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簡說第四講
一、前言:
上一講已經談過第一會的六品經,這是談佛的依報莊嚴,是要我們了解成佛的果報與因。其第一品經是「世主妙嚴品」,「說三種世間嚴事,為九會之都序」,而這『妙嚴』分別包括「處、主及眾」這三世間嚴。三中,前二「處、主」,即是如來「依、正莊嚴」。眾,即是淨土輔翼不空,我們修行也可以證成這「三世間嚴」。
第二品經是「如來現相品」,說明學佛最重要的問題,一如經文上說:「云何是諸佛地,諸佛境界,諸佛加持,諸佛所行,諸佛力,諸佛無所畏,諸佛三昧,諸佛神通,諸佛自在,諸佛無能攝取,諸佛六根,諸佛身光,諸佛光明,諸佛聲,諸佛智……,一切菩薩智海。」如來現諸多「瑞相」來表說一切法,目的是為說一切佛法度化眾生,經文說:「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眾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各共來詣毗盧遮那如來所,親近、供養。」還現「大蓮華」,表佛華嚴,也就是因、果是同時的,也相交互影響的。經文上說:「其華具有十種莊嚴……;於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摩尼寶王影現佛身;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第三品經是「普賢三昧品」,說明「普賢菩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此三昧,即能入於一真法界。這三昧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普賢,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普賢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所謂轉一切法輪故,證得一切根本智,目的只有一個,「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
第四品經是「世界成就品」,要了知『世界海』,才能讓諸菩薩發大『信、解』,大家要瞭解,有信、無解,是增長「無明」,所以諸菩薩所發的「大信、解」,代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解、有行」,才是真正的認知,並透過智慧,以日常的「言行」來對照、檢驗這「解」,如此的智、境交徹,不斷的修正,能夠經得起檢驗,這樣的「解」才行得通,才是真「解」,也才是「大信、解」。
有人以為修行,解行並重的「行」,是行,那只對了一點點,因為真正的「行」,以及「行」位的「行」,都是屬於認知的領域,而本經的『託法進修成行分』的『行』,是指心理學上所說的「超越」,用佛教的名相來說,是指「世、出世間」的『出』,是『出離』的『出』,那才是『行』,所以說「世」、「出世間」,能『離』兩邊,擺脫意識的糾纏,以『中道』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能超越人生的煩惱以及任何情緒。
第五品經是「華藏世界品」。依照梵本的原名,完整的名稱應該叫『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之徧清淨功德海光明品』,而『莊嚴嚴具』指人生到此一境界,潛能完全開發出來,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圓圓滿滿;『世界海之徧清淨功德海』指的是行者能淨化一切如海般的世界,各各都是清淨的,具足所有的『萬德莊嚴』。然翻譯者嫌這名字太繁雜,所以翻成「華藏世界品」,這又太簡略。所以清涼大師說比較「中道」的說法,應該說「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品」。「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藏』」。現今所談的「剎種」及「剎」,都是大蓮華之所含藏,所以叫「華藏」。
行者從『初信心』至於『八地』,都必須恒以「大願力」,持令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也就是要認知修行,都要如此的「教化饒益一切衆生」,至於八地以上,才不會退轉。李通玄長者註解說:「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而「衆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所以起心動念不能再以五蘊身心作主,必須以真如心,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
第六品經是「毗盧遮那品」,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得很清楚:「依報殊勝,必有所由,其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故說昔為太子,歷事難思,備修勝因,嚴淨剎海,即舉人顯法,故受之以『毗盧遮那品』。」接著看下去:
二、第二會六品經:修成佛的因
上次談過,第二會是屬於信、解、行、證中的『解』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的十信位。所謂『修因契果生解分』,是要我們「能信成德」,簡單的說,就是要透過『信、解、行、證』的解來證入,這『解』,是屬於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所以佛常說佛教是『人間佛教』,因為在生活中,必需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在人世間活得沒有煩惱,過得自在,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信中有解、有行,一如車子有雙輪,這樣的解、行才是「解」;才是生活中的歷事練心的「行」,這才是修行。當證入『信、解、行、證』,生活過得解脫、自在,還要再『提升』自我,融入大我,了知我們的生命,離不開『宇宙』的萬事、萬物,例如某一種生物滅絕了,人類的生命也立刻受到威脅,所以如何拉高世間的生活層次,入於宇宙這一個『生命共同體』?除了教化人道之外,還要負起教化華藏世界的一切眾生,這才是『離世間品』的教學,才是『行』。
所以從十信、十住、十行、到十迴向、入於十地、到等覺、妙覺,這都是『人間佛教』,因此菩薩的果位是「妙覺」,因此大家要了覺在『人間』的修行,依照佛陀教學之『佛教』,要超越世間,進入出世間,才能究竟圓滿,道理即在此。所以在第二階段的「修因契果生解分」的『解』,從初信到妙覺,都是屬於心理學中的「認知」領域,而這「認知」領域,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有: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自我評鑑。學佛者所說的『知識』,來自於聽經聞法,聽了以後要在日常生活中用用看,所以要「有解、有行」,這「有解、有行」就是『理解』。所以「有解、有行」的『行』,是屬於「認知領域」的一個層次。
對於環境的『認知』,受到個人『能力、興趣』的不同,而有種種的差別;同時在所認知的環境,也會因時空而有不同,因此第一個層次是「知識」,但這知識能不能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做看,做了之後,與所認知的知識交互影響這就是「理解」,有了這關卡,就會檢驗這經驗;每次都有好的效果,下次還會依樣畫葫蘆,這就是『應用』。但這是很低的層次,必須就時空環境的變化,將這些「知識」、「理解」、「應用」的經驗,懂得『分析』其利弊,『綜合』經驗,以及時空背景,將經驗不斷改造,不斷更新,組合成可以因應時代變化,能自利、利他的行為,這才是真正的『行』。
而這行,產生了信心,變成自己的『信解』,才是認知心理學所說的『評鑑』,才是十行位的『行』,也是第二層次的『行』。大家要瞭解,有信無解,是增長「無明」,所以十信位的菩薩,所應發的「大信解」,代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解、有行」,透過智慧檢驗這「解」,以日常生活的「言行」來對照,智、境交徹,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檢驗,能夠經得起檢驗,這樣的「解」才行得通,這才是真「解」,才是「大信解」。
有人以為修行,解行並重的「行」,是行,那只對了一點點,因為真正的「行」,有「解行並重」的「行」,以及「行」位的「行」,那都是認知領域中的『行』。而本經的『託法進修成行分』的『行』,是另外一個層次,是指心理學上所說的「超越」,用佛教的名相來說是指「世、出世間」的『出』,那是『出離』的『出』,那才是第三層次的『行』。好了,回過頭來說第二會的經文。
第二會的經文很長,是在普光明殿舉行,由文殊菩薩當會主,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叫召集者,主持人當然還是『世尊』;例如國家召集一個很重要的經濟發展會議,主持人是總統,但有很多的分組討論,各分組的召集者可能就有很多人,分別是在某一領域中,學有專精以及德望很深的人。
第二會主要的旨趣,是在闡明十信。清涼大師說要有智,有正知、正見的智慧,才是『信』,否則『信』只會增長『無明』,有正知、正見的『信』,才是「道源功德母」。『信』,是修行的起點,所以佛放「兩足輪光」,表基礎踏實、謙虛、行動、滿足。地點是在人間的「普光明殿」,『普』字,代表入了一真法界,也就是要常住『信心、護法心、念心、戒心、定心、願心、精進心、不退心、慧心、迴向心』等菩提覺性,才能走在正確的修行道路上,所以經文很長,也是《華嚴經》最重要的部分。第二會共有六品經。
(一)第一品經:「如來名號品」第七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次第二會有六品者,由上所信,方舉依果,欲起深信,復須識正。故先明如來三業正報,謂身、語、意,身是其總,故先明之,應物成身,隨宜立號,故受之以『如來名號品』。」經文一開始就說:「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一開始就別顯『主德』,『主德』指的是世尊示現成正覺之相。在「離世間品」詳列佛有二十一種功德,「昇兜率天宮品」,也說了二十一種功德,現今只舉出初十句,簡釋而已。這十句中,初總、餘別;總中,妙悟皆滿,清涼大師說『妙悟』,指的是別顯「主德」,也就是「示」成『正覺之相』。大師進一步的說:「晉經名善覺,論經名正覺,良以梵音云蘇,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譯者隨取。悟即覺也。雙照眞、俗,故稱妙悟。」
佛是成正等正覺,所以這『主德』,也就是示現成正覺之相。這時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等輔翼的摩訶薩,當然跟在一起,他們無一不是證得「一生補處」,佛一示現,大菩薩立刻從他方而共來集。他們都是「同生眾」的菩薩,因而都普善觀察:諸衆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等等「諸業果報」、「心行次第」以及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為、無為,過、現、未來。目的如經文上說:「時諸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大菩提!」一「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救護一切衆生故,令諸衆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淨除一切雜染故,永斷一切疑網故,抜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著處故,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這是這一品經的重點。
所謂「十頂」,清涼大師註解說:「新、舊梵本俱無忍問,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答據法門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末云: 『通逹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衆,轉於無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
第二部分談到衆海雲集,即有十段。清涼大師說:「一一方內文各有八:一、遠近,二、土名,三、佛號,四、上首,五、眷屬,六、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遠近,皆十剎塵數者。」清涼大師進一步說:「前會為說所信因果深廣,故須遠集華藏之外十方剎海;今為說於生解因、果漸漸增修,故但集娑婆隣次之剎。信、行最劣,故復云十。後後漸增,至法界品還集剎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無盡故。要剎塵者,比餘勝故。為有所表,故分階級。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結及證成,十方齊說」。所以「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還「現神通已」,接著就有十佛剎之佛及菩薩,分別代表十智,共來詣佛。十智:為不動智(東方)、無礙智(南方)、滅暗智(西方)、威儀智(北方)、明相智(東北方)、究竟智(東南方)、最勝智(西南方)、自在智(西北方)、梵智(上方)、觀察智(下方)。同時有十種佛界之菩薩共詣佛所。
經文上說:「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而佛說法也因為各各不同世界,安立各種「假名」,來恆順眾生。其實我們娑婆世界,十方體性不同,說法亦不同,這也代表了:東方善護世界、南方難忍世界、西方親慧世界、北方師子世界、東北方妙觀察世界、東南方喜樂世界、西南方甚堅牢世界、西北方妙地世界、下方燄慧世界、上方持地世界。「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經文上繼續說明:「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脩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衆生各别知見。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别知見」,這是針對娑婆世界用的名號,至於對其他各方世界,也就是與娑婆世界相鄰之世界,其根性不同,說法亦不同,例如東方密訓、南方豐溢、西方離垢、北方豐樂、東北方攝取、東南方饒益、西南方鮮少、西北方歡喜、下方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