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金剛經第四十講

發布日期 : 2020-07-31 07:16:22

                   金剛經第四十講
一、前言:
      上週我們已經將「金剛經」的修行要領,做一個整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學佛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基礎,並根據佛陀的教化,來「自淨其意」的。依照佛陀的教導,修正自己不當的、不正確的言行舉止,這才是真修行。所以說,學佛修行,就是以佛陀做為我們的模範,修正我們累世累劫以來不當的「心意識」之習性、行為。也就是說把日常生活中,我們身口意的造作,錯誤的念頭、思想、語言、行為,予以反省、根本修正。並掌握住「真心」,善用「識心」,使得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之『能』,覺知「緣起」所起的起心動念,給予『淨化』,使得我們的「心意識」一如虛空般的「湛然寂靜」,了知『好』的情緒像『雲兒』,浮在湛然的心上;也了知『不好』的情緒,也像『雲兒』,浮在我們本自湛然的心上,要『住』也『住』不上,這就是「無所住」。當然我們學佛是要利益一切眾生,一起心動念,都是菩提心,所發出的言語造作都是為了利益社會大眾的道德規範,從事利人利己的事業;做就是做,做了同時放下這些「心意識」的造作,如此的離相、離念,這又是「常住真心」。這就是「菩提」,也是「涅槃」。而這修行的根本,我們也說過,是在修心。把凡夫的「貪嗔癡」習性,轉「心、意、識」成智,如此的意業清淨,不讓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心有千千結,讓情緒,污染了自性;不因為自己身心、以及環境的變化,懷憂喪志,擾亂了內心的寧靜。平日的生活,有智慧的『超』然物外,就得大自在。

   我們在上一講中也說過,成佛是般若智慧的成就,所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大家讀誦《金剛經》要注意的地方,也是佛陀一再告訴我們,為我們一再計量功德,要我們為人演說的道理所在。我們要深體佛心,真正「受持讀誦」本經,為人演說,才不會辜負佛陀他老人家的這份苦口婆心。今天研讀本經,在這講次中,希望共同探討,我們學佛,要如何與如來相應呢?

二、如來的心行--菩提心與行菩薩道:
    《心經》告訴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無明…,」如此的,在身心上的運作上,眼前的景物,只是緣起的假象,要能『離』這些假相,看到背後的整個情境,耳朵聽到的「話」,不要執著在那句話的意思,要能聽出那「弦外之音」……,如此的以五眼的高度智慧來觀照,這樣的從六塵境界「超越」出來;同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也就是在知見上也要不斷的「自我超越」,因為任何緣起都是在剎那處剎那間,不斷的變化;等到入了空性,才了然「無智亦無得」。在修行的過程中,內在與外在的『超越』,都圓滿了,身心靈與大自然完全合而為一。如此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如此的、不斷的「自我超越」,這樣才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同樣的,整部《金剛經》也是以「須菩提」尊者為首,佛陀的開示,仍如同《心經》一樣,要我們「離相、離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內在與外在的「自我超越」,如此的「不生法相」,這才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兩部經典,異曲同工;而且佛陀一再的開示,要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自利利人,自度度人。而這過程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長遠。可見,對修行人來說,「菩提心」與「菩薩道」,都要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菩提心,簡單的說,就如同佛陀在《金剛經》一開頭所說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後來他又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表現在「無上」的「大悲行」上。所以說,修行最簡單的作法,就是不斷的『成就』別人,而在成就別人的過程中,順境、逆境,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此的自我,才能成就。也因此,近代的太虛大師,就不稱自己為比丘,而稱菩薩;同樣的,一般的同修,我們也互稱菩薩,對於高僧大德,例如慈航法師,我們也尊稱為「慈航菩薩」。如此的,無私地奉獻給一切眾生,這種身心,就是「菩提心」,「離相離念」的成就別人,這些言行舉止,我們都叫「菩薩道」。

    傳統的儒家,重視人倫道德。講仁、義、禮、智、信,為人之「五德」,這剛好與佛教的五戒,同出一轍。如能嚴格遵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戒」守得好,不失人身。同樣的,世間其他具有正確觀念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都是勸人行善止惡,博愛大眾,救濟窮困,能遵守這種教義,就是我們佛門說的「五戒、十善」都做到了,自然得人天果報。我們發菩提心,不是為自己追求人天福報而已,因為剛剛已經說過,如果願望止於此,不必學佛也能得到。發菩提心,一定要「發」,也要做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樣的菩提心,才是最究竟圓滿的。
  

   「菩提心」是我們本具的,但之所以不能起作用,就是五蘊身心的色受想行識的「制約」,以致於自外於虛空法界的『共同一法身』,因此要讓『識心』的力量薄弱,『真心』起作用,務必打開心量,把『愛』,對自我的愛,對家人的愛,對親友的愛,轉成「大愛」,也就是基督耶穌所說的「博愛」。在佛陀的教誨上來說,「愛」是有情緒的,有情緒,就是有污染的,所以強調將「愛」,從「情」中昇華,「愛」是要利人利己的,因此,不能感情用事,所以將有情緒的愛,昇華為「大慈大悲」。悲是拔苦,是將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慈是與樂,給予眾生快樂。以智慧處理事物,讓周遭的一切事事物物,圓滿成就,如此的拔除眾生之苦,與眾生快樂,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慈悲,是不論「血」緣、不論「法」緣,善緣、惡緣等同對待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此對眾生的幫助,不存在任何條件與關係;同體,是把自己與眾生看做一體,所以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就如同《維摩詰經》所說的:“以眾生病,故我有病。”因而真正的慈悲救度,不只是冷了給他衣穿,餓了給他飯吃,病了給醫藥,這些,都日常生活的幫助而已。一個國家政治的良窳,社會、治安、經濟的繁榮與否,都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但這些,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真正拔除「貪、嗔、癡」這痛苦的根源,一切的幫助,都只能是暫時的、局部的。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發的菩提心,要從『教育』下手,開發人類的智慧,以理性的、有智慧的無餘涅槃,來行菩薩道。

    涅槃,根據南本『大涅槃經』卷三十一,涅槃名有:「無生、無作、無出、無為、歸依、解脫、光明、燈明、彼岸、無異、無退、安處、寂靜、無相、無二、一行、清涼、無、無諍、無濁、廣大、甘露、吉祥」等多名。這種種名稱,都表示涅槃的內容,是積極,又是寂滅的多元德性。但是,涅槃最完整的,具體的德性,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常、樂、我、淨』;常者常住,表示真實常住不變,樂者安樂的法,我者自在,淨者清淨,也就是在生活中,遠離了顛倒夢想,所獲得的「常住不變,自在、清淨、安樂的心態」。總而言之,涅槃即是「真、善、美、樂」的妙悟覺性。所以許多的學佛同修,有人以為涅槃就是死亡的另一種說法,這是大錯特錯。涅槃有二:一是有餘涅槃,是指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開了煩惱,得到內心的解脫。但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那種習氣還在,所以內心雖然解脫了煩惱,但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羅漢,還是有饑、寒、老、病的身苦。二是無餘涅槃,已經無我、無法,空也空的法身,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障礙,是究竟解脫人生的一切煩惱痛苦。而這「涅槃」的果報,是三乘聖人,修行共同的境界。很多的同修,經常輕慢「小乘」聖人,這是不對的,祖師大德不要我們學「小乘」聖人,是怕我們停留在「涅槃」的果報上,不再精進。因為真正的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超越」要再「超越」的勇猛精進,所以《心經》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才是成佛唯一的不共果。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就是我們的發心,要建立在「三輪體空」上。一般人,有一個「我」,時時刻刻都是為「我」著想,即使發心利他,也期待有所「回饋」,總是帶著功利色彩。因為有我,在利他時,首先就會考慮到「我」自己的利益,這樣,心量小,就不是大慈大悲,就不能無私地利他。所以本經一再強調:“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菩提心,是離相的,沒有止境的。因此菩薩道,不同於聲聞乘的解脫道。解脫道著重於自身的解脫,菩薩道則在「大悲」行,著重在利他。可是,各位別忘了,解脫道是菩薩道的基礎,而菩薩道的成就本身,即是解脫道的圓滿實現。所以《法華經》上說:『三乘皆為一佛乘』。現在國內佛教的修行,我們看到許多人忽略了人天乘,以及解脫道的行持,其結果,不但人天乘的德行,難以做到,甚至於輕慢「小乘」聖人,造了許多的罪,還不知道。
    剛剛說過,菩薩道的成就,即是解脫道的圓滿實現,也就是我們世俗所說的從利他中,成就自己。佛陀告訴我們,菩薩道的德行,主要是六度四攝。由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金剛經》一直強調,在般若度的指引下,布施與忍辱,才是圓滿。所以佛陀對須菩提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與慳貪是對立的,有慳貪,就不會有真正的布施,就好像我們說過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所說的,布施要「無希望心」,這樣的態度修布施,就能對治慳貪。布施,我們一般人又稱為「捨」,有捨,就有得,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不但要能捨外在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還要捨去生命中的貪、嗔、癡三毒煩惱,這樣才能放下一切,無牽無掛,這才是真正的布施。而布施,您不必去想,就是「無希望心」,但是因果是一定的,有了「捨」,有了善因,自然獲得廣大財富。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培植人間的福德,要修布施;同樣的,要積集出世的資糧,也要修布施;成就佛道,利樂有情,更要修布施。

    提到布施,《金剛經》中不斷的比較財施與法施。例如:“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財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也是財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是法施。我們談了多次,這裡就不再贅述。

   我們要知道,不論財施與法施,《金剛經》一再地強調都應無所住。也就是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這樣的布施,三輪體空。這樣的布施,是菩薩道的布施。所以「菩薩道」,不是行善,也是行善,更是超越行善。同樣的,無住布施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經中說:“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可見,一般的行善,住相布施發心不大,招感的果報,也必然是有限的。而無相的布施,三輪體空,以「無希望心」,其功德自然也如同虛空一般,不可限量。

三、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學佛的人,一進寺廟,看到泥塑或是木雕的佛像,就以為是看到如來,也因為如此,很多外國的朋友,看到我們禮拜佛陀的聖像,便以為我們是偶像崇拜,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在佛教的初期,並沒有佛像,有一次,佛陀上兜率天為母說法,他的弟子們,非常想念,當時的弟子們,為了慰藉對佛陀的思念,才有了畫像,目前,這幅畫像,還珍藏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現在,佛教的寺廟中,除了供奉佛像之外,還有各種佛菩薩的造像,主要的是一種象徵,一方面表達佛弟子們對佛陀的崇敬,藉此「見賢思齊」。另一方面,佛菩薩的造像是表「法」的,透過佛像的莊嚴,觀想佛陀的修行,觀想菩薩的修行法門,例如四大天王,彌勒菩薩的造像,都是祖師大德們,為了讓我們通過有相的說法,而懂得修行的要訣,從而證悟法身的無相。

    從前,丹霞禪師到一個寺院裏掛單,因為夜裏住在大殿中,覺得很冷,就隨手從佛座上請下幾尊木像,燒了烤火。這個公案大家都耳熟能詳。丹霞禪師的故事,除了說明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當為真佛。當然,更重要的還在於破「我法」執。心外求佛,勢必將永遠無法認識心中的真佛。所以禪師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因此,在本經中,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色身,也非如來真身。經中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曰:“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又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又曰:“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不可以如來的莊嚴色身為如來,也不可以為見到如來色身,便是見到如來。原因是什麼呢?如來身相雖然無比的莊嚴,但卻都是緣生幻化的,虛妄不實,終歸敗壞,所以在實相中,無有一法,可取可得的。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各位回顧一下,佛陀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才是真佛,報、應身,皆幻化。所以經中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諸法如義」,如,是如實,本來面目的意思,這是說如來以諸法真實相為身。又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報身、應身一個是「業力」,一個是「願力」,有來有去,所以釋迦的八相成道:降兜率、託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都是化現。而在如來法身上,則無來去生滅。因此:“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說明,如來是離相的,要透過『相』去認識,不可以『住著』在身相上。

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人生的舞臺上,大家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知識,得到文憑,得到工作,得到財富,得到愛情,得到家庭,得到朋友,得到地位,得到態名譽,得到健康,得到長壽,得到成就等等。然而,一學佛,我們還是以同樣的心態,進入佛門,台灣的學佛同修,在菩薩聖像前,點上一柱香,擺上幾個水果時,就向菩薩提出許許多多的期望以及無窮無盡的請求,這就是「有得」的心態。事實上,《金剛經》告訴我們,財富終歸會消散,地位總要失去,情感會變化,朋友會反目,知識會落伍,乃至我們最親愛的身體,並不會因為我們一直在忙於為它吃,為它穿,為它住,種種愛護,種種調理,它就永遠地跟隨著我們,幾十年之後,它必然也要離我們而去。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莊嚴的、醜陋的、染汙的、清淨的、平常的、神聖的、善良的、罪惡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因而,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一種相。神聖的、善良的您就歡喜,醜陋的、染汙的您就討厭,起了這種心,就是著相。這個心,必然是妄心,那個相,也必然是妄相,那都是讓我們落入煩惱的根源。所以說有所得,都是因緣法,緣去即滅,還是了不可得。《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也只有心無罣礙,才能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大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

   《金剛經》與《心經》在思想上,同一「般若」體系。經中說:“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各位可以參考以前的講義,我說過,成佛是「般若」智慧的成就,而不是一天到晚追求福報,或是有一個佛;也只有「般若」智慧的成就,捨去了外在的一切名聞利養,自己的這一尊佛,原來是我們本有的呢!可是,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裏,以為成佛,一定也是「成就」個「佛道」,或者覺得「得到」個「法門」。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想法,所以我常說,認為學佛就是要成佛,那就不可能成佛,只有深深體會「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者,發心服務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這才是佛。佛陀他老人家實在慈悲,在這裏特別以自己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例,為我們說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成就,只是不斷的修行,這是「無上」;做好人天道,貫徹菩薩道,而這其中,更應「自淨其意」,修行解脫道,這是「正等」;學佛的過程,真正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按照佛陀他老人家的教導,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這才是「正覺」,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行,確實不是得到什麼。

   接著本經,又舉聲聞四果為例。經中是說:“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故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好了,學佛就是『以無所得故』,才是菩薩道,也才是佛道,這裡就不再贅述,各位可以在《金剛經》中,細細品味。

五、般若空觀:
  《金剛經》處處表現出般若空觀,這是「般若」法門的「緣起性空」,我在《心經》提過的「一心三觀」,面對一切人事物,立刻從『空、假、中』的角度,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並放下問題,這就是般若空觀。我上次提的「認知」過程中,已經說過,「知識、理解」的層次,是「文字般若」,它是知識層面的,也是方便的,所以我們要處理問題,透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快的吸收前人的經驗;「應用、分析、綜合」的層次,是行的功夫,有了知識的引導,落實在生活當中,做了才能檢驗知識,檢驗了知識,這就是透過『知』跟『行』的交互檢驗,讓我們在不同的時、空中,都可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圓圓滿滿,這就是「觀照般若」;如此的智慧累積,讓我們從這中間發現宇宙的『真實』以及運作的軌則,從而了知因果關係,以及它的『如如不動』,這就是「實相般若」。這時做就是做,內心沒有期待,煩惱以及感情也自然寂滅了。可見從『文字般若』「轉化」成『實相般若』的一個媒介,是「信解行證」的功夫,而一切人事物以及我自己都是「空性」的,透過覺性,可以分析,更能綜合,何時分析,何時綜合,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特色,也是佛教殊勝的地方。但是「評鑑」的層次,還不是「實相般若」,它在認知的層次上,是知識、概念的『內化』,形成我們「人格」的一部份,也就是『習性』,也入了「如來藏」,不可言傳,如何言說?能覺知這起心動念,一『感』就『覺』整個過程,那才是入了『實相般若』。『感』是一念無明,這一起心動念就有了唯識所說的「一念無明生三細」,起『業相』,那很正常,因為人是活的;但『轉相』的力量就是『覺』,如此的覺知當然就沒有了『境界相』,所以老祖宗一直要我們『感覺』、『感覺』,可惜我們就老是『感』而不『覺』,所以一直被境界牽著走,輪迴不已。『覺了』一起用,立刻「一心三觀」,就能體會它的深意。般若經教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我已經說過無數次,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起。《阿含經》中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當年,目鍵連與舍利佛就被馬勝比丘的這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大受感動,攜帶弟子們一齊皈依佛陀。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些,我在講《心經》的時候,一直強調,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起,小如微塵,大如宇宙,無不是因緣的假合。緣起,說明了萬物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法,無不相互依賴,幻化的存在。明白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盡人事、聽天命,於一切法,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過著中道的人生,解脫自在的人生。

六、無住生心:
   談到中道的人生,解脫自在的人生,我在《心經》的「般若空觀」中就提到,因為是空,我們了知一切都是如是因,如是緣,要享有「解脫自在」的人生,重點就在『無住』。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悟道。可見,無住生心,是整個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無住,就是不執著。我們日常的生活,總是在執著中,例如執著身體、執著服裝、執著家庭、執著名譽、執著飲食、執著用具、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友誼等等。對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的六識,就受染汙,以至我們原本清淨的自心,失去清淨。只要「放下」這些執著,就得大自在。

    可惜,我們一直執著於外境,迷失了自已。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美妙的音聲,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好的觸覺。他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實相,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奔忙。由於一味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金剛經》的修行,就是叫我們不執著。雖然,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金剛經》的修行,它是有次第的,只要以「般若空觀」為基礎,體認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幻化有。慢慢的,您會煩惱越來越少,心也越來越清淨。

    「無住生心」,就是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同時,也要離我念、人念、眾生念、壽者念。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好壞、沒有長短的對待,就能廣度一切無量的眾生。例如;布施時,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才是「般若正觀」的布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修福德時,知道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菩薩莊嚴國土,不住莊嚴國土相等等。所以《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修行,就是修行,沒有別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是我們人生的責任。何善可修?何佛可成?如此的,盡人的本分,愛護一切,幫助一切,這樣,才是個明白人。

七、結語:
    四十講,剛好是十個月,有幾次一個講次,是做兩次講完的,加上有兩次出國,算來,《金剛經》開講,剛好是近一年了。這一年中,浪費了各位同修許多寶貴的時間,可是,《金剛經》的奧義,所闡述的仍然有限。並不是我不盡心盡力,而是我的業障深重,智慧未開,因此無法將佛陀的真實義,說明清楚。本人要在這裡,向佛菩薩以及各位師兄發露懺悔,請求大家的原諒。

    講這部經,收穫最多的我自己,因為有各位發心,有佛菩薩加持,這一年來我講得歡喜,也有許多的感悟,所以在這裡,再次地感謝佛菩薩的加持,以及各位師兄姐的護持,讓這部《金剛經》能圓滿的告一段落。當然這中間,要感謝《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翻譯者 ---鳩摩羅什三藏大師,也要感謝永樂皇帝編的「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還有我的資料,參考了太虛大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淨空法師的「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及「金剛經講義節要」、智諭法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道源老法師的「金剛經講錄」、香港的聖一法師「金剛經淺易」、大陸當代的佛學大師---濟群法師的「金剛經的現代意義」以及王驤陸老居士的「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黃念祖老居士的「金剛經一滴」、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麼」、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校勘記」、沈家楨居士的「金剛經的研究」等等。尤其,星雲大師的「金剛經講記」,印順導師的「般若經講記」,以及當代佛學大師---聖嚴法師的很多著作,還有好多的佛教書籍都曾被我引用,就不再一一介紹。不過,我也遵守國內著作權的規定,所引用的,都是符合「合理使用」的條款。但是,我總覺得,這部經,是佛陀他老人家說的,原創者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本經也經過這麼多朝代祖師大德的註解,我們才能對這部經,有個粗淺的認識,所以我的講義,都是他們的智慧,因此,這四十份講義,如果有著作權,那是他們的,本人的整理,沒有任何著作權,歡迎流通。任何人如需使用,儘管重製,就是把我的名字刪去,加上您的名字也可以,我都歡迎。我在上面的落款,只是代表對這份講義的負責,如此而已。

值此深夜,偶有一句:「我本方外一老翁,無明緣行百劫中;數十年來糊塗事,盡付黃花與春風」。古大德常說「翠竹黃花無非般若」,當老師的,總希望學生聽經聞法,如沐春風。糊塗的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只希望各位多少有些收穫,更是如沐春風才好。再一次的感恩諸佛菩薩,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