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觀自在菩薩之『自在』
一、前言: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很多人說,人生實在很苦,言下之意,充滿了無奈。事實上,想想我們的人生,辛辛苦苦的忙了一輩子,到最後,不管您擁有再大的財富與權勢,死後一樣是甚麼都帶不走。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想想,這輩子從年輕到老,跟人家爭得頭破血流,造下的一大堆惡業,死後卻要隨著業力,把我們拖到「惡道」裏頭去苦,唉!何苦來哉,真是不值得。
談到這裡,也許您已經覺悟到,人世間所有「名、利」……等等虛假美景的背後,實在是熾烈的「貪、瞋、痴」等猛火在燃燒而已,死後呢?這些惡業將相對的感召到「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去受苦,您對您自己的身心,一點兒也不能當家作主,也就是說,我們活了一輩子,都是任令「意識」作主,感情用事,所以您的「真心」何在?始終不知道,因而不能「自在」。瞭解及此,您必須發勇猛精進的心,不再「錯用心」,一心一意,找到自己的心性,從性上起「修」,冀得「自在」,才能超脫生死輪迴。
我們每位同修,學佛也都有一段時日了,讓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生死自在了嗎?如果不能,退一步來說,一般的煩惱痛苦,您是不是因為學佛,減輕許多呢?還是一點也沒有改變?再想想看,您學佛到底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呢?還是真正努力的,如法的修持佛法之「真實義」?好好反省一下,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您對自己生命的真實狀況,到底又了解了多少,真正『自在』了沒有?
二、觀音法門就是鍛鍊自在:
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只是,大家不識這「如來」智慧德相,追逐外境的「色、聲、香、味、觸」,並執取色相等「法塵」,因而忘記自己本來面目,如此造業受報,沉淪六道。只要我們從這「意識」上醒悟,不住「心相」,迴光返照,也就是「出離」這「妄心」,不攀緣外境,不著外相,回歸「清淨」的「心性」,一如道家的清靜經所說的:「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這就是了。
而觀音菩薩教化眾生,是要我們以「反聞、聞自性」,來「觀照」自己,而得大智慧、大解脫,這是自我鍛鍊。目的,則是以自身精進的「大悲行」,隨緣教化眾生。從大悲行中,利益他人,累積無量功德,讓眾生遠離苦惱、恐怖,了生脫死,而獲得究竟的解脫,這就是『自在』。「心經」告訴我們,我們信受奉行,當能解脫現在生活中的苦惱,獲得人生的諸種福德與智慧;進而生生世世修此「大悲行」門,即可成就觀音菩薩的無邊功德,而得無上的解脫『自在』。可見,觀音的法門就是「自在」的般若智慧。
在『華嚴經』卷六十八的「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中,參訪觀音時,他請求觀音菩薩的開示,原文如次,「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觀音菩薩說:「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善男子!我修行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闇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簡而言之,菩薩應學的法門無量無邊,在這無邊的法門中,以修學「大悲行」;而常在一切諸如來所,卻是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度化眾生的方式:或以 「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來攝取眾生。當然現出來的「相」,或現「色身」來攝取眾生;有時則是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以放光的方式來攝取眾生。能如此解脫自在,這解脫門才能自在,也才能度一切苦厄。
三、『自在』--源自大悲行:
佛性,雖是與生俱來的,人人本具;但自在,是「照見」「五蘊皆空」之後,方能使與生俱來的「佛性」展現出來。也就是一切「如來」,雖在相上度眾,心卻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如來」佛性上,所以事事三輪體空,無一眾生可度,才能獲得佛菩薩的自在。可見「自在」是要撥開「五蘊皆空」才證。而這過程的動力,來自『大悲行』。剛剛說了,觀自在菩薩說:「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觀自在菩薩的大悲行門,首要的是「平等」與「相續不斷」的教化一切眾生,而這過程是「常在一切諸如來所」,也就是以佛心為心,不思善、不思惡,永續的教化一切眾生,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而要如此,「大悲」應如何修學呢?
我們常說「性相一如」,要明心見性,首要的是了別「諸法空相」,因此不由日常生活中的「修一切善」,自然不可能「離一切相」。而修學「大悲」的方法極為簡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就是大悲行。看見別人的苦痛,就如同自己的苦痛,並立即的處理它;甚至於看到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不管他、它們與我有什麼關係,我都能「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如此,以平等的心予以同情,並以各種方法減輕他們的苦惱,給予快樂,進而成就佛道。如果我們能以平等的心關懷一切眾生,時時想減輕他們的痛苦,這就是菩薩的悲心。
悲,本是非心,也就是給人「愛」的行為,不是只有用「愛心」就好,必須要以具體的行為,讓眾生真正的「離苦得樂」,這種行為才是「悲 」。本來一個有情眾生,都是具有這份悲心的。只因眾生的心境狹隘,不能把「慈悲心」擴大;當擴大到如同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才是慈悲。
記得我還小的時候,我家四姊在某一晚生病,我聽到姊姊痛苦的呻吟聲,心裡感到非常的痛苦。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好幾個晚上都不能入眠。越是心急,越覺夜長。我對姊姊痛苦的焦急,雖已是四、五十年前的往事,但今日想來,仍宛如昨日。這份「血緣慈悲」,如能推己及人,以同理心普渡一切有情,就如同父母見到自己的兒女得病,或兒女見到父母得病,心裡深處,總會湧起深重的同情,而且著急得很,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菩薩的「大悲心」了。
我們世人,何以不能擴大同情,成為菩薩的悲心呢?我常自我反省,這大概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就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為了自我的需求,被財、色、名、食、睡等「無量無邊煩惱」所迷惑;這種為「自私」的「情見」所包圍,所思所想,言行造作,當然不能現出平等的悲心來。如此的我們,不能平等的度化一切眾生,並且相續不斷,所以就無法「住 」此大悲行門,當然就不能常在一切諸如來所,得大自在。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緣都很深。所謂「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以,能成為自己的家親、眷屬或是朋友,都有相當關係的。同樣的,一般的農夫、軍警、商人等等……不管是哪個行業的人士,無不與我們都有深切的關係,想想看:沒有農夫,你哪來滋養生命的食物?沒有軍警,誰來保障生存與生命的安全?沒有商人,誰轉運一切物品?沒有其他的動、植物等生物,這個世界不但將減少很多的顏色,連滋養我們生命的「物質」都沒有。這樣一想,整個宇宙、人類以及一切眾生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缺一不可。可見,所有的人類,以及一切眾生,都是你我生命共同體,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與我們利害與共,所以老子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情與無情,我與他都是障深業重的苦惱眾生,無始以來,都曾有過親密的因緣。所以,我們應擴大我們的愛心,發揮我們的力量,愛親人,愛師長,愛友朋,愛鄰里,愛社會,愛國家,更要愛這個地球、宇宙以及一切眾生。
當然,要將這凡夫的「血、法緣慈悲」,轉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悲行並不容易。觀音菩薩起初也與我們一樣,祂修學「大悲法門」,愈修愈深以後,悲心愈切,功德力就愈大。今天我們看到觀世音,已是古佛而乘願再來度化眾生的大菩薩,但祂也是由凡夫起修,漸漸修成的,所以只要我們能發願,生生世世修大悲法門,當來,也可以成為觀音菩薩。所以,觀音菩薩也說,學行大悲,經過長久時間的學習,才能深入「大悲法門」,廣度眾生,成就無邊的清淨功德,得到無上的解脫。可見「大悲」是趣向佛道的極要法門。有「大悲行」,才能積集「自利利他」的無邊功德,這就是『自在』的起源,而這「自利利他」的無邊功德,薰習日久,就能『自在』。可是,這份「自利利他」的『自在』是怎麼修的?
四、自在--不離世間覺:
觀音菩薩告訴善財修大悲行,是生活在「……一切眾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可見,大悲行是平等的對待眾生,並以「四攝」來與一切有情眾生溝通、互動。「四攝」也就是:
(一)布施:
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拿財物與人結緣,很容易獲得友誼建立感情。我們台灣人習慣拿「單囉」(台語)送給親友,就是這個意思。布施還有一個好處,拿自己喜歡的財物送給別人,可以慢慢除去人性中的「慳貪」之心。所以,我們對錢財心重的人,鼓勵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使用法施,以得到智慧。為了讓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闇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我們就要施以「無畏施」,來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也使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
愛語攝,是根據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來相對待。愛語,不是單單以「溫和、慈愛」的言語,令他人生歡喜心為主。為了愛護對方,矯正對方的缺點,所說的話,都稱愛語。當然,愛護他,就應幫助他,說話就該講究技巧,總要讓人感到我是和藹可親,進而願意與我接近,以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三)利行:
利行攝,是修行的人,以身、口、意各方面所表達出來的諸般行為,都要有利於別人。孔子說過:「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也就是說,言行舉止,都是利人的,用好的榜樣,好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達到度化別人的目的。
(四)同事:
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例如:前面已經說過,觀自在菩薩為了度化各類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這樣才能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以「同事攝」而度化之。
今天,我們應以『觀音菩薩』為榜樣,以「大悲行」漸漸地修學,大悲行就會有圓滿成就的一天。但在修學的過程中,不要以為菩薩的悲、智如此深廣,不能一天學成,而生起畏難的念頭。要知道,菩薩的深廣悲智,是祂在無量劫中修成的。學菩薩不要心急,但要確定目標,不斷的學,勇猛精進,必能漸入聖境。修學佛法,起初總覺不易,但耐心修學,功夫成片之後,大悲力自然一天天增長,等到悲力強大、救度眾生的艱巨任務,就容易負擔了。
五、自在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就是說,自他兼利,才是菩薩的宗旨。從自利方面看,自利的同時,必不忘利他。從利他方面觀之,利他的同時,亦必不遺自利功德。能夠這樣,才配稱為菩薩。所謂菩薩修自利的解脫功德,也正為了要做利他事業;做利他的度眾事業,也正是為了莊嚴自利功德。『楞嚴經』上說:「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法華經』上也說,菩薩利他大用,同時亦必具有自利功德。可見,菩薩志求無上佛道,無疑地,要以嚴土、度生為事業,不度眾生,根本就沒有成佛的希望。自在,對菩薩行者之利他,也就是自利。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自在」這兩個字,是根據本經,依菩薩的修證功夫而建立,因菩薩行「深般若」才能以甚深勝慧,照見五蘊的身心空寂,度脫一切苦厄,得大解脫。至於甚麼是「深般若」,以後還會再說。『自在』二字,由大悲行而來,也就是透過「四攝行」這個為人處事的原理、原則而證得,其本質是自利利他。菩薩的自在妙用,純然由於照見「五蘊皆空」而得。能了達五蘊虛妄不實,所以不生執著,不被「境」所轉,因而獲到解脫自在。可見,菩薩因有大智故,於一切事、理悉皆通達無礙,而得自在。也因為有大悲故,能夠隨類現身,尋聲救苦,而得自在。更因為有智慧故,面對眾生,慈悲喜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得大圓融,而得自在。
自在,有三種:
(一)觀境自在:
是說菩薩用般若智,面對六塵所產生的一切「幻化」法塵,因有金剛智慧之「照見」,而根、塵、識,圓通無礙。
(二)觀照自在:
菩薩在修般若觀照時,有了「心相」,不落入「心識」,回歸如如不動的「心性」,使覺照長存,當下『不帶尋、伺』,直捷、徹底地,照見五蘊皆空,明明了了,親證實相。
(三)作用自在:
菩薩行深般若,親證法身,不落「空寂」;從體起用,利益一切有情,一切神通作業皆得自在,隨緣赴感,分化無礙。
又自在,指的是「自」性常「在」。菩薩修習深妙般若,親證「自」性常「在」,而得證『覺悟』之人,我們就以『觀自在菩薩』稱之。又從自在而『觀』者,正顯示菩薩的自在,是由般若觀慧所得。可見「自在」的道理,不出體、用二義:前三說「觀境、觀照、作用」,是屬「用」的方面。後面一說,親證「自性常在」,是屬「體」的方面。前面所說的觀智修習,無非要證這個自性常在,後面所說的悲心度生,也是根據這個觀念而來。因此,從「體」上來說,「自在」還有三義:
(一)自利--自覺:要「自在」,必須是已經是「覺」悟了的「有情」。
(二)利他--覺他:要「自在」,必須是自己覺悟,尚能以大悲心,對於生死苦海中的一切眾生,去開「覺 」這一群在迷的「有情」,使之同歸覺道,同得解脫。這也是儒家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能「以斯道,覺斯民」的「至善」,除了自覺,還能 「覺」有情。
(三)自他兼利--自覺覺他:要「自在」,必須是廣修六度萬行,不止在自己成佛,並能廣度眾生,也就是上求佛道之「覺」後,下化「有情」的隨緣『自在』。
六、結語:
真正佛法的修行,對大悲的修學都極為重視。因為我們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就是「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的悲心所自然流露。若離去了悲心,即不成菩提心,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沒有悲心的菩薩行—布施、持戒等,乃至廣修禮佛、誦經、供養,這都是人、天的果報而已。若具有悲心,他的一切修行,都是將來成佛的因緣。所以經中說到修學,總是說「大悲為上首」。一切成佛的清淨功德,都要以大悲為領導。假若沒有「大悲」領導,所修的一切功德還是不究竟。所以我們學佛,必須從擴大同情心,成為菩薩的平等悲心。破除情染、情執,徹底透視了人、我間的相關性,不管什麼人的苦難,都要同情,都要關心。
其次,我們要看他人的好處,別看他人的壞處。人總有多少好處,也不可能沒有錯誤的。若過去某人駡過我,現在他遭遇了不幸,我就歡喜,這是幸災樂禍心,與悲心相障礙。若我們忘記他的錯失,見到他人的功德,從好處想,別人有難,我們自能生起深重的同情心。能透視人、我間的相關性,能注重他人的好處,自會逐漸引發同情,這即是向觀音菩薩的悲心去學習。我們紀念菩薩,要發揚菩薩的大悲精神,能作如是觀,自能擴大同情,成為平等、自救救他的悲心。也只有如此,自在才會自然現前。
有一天,我們內在的、真正的悲心激發了,面對宇宙眾生,我們即會以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就獻出多大的力量。如此的隨緣、隨份服務人群,服務社會,關心環保,貢獻自己的心力,這就是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