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要不要燒金銀紙錢
在聖嚴大師所著的「正信的佛教」一書中,他認為焚燒紙錢是一項迷信。聖嚴師父指出,現時的僧尼們為人家誦經,拜懺、放燄口乃至打水陸,都要寫文疏,宣讀之後,即予焚化,這是學符籙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祇們奏疏及化符驅鬼等的迷信,於佛教教理毫無根據。在書中,他進一步指出:「可惜的是,今日的很多僧尼,.....還發明了另一種叫做往生錢的紙錢,在一小張的黃紙上,用紅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當做鬼用的錢了。其實誦咒的功效,與燒紙的作用,根本是兩回事。如果根據佛經來說,印好的經咒是燒不得的,燒了是有罪的。」在聖嚴師父的看法,只有布施及供奉三寶,才是真功德。
事實上,遠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佛陀的故鄉就出現以波羅門教為一方,以及由諸沙門團體為一方的兩種不同的文化思潮。這些觀點繁多的宗派,佛教稱之為"九十六種外道"或"六十二見"。在這些繁多的原始宗教學派中,"火"的崇拜,或多或少被普遍的肯定。尤其佛教東傳,路過波斯的「祆教」,更是崇尚「拜火」的習俗,這些都影響著佛教的祭祀儀式。
"火"在人類的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農業社會中,"火"帶給人類光明,人們以"火"防衛野獸的攻擊,以"火"烹煮食物,以"火"焚燒深林,開發農田。....類似的功德,難以形容。這也是"火"的崇拜所以興盛的原因,幾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的原因了。而焚燒紙錢,產生的火花,事實上已滿足了拜拜者內心深處那份渴求"火"的原始需求。
而這份對"火"的崇拜,就如同古印度、古恆河地區的其他原始信仰,或多或少的為佛教所融合和吸收。而佛教東傳以後,它也自然而然的和我國的民俗文化相結合。儒家的尊孔祭祖,道家的敬天法地,都要燒各式各樣的「紙」「錢」,這才符合「禮數」。例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璵說:「漢以來,喪葬瘞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也因為有這種結合,讓一般的佛教徒,自然而然的誤以為,拜拜是需要用紙錢來燒,才是「如法」。
筆者相當愚癡,福報也不足。十多年來,雖然茹素禮佛,也參禪打坐,但始終是佛教的門外漢,既沒入定,也沒開悟。不過,站在佛學的研究,參考佛教的一些經典,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火"是人類生活之所需,也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在我們內心深處,對它自然而然有著很深的情結(complex)。也因為這樣,燒燒紙錢,讓這火光,照遍十方,使冥陽兩利,並沒有什麼不好。尤其,火可以破除黑暗,它可以帶給我們光和熱,讓我們感覺到溫暖,感覺到希望,也讓我們充滿著信心和無限的期望。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的社會還是電力不過發達,電力的使用不夠普遍的農業社會的話,燒燒紙錢並不為過。
但是,在這即將進入公元兩千年的今天,電力的使用,相當普遍也相當發達,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街上的霓虹燈,更是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閃爍。有形的世界,太「亮」了,相對的,「黑暗」的,可能是人的「內心」世界了。因此,本人認為,現在的佛教徒,拜拜時要燒的已不再是「紙錢」了,應該是點「燃」自己內心的「智慧之火」,以破五蘊的無明。
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一般的民間信仰,拜拜時燒了很多的紙錢。一大疊一大疊的紙張,隨著團團的烈火,隨風而去。而人們為了製照這些紙錢,一棵一棵的樹,被無止盡的砍伐。十年才種得出一棵樹木,但是卻用不到幾秒鐘,就可以燒掉數也數不盡的紙錢。"火"當年是人類生活之所需,也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工具,但是,今日的新新人類,並不了解這些,為了打個高爾夫球,可以砍伐整個樹林。為了開發工業區,可以將山坡夷為平地。為了開發各種茶園、遊樂區以及別墅....珍貴的樹林沒有了,青翠的青山再也看不到了,大地「沙漠化」,海邊的土地每年正以二百公尺的速度逐漸消失。而這種森林資源的枯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的水土流失,已逐漸引起社會上各階層的有識之士所重視。這幾年來,政府及各個人民團體都積極的展開種植樹木的工作,它的目的也就是在設法讓青山綠水常在,保護森林,保護水土,同時也是在保護地球。好讓地球,永遠成為所有的有情眾生共存共榮的一片淨土。
更何況,根據佛經的記載,「草木」本是有情眾生,同時也是孤魂野鬼依附棲息的場所。因此,我們拜佛就應該好好的學佛,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怎能再濫行砍伐樹木,焚燒紙錢,一方面浪費了地球上寶貴的資源,另一方面也造成諸多有情眾生無「草」可「依」,無「木」可「附」的困境。
要亮嘛!別忘了點盞燈。
要超渡先人嘛!別忘了多布施,多供養三寶,以此供養三寶功德,回向先人,亡靈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
要消災解厄嘛!別忘了點燃自性的智慧之光,心滅罪亦滅。
如此祈福,心力到了,不用焚燒紙錢,必然有用,否則的話,縱然焚燒再多的紙錢,又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