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的關鍵點一一意入(二)
當我們的前五根,「入」於前五塵,也就是「意入」,這五根、五塵之境,就自然落卸「塵影」。一如風吹之後,一些微塵自然落留在大地之上,有些「塵」相讓您留意,好像浦公英的花朵雖然很輕,但其飄散之美,常引起我們的留意,這「飄逸」之塵絮,留在心中,就是「法塵」;我們也常看到白雪飄落,但瞬間即失,這就是「生、滅」二種法塵,這是「意入」,所以各位讀佛經,不必囫圇吞棗,慢慢品味,經典上的逸趣,自能「法喜充滿」。而在上一篇「意入」的文章,也談到我們時刻用這菩提自性,如此「兼意與勞」,這種法塵的「生、滅」現象就一直的輪迴不已。
「因於生滅」的生滅,這意入所接受的前五根所落卸的「塵影」,以及六根本身咀嚼的念頭,常常是因於「生、滅」二種妄塵,結果染了我們本來湛然之佛性的本體。如此,『集』「能知」之性,染了,就是居於意根之中。而意根儲存這些生、滅二種法塵,太多、太多了,如幽室中,一如貨物,能見到的,只是放在外面一點點貨品,很多都已經是潛意識或是無意識了。例如各位的電腦,您身上存的隨身碟,檔案有多少?多到您去開,否則究竟有多少,我們根本忘記了。但這些,都還只是在「六識」之中,他還沒進入您的「八識」田中,所以佛陀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吸撮取也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如此的吸撮這麼多的內塵,也將外塵之印象、經驗,吸取為內在的知識,或是以佛教的名相,稱為法塵,為己所緣;簡單的說經過認知以及情意的學習,這些經驗將累積成為我們個人的經驗和知識。但這「見、聞逆流」,也就是前五根的眼、耳、鼻、舌、身這根性所入的向外五塵攀緣,用現在的話來說,透過認知與情意的學習之後,所發見的、所發聞的情意與理性思維等等學習,都是向「外」學來的;而今,「意根」的統整的經驗知識,則是向「內」集知,也就是前五根所收集的資訊,「意入」為內塵。我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知識」層次的來源,無非是動手動腦,讓經驗不斷的改造跟重組。而佛經的說明,就清楚得多了。而現在要留意的,是前五根的見、聞,跟著「意入」彙整,一是來之於「外」,一是來之於「內」所以說二種「逆流」。如是,以及鼻、舌、身的五識,最後還是以「意根」將這些眼、耳等認知,向內集知,成為我們『認知』的基礎。
而這裡大家不能忽略這句:「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前五根,「緣」五塵之境中,見、聞二塵,進入「意根」以後,成為第六意識。在第六意識裏,有知覺心,叫覺知性。但它仍然進不了「八識」田中,因為中間還有第七之「執我識」,所以要逆流反緣到第八識,那是流不及地。因為五塵所落卸之影子,是落在意地之中,為意根之所獨緣,故曰見聞逆流,流不及地。此能緣之性,我們名為「覺知性」,也就是意入這覺知之性,還都是一樣,不過「托塵」妄現而已,因此意入也不過是虛妄。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然而,此覺知之性,既是因塵而有,離塵自應無體可得,這是容易瞭解的。一如前面說的,一離開寤、寐,生、滅這兩種虛妄之相,並無本體的存在。因此,佛又再度提醒我們:「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也就是說這具覺知之「意根」不是從寤寐、生滅而來,不是「依他」而生。「覺知」也不是從「意根」而出,就知道它不是自性。也不是從「空生」,就不是無因生,跟其他的前五入是一樣。「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是何緣故呢?若這「覺知」之性,是從醒時來,那麼當睡的時候,知性應該是隨醒時走了,又怎會知道睡時所流連的夢境呢?就如現在,在睡眠中,能作夢的,又是誰呢?
我們學佛,我常提醒要將心經弄清楚,道理在此。抓住不生不滅、不詬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那才是我們得之於天地的天賦本質;而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心是緣起的。緣起的「五蘊」身心,不修行,那很容易落入「生物」性,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我就是這樣,不然您們要怎麼辦?這些都是生物的情緒,隨著因緣在千變萬化。我們修行知道「自我」這「五蘊」身心是緣起的,因此就以「六度萬行」、以及「五戒十善」來經營、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妄想等思維,讓我們的言行舉止能真正達到「純善」,這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修一切善」。但這不是真修行,真修行就是覺知自己「五蘊」身心,其源頭是「佛性」。五蘊身心隨緣應化,廣結善緣,但在隨緣中「不變」,也就是在應化的過程,自己常住在「真心」上,回到自己的佛性上,如此離四相,這就是金剛經上說:「離一切相」。色身上的意根,將前五根與外五塵所接觸的資訊,一旦匯入意根,就有了六識,而六識是流不急地,因為中間還有五蘊身心的「想」、「行」之作用,也就是說第六意識與第八意識的中間,還有這第七之「執我識」在起作用的。
但別忘了,『意入』可是色與受產生連結的關鍵點。這連結有修行的人以「妙觀察智」,為我們做第一步清除雜染的功夫,先學著善用它,這樣在想與行的另一階段,就是有修行的「惜緣」以及「造福」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