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簡說第二講
一、前言:
在第一講中,我們約略談到漢傳佛教所流傳的『華嚴宗』,在中國的發展情形,從中介紹了歷代的五位祖師的著作,以及弘揚『華嚴宗』的事蹟,也提及會昌法難之後,華嚴宗的幾位復興本宗的法師,最後提到華嚴宗在台灣的『鼓山』以及來自於大陸佛教高僧隨著政府撤退來台,所創立的華嚴蓮社,以及專研、專修、專弘華嚴的華嚴專宗研究所,這兩個系統,讓大家約略知道華嚴宗在台灣的弘揚情形。接著我們必須對本宗所依的《華嚴經》,到底在說些什麼?以及佛在這部經裡告訴我們的修行「旨要」以及「方法」,更是需要瞭解的。
二、華嚴經的版本、翻譯者與註解約略說明:
首先,我們知道,佛滅度之後的一千多年,佛教才正式傳到中國,根據歷史的記載是在東漢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才有白馬馱來《四十二章經》等,將經典傳入我國。而《華嚴經》,是在東晉的時候,才傳到中國。第一次翻譯出來的,稱之為「晉經」,一共有六十卷。這是東晉時,由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出的。第二次,是在唐朝時候武則天執政,這時,也是當時朝廷,迎請于闐國的高僧--實叉難陀,並由武則天邀請法藏大師等參與翻譯。他帶來的《華嚴經》,總共有四萬五千頌,比晉譯的經典,多了九千頌。所以我們今天讀《六十華嚴》,常常讀到一段,後頭就中斷了;但它的用字遣詞則是比較通俗化,容易瞭解。增加這九千頌之後,雖然還是不完整,但是《華嚴》大意,已能看得出來,這就很稀有、很珍貴了。這部經譯成之後,稱為「唐經」,也稱為「新經」,相對於晉朝翻譯的,則稱為舊經。第三次翻譯,是在唐朝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朝廷進貢,禮品中有一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就是《八十經》的「入法界品」。原八十華嚴是二十一卷,新翻譯過來的是四十卷,是很完整的一品,太難得了。
(一)《華嚴經》三種譯本:
(1)第一次翻譯—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時稱《晉經》,共六十卷,又名《六十華嚴》。
(2)第二次翻譯—唐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稱為《唐經》,又名《八十華嚴》。
(3)第三次翻譯—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又稱《四十華嚴》。
這三種版本,閱讀的方法,民初的弘一大師教導我們,可以將八十卷經,讀到「離世間品」,也就是到五十九卷;然後,接著念《四十華嚴》的這四十卷,這樣總共九十九卷,就是整部《華嚴經》最完整的本子了。至於《六十華嚴》,雖然有點殘缺,但翻譯的很樸實無華,所以可以對照著做參考。總之,唐兩部《華嚴經》,清涼大師都做了完整的『疏、鈔』,參考起來念,對《華嚴經》的義趣,就可以體會得相當的完整,也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
《華嚴經疏鈔》的『疏』,是註解這部經;而『鈔』,是註解『疏』,也就是說,『鈔』是註解中的註解。這『疏、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他老人家很慈悲,先作『疏』;又怕我們後學看這『疏』,覺得太深,唯恐一般的初學者會有困難,所以再把『疏』作一個註解,稱之為《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除了《華嚴經》的『疏、鈔』外,祖師大德怕我們看不懂,所以:
(二)《華嚴經》在中國的註解:
(1)《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簡稱《搜玄記》--智儼大師註。
(2) 《華嚴經探玄記》--賢首國師註。
此二皆是為《六十華嚴》作註解。
(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清涼大師依唐譯《八十華嚴》而註。『疏』,註解經;『鈔』,註解『疏』,簡單的說,『鈔』,是註解中的註解。、《六十華嚴》以及四十華嚴:
(4) 《新華嚴經論》--李通玄長者註;《華嚴經合論》--長者李通玄造論;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5)《華嚴經疏論纂要》--清涼國師『疏鈔』,李通玄長者『論』, 道霈『纂要』。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為明末清初的佛門高僧,他老人家不管是禪門上,還是在天台、淨土以及懺法上,都有所著述,其中最著名的是《華嚴經疏論纂要》一百二十卷的鉅著。這《華嚴經疏論纂要》是在1929年,才被弘一大師發現於福建鼓山湧泉寺的藏經閣中,讓今日的學佛者有了一本研讀《華嚴經》的重要工具書。隨後集資印了二十五部,每部四十八冊,並分送了十二部給日本的各佛教大學,以及寺院。目前佛陀教育基金會也印置了很多冊,供我們使用,真是功德無量。
三、本經的四分五周,七處九會:
清涼大師將本經分為四大段,我們分別說明:
(一)『舉果勸樂生信分』
所謂「分」,指的是部分,也就是說第一部分所說的是:『毘盧遮那如來』成佛的果報。經文共有六品,前五品經說的是「果」,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後一品講「因」,指這殊勝的果報是怎麼來的。讓我們先看果,然後再說明如何,如是之果的殊勝,三世間(正智覺世間、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的眾生,都能能夠修證,這就引導了行者,樂於生信及專心學習。所以這六品經是:「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這五品,是講『果報』,末後的「毘盧遮那品」說說明『修因』,如此成就『佛』的「依、正」莊嚴。在清涼大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說:「今初,來至佛所,何所為耶?有十義故:一、為影響,為主、伴故。二、為作輔翼,得圓滿故,如普賢等常隨之眾。三、為守護如來,如執金剛等,諸佛住處常勤護故。四、為莊嚴,如道場神等,常為嚴淨佛宮殿故。五、為供養,如偈讚即正行供養;華、幢等即財供養故。六、為發起此經,諸請難者即其事故。七、為聞法獲益,當機領悟即其類故。八、為表法,諸首、諸林表信行等,皆同名故,及座出菩薩等顯奇特故,亦通表萬行俱成佛故。九、為順證,佛菩薩等證說不虛故。十、為翻顯,即聲聞不聞,顯法不共故。為斯多意,所以眾海雲集,非唯證信而已也。」也就是如來的依、正莊嚴,透過別顯處所,而彰莊嚴。嚴,是依教主而說;難思,是正。眾海雲集,是眾。而『輔翼不空』,是菩薩,即十八圓滿中,輔翼圓滿不空。所謂別顯處嚴,清涼大師《疏》文中說:「然此下,處、主及眾,即三世間嚴。三中前二,即如來依、正。」也就是如來的心地所教化出來的「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均依『智正覺世間』的如來,同樣成就,這即是為什麼眾即淨土輔翼不空。因此清涼大師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來說明:「第四、別顯處嚴中,即如來依、正者,別顯處嚴是依,教主難思是正。」所以依序開展了:「於中四事,各十種嚴,明即染顯淨,即為四別:第一、地嚴,第二、樹嚴,第三、宮殿嚴,第四、師子座嚴。然此諸嚴。各具三釋:一、約事,可知。二、表法。謂地,表心地法身;樹,表菩提;宮殿,表無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報得增上金剛之地;二、以般若為因;三、以悲、智相導為因;四、亦以法空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嚴;或一切行,成一嚴;或一行成一嚴;或一切行,成一切嚴。以通融別,純雜無礙。今,但明一行一嚴,顯所表故。然,各攝無盡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今初,地嚴,圓滿不空,即眷屬圓滿……,而這些就開展了「世主妙嚴品」,而這一品,也是七處九會共同的『序分』。就如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上說的:「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欲命乎微言,先說三種世間嚴事,為九會之都序,起大法之源由,故受之以『世主妙嚴品』,同諸經之序分。」
接著談後五品經,則說:「二、由致既彰,將陳正說,海眾興念,舉其問端;如來將酬,先現瑞相。口光遠召,菩薩來儀;豪光普燭,示說法主;震動剎網,以警群機;佛前獻華,表說依果;白毫出眾,彰教從佛流。總為說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來現相品』。三、瑞相既著,法主將宣,如來長子,即普賢菩薩,豪光既示,懸解聖心,欲顯難思,先明入定,內觀事理,外鑑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受之以『普賢三昧品』。四、既入至定,諸佛讚揚,定起發言,言必真當,先陳如來依報,總說剎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五、成就乃總名剎海,次別彰本師昔所嚴淨,安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故受之以『華藏世界品』。六、依報殊勝,必有所由,其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故說昔為太子,歷事難思,備修勝因,嚴淨剎海,即舉人顯法,故受之以『毗盧遮那品』。上之六品,總明『所信因果』,為第一會,亦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也。」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
這一分經在說明『修因契果生解分』,這是要我們「能信成德」,簡單的說,就是要我們透過『信、解、行、證』來證入,所以第二段說明「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會的經文很長,是在普光明殿舉行,由文殊菩薩當會主,以現在的語言來說叫召集者,主持人當然還是『世尊』。主要的旨趣在闡明十信。
『信』,清涼大師說要有智,有正知、正見的智慧,才是『信』,否則『信』只會增長『無明』,正知、正見的『信』才是「道源功德母」,這樣的『信』,是修行的起點,所以佛放「兩足輪光」,表基礎、踏實、謙虛、行動、滿足。地點是在「普光明殿」,有『普』字,代表的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要我們常住『信心、護法心、念心、戒心、定心、願心、精進心、不退心、慧心、迴向心』等菩提覺性才能修行,所以經文很長,是《華嚴經》最重要的部分。
1.第二會共有六品經,即是:一是「如來名號品」第七:這是要我們深解如來的德號,及其甚深義理,好讓行者知曉世尊之威德,放「兩足輪光」,如是堅定信心,願意如理、如法的修行,樹立榜樣。二、為「四聖諦品」第八:說明成佛之資糧,即是在於平常的生活當中。學佛,須成就佛的「性德」,這「性德」,要從生活中去歷事練心。生命的本質是苦,所以闡明一切世間生活,因召感各種名聞利養,即是苦諦;唯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勇於承擔「苦」,肯在苦難中,不斷的成長,依照佛陀說的三十七道品,歷事練心,讓心智以及生活的經驗不斷的重組,才能見如來。三、是「光明覺品」第九:令學佛者以自心光明,來覺照一切世間無盡的大千世界,以光明之心,遍照人生,以佛光明,開覺其心,圓照「法界」,並藉十佛闡明十信。四、為「菩薩問明品」第十:要行者發光明正信,知所信佛法之甚深義。五、為「淨行品」第十一: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每天一下床,就要開始發大願來淨化自心,解脫無始妄念,以成就智海那無生滅之本性。六、為「賢首品」第十二:是要讓行者信佛神力,通化無邊,得大自在。
前三品為所信的修行成果,後三品是能信,更進而說明修行的原因與教法。這一部分,完整說明宇宙人生複雜的現象,所以在五周因果中,它就佔兩分︰一個是差別因果,一個是平等因果。差別因果指六道、十法界等等,諸形象不同,根機也是千差萬別。而平等因果是指一真法界。
修行要發菩提心,才能夠契入一真法界,所謂契入一真法界,其實就是『常住真心』,身、口、意的造作,都以覺性作主,了知一切五蘊身心都是我們的工具性,而這工具性,本身都有『感覺』,讓我們被『感覺』等諸多情緒或是思維牽著走。所以要『入』一真法界,就是要學習《華嚴經》的教學。
2.第三會『十住』法門的修行:
本會會主是「法慧菩薩」,講經的地點是在須彌山頂上,也即是在妙高山之頂的「忉利天宮」,須彌山頂表示正定,故稱須彌頂三昧,意指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之性,不收、不攝之德,任性而定。若能宅心十住,入佛智海,湛然不遷,即得妙法樂。以此為住,即住須彌之頂。所謂十住,是指行者十種住心。即:『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此十住,即行者的心地住於佛所住,也就是住三世諸佛家。所以「初發心功德品」云:「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居此十住者,則依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如佛願行,而隨事世間。
本會是以法慧菩薩為召集人--會主,說十住法,共有六品經:「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卷16;「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十住品」第十五,也是卷16;「梵行品」第十六,卷17;「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卷17;「明法品」第十八,卷18,全部都是詮釋『十住法門』。
世尊放「兩足指光」,腳指才能牢牢的抓著地面,腳踏實地的實踐,『入』無量方便三昧。十住位是賢位的初步,但於華嚴圓教,一登初住,就見真理,故《梵行品》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以不可小看初住菩薩,更要深刻體會其中的道理。
3.第四會,『十行』法門:
本會是在「夜摩天宮」說的,會主為「功德林菩薩」。「夜摩宮中的偈讚品」中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在「十住品」中,我們要學會『正信』的初發心,才是我們的心地。須彌山頂這一會的因緣,主要在於清淨,也就是行者要毅然決然的割捨一切虛妄的情緒,由清淨無染的真心,才能起梵行,由清淨無染的薰陶,才能把自心世界中的「真我」如來本性給開發出來。「夜摩天」的也稱為時分天,以蓮華一開一合的行動,作為日夜的象徵,在這夜摩天會所談的菩薩,行持有十:『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佛放兩足上光,凡走過必不空過,所以「功德林菩薩」宣說十行時,『入』善思惟三昧。經文有四品,分別是「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卷19。「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在卷19。「十行品」第二十一,是卷19、20。「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是卷21。
4.第五會『十迴向法門』:
會主為「金剛幢菩薩」,講經的地點是「兜率天宮」。這一會是佛來到兜率天,兜率天表知足歡樂。兜率天仍屬欲界,但行大悲門,雖處於欲境,而常行知足,無所染著;是為了饒益眾生,而處於世間。此天在須彌上五天之中,以行悲智,故佛在此天說『十迴向』,以和真會俗,成悲、智恆遍,處生死而不廢涅槃,名為迴向。菩薩處於此天,以佛的智慧、德能,行大悲門,這即是圓滿如來果。果行相嚴,故號佛華嚴。「昇兜率天宮品」有一段經文說:「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於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往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世尊以菩提智體,性體無有依住,而能遍往十方;無去來今,性無可得,無有住處,不動不寂,無有造作,而隨根普應,於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前,對現色身,如應化度。
本會說十迴向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諸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在本會中,有三品經文,分別是「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卷22;「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卷23;「十迴向品」第二十五,卷23至33。
如來放「兩膝輪光」,『入』菩薩智光三昧。「兜率宮中偈讚品」謂:「世尊從兩膝輪,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普照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彼諸菩薩,皆見於此佛神變相;此諸菩薩,亦見於彼一切如來神變之相。」同時:「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修菩薩行;悉已悟入諸佛自在甚深解脫,得無差別法界之身,入一切土而無所住。」
5.第六會『十地』法門:
過去五會,從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佛所說法均屬教道,為解導行願,是賢位的說法。本會重在證道,旨在證前述之直心、深心和大悲心,這三心的教導為地前,證道為地上,登地而行,即為甚深法意。本會以地智無心為體,成就莊嚴的化事,以地智無心、無私、無為而能孕育他化一切,為他化自在天之性德。佛在摩尼寶藏殿,這是表慈悲無心,出用無盡。我們行者要以信、住、行、迴向為基礎,轉而為他化的行動和證道之資糧。本會十地,有總有別,十地圓融是為總。十地大海,德德皆海;地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十地之法證法無二,「開此勝進,成等覺故,勝進趣佛,行深遠故。」十地甚深之法由此可知。在這會中,共有一品經文,共6卷,也就是「十地品」第二十六,卷34至39。佛世尊放眉間毫相光,表普光明智地;金剛藏得佛威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說十地法,導行者入於地上菩薩,得佛因果,持以入如來性海。
本會的會主為「為金剛藏菩薩」,經過五請,方說十地的內涵。此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因其難思難行,聽者聞而怯步,而生謗法之心;同樣的,五請而說,也是為激勵行者之行願。
6.第七會說「等、妙覺法門」:
這一會已經是「因圓果滿」,所以佛重會於「普光明殿」。從「十定品」至「諸菩薩住處品」為等覺法門,是詮釋『等覺菩薩』自行化他的種種;而從「佛不思議法品」至「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則是『妙覺』果海上的功德。底下的「普賢行品」為平等因;到「如來出現品」為平等果。如此由第二會至第七會,屬信、解、行、證中解的部分,澄觀大師將之名為「修因契果生解分」,其內容著重在佛法修行的全部過程。
我們回顧一下,第一會在「菩提場」中,說法界本體的實在性,闡述世間的真相。第二會則是在「普光明殿」,說正信之法,為普門之入鑰。第三會是在「忉利天宮」說住心之法,以初發心為最貴。第四會則是在「夜摩天宮」說法,說十行之要,而合於時分之妥當性。第五會已經昇到「兜率天宮」說法,說十迴向,迴向者修行之趣向也,即大悲普覆,故迴向眾生,以大智上求迴向菩提,入理雙寂迴向實際。第六會是在「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門,以十重勝德構成的心地,變現萬物。從上面的介紹看來,十地既成,萬法唯心,地現莊嚴,故說等覺之法,而等覺係由十地所成,故第七會承上而說等覺之法要,更進一步說妙覺之果相。
等覺是因,是將信、住、行、迴向及十地之法,提出三個核心問題,來總說法要:一是正定,也就是「十定品」(第二十七),從卷40至43。二是宇宙人生間的一切通明,這是說「十通品」(第二十八),展現在卷44。三是無生法忍,一如「十忍品」(第二十九),也是卷44。從三者中,展現更開闊的心量,展現了開悟之無限,這就是卷45的「阿僧祇品」(第三十),以及「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還有一心遍一切處,也是卷45的「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如此把過去諸會加以統攝,是說法理的結尾,也是一個修行者「因相」的總結,行者至此,收穫已豐,因相已滿。所以有妙覺之「果相」,而這妙覺也是在說明佛之不思議,這已不是邏輯、語言、規範和世間法的倫理所能限定,故有「思之不及、議之不得」之感,妙覺是果,又是一切大悲、大智之因,這就是說佛之不思議的「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卷46、47等,以及如來境界之真善美慧,所以有卷48的「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以及如來隨好光明的無量功德,這就是卷48的「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本會於說明等覺與妙覺之後,復說平等因果的義理,也就是修行與法界之同相;因為修行之種種光明差別因果,是各依個人的根性因緣去修成,但差別中,卻有共同之理,故說卷49的「普賢行品」(第三十六)來彰顯普賢行,以及卷50至52的「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以明如來之至德,總賅整個法義。
可見,第七會所說之法,有畫龍點睛之妙,而前述各會所說的法門,為整個修行的大架構,如登堂入室之階檻,而本會則屬於『入』法界莊嚴之妙義。因此,本會是以『如來』為會主,也就是主持人,放眉光、口光,入剎那際三昧,以此來現普光明之門。重會普光明殿,也僅是「剎那際」而已,也可以說幾乎是同時,所以開經偈即說:「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就是這個道理。
三、第八會『託法進修成行分』:
第八會的會主是『普賢菩薩』,講經說法的會場,則是三會於「普光明殿」,而整個第八會只有一品經文,也就是一品7卷的「離世間品」 (第三十八),從卷53至59,說『二千行門』的法,此會佛不放光,卻是修行的核心,所以『入』的是佛華嚴三昧,其內容屬於信、解、行、證中之『行』的部分,因此澄觀大師將之名為『託法進修成行分』。這是「普慧菩薩」所提的200個問題,而『普賢菩薩』答以『二千行門』,我們看其分類是:
最初20問:十信法 第二個20問:十住法
第三個30問:十行法 第四個29問:十迴向法
第五個50問:十地法 第六個51問:因緣果滿之行。
52階都在這200個問題中得到解答,從第二會至第七會,是一位一位的說明,名之為「行布」,此「離世間品」為總括而說,名之為「圓融」,而二者互不相礙,故有「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之說。
所謂「離世間」,簡單的說,就是離開世間一切染污行。而一路看來,這信、解、行、證四個層次,信門在初會菩提場中已經宣說,目的在『舉果勸樂生信』,來建立生命世界之磐石,讓我們看出人生的究竟及生命的希望。解門是在二會至七會逐次的宣說,宗旨為『修因契果生解』,分別在(一)「普光明殿」解釋,來樹立「能信成德」;(二)在「忉利天宮」談「十住」法門;(三)在「夜摩天宮」談「十行」法門;(四)在「兜率天宮」談「十迴向」法門;(五)在「他化天宮」開「十地」法門;(六)又於「普光明殿」說「因緣果滿」。而這第八會的宗旨,是『託法進修成行』,是要把以上的信、解,合起來化作『行動的力量』,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境煩惱,給予『超越』,也就是如何轉世間的煩惱以及生死之河,入於「了生脫死」的出世間,故稱為「離世間品」。這「離世間品」第三十八,是由普慧菩薩問解行,而由普賢答行持之要,即所謂「普慧雲興兩百問,普賢瓶瀉兩千酬」。在問、答間,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因果圓滿之法,化為行動的方法。就解門而言,這是總複習;就證門而言,這是實踐與證道的起點。
四、第九會『依人證入成德分』:
這一會的會主是如來與善友,主持人當然是如來,於「逝多林給孤獨園」講一品21卷,也就是「入法界品」,由卷60至80,說『果法界』。這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入』「師子頻申三昧」。
第九會是承上面八會,既已成就普賢行了,從信、解、行,而入於『參證』的階段,所以說此會是『證德』的「果法界」。也是透過善財童子,頓、漸兼容的不斷修證,經參證五十三位菩薩而『證德』。本會之所以稱果法界,因為談的是無盡因果,所成就的信、解、行及所證法界,當然也是無窮無盡的。「逝多林園」是給孤獨長者獻給佛陀的林園,及逝多太子施樹同成的園,又稱給孤獨園。
在這一會中,十方菩薩同來聚,以普賢與文殊為上首。「入法界品」一開始:「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遍虛空,入師子頻申三昧。」所謂頻申,是印度的音,翻為中文,是自在無畏之義,又譯為奮迅,或頻申奮迅,為舒展四體,通暢之狀。所以能「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于金剛為地,寶王覆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普散其中處處盈滿。」同時,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剎海,各世界之佛、菩薩現吉祥雲來會。
這一句要特別留意,「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并其眷屬,皆從普賢菩薩行願中生,以淨智眼見三世佛,普聞一切諸佛如來所轉法輪修多羅海,已得至於一切菩薩自在彼岸。」「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廣大三昧故,從眉間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諸佛國土。「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一一微塵中,各有一切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同時,「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所謂「善住」指的是權、實相依,悲、智無住,名曰善住,「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衛諸金剛神……出自住處來詣佛所……。」「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眾會莊嚴,出逝多林,往於南方,遊行人間;作如是念:『我今當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這是第九會『依人證入成德分』的主要內容。
《八十華嚴經》,依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之科分法,大分為四個段落來說明,此是為《華嚴經》教理行果的內容,也是修行次第的因果環節。所謂『四分』,是依照「信、解、行、證」的修行準則來立說,也就是:
一、『舉果勸樂生信分』:舉依、正二報之莊嚴果德,來建立行者的修行信心,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以盧舍那佛為我們信仰的對象,來培養我們宗教信仰的原動力。剛剛已經介紹,第一會,有六品十一卷經。含有(一)『所信因果周』:因即普賢之行願,果是毗盧遮那佛的佛果,重重無盡。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從「如來名號品」至「如來出現品」共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經之解說,而生知解,來說明所修因行,契合於舍那之果德。其中它有(二)『差別因果周』:從「如來名號品」至「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這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等等差別的根機;「普賢行品」,是以所證之果德為因;「如來出現品」是以妙覺佛地之功德為果。這就是與佛平等的(三)『平等因果周』,這一真法界的真如,是無所不在的光,無處不有的慈,悲、智雙運之行願,普徧吉祥為因。如來出現,佛果之本體性起法為果。所以『修因契果生解分』的經文最長,因為說明了『差別因果周』與『平等因果周』,都是重重無盡的。
三、『託法進修成行分』:這是「普慧菩薩」提200個如何實踐修行的真功夫等等問題,而『普賢菩薩』答以修行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的『二千行門』,也就是如何在『世間』中『超越』平常人的想法、看法、與作法,進入到無憂無惱,清心自在的『出世間』的人生。所以「離世間品」,普賢菩薩所教導的二千行法,是等覺行者的『人品』,這一品有七卷,大家一定要讀通,這是『成行因果周』,以證得八相成道之果德。
四、『依人證入成德分』:這是《四十華嚴》的重點。善財童子,代表學佛的行者,要如同「童子」般的純真無邪,把所有的成見、意識型態都「放下」,才是一位真正的求道之人,如此親證平等法界,以五十三善知識做為示範,依照五十三位善知識的經驗,次第的修行。這一品有二十一卷,是『證入因果周』,以歷訪善知識為因,「證入平等無量無邊的法界」,成就諸佛功德。
至於七處九會,前面已經說過了,為了方便各位憶起,所謂七處是講經說法包括地上三處,而在天宮上的有四處,即是:
1. 菩提道場(地上):這是第一會,有六品經是「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