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心 經 講 義 序 釋續慈

發布日期 : 2021-07-31 08:01:11

             心 經 講 義 序                      釋續慈


   我們佛教信徒常唸的《心經》,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這是方便、勉強的說法。世俗的智慧,就是聰明、伶俐。世上這種聰明伶俐,我們稱為世智辯聰;其實,「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所謂實相,就是佛的知見。所以《法華經》說:「十方的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出世,只是為了一件大事,一個大的因緣,所以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向眾生開顯佛的知見,宣示佛的知見。讓眾生聽到這些開示之後,就能開悟,也就是入佛知見,契入、證入於佛的境界。

   我們佛教信徒常唸的《心經》,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這是方便、勉強的說法。世俗的智慧,就是聰明、伶俐。世上這種聰明伶俐,我們稱為世智辯聰;其實,「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所謂實相,就是佛的知見。所以《法華經》說:「十方的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出世,只是為了一件大事,一個大的因緣,所以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向眾生開顯佛的知見,宣示佛的知見。讓眾生聽到這些開示之後,就能開悟,也就是入佛知見,契入、證入於佛的境界。

   談到般若,雖是一體,而有三義:
   (一)文字般若:
         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又名聞慧。
   (二)觀照般若:
         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又名思慧。
   (三)實相般若:
         由觀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三而一,實相是觀照與文字的體,觀照是照實相照文字,文字是表達實相同觀照。我們修行都是從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於實相。簡單的說,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

    至於「波羅蜜多」是梵文。是為圓滿成就,也可以譯為「到彼岸」。生死岸中是很苦,而生為人道,卻很不容易。例如儒家的行者,必須仁、義、禮、智、信五種都具足;學佛也要守五戒,若不能達到,人身是保不住。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槃,這是彼岸。我們在煩惱無盡的生活中,如何以「般若」智慧,越過這些煩惱就到彼岸,過著常樂我淨、寂滅為樂、圓滿無礙的境界稱為彼岸。這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心」,其涵義有兩:
一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佛說法一共四十九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也就是佛說了二十二年的「般若」,足見般若的重要。大智度論講:「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就是這個意思。般若經很多,《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而《心經》是最短的,只有二百六十八字,如同般若中的心,也就是說「般若」,是修行者的核心和心要。可見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為《心經》。

    第二個重點,心是指明我們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我們的真心,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忘念執著,不能證得。」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我們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那個心,就是我們妙明真心。
「經」,是通名, 「般若波羅蜜多」是本經獨有之名,稱為別名。經的涵義是貫攝常法,貫通古今中外,也廣攝一切。
可見,本經在學佛來說,是個核心。但般若經須下工夫才能體悟,楊教授以深入淺出的言語,佐以生活中的實例,引導我們入佛智慧,更鼓勵大家學佛要學會「看破、放下」,也就是將諸法「內化」,不斷的「超越」。


   楊永慶教授是精舍護法會會長,多年來宣講「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等多部經典,目前正在精舍宣講「華嚴經疏抄」,解說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成就我傳承華嚴宗應盡的使命,本書附錄「華嚴發願文」、「華嚴宗的修行次第」、「自在大有文章」,盼大家共入毗盧性海中。教授講經弘法不疲不倦、清清楚楚,行住坐臥中,隨緣佈施,以無所得心,為我們立下真正「自在」的修行典範。很高興教授將他針對心經講述的講義,彙集成冊,深喜其內容平實的「心功夫」,樂之為序;願大家:讀誦此經,解悟此經,明心見性,般若現前,同證菩提。   

   
    序於新店華嚴精舍  佛曆二五五一年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十九日農曆丁亥年九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