛陀號「能仁」,菩薩就是「覺有情」。可見,情,是人類共同的道德根源。情,更是成佛的資糧。無情,是不能成佛的。情,有正、有負,負的情是恨,是仇恨、鬥爭與毀滅。正的情是愛,是犠牲、奉獻與和諧。最渺小的昆蟲,最低級的動物,同樣的,都有摯情、慈愛,否則,物種就不能夠繁衍下去。
情,並不是個壞名詞,如果人類沒有情,同時也就沒有了道德、信賴和共存的基礎。說某人無情無義,這等於說他不是人,連冷血動物都不如,因為冷血動物也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情』。倘若,人不愛父母,怎能算孝?不愛子女,又怎能是慈?不愛國家,不盡做國民的責任、義務,顯然就是不忠。背棄朋友,又豈是義?不愛自己的聲譽,就喪失了信。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從一個「情」字萌芽、茁壯的。擴情於家族,可以齊家;擴情於邦國,可以治國;情周萬類,即是「能仁」,即是佛。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
如果缺少無私、無我的熱情,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那不是學佛,也不具備學佛的資質。佛、菩薩的情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眾生的苦惱,無條件的同情,不是因為認識他,和他有親戚或利害關係才同情,對眾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這就是佛、菩薩的情。
「不為情囿」,也就是說,不要把「情」局限於「自我」衍生之兒女私情,不要局限在一己之私,不肯擴散開來。例如,我的朋友--謝遠志先生,在九二一大地震中,他就是能將「兒女私情」化為「大愛」最好的例子,所以我說,謝遠志先生是大菩薩,就是這個意思。他將兒女私情,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眾生的「苦厄」,感同身受,這就是佛、菩薩的情。
五、結語:
我們每一個人,從無始來,於生死海中「頭出、頭沒」,未曾覺醒,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向,終生為「業力」所牽引,絲毫不能「自在」作主。尤其,面對人、事以及大自然的「一切苦厄」,也不知怎麼處理,這是很可憐的。
本經告訴我們,生活要能「自在」,就要懂得「空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善於處理「因」、「緣」。在「果報」尚未現前時,就會善加運用「緣起性空」,行善積德來改變命運,創造自己美滿的人生,成就無上的佛道。這就是「度」,也才是真「解脫」。
累世累劫以來,因為無明,自私自利,做了許多損人不利己的惡業,現在想來,實在慚愧。現在,有這殊勝的因緣,學習佛法,瞭解宇宙人生的本質,照見了「五蘊皆空」,把障礙住我們心性的「色、受、想、行、識」揭開,不再被五蘊困住。面對以前的惡業,要時時透過反省、懺悔,消除業障。從現在開始,處處為別人設身處地,行善積德,幫助別人;並「能」、「所」兩忘,自淨其意,努力一番,拼命一番,一定可以成就大覺圓滿。這樣,我們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只要懂得了這部心經,就可以把這些「苦 」跟「災難」都度化。可見這一部經,解脫了我們的痛苦、我們的災難,讓我們從煩惱的人生,轉化成清淨自在的人生,這個「法門」,何等殊勝,值得大家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