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華嚴宗簡說第三講

發布日期 : 2020-04-01 04:45:36

華嚴宗簡說第三講

 

一、前言:

 

我們常說修行的功夫與層次,要歷經五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才進入等覺位,然後再將很微細的俱生我執、法執都淨化了,才能成就菩薩的果位--妙覺,如是為因,然後以「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來成就佛道。所以前面已經將本宗所依的《華嚴經》的版本、翻譯者,以及歷代祖師的『註解』做了介紹,同時還將這部經,依照清涼大師歸納的「四分五周」、「七處九會」的重點約略說明了。接著,想再跟各位更深入的探討:『如何瞭解這部經?』首先,探討什麼是『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一部分的內容跨越了第一會以及第二會。

 

二、第一會的六品經--成佛的因果:

 

(一)第一品經:「世主妙嚴品」

 

 經文共有六品,前「世主妙嚴品」指的是『依、正莊嚴』,以及「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和「華藏世界品」,都是談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是『果』;後一品「毘盧遮那品」,則是『因』,從這幾品殊勝的果報,慢慢帶領我們『修因』。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欲命乎微言,先說三種世間嚴事,為九會之都序,起大法之源由,故受之以『世主妙嚴品』,同諸經之序分。」「聖人設教,必有其漸」,是說次第。「將欲命乎微言,先說三種世間嚴事,為九會之都序」,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幫我們闡述宇宙人生這種微細的真相,佛以自身的「始成正覺」,自覺覺他(智正覺世間主),自化化他,教化了整個華藏世界的一切眾生(有情世間)。

 

 『妙嚴』,是總說,分別包括「處、主及眾」這三世間嚴。三中前二「處、主」,即是如來的「依、正莊嚴」。眾,即淨土輔翼不空。清涼大師在鈔中補充說,第四別顯處嚴中。即:「如來依正者。別顯處嚴是『依』。教主難思是『正』。」後面的眾海雲集是『眾』。所謂輔翼不空者,即是十八圓滿中輔翼圓滿。

 

「教主難思是正」這是每位當父母、師長都應該要學習的,將我們的『心地』,放在『正知、正見』的八『正』道上;依報隨著正報轉,如來的心地,具足一切德行,所以所感的果--依報環境,當然不可思議。所謂十八圓滿,根據《佛地經論》上說的,是指諸佛所受用之國土,具有的十八種圓滿功德。即︰(1)顯色圓滿,(2)形色圓滿,(3)分量圓滿,(4)方所圓滿,(5)因圓滿,(6)果圓滿,(7)主圓滿,(8)輔翼圓滿,(9)眷屬圓滿,(10)住持圓滿,(11)事業圓滿,(12)攝益圓滿,(13)無畏圓滿,(14)住處圓滿,(15)路圓滿,(16)乘圓滿,(17)門圓滿,(18)依持圓滿。這樣的佛國土,輔翼圓滿,才稱為『淨』。不空,指的是前面說的眷屬圓滿。也就是佛成就了一切智智,所以他所教化的眾生,也都跟著成就了。而在教學過程中,他所使用的師子座、居住的宮殿以及教學的器物等等,如大地、樹,也都賦與了教學上的意義,這就是「世主妙嚴品」第一,針對這部分,我寫了《世主妙嚴品的教育意義》,出版後會分送給大家。

 

1.所謂「器世間」,用現代的名相來說,指的是森羅萬象『各種物質』的現象世界。而「眾生世間」,其實就是『有情識』的生命世界。「智正覺世間」,這是指不再感情用事,以智慧『正確覺知』宇宙人生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指佛所教導我們的:如何以正覺來統合物質和情感,使得生命昇華到圓滿的『精神世界』,這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的教化,而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是『教主難思』的境界:其中我們舉其大綱,一是「三業普周」,也就是佛「身、口、意三輪體空」。二是「威勢超勝」,一如經文說的:「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三是福德深廣,經文上說:「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這些意思在我的講義中都說過,不再贅述。四是「隨意受生」,經文上說::「恆示生諸佛國土。」五是「相好莊嚴」,經文上說:「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六是「願身演法」,如:「演一切法,如布大雲。」七是「化身自在」,經文上說:「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八為「法身彌綸」,所以:「身遍十方而無來往。」九為「智身窮性相之源」,因而:「智入諸相,了法空寂。」十是「力身化自他」,經文上說:「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這就是『世主』「妙嚴」。

 

 2.接著看『眾海雲集』的「妙嚴」,這些『眾海』包含:

 

(1)是『同生眾』,經文上說:「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而且:「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而且他們都:「諸波羅密悉已圓滿……於諸三昧,具足清淨。」同時:「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還:「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如此:「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秘密之境……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因此稱為『同生眾』。

 

(2)是『異生眾』:其中有屬於「雜類諸神」:

 

一是執金剛神,二是身眾神,三是足行神,四是道場神,五是主城神,六為主地神,七是主山神,八是主林神,九是主藥神,十為主稼神,十一是主河神,十二是主海神,十三為主水神,十四為主火神,十五為主風神,十六是主空神,十七是主方神,十八為主夜神,十九為主晝神。

 

另外有「八部眾」:一是阿修羅王,二是迦樓羅王,三是緊那羅王,四是摩睺羅伽王,五是夜叉王,六為龍王,七是鳩槃茶王,八是乾闥婆王。

 

以及「欲色界諸天眾」,屬於欲界天眾的:

 

一是月天子,二是日天子,三是三十三天王,四是須夜摩天王,五是兜率陀天王,六為化樂天王,七是他化自在天王。

 

屬於色界天眾的:一是大梵天王,二是光音天王,三為遍淨天王,四是廣果天王,五為大自在天王。

 

這些『異生眾』,都在佛的教導下,各得一解脫法門,並且依自己根性,一門深入,歷經十個層次的提升,獲得解脫法門。而普賢菩薩等普字菩薩,是證得一切法門,都已解脫,所以都親自來參與世尊這次的華嚴海會。一如經文上說:「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這段太重要了,這就是肯定「情與無情」都能『同圓種智』,也就是透過教育,都可以「把每個學生帶上來」的教育原理,這是多麼珍貴的教育理論。

 

與會「同生眾」菩薩以及「異生眾」的諸神眾等,對於佛陀世尊的教學能達到「因圓果滿」,這種『依報莊嚴』的殊勝,一方面發表心得,也透過修行的體驗而讚佛。所以除了讚佛身座,地,宮殿以及佛德的讚歎;還一一皆現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所以經文上說:「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歡喜,如是供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為供養。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緣,各各三昧方便門,各各修習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歡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諸法門,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各各入如來力境界,各各入如來解脫門,如於此華藏世界海,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佛在這部經上的旨要,在於眾生各各都與佛無二無別,人人都是世主,一一器界,也是世主,一一如來,更是世主,我們人本來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這就是「世主妙嚴品」所強調的,肯學習,人人都得解脫,都是佛。

 

(二)第二品經:『如來現相品』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由致既彰,將陳正說,海眾興念,舉其問端;如來將酬,先現瑞相。口光遠召,菩薩來儀;豪光普燭,示說法主;震動剎網,以警群機;佛前獻華,表說依果;白毫出眾,彰教從佛流。總為說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來現相品』」。他老人家在《華嚴經疏》指出,所謂「如來現相品」的『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之法。現在說「現通能、所」,也就是「能、所」合說,「體、用」雙陳,來立其名稱。然而『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以成其十。一、就理顯:謂「法性」名『如』;「出障」名『來』。二、唯就行而言,《瑜伽師地論》說:「言無虛妄,故名如來。」《涅槃經》三十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1)也同此說。三、是「理智合說」,《轉法輪論》上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四、為「離相說」,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五、為「融攝說」,也就是一如無二如,若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為如。如外無法,來亦即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

 

接著我們看:「由致既彰,將陳正說,海眾興念,舉其問端;如來將酬,先現瑞相。」大眾,包括您、我都一樣,學佛最重要的問題,一如經文上說:「云何是諸佛地?諸佛境界?諸佛加持?諸佛所行?諸佛力?諸佛無所畏?諸佛三昧?諸佛神通?諸佛自在?諸佛無能攝取?諸佛六根?諸佛身光?諸佛光明?諸佛聲?諸佛智?……及世界海。」這在「離世間品」的兩百問,以及普賢菩薩的二千答會再說得更清楚,這裡先暫且按下。至於底下的:「口光遠召,菩薩來儀;豪光普燭,示說法主。」經文上有幾段:

 

1.是「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眾齒之間,放佛剎微塵數光明,……於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一一於這眾齒間放光,來表說一切法,放『光』的目的,是為說一切佛法,所以經文說:「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眾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各共來詣毗盧遮那如來所,親近供養。」

 

2.是十方菩薩,各現菩薩身相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所有十方菩薩,以頌來讚嘆:「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劫海修行無厭倦,令苦眾生得解脫;心無下劣及勞疲,佛子善入斯方便。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餘,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恆說彼性寂滅。三世諸佛所有願,一切修治悉令盡,即以利益諸眾生,而為自行清淨業。」

 

3.是佛放眉間光,現瑞表法,經文上說:「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此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

 

4.是現大蓮華,表佛華嚴。經文上說:「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華具有十種莊嚴……於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摩尼寶王影現佛身;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如是「一念之間,……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俱時而出,右繞如來,經無量帀,禮佛足已」。「時,勝音菩薩坐蓮華臺,諸菩薩眾坐蓮華鬚,各於其上次第而住。其一切法勝音菩薩,了深法界,生大歡喜;入佛所行,智無凝滯,入不可測佛法身海。」即於眾中承佛威神,而說頌曰:「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

 

5.是十方菩薩,觀察如來現相,讚嘆的說:「具足一切智,遍知一切法,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眾生信樂者,隨應悉令見(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王菩薩)。……佛身常顯現,法界悉充滿,……佛隨眾生心,普現於其前,眾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法喜慧光明菩薩) 。……毗盧遮那佛,能轉正法輪,法界諸國土,如雲悉周遍(師子奮迅慧光明菩薩)。……一切諸法中,法門無有邊,成就一切智,入於深法海(華焰髻普明智菩薩)。……佛身不可取,無生無起作,應物普現前,平等如虛空(精進力無礙慧菩薩)。」

 

但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云何是諸佛地』?清涼大師註解說:「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他在《鈔》中說:「即智德者,正是出體,非斷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義。」這是《華嚴經》的『經宗』,通收萬德,所以廣說則是無量無邊,畧說則有十種。如上所引的「同生性」之經文的說明,不再贅述。然而其體不出五:即清淨法界以及四智,以這五法,才能說『大覺性』。然而,要而言之有二:也就是『真理、玅智』融而無二,才是諸『佛地』。

 

 所以經文上,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王菩薩讚說:「如來甚深智,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世為明導。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隨諸眾生意,令見佛色形。具足一切智,徧知一切法,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清涼大師註解說:「偈中,讚佛真應二身,密答佛地。如來智等攝佛地故。」可見,佛的現相,一如經文的讚偈:「佛身及光明,色相不思議,眾生信樂者,隨應悉令見。於一佛身上,化為無量佛,雷音徧眾剎,演法深如海。一一毛孔中,光網徧十方,演佛妙音聲,調彼難調者。如來光明中,常出深妙音,讚佛功德海,及菩薩所行。佛轉正法輪,無量無有邊,所說法無等,淺智不能測。一切世界中,現身成正覺,各各起神變,法界悉充滿。如來一一身,現佛等眾生,一切微塵剎,普現神通力。」

 

 而這些讚頌,就不一一臚列,但總匯稱為十種德號:『如來:成實論謂乘如實之道而來。應供:應受人天人之供養。正遍知:遍知一切正法。明行足:三明(天眼、宿命、漏盡)具足。善逝:善於入涅槃,以一切智為大車入於正道。世間解:能解世間一切情(眾生世間) 、非情(器世間)等事。無上士:世上最為尊貴的榜樣。調御丈夫:善於引導眾生。天人師:為天人之導師。佛世尊,是世上所尊貴的導師。

 

(三)第三品經:『普賢三昧品』

 

 這一品,清涼大師說:「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望於後品,亦說世界海為趣」。所以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玄談》上說:「瑞相既著,法主將宣,如來長子,即普賢菩薩,毫光既示,懸解聖心,欲顯難思,先明入定,內觀事理,外鑒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受之以『普賢三昧品』。」

 

 前面七處九會已經介紹過,這次的會主,是「普賢菩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座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此三昧,即能入於一真法界。這三昧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普賢,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普賢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證得一切根本智,所以經文上說:「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摩訶薩,能入一切智性力智,與入法界無邊量智,與成就一切佛境界智,與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經文上還說:「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可見,這「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是十方諸佛的加持,何等的殊勝。

 

這目的只有一個,「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也就是「入法界定」後,普賢菩薩從「三昧」中起定,要行大悲行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經文也說:「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諸佛威神力及普賢菩薩三昧力故,悉皆微動。一一世界眾寶莊嚴,及出妙音演說諸法。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中,普雨十種大摩尼王雲。何等為十?所謂:妙金星幢摩尼王雲,光明照耀摩尼王雲,寶輪垂下摩尼王雲,眾寶藏現菩薩像摩尼王雲,稱揚佛名摩尼王雲,光明熾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場摩尼王雲,光照十方種種變化摩尼王雲,稱讚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如日光熾盛摩尼王雲,悅意樂音周聞十方摩尼王雲。」清涼大師幫我們註解說,這屬於『得益心喜』。因為「喜則地動,及有諸瑞。諸會聞竟得益」,所以佛所現之瑞相居後。這道理清涼大師說:「此會雖即未聞,已先得益,故先現瑞。以此會辨果,顯殊勝故」,得利益一切法界眾生。

 

這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彼諸如來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毘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觀察一切諸法門故;了知一切眾生根故;能持一切諸佛如來教文海故。」。這是一一諸佛現身,以此「口加」。

 

第二是「意加」。經文說:「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摩訶薩能入一切智性力智,與入法界無邊量智,與成就一切佛境界智,與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與知一切眾生語言海轉法輪辭辯智,與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與得一切佛音聲智。如此世界中,如來前,普賢菩薩蒙諸佛與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何以故?證彼三昧法如是故。」

 

第三是「身加」。經文說:「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其手皆以相好莊嚴,妙網光舒,香流焰發。復出諸佛種種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普賢願海,一切如來清淨法輪,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於中現。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為十方佛所共摩頂;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為十方佛之所摩頂。」

 

前面說過,眾生經常以『六根』作為經營人生的主要認知之工具,以致於『我』的人生、『我』的想法、『我』認為要如何如何,……輪迴不休,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辦法了知,也沒辦法理解,所以落入以五蘊身心的『識心』作主,『真如之心』無法啟動,當然就無法成佛。

 

要如何成佛?要深信佛的「身、口、意」三業加持,而如何得這三業加持呢?普賢菩薩的「兩千答」會說明的很清楚,而能真正落實這「兩千行」,已經是十地以上的菩薩了,這以後再說。而這「普賢三昧品」就是要:「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望於後品,亦說世界海為趣」所以才有「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的旨意。

 

普賢菩薩是我們的榜樣,所以為眾所瞻仰,故大眾同聲讚言:「從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來願力起,真如平等虛空藏,汝已嚴淨此法身。」「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詣十方諸國土,眾生大海咸濟度,法界微塵無不入。」如此平等的教化十方諸國土。十法界的眾生,雖如大海般寬廣無限,普賢菩薩無不咸等的濟度。所以說,法界微塵無不入「此中無量大眾海,悉在尊前恭敬住,為轉清淨妙法輪,一切諸佛皆隨喜。」因眾生歡喜,佛就歡喜。

 

(四)第四品經:『世界成就品』

 

 清涼大師「廣釋所知世界海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種:一令諸菩薩發大信解,悟入為趣;謂令知佛及菩薩大悲行海,廣覆無邊盡眾生界,倣而行故。世界無邊悉嚴淨故,眾生無邊悉化度故。剎由心異,當淨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無盡無盡。以大行願,悉充滿故。佛界、生界,非一、非異,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種故。皆意趣也。」也就是要了知『世界海』,才能讓諸菩薩發大『信解』,大家要瞭解,有信無解,那是增長「無明」,所以諸菩薩所發的「大信解」,代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解、有行」,透過智慧檢驗「解」,所以「解」是以日常的「言行」來對照,智、境交澈,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檢驗,能夠經得起檢驗,這樣的「解」才行得通,才是真「解」,也才是「大信解」。

 

有人以為解行並重的「行」,是行,那只對了一點點,因為真正的「行」,「行」位的「行」,又是另外一個層次,而本經『託法進修成行分』的『行』,是指心理學上所說的「超越」,用佛教名相來說,是指「世、出世間」的『出』,是『出離』的『出』,那才是『行』。

 

 同時,清涼大師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既入至定,諸佛讚揚,定起發言,言必真當,先陳如來依報,總說剎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

 

 前面說過,普賢菩薩從「三昧」中起定益眾,要如何入益?「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徧觀察一切世界海、一切眾生海、一切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眾生業海、一切眾生根欲海、一切諸佛法輪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來願力海、一切如來神變海。」這句話清涼大師註解說:「上入三昧,內契其源,今云徧觀。外審其相,十海之義,已如問釋。但小不次耳,但觀於十,已含餘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願之中,含因等故。」所以經文也說:「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雲……。普賢菩薩三昧力故,悉皆微動。一一世界眾寶莊嚴,及出妙音演說諸法,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中,普雨十種大摩尼王雲」。如此既入至定,諸佛讚揚。所以我們一定想要瞭解,這世界為什麼會存在?普賢菩薩『入定』既深,他定中所見,一定會告訴我們真實相。所以「定起發言,言必真當」,清涼大師說這實相必須「先陳如來依報」,來「總說剎海源由」,故這樣開展:

 

 首先,普賢從三昧起,承佛威神之力,說世界之總、別,成、壞,同、異等六相,以及法界緣起、宇宙人生的實相。了知一切如來神變海,因而經文上說:「我當承佛神力,及一切如來威神力故,具足宣說。」這可以看出,聖者都是這麼謙虛,他老人家讚歎世界之不可思議,非一般凡夫以個人狹隘的「六根」所能證知。

 

 所以普賢菩薩首先教導我們:「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現十方無量國,隨諸眾生所應見,光明遍照轉法輪。」而:「十方剎海叵思議,佛無量劫皆嚴淨,為化眾生使成熟,出興一切諸國土。佛境甚深難可思,普示眾生令得入,其心樂小著諸有,不能通達佛所悟。」因此,「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如何做呢?必須「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如虛空,此乃能知佛行處。此諸菩薩獲善利,見佛一切神通力,修餘道者莫能知,普賢行人方得悟。眾生廣大無有邊,如來一切皆護念,轉正法輪靡不至,毘盧遮那境界力。一切剎土入我身,所住諸佛亦復然,汝應觀我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普賢行願無邊際,我已修行得具足,普眼境界廣大身,是佛所行應諦聽。」所以唯『信』能入,看到我們跟佛無二無別,但要證得佛的果報,要大信解,更要『深信』切願。

 

 接著,正陳「世界海」的本義,世界海有十種事,經文上說:「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已說、現說、當說。何者為十?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世界海體性、世界海莊嚴、世界海清淨、世界海佛出興、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轉變差別、世界海無差別門。諸佛子,略說世界海有此十事。』」

 

1.世界海的因緣:是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菩薩成一切智故,眾生行業故,一切如來善根所流故,及一切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

 

2.世界海之所依住,是:「或依一切莊嚴住,或依虛空住,或依一切寶光明住……,或依一切世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薩身住……。」

 

3.世界海之形狀,為:「世界有種種差別形相……,或如水漩形……,或如樹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

 

4.世界海的體性,是以眾寶為體,以心為體,以法性為體。

 

5.世界海的莊嚴,是以寶為嚴,以修行為嚴,以人法為嚴。

 

6.世界海清淨,以淨修廣大諸勝解故,成就清淨方便力,以及無漏清淨。

 

7.世界海佛出興,現不同佛,或現大身、或現小身,或現長壽、或現短壽,或示調伏無邊眾生。所以佛是空性,方能契一切世界海眾生的根機,讓法界眾生都得利益。

 

8.世界海劫住。指任何一切世界,都有成、住、壞、空,時時改變,不能執著。清涼大師說:「唯心方便之義,然一念與劫,竝由想心。此有二意:一者由有想念,即有剎那,積此剎那,終竟成劫。心想若滅,生死長絕。此順經文。二者一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此順經意,成唯心觀。」

 

9.世界海劫轉變差別,以無量成、壞,讓眾生發菩提心故。經文上說:「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 『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轉變差別。』」對這句清涼大師說的很清楚,「劫轉變差別者,此有二種:一者但約感成住壞劫皆名轉變。二唯約住劫之中,居人善惡,令染淨轉變。」而約住劫之中,居人善惡也有二義:「一、約眾生引因所得,二、約菩薩居中作用。」可見『心純善故,染淨交徹耳。』

 

10.世界海無差別,佛無差別,眾生有差別。佛以無邊勝德,教化一切眾生,各各成佛。

 

 可見這一「世界成就品」,廣釋所知的世界海為宗,但它的旨意有多種:一是令諸菩薩,發「大信解」悟入為趣;二是令知佛及菩薩大悲行海,讓無盡眾生界都能倣而行之。如此世界無邊悉嚴淨,而眾生無邊悉化度。清涼大師說:「剎由心異,當淨自心及他心」,讓這世界重重無盡無盡的眾生,以大行願充滿故,人人自在。因為佛界、眾生界,非一、非異,能正了知,成大智故;而未能了者,也可熏成種故。故頌中說到:「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但清涼大師也感慨的說:「若不聞此無邊無盡無二之境,滯於權小,普賢行願,何由可成?」這是此品經的意趣。

 

(五)第五品經:『華藏世界品』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成就乃總名剎海,次別彰本師昔所嚴淨,安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故受之以『華藏世界品』。」

 

 清涼大師繼續說,如果依照梵本的原名,完整的名稱應該叫『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之徧清淨功德海光明品。』而翻譯者嫌這名字太繁雜,所以翻成「華藏世界品」,這又太簡略。所以比較「中道」的說法,應該說「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品」。「『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藏』」。我們現今所談的「剎種」及「剎」,都是大蓮華之所含藏,所以叫「華藏」。清涼大師進一步說:「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剎『海』塵數『清淨功德』,故曰『莊嚴』。『世界』深廣,故名為『海』。有云: 『世界』依『海』,故立『海』名者,恐非文意,以下云:『華海莊嚴世界海住在華中』故。……約事可爾。何因剎『海』相狀如斯?略舉二因:一、約衆生,如來藏識卽是香『海』,亦法性『海』。依無『住』本,是謂風輪,亦妄想風。於此『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卽是正因之『華』;世、出世間未來果法,皆悉含攝,故名為『藏』。」這樣就很清楚,這一品經的名稱,之所以叫「華藏世界品」,以及應該稱為「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品」的道理。

 

所謂「華藏世界」又稱蓮華藏莊嚴世界。蓮華是因果同時開展的,這『藏』有含藏,同時能生,所以名之為藏。清涼大師說本經品的宗趣,在於:「別顯本師依報具三世間,融攝無盡為宗;令諸菩薩發生信、解。成就行、願為趣。餘如前品,但總、別異耳。」代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依報,三世間融攝為宗,能令諸菩薩信解,成就行願。佛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可見能證得前面所修之法,縱然是異生性的有情眾生,都跟華藏世界相應。

 

清涼大師幫我們解釋說,華藏世界是因何報得?是從『初信心』至於『八地』已來,恒以「大願力」,持令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如此「教化饒益一切衆生」至於八地。大師進一步註解說:「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而,「衆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所以說「以智能隨願,願能成智」。同時清涼大師說:「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成風輪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底下這句:「若無智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此三事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

 

華藏世界為風輪所持,這風輪,即眾生世間的妄想業風;從『初信心』至於『八地』的修行過程,是恒以「大願力」,持令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而行者是從利益眾生來成就自己,所以在這過程,務必「教化饒益一切衆生」至於八地。否則業風一吹,進進退退,容易退失道心。而這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衆生日常生活中這五蘊假身的制約,是妄想業風所持,因此稱眾生世間,而如來世間,則是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智者大師說我們的心是一念三千,經典上則說一念三世,其實每個眾生都各自有一個華藏世界,與宇宙的大世界息息相應。普賢菩薩在經文上說:「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所以,唯有「大願力」方能持令不退菩提,因而本經「入法界品」,還歸納出『普賢十大願』,告訴我們在念念中,都以十大願王的「大願力『智風』」持自利他,自然就能各各都是世間主。李通玄長者註解說:「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業之所報得」;而「香水河是進修之行之所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