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第六講----觀自在菩薩

發布日期 : 2021-08-06 05:54:31

                 第六講--觀自在菩薩


一、前言:


     我們已經談過如何觀?觀甚麼?如何以『真心』來『觀』,並從「觀」起用,以「大悲」來救濟眾生。也就是修行「反聞聞自性」,契入自性而能起用,這樣的修行,方與觀世音菩薩相應。
國人,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可以說最虔誠,也最普遍,所謂「家家觀音,戶戶彌陀」。尤其早期中國的女性同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心中的苦悶,就只有觀音菩薩,可以深入家室中,聞聲救苦,所以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對東方的女性同胞特別重要。今天趁此講授「心經」的殊勝機緣,為大家談一談「觀自在」菩薩的意義,以增長我們正確的認識和信仰。

二、觀自在菩薩的意義:
    觀世音,是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人寫字喜歡簡寫,因此,觀世音菩薩每每略稱為「觀音」。菩薩,簡單說,就是「上求下化」的「大悲心」眾生。這裡,用「眾生」二字,是表示在修行的歷程中,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大乘行者。而事業上,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古佛」乘願再來,為了方便救世,顯現「菩薩」之身。


    在「上求下化」的菩薩中,據『悲華經』說,祂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也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功行圓滿,十方諸佛的所有功德,早已具足了。經中說:觀世音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可見,祂是佛而化現菩薩身的。祂現身在無量的國土中,隨類現身;在人道中,以菩薩身,拯救多難的苦惱眾生,表現出祂無窮的廣大悲願。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不但祂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而且還有一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其音譯稱為 「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vara),而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則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我們中國人好求簡約,一般略稱為觀音。但照梵文原義(Avalokitesvara),應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闚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我們中國,通常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是由於《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法華經》,即是鳩摩羅什所譯。至於〈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由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藥罔效之際,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曇無讖,勸他至誠讀誦〈普門品〉,即可消障除病,能使身體恢復健康。沮渠蒙遜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去做,真的使他那場怪病不藥而癒。因此,不但國主沮渠蒙遜教令國人讀誦〈普門品〉,很多人也都自動地讀誦〈普門品〉了。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普門品〉又是《法華經》中與我國最有緣的一品。


我們再來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
(一)觀音是觀能聞的「聞性」:
    在《楞嚴經》卷六有這樣的記載:這位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轉動」。例如,被人讚歎,心生歡喜。為人誹謗,心就為之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這時,再受輪迴生死的苦報,後悔不已。所以,觀世音菩薩,要我們修行,最初的方法,就是耳根不向外攀緣,而是向內自聞,了然耳根中能聞的「聞性」,如此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達到定靜的功夫。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世間音聲,虛妄不實,不要在意,才能不動。如此,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
(二)是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在《法華經•普門品》中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一心專念,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在《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尋為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
至於說「觀自在菩薩」一名,是由於唐玄奘的新譯,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也就是現在流行的《心經》,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至於為什麼稱為「觀自在菩薩」一名,我們在上次的講義中已經說過,不再贅述。不過,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就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太虛大師說過:「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見《太虛全書•雜藏》五五一頁)
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在顯教方面,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詰經》、《放光般若經》、《光讚般若經》、《大寶積經》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嚴經》卷六、《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第六十八卷、《悲華經》、《地藏經》、《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以及《觀無量壽經》等;在密教方面則有《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陀羅尼集經》、《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靜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大方廣曼殊利經》、《大日經疏》卷五、《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等。
可見,觀世音菩薩是顯、密兩教共同重視,而且還是特別尊仰的一位大菩薩。不過剛剛已經說過,在我們中國,《法華經》的〈普門品〉及《心經》,特別受到普遍的宏揚和誦持。〈普門品〉的內容,重在觀音菩薩的化跡示現,是對凡夫眾生在現實生活及實際苦難的救濟。《心經》則為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起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心經》自古以來,共有七種漢文譯本,玄奘屬於第二譯,初譯則出於羅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
  根據玄奘大師的傳記資料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有一次,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邪妖,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另外,當他出了玉門關,夜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此外,玄奘正在橫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玄奘大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能站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玄奘大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正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故從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之中,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蹟,可說俯拾即是,筆不絕書。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傳》、《高僧傳》、《名僧傳抄》、《唐高僧傳》、《出三藏記集》、《弘明集》、《觀音義疏》、《法華義疏》、《辯正論》、《弘贊法華傳》、《法華經傳記》、《三寶感通要略錄》、《往生集》、《宋高僧傳》、《佛祖統紀》、《說郛》、《五朝小說》、《舊小說》、《太平御覽》、《金石續篇》等書,均有關觀世音菩薩靈感的許多記載。各位如有興趣,筆者有一些藏書,可供參考。
    自北魏時代的孫敬德開始,依據經義,編出了《高王觀音經》,接著又出現了《觀世音菩薩救苦經》、《觀世音十大願經》、《觀世音三昧經》、《觀世音詠託生經》,其中除《高王觀音經》及《救苦經》,如今尚可找得到之外,其餘的已不流傳。
   《大悲懺》,它的全名應該是《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懺法》,乃是出於宋朝的知禮法師,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編成,是目前最為流行,也是極為靈驗的懺法。
當代高僧聖嚴法師說,《大悲懺》雖出自國人之手,但「有求必應」。也正因為「觀音」普遍地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中國民間,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為題的小說,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小說。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推出了一部叫做「觀世音」的影片,就是根據《觀音得道》這部小說改編的。這部小說的內容,大約是說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傳說,原出於《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民國以後改為臨汝縣,唯在這部志書中所說的觀音之父,名叫楚莊王,小說中則改為妙莊王。可是這個故事為觀音靈感通錄等佛教經典所不載,所以不能信為事實。雖然如此,此書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極大,它教導大家仁、孝、慈、悲,說來,這正是佛教的教化之所在。
也因為觀音菩薩救濟的靈感事蹟,與時俱增,所以就有人發心,將這些事蹟編集起來。剛開始有會稽地方的謝敦和吳郡的陸澄,合撰了《觀音驗記》,陸皋撰《續觀音應驗傳》,王琰的《冥祥記》,宋朝臨川劉義慶的《宣驗義記》,清朝周克復的《觀音經持驗記》,弘贊的《觀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中,則有慈航法師的《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蒐於《慈航法師全集》第玖冊),東初老法師的《救世大悲者》(六十四開單行小冊)煮雲老法師的《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可見,這位隨類化現,救苦救難的大菩薩,真正『自在』隨類現身啊!

三、觀自在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是何處的人?祂的道場究竟在何處?這是很多的人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前面已經說過,觀音是古佛再來,不可說祂有固定道場,因為祂是「無剎不現身」的。祂是阿彌陀的輔弼,祂的道場,便是極樂世界。但在這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的「普陀落伽山」,就是傳說中的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這在『華嚴經』裡就有這種說法。
其次,在中國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代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取此島為轉運站,以候風信揚帆。到了五代的後梁貞明二年(西元一九六八年),距今一千多年之時,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返日本供養,誰知他的坐船經過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中,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這時,慧鍔一行人被迫將「聖像」請上了海中的一個小島--梅岑,築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日子久了,朝拜敬仰觀音聖像的人多起來,此島就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也就改名為「普陀山」。這就是中國佛教四大聖地的「普陀山」。
在《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觀世音授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於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師,並輔助彌陀之教化。又在《觀無量壽經》中也說,觀音菩薩於寶冠中,頂戴阿彌陀。若有眾生願生極樂,一心念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等諸聖眾,來現此界,手持蓮臺,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此外,在西藏拉薩,也就是達賴喇嘛所住持的地方,名叫「普陀宮」。可見,觀音菩薩在西藏也有道場。傳說中,達賴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所以達賴住持的地方,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從以上的介紹,可知,哪裏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裏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行,那哪裏有救世精神,那裏就是普陀,那裏就是自在,那裏就有觀音。太虛大師說:「清淨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可見,今日只要大家發心,以「觀自在」的心為心,您走到那裡,「當下」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四、觀自在菩薩的教化:
    契「機」、契「理」的教化,是觀自在菩薩「行」的特色。今天,大家念誦的「大悲咒」,是千手千眼的觀世音。千手,表拯救眾生的千萬種偉大能力;千眼,表智慧光的無處不照。這是大悲、大智的方便表徵。為了接引眾生,趣向「正覺」的大道,觀音菩薩的方便應化,可以說無微不至。這在《法華經普門品》中,敍述得最為清楚。例如,某一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夜叉、阿修羅、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隨類現之,而為說法。在我們現實的世界中,應以居士、農夫、工商、軍政人員等身得度者,同樣的,也是隨類現其類,而為說法。隨類應化的方便,是菩薩行中的「同事攝」,我們在上次的講義已經說過,不再贅述。而這種菩薩行中的「同事攝」,並不是觀世音獨獨有的,如彌勒菩薩偈頌中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也就是此意。一般說來,千手千眼而外,有魚籃觀音、馬郎觀音、出水觀音、十八臂觀音、四臂觀音。最一般的,即示現天人莊嚴相的聖觀音。不管這些,一向有三十三觀音的類別,祂的教化,總不外隨機示現,契理教化!
觀音菩薩的聖像,究竟是男?是女?一般人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隨類現身,當然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不過,一般說來,大菩薩相,都是大丈夫相。所以在唐代以前的觀音,也總是現大丈夫相的。《華嚴經》也說:「勇猛丈夫觀自在」。然而,觀音菩薩是具有大慈大悲,尤其在末法時代,學法也以女眾為多。從這個意義說,祂的應化,一方面是內在的悲心激發,另一方面是哪一類的有情苦痛較多,菩薩的現身應化就較多。觀世音在人類中的應化,現女身的較多,這是有兩個意義的:第一個意思是:女眾的苦難,從古代以來,一直多過了男人。其次是女眾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現在她們的日常行為中,即是愛。女眾的心理,慈愛確實超過了男人。例如,母親對於自己的兒女愛,深重殷切,無微不至,父親對兒女,就沒有那樣深重殷切的了。愛,是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現的慈悲,是慈悲的侷限化。慈悲,即愛的「無我」之無限量的擴大。愛,是有「情」的;慈悲,卻是愛的「無我」。觀音菩薩是具有大慈大悲,所以經常現女相。
同時,女眾的內在,具有母親的特性,所以慈悲為特德的觀世音菩薩,即現女身,擴大為無私的大愛,泛愛廣大的人類,對一切眾生,都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因此觀世音的應現女身,不但為了女眾受的苦痛多,而就是發揚人間的母愛,使廣大而無私的,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所以我們信仰觀世音,應如孩子敬仰母親一樣,能如此的誠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就得觀世音菩薩的救護。最近有人主張將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生日,訂為母親節,我雖然不反對,但是如能將母親節選在觀世音菩薩的生日,將更能突顯母愛的意義。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忍耐、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尤其是以女人之身而深入婦女群眾,可以方便的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經中有言:「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現婦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艷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比如剛才所說的魚籃觀音,馬郎觀音,便是一例;示現老婦人身則可以親近廣大的人群。
觀世音--阿縛盧枳帝濕伐囉,在今日印度教中,也是有人知道的,而且還是女性。所以唐宋以來,觀音像塑為女相,是有意義與根據的。在海浪滔天生存俄頃的航海生活中,最危險,安全最無把握,即最需要慈悲的救護。所以,觀音在海濱一帶,信仰最深。如印度的觀音道場,在南海;中國方面,江、浙、閩、廣、臺灣,以及南洋的華僑間,觀世音菩薩是唯一的安慰者。中國的普陀山,也在東海中。
當代佛學導師--印順長老認為,臺灣以及閩、廣一帶的天后宮、媽祖廟,都與沿海的民眾信仰有關,而且都是現女相的。這是人類的宗教自然結果,因為慈悲救護的要求,會無意識的現起女相來。例如,西方的一神教,本來也反對設像的,而天主教有馬利亞--耶穌的母親像。馬利亞稱為聖母,傳說中也有種種慈悲救護的神蹟,與觀音菩薩一樣。所以在宗教中,這是無限慈悲的崇仰,無限慈悲的表現而已。如從菩薩的示現說,馬利亞還沒有出世以前,觀音的聖德,已是大乘佛教共知的事蹟了,因此,這些都可看作觀音的一種應化。所以,印順長老更認為,今臺灣所有的天后(媽祖),我們應以觀音的精神去充實祂、淨化祂,使觀音的法門,加上:「應以天后--祖身而得度者,即現天后媽祖身而為說法。」這才是真的大慈大悲,不管您的環境,也不計較您的身份,哪裡有苦難,祂就到哪裡,隨類現身,救度一切眾生。

五、觀自在菩薩的啟示:
    在我們的佛堂中,相信大家都親自見過「觀自在」菩薩的種種示現,也親聆「觀自在」菩薩的諸般教化,所以對觀音菩薩祂老人家,都相當熟悉。不過,在接受祂的教化中,我們也願意在這裡,提出幾點看法,跟大家共同勉勵:
(一)求菩薩,更應該分擔觀音菩薩的『悲、智、願、行』:一般人崇敬觀世音菩薩,往往多以 「功利」為導向,例如:向菩薩許願,希望菩薩佑我、助我,那麼,我將來還願,如:「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等等。這種賄賂式的祈求,雖然也靈驗無比,但是「不究竟」,毫無真實的信仰可言,也是非佛法的。我個人親受到觀音的救度,但我不能一天到晚,求這、求那,我必須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分擔觀音菩薩的『悲、智、願、行』!信仰觀世音菩薩,向菩薩祈求,應如孩子信仰自己的母親,向母親祈求一樣,才能自度、度人,成就佛道。如有所求,應向佛菩薩求慈悲,求智慧。只要絕對信任觀世音菩薩,真誠懇切祈求觀世音菩薩,正確祈求,只要與兒女有真實利益,觀世音菩薩如同我們的母親,一定會給予的。反過來說,我們所祈求的,或是不合理的,或是與我們無益的,菩薩難道也會救助你?、
(二)無私,才能與佛菩薩相應:上一次我們已經介紹過,只有「大悲行」才自在,才能與諸佛菩薩相應。因此修行觀音法門,很多人都知道有「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此經原是屬於密教部類,但是,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憫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超第八地。」此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之中,重聞此咒。由於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花化生。
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持誦此咒,不墮三惡道;持誦此咒,生諸佛國;持誦此咒,得無量三昧辯才;持誦此咒,現在生中,所願皆遂;持誦此咒,轉女成男等等。此咒,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此咒,即能通達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衛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處可以請到,此處不錄。但是要誦持此咒,必須先淨化自己的身心,以「無私、無我」,才能與佛菩薩相應。根據此經,誦持此咒者,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並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攝心靜慮,不起雜念,如法誦持。若能如法如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注心,並以「無私、無我」,來誦持此咒,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早成佛道。
(三)學佛,要靠自力成就:母親護助兒女,但兒女的光明前程,不是母親的賜予,不是一切依賴母親,而是自己立志向上,努力創造的成果。所以信仰觀世音菩薩,切不可將責任往菩薩的身上推。很多學生或學生的家長,學不好,就將責任往老師的身上推,這是不對的。我們學佛,向觀自在菩薩學,如果推卸了自己在現實人生中應負的責任,過著事事依賴菩薩的生活,自己不長進,不離惡、不行善、不知歸依三寶,奉行佛法,顛顛倒倒。這樣,縱使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但你自己罪業所障,菩薩也救不了你。

六、結語:
    我們學觀自在菩薩,要無我、無私,並幫觀音菩薩承擔,救度一切眾生。如此的學佛,才有成就,也才能與觀自在菩薩「心」「行」相應,真正的成就自己的『自在』,同時,成就別人,自、他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