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簡說第五講
一、 前言:
上次介紹了第二會的六品經,是讓行者深信佛的加持力量,也願意效法佛陀透過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成就了清淨法身毗盧遮那的『清淨與大自在』。其中的前三品,為所信的修行成果;後三品,是清楚的以諸佛的教導修行方法去修、去證。這一部分,說明了宇宙人生複雜的現象,在五周因果中就佔了兩分︰一個是差別因果,一個是平等因果。差別因果指六道、十法界等等,諸形象不同,根機也是千差萬別,都能成佛;而平等因果,是指十法界眾生均能證入一真法界,而修行要發菩提心,才能夠契入一真法界,所謂契入一真法界,其實就是『常住真心』上,也就是身、口、意的造作,都以「覺性」作主,了知一切『五蘊身心』都是我們的工具性,而這工具性本身都有『感覺』,讓我們很容易隨著『感覺』等諸多情緒或是思維,被牽著走而遷流不息。所以要『入』一真法界,就要學習《華嚴經》的教學。
二、第三會『修因契果生解分』:
清涼大師說:「先、辨會來,前信,此解,義次第故。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來也。二、品來,前品說信究竟,此品趣後說住,故次來也。」第二會是修因契果的「信位」,讓我們看到佛果殊勝,起思慕之心,而起我也要如此的「信心」。而要如此,必須信中有解、有行,還要有證,這樣才能信心清淨,入於「實相」。
同時清涼大師說「升須彌山頂品」,從法會的處所來說,名忉利天會;從當機者來說,名「法慧菩薩」會;從所詮釋的法來說,名十住會。這第三會要說明的、所答的,以及各種討論,就是讓修「行」住於佛住,也就是「十住位」的問題。
首先,所謂「升須彌山頂品」這品名要了解一下,須彌,梵文音叫蘇迷盧,翻成中文,稱為妙高。如來以自在神力,「不起覺樹,『應機』現彼」,故稱為「升」也,也就是能「住」須彌山頂,是以『定』為能持、所持。表「十住」位漸增,不處人間,顯此「十住」位的清淨,故而稱為居天上,一如天的清淨,有時又稱『初賢十住』。清涼大師註解說:「十住之行,亦復如是,聞、思、修解,而為妙體。四德、八聖,以為玅相。四辯為色,令物解同;雖同眾音,自智不變。八法不動,而為妙德。七支奉戒,金山圍遶;七識流轉,而為海印。第一義天依持而住,可以神會,非情能升。不離本處,徧應十方;暎蔽佛日及菩薩月,而成涅槃、生死晝夜。生教行果,而為妙樹。」就是說十住之行,是建立在『聞、思、修』之『解、行、德』這妙體上,展現在外的是:常、樂、我、淨的妙相。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第三會六品者,由上十信已周,將說十住,故不動覺樹而昇釋天,體用無方,赴於物欲,其猶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如來應現,類此可知。即體之用,無不普周。去住在緣,佛無動靜,不動而遍,以赴彼機,故受之以『昇須彌山頂品』。」我很喜歡這句「去住在緣,佛無動靜」。
清涼大師更進一步的說:「宗趣者,先、約會,以十住行德為宗,攝位得果為趣;二、品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根緣契合,說法為趣。」李長者在論中說:「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經:一、昇須彌頂品。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也就是本會也有六品經,分為二大部分。初二品,是方便發起,後面四品,屬於當會正說。初之一品的前、中,代表說這品經的緣由所致,並以偈文讚嘆,義有兩重,一是方便說,指的是前一品屬於化主赴機,後一品助化讚佛。如此主、伴圓備,『緣』成熟,當會正說於焉展開;二是表示所依,各有偈讚,也就是為了彰顯「住位、行位以及迴向位」這三賢,皆是依佛智,方便說而有差別。如是,離如來智,無自體故。獨為「方便」,以各種讚詞來廣讚。
本會是以「法慧菩薩」為會主,說「十住法」;佛在本會中放兩足指光,表示「足指」抓地力強,能踏實的力行,奠定『信、解、行、證』的基礎。現在開始介紹第三會的六品經。
三、第三會六品經:十住位因果:
(一)第一品經:「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清涼大師說:「今初一品,長分十段:一、本會齊現,二、不離齊升,三、各見佛來,四、各嚴殿座,五、皆來請佛,六、俱時入殿,七、樂音並止,八、各念昔因,九、同讚如來,十、殿皆廣博、嚴淨也。」也就是說這初一品,分成十個段落。一是本會齊現,二是不離齊升,三是各見佛來,四各嚴殿座,五是皆來請佛,六是俱時入殿,七、這時樂音並止,八是十方佛都各念昔因,九是同讚如來,而且,十是殿皆廣博、嚴淨。簡單歸納:
一、經文說:『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簡單的說,如來自在力,不離道樹,而及十方法界諸佛,齊昇須彌山頂。可見如來已經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同表佛之神通,佛佛道同。須彌山頂,即妙高峰,為清淨高妙之性德的表徵。妙高峰的意思是不可以「生、滅」「尋、思」「觀察及多聞、心想、攀緣」所能及。
經文說:「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這天帝釋,印度音又稱憍尸迦,釋提桓因或是因陀羅。十住,代表的是清淨莊嚴,帝釋殿及寶座,象徵淨性之法,宮殿階梯表示步步實踐的行動和過程。而天帝釋頌讚如來,說明十佛都來過帝釋殿,所以此處最吉祥。意指十佛都是從淨化清妙中,成就正等正覺及萬德莊嚴。這十佛之法性為:「迦葉如來具大悲」,所以經文說:『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可見成佛都要經由帝釋天宮,也就是都要經由十住這個階段往上提升。
「拘那牟尼見無礙」,經文說:『拘那牟尼見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馱如金山」,經文說:『迦羅鳩馱如金山,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佛無三垢」,經文說:『毗舍浮佛無三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尸棄如來離分別」,經文說:『尸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尸佛如滿月」,經文說:『毗婆尸佛如滿月,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經文說:『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經文說:『提舍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佛淨無垢」,經文說:『波頭摩佛淨無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大光明」,經文說:『然燈如來大光明,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經文總結說:『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
最後是第十殿皆廣博。經文上說:『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這段的意思是指法性之妙,遍周法界。
(二)第三會二品經:『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這「須彌頂上偈讚品」的重點,既要說「明化主赴感」。現「今辨助化讚揚。將演住門,先陳體性,性即佛智。先讚如來。」簡單的說,是透過十位菩薩,讚歎如來的性德。清涼大師說:「以集眾、放光、偈讚為宗,為成正說為趣。又顯佛德為宗,令知住體為趣。」這點大家要留意。文分:「第一、集眾分,第二、放光分,第三、偈讚分。」
『集眾分』的部分,經文上說:「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法慧菩薩。」也就是說十方世界各有一大菩薩與會,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所從來,此十菩薩均與主首法慧菩薩,同名為慧。表示慧有十解,故以十菩薩表示之。這十菩薩為:「法慧菩薩,屬因陀羅華世界;一切慧菩薩,是波頭摩華世界;勝慧菩薩,為寶華世界;功德慧菩薩,優鉢羅華世界;精進慧菩薩,金剛華世界;善慧菩薩,妙香華世界;智慧菩薩,悅意華世界;真實慧菩薩,阿盧那華世界;無上慧菩薩,那羅陀華世界;堅固慧菩薩,虛空華世界。」他們都是:「各於佛所淨修梵行」。
『放光分』的部分,經文上說:「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處謂兩足指,足指拒地,得住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恆。數位過前,加於千也。相表,解顯」,所以稱為妙色。「普照十方,顯佛眾會,一光照於一切,則一切亦爾。」如此的「重疊無礙,無不互見」,這是「一法界圓明大會」。
『偈讚分』的經文我們就不再臚列,簡單的說十菩薩讚佛,各依其所成之德而讚佛,可知佛之成德圓滿:「首先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佛放淨光明,普見世導師;須彌山王頂,妙勝殿中住。』」這是法慧菩薩讚佛光明,「總了佛法」。他老人家更是想要令諸「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還要「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也就是不可貢高我慢,我們能住佛所住,完全是靠佛的「如來自在力」。
第二是代表南方的一切慧菩薩,他也要說出他的體會,「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這是很重要的一段讚嘆,前二是「真觀」,後二是「真止」。「前中初二句空觀」,所以「緣生無性」。次二句則是「假觀,隨俗假名」。而「次二句中觀」。總之我們要了知「生滅一切諸法」,即是「無性」;是「能」是空;而所緣起的是「相」;其「體」性,即是不生滅。整部《心經》的精華在此,所以「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一切慧菩薩讚佛,重點在於「真實義」上,因為「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一取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否則「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所以古大德常告訴我們,「性空即是佛。」
第三是西方勝慧菩薩,他以偈頌讚嘆說:「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一切諸世間,思惟莫能及。」清涼大師說:「西方勝慧,以解佛勝智。隨空心淨,故以為名。頌意為顯『欲令菩薩智慧明了,即大智了如及佛性故。』」也就是勝慧菩薩讚歎:「一切慧先說,諸佛菩提法;我從於彼聞,得見盧舍那。」了知佛慧離相,「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
第四是北方功德慧菩薩,行者要了知「功德慧者,生在佛家」。務必善解佛的功德,因此鳥窠禪師才會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千萬別因為談空論玄,而忘了根本的「功德」。「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連取真實相,都還是輪迴,這就是功德慧菩薩對佛功德的讚歎,這就是以「平等心」服務一切眾生,所以有「若得見於佛,其心無所取」,「若見佛真法,則名大智者」,「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可見功德慧菩薩,生在佛家,善解佛的功德。因而他的讚嘆重點在「意顯於三世中心得平等」。這就是「了知自心,窮法空故」。
第五是東北方精進慧菩薩,所謂精進慧的精進,是六度萬行中的『恆』。也就是「以『勤觀』真理,集無量善,俱『無住』」而成就。「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癡邪見增,永不見諸佛。若能了邪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可見精進慧菩薩,讚佛精進光明,集無量善,而又三輪體空,俱「無住」的精進、無染。所以後面的偈頌說:「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一切分別法,是悉不可得。」「法性本清淨,如空無有相。」
第六是東南方善慧菩薩,要知道善慧菩薩的成就是『般若』,慧鑑不動,才能稱為善。在他的偈頌中,突顯行者的心轉復增進,方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所以偈頌的文中,一直彰顯離垢解脫,因為宇宙人生本無體性。可見善慧菩薩讚佛的「希有大勇健」,成就了般若的慧鑑不動。例如:「自性無盡故,得有難思盡,所說無盡中,無眾生可得。」故云:「能見及所見,見者悉除遣。」
第七是西南方智慧菩薩,所謂智慧者,是決斷不動,說了算,不變來變去才能稱名為『智』。在偈頌中處處流露面對一切法,皆能出離。所以一開頭就是「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我聞最勝教,即生智慧光;普照十方界,悉見一切佛。』」文中,生死、涅槃,皆善離,這才是智慧菩薩。因而我們看到智慧菩薩,讚佛決斷不動,這是引己勵眾。例如:「此中無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計有我人,則為入險道。」是希眾同己,還提醒我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實,不知聖妙道。」怎麼辦呢?必須:「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則見正覺尊,超出語言道。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平等乃能見,如法佛亦然。」總之:「正覺過去世,未來及現在,永斷分別根,是故說名佛。」
第八是西北方真實慧菩薩,我們必須瞭解心不顛倒,才是真實慧。因此這裡的偈頌都是為了彰顯「增進」,也就是要上求佛道,必須下化眾生,才能「增進」於自利利他,他我的圓滿。因此於一切法,要「增進」,皆得之於善巧方便。但這方便要契於理,所以教學上與用的文字語言,於法不顛倒,讓眾生如實覺了這才是善巧義。「爾時,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可見真實慧菩薩,強調下化眾生一定要「善巧」方便,單有方便沒有「契理」,那就無法讓眾生入於「真實慧」。所以:「於法不顛倒,如實而現證,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現在非和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體。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總之:「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如是究竟解,是故名為佛。」
第九是下方無上慧菩薩,所謂無上慧,因為是「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無上摩訶薩,遠離眾生想,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也就是真實慧菩薩,一開頭就說:「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麤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而且務必了知:「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如此即俗而真,這才是「無數」。而心同無為,故說「遠離」。可見佛真法是雙結能、所。如此:「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見,是佛無上身」。令眾生住無住之覺,才能成「身即非身,故無可悟。悟身見起,此見如身;身、見兩亡」,這才是真法身,『初住菩薩』就出現了,「若聞此法者,當得清淨眼」。這就是無上慧菩薩,菩提、涅槃,絕心行,本覺自然。
第十是上方堅固慧菩薩,所謂堅固慧是「智力成就,不可壞故」。他的偈頌是要讓眾生「增長一切種智」。「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偉哉大光明,勇健無上士,為利群迷故,而興於世間。佛以大悲心,普觀諸眾生;見在三有中,輪迴受眾苦。唯除正等覺,具德尊導師,一切諸天人,無能救護者。若佛菩薩等,不出於世間,無有一眾生,而能得安樂。如來等正覺,及諸賢聖眾,出現於世間,能與眾生樂』」。特別以僧寶來教化眾生:「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我等見世尊,為得大利益,聞如是妙法,悉當成佛道。諸菩薩過去,以佛威神力,得清淨慧眼,了諸佛境界,今見盧舍那,重增清淨信,佛智無邊際,演說不可盡」。這是讚佛的智力成就,現大悲相,演說不可盡的法輪。
(三)第三會三品經:『十住品』第十五
前面的經文,透過十位菩薩稱讚如來的性德,告訴我們可依佛德修行,這品經告訴我們現今能依這十住,這就是「十住品」。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清涼大師註解說:「然住有二義:一、約能、所合釋,故言慧住於理,則理是所住,慧是能住。二、唯約慧釋,信未終極,慧未安住;得入正位。位不動搖,故云得位不退。」可見這一品經是:「以十住行法為宗,攝位得果為趣。」所謂說明此品的宗趣,就要了知十住的十種住。這是透過二十種進修因果為正宗,又,住佛所住以為正宗,務必明此十住位中,各有兩種因果。所以各各當位之中,初舉十法,這是趣入增上之緣;後舉十法,是在當位之內修學之果。
所以法會一開始,經文就說:「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何故入定?清涼大師說:「略辨六意:一、此三昧,是法體故。二、非證不說故。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六、成軌儀故。」而此三昧力是:「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也就是入此三昧,要令法慧菩薩為大家演說這十住法。
而說法的目的是:「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經文上說:「『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而法慧菩薩立刻「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教導十種住。
是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承佛威神力,「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虗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而演說:「彼菩薩住,我今當說。」這是從定起說十住,意謂「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十住位』,首先「別陳其名」。所以經文上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也就是『三世佛果,無不由此十住』的『因成』。
清涼大師提醒我們,為解「釋此十住,即為十段」。而要留意的是每一段之中,「皆先徵、後釋。釋中,皆先明自分,後明勝進」。又,前面的部分是說明住位,後段是起行。今,從初發心住,分別說明:
(一)初發心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也就是說『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如此「修信行滿,入位不退」,起大心,「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發心即住。依一切智為行門,並從「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恒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也就是說身、語、意開始「求一切智」。
(二)治地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如此不斷的「所謂:誦習多聞,處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這樣的錘鍊自己的『空性心』,使得這菩提心大悲心,心地堅固為行門。
(三)修行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昧、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所以「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如此善巧以觀空,以苦、空、無我、無作、無執為行門。
(四)生貴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如此的「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身、口、意業都能「真、俗平等,徧觀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如是生佛法家而生貴。
(五)具足方便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要具足方便需「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了知一切眾生各各不同,才能學習無量善巧,助化一切眾生為行。
(六)正心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也由於「成就般若,了法性、相,故皆不動」,這才『名為正心』。成就般若,聞讚、毀心不動,並「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如此以心定不動為行門。
(七)不退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入於無生畢竟空性,常行空、無相,止、觀雙運,緣所不能壞故。所以要「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如是入理事而心不動,受批評而心不退轉為門。
(八)童真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為了達到「三業無失,永離習氣」;這是唯佛得之;任運無功,這功夫在於八地,所以童真住的修行,「多同八地,能行無漏,故得無失」。此三業「自行,亦為化體;餘皆利他」。清涼大師註解說:「地前許受變易意生身故」。所以「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徧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九)法王子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我們了知「口業得四十無礙辯才」,但多「不出二諦」,所以「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這就是從法行證,當紹佛位。行證踏實,以善演一切方便法為行門。
(十)灌頂住:經文上說:「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要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必需「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時:「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踴、等徧踴,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等等瑞相,並:「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接著這十住都各有偈頌,我們就暫時擱下,各位請讀經典原文,內容文辭美得不得了,綜合九住而開悟,得無生心為上,諸佛法水灌心頂,以令無數眾生調伏為行門,故學一切智。
(四)第三會四品經:『梵行品』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