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簡說第一講
一、前言:
華嚴宗,為中國(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又稱賢首宗。此宗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之為「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是法藏大師,但傳統上,都以龍樹菩薩為西土祖師。而因法藏大師受封為「賢首國師」,所以此宗也稱為「賢首宗」;又該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所以又稱為法界宗。其發源地是陝西西安的華嚴寺。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儼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到了大唐道璇律師,他老人家帶著《華嚴宗章疏》進入日本,而來自新羅的審祥大師,進入大唐,跟從賢首大師學華嚴,後至日本,住於日本的大安寺,日本始有華嚴宗。所以日本的華嚴宗之研究,不亞於中國,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現在開這堂課,因為時間很急迫,所以只能很概略性的簡要介紹,因此我想只能介紹華嚴宗在中國,以及在台灣的發展,還有五周因果、七處九會以及《華嚴經》的幾個重要章節,讓大家有些粗淺的認識,但儘管如此,『華嚴大富貴』,一定可以帶給大家,富貴而又充實的人生。
二、華嚴宗在中國的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剛開始是沒有大、小乘經典之分,更沒有立宗立派,慢慢的,由於各各宗師對經典的探討、註解,相應而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臺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等等這十三個宗派。後來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所以流傳迄今,我們常說有十宗。祖師們為了方便學佛者對經典的認識,所以形成『科判』,所謂科判,簡單的說就是綱要,是專門對「經、論」給予科分、分類。將經文的義理加以科,就是分科、分段、分章、分節,使學人能夠根據次第,通達經典的義理。『科判』後,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所以說大乘佛教中,真正有影響力,迄今仍流行的,就是:『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八大宗派。
大家都知道《華嚴經》為經中之王,在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公元二世紀)。從龍宮傳來《華嚴經》略本。東晉時,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359年-429年),在揚州道場寺譯出《華嚴經》,是為六十華嚴(又稱晉經),後實叉難陀(652年-710年)譯出八十華嚴(又稱唐經),以及唐代般若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有四十卷,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為該經《入法界品》的全譯本。因在貞元年間譯出,故又稱《貞元經》。分別收於大正藏第九、第十冊。
華嚴宗的遠祖,當然是龍樹菩薩,但以弘傳《華嚴》為志業,而有漢文著作以發揮其精義者,習慣上都稱「華嚴五祖」,是本宗之正統傳承。當然還有其他重要的《華嚴》註疏等諸師,也都是我們的祖師,只是唐從會昌法難之後,佛教也跟著元氣大傷,所以「華嚴五祖」成為華嚴宗共同的系統。
初祖--杜順大師(557-640),雍州(今陝西省)萬年縣人。俗姓杜,法號法順,十八歲時依止因聖寺的道珍禪師出家習禪。一生神通妙用,濟世度人,時人號之為「燉煌菩薩」。杜順大師專宗華嚴,著有《華嚴法界觀門》,這《法界觀門》之主要內容,是三重觀: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並以四句十門,來反覆論證︰一是『會色歸空觀』;二是『明空即色觀』;三是『空色無礙觀』;四是『泯絕無寄觀』。大家可以看宗密大師《註華嚴法界觀門》(新脩大正藏經1884頁)。所謂十門,是指前二句各有四門,後二句各一門,共為十門。簡單的說,由「會色歸空觀」中,來彰顯色即空之道理,同時也泯除了我們以「斷空、虛空」等對色的理解,也可泯除以實色來理解色或將色等同於真空,如此對斷空、實色的雙揀,這就是《法界觀門》。而大師本跟著道珍禪師習禪,所以這《法界觀門》,初步將《華嚴經》中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有「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此外,他也著有《華嚴五教止觀》,發揚華嚴法門。所謂「五教止觀」,是指五種不同層次的修行境界:『法有我無門』、『生即無生門』、『事理圓融門』、『語觀雙絕門』,以及『華嚴三昧門』。杜順大師並將這「五教止觀」應用在判教上,以其分別代表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以及一乘圓教。而在杜順大師的判教中,是將小乘和大乘各教(有宗、空宗),均攝入華嚴一乘圓教之中,可見華嚴宗含攝五教,這才是圓圓滿滿。
二祖--智儼大師(602-668),天水人(今甘肅)。別號至相大師、雲華尊者。十二歲時,初祖杜順大師上門度化,父母欣然應允。智儼乃跟隨順和尚至終南山至相寺,其後跟隨師兄--達法師悉心受學,兩年後出家。曾親近依常法師,聽講《攝大乘論》,後隨智正法師修學《華嚴經》。二十七歲,作《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而成一宗之規模;這十玄門以及六相圓融,爾後還會介紹,這裡就暫且略過。《華嚴經搜玄記》,是依照六十華嚴發明十重玄門,並以六相融會之。他的弟子中聞名者,有;法藏、懷齊、義湘、慧曉、薄塵、道成法師等多人。其中,法藏大師為華嚴三祖;而義湘大師於新羅弘揚大法,也被韓國尊為華嚴宗初祖。
三祖--賢首大師(643-712),俗姓康,祖先是康居國的人。聞二祖智儼和尚在雲華寺,遂拜智儼和尚做老師,拜他為師,深入《華嚴》。武則天皇后的母親榮國夫人往生,她為榮國夫人廣植福田,捨家建寺,度僧出家。所以法藏大師,奉敕於山西的太原,從太原寺削髮出家,並且馬上立為住持,住持佛法,教化一方。上元元年,武則天命京城十大德,為賢首國師受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又請他在太原寺講《華嚴經》。著作有:《探玄記》、《華嚴遊心法界記》、《一乘教義分齊章》等,總判釋尊一代教化,為三時五教,是集華嚴宗之大成。武則天時,協助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四萬五千偈,也就是八十華嚴,時人稱為新經,或唐經。
四祖--清涼大師(738-839),俗姓夏侯氏,是越州會稽人。號稱清涼國師、華嚴菩薩以及華嚴疏主。生於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就在大師十一歲時,經過國家的恩試,得度僧家,才正式穿起福田衣。生平喜愛冥思經典的道理,就開始講《般若》、《涅槃》、《蓮華》、《淨名》、《圓覺》等一十四經;以及《起信論》、《寶性論》、《瑜伽》、《唯識》……以及《俱舍》等九論。大師受具戒於曇一大師門下,以南山律作為行事的依歸,也因德行高超,講演律藏。後來禮常照禪師,授菩薩戒,從牛頭山慧忠、徑山道欽禪師們學禪,求西來意。又謁洛陽的無名禪師,被印可融寂。他老人家自述說:『明以照幽,法以達迷;然交映千門,融冶萬有,廣大悉備,盡法界之術,唯大華嚴。』他老人家的著述更是學華嚴者,最主要的工具書,有:(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正藏經》第35卷, 503頁)。(二)《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大正藏經》第36卷,第1頁)。(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玄談》九卷(《卍續藏經第8冊,345頁)。(四)《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大正藏經》第36卷,710頁)。(五)《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此書是澄觀大師疏義,由明代德清法師提挈(《卍新續藏經》第8冊至第9冊)。(六)《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三卷(卍續藏經第5冊,229頁)。(七)《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此是澄觀大師著別行疏卷,由宗密大師隨疏鈔(《卍續藏經》第5冊,229頁)。(八)《華嚴法界玄鏡》二卷(《大正藏經》第45卷,672頁)。(九)《三聖圓融觀門》一卷(《大正藏經》第45冊,671頁)。(十)《大華嚴經略策》一卷(《大正藏經》第36卷,709頁)。(十一)《五蘊觀》一卷(《卍新續藏經》第58冊,425頁)。(十二)《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卍新續藏經》第3冊,218頁)。可見他老人家講的經論以及註疏做鈔的深廣,總括大、小乘,性、相,空、有,真的是包羅萬象,不倚不偏。尤其對於華嚴要義,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在三譯華嚴中,賢首大師以前均依六十《華嚴》而弘教化,宗密則依八十《華嚴》而弘教化。此外,天親造《十地經論》十二卷,為《華嚴經.十地品》的釋論,也是本宗所依的重要論典。
五祖--圭峰宗密大師(780-841),宗密大師久居陜西終南山圭峰草堂寺,世稱「圭峰禪師」,又稱「草堂和尚」。是禪宗荷澤系下的禪門高僧,也是華嚴五祖,更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老人家是果州西充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成都東,俗姓何。元和五年(公元810)宗密來到襄陽,在恢覺寺遇到重病的靈峰大師。靈峰和尚是華嚴四祖澄觀的門下,此時,老人家病已危急,遂將自己珍藏的澄觀大師著作贈與宗密,這對宗密日後的思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些書包括了《華嚴經》八十卷本,以及澄觀《華嚴經疏》六十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宗密大師閱讀了這些著作後,昔日讀經的困惑之處,豁然開通。此後,宗密大師遙尊澄觀為師,潛心研讀其著作,並在襄陽開始講述《華嚴經》。
宗密大師自幼,生長在極富裕的家庭,幼年接受儒家教育,青年時期為了經世濟民的理想,致力攻讀儒學。十八至二十二歲間,才接觸佛家經論,二十五歲那年,遇到了荷澤神會系下的道圓禪師,與禪師言語相契,決定追隨禪師,棄儒入佛。日後他老人家祖述清涼,禪、教並重。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得力於《圓覺經》。所作的《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其思想體系,皆與清涼一貫。本宗至此,基礎鞏固。
迨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後,經論銷毀殆盡,諸宗一時皆衰。而本宗到了宋代,有子璿重興本宗。子璿和尚(965-1038),號東平,又稱長水大師,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人,北宋華嚴宗高僧。早年出家後,師事普慧寺契宗和尚,學習《楞嚴經》,後參謁琅琊寺慧覺大師,住長水寺弘闡華嚴,對宋朝華嚴宗振興有重要貢獻。其門下弟子淨源大師(1011-1088),著疏倡導;又有道亭、觀復、師會、希迪各作五教章之註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接著,根據華嚴蓮社的官網所說,到了元代普瑞大師,會集澄觀大疏、演義鈔、懸談、諸疏等,編著《華嚴懸談會玄記》,乃集宋、元兩代華嚴之大成。明代憨山德清撰《華嚴綱要》,並有蓮池袾宏(華嚴雲棲法系)、三懷洪恩(華嚴雪浪法系)、不夜照燈(賢首寶通法系)、高原明昱(賢首兼慈恩法系)等明代四大華嚴宗傳法系人,闡揚華嚴宗旨,兼弘華嚴思想教義。
傳至清代,柏亭續法(1641-1728)深研杜順、法藏、澄觀祖師之義學思想,並大力弘揚華嚴教法、組織華嚴宗教觀體系,著如《賢首五教儀》、《五教儀科注》、《賢首五教儀開蒙》、《賢首五教斷證三覺揀濫圖》、《法界宗五祖略記》及《華嚴宗佛祖傳》等作品,其傳法弟子有培豐(1681-1751)、慈裔、正中、天懷等二十餘人。另有通理法師,著《五教儀開蒙增註》等,傳承未泯。
民國初年(1913),有月霞(1858-1917)和應慈(1873-1965)二老,於滬上創建「華嚴大學」,學子有持松、常惺、智光、靄亭等,皆能領其宗旨。應慈法師創華嚴學會於上海,專講三譯《華嚴》,一時學子四聚,南亭、隆泉、靈源等其傑出者。1949年大陸易幟,上海華嚴大學優秀學僧及後輩傳人諸師,承傳月霞、應慈二老「善弘華嚴」之教任,並隨時局因緣變遷,輾轉香江及寶島。堪稱近代振興華嚴宗的代表人物,而近現代華嚴宗之發展亦由此轉向嶄新的契機,華嚴教學的弘揚與法脈傳承之薪火,自此綿延不絕!
三、根本教義:
華嚴宗的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以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首先,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這《法界觀門》之主要內容,是三重觀: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並以四句十門,來反覆論證︰一是『會色歸空觀』;二是『明空即色觀』;三是『空色無礙觀』;四是『泯絕無寄觀』。其理論有四法界、六相、十玄門等。稍加說明如下:
(一)十玄門:真如法界,隨緣轉動,而成千差萬別等種種諸法,諸法各各緣起,圓融無礙,稱為十玄緣起無礙。
1.同時具足相應門:總說時空,相即相入。
2.一多相容不同門:萬有異體,相入之關係;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3.諸法相即自在門:萬有同體,相即之關係;空有相即,諸法融通。
4.因陀羅網境界門:萬有相即相人,不只一重,一珠中有無數珠影,互相映現無有窮盡。
5.微細相容安立門:極細微中,同樣容攝一切萬法。
6.秘密隱顯俱成門:表、裏俱成無礙,無有前後。
7.諸藏純雜具德門:諸法相互攝藏,一法中,具一切法為雜;諸法融成一法為純。
8.十世隔法異成門:過現未三世,三世各三為九,攝在一念中成十世。前後差別,無礙異成。
9.唯心回轉善成門:或善或惡,皆由心之轉變。
10. 託事顯法生解門:以上所說甚深難解,故需託種種事物令生解。以淺近事法,顯深妙之理。
一切人事物,相即相入,無礙自在;而差別之相,歷然分明,實具重重無盡緣起一體之關係。所以觀一微塵,可舉一法界而全收。此事事無礙,玄妙不可思議的道理,稱十玄門。
(二)六相圓融:分別是:
1.總相:一法,含多法而成。也就是『一』含「多德」。
2.別相:法有色、心種種區別。各各「多德」非『一』,所以森羅萬象。
3.同相:事物雖有多義,而同成一總,不相違。例如花園,有好多的花。
4.異相:多義相望而各異;雖是千差萬別,匯成一體,然而,又不失其各部分之特質,例如梅花、蘭花、玫瑰……等等。
5.成相:部分相依相入緣起成為—體,像果汁。
6.壞相:生住異滅,而各住自法,不可移動,如果汁放久,發酵,壞了。
(三)法界觀:
為顯示法界緣起,以十玄門、六相,表事事無礙,相融相即。法界有事理之別,事:法是諸法,界是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總賅萬有,這就是法界。理:指真如之理性,謂法界,即實相、實際、法性等都是法界之異名,其體一也。界有因義,依之而生諸聖道,或性義,諸法所依之性,同一空性。
(四)五教緣起:
1.小乘,業感緣起:即惑、業,而有六道輪迴。
2.大乘始教,賴耶緣起:藏識,執持種子,遇緣現行,由現行之法,再熏習成種子,以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三法展轉同時因果。
3.大乘終教,真如緣起:如來藏俱染凈二道,染道為生滅門,隨染緣而現六道。淨道,隨淨緣而現四聖。以真如之體,生滅之相,因緣之用,說明緣起。
4.頓教,性空緣起:諸法雖性空,而不礙緣起之假有。或說頓教知妄即真,不立緣起。
5.圓教,法界緣起:即是本宗的思想。即法界之事理,有為無為,色心、依正等等盡為一大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而以一切法成一法,萬有,緣於萬有而起,稱法界緣起。
所以法界只在一心,此—心總賅萬有,名一真法界。就其融攝萬有而言,便成四種法界。
1.事法界:—一差別事法,各各分齊。
2.理法界:無窮盡的事法,都同一體性。
3.理事無礙法界:體性與差別的事法,不相妨礙。
4.事事無礙法界:諸法各自差別,各住自性,而事事相望,各別緣成,一緣通盡多緣,力用交涉,無礙自在,重重無盡;—一事法,不壞本相,而互相涉入無礙。
以事法界為『體』,建立三觀:
1.以理法界,立真空絕相觀:觀諸法無性,當體即空。
2.以理事無礙法界,立理事無礙觀:這是觀理,是從事上歸類,所有一切事法,無不具足法性。
3.以事事無礙法界,立周遍含容觀:真理遍在事相上,事相與真理都是周遍無礙。
其他的,什麼是五周因果?七處九會?以及華嚴經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為何要學華嚴?這些重要的課題,我們會一一說明。
四、華嚴宗在台灣的發展:
(一)來自鼓山的華嚴系統:
台灣佛教源自中國漢傳佛教的傳承,一般說來有『鼓山』的湧泉寺系統,福建『怡山』的長慶院--《通志稿》說的西禪,和福建福清的黃檗寺。到了日治時期的台灣佛教就成了四大系統,統稱「四大法脈」或「四大法派」。即月眉山派--也就是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觀音山派--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法雲寺派--苗栗大湖法雲寺;大崗山派--高雄大岡山超峰寺。而這四大法派,都來自『鼓山』的湧泉寺系統,所以說全台的寺院有百分之九十,來自於『鼓山』的湧泉寺,其餘的是來自西禪寺以及福清的黃檗寺。其中,因為鼓山的湧泉寺是閩中的首剎,所以大部分的學者都以鼓山的湧泉寺,為台灣佛教的祖庭。佛門強調「知恩報恩」(此四字立於湧泉寺大殿正對面石刻),所以身為佛弟子要飲水思源,要知道該如何修行,就不能不認識源自『華嚴』的祖庭。
首先,從湧泉寺發行的諸多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底下這幾位傑出的住持長老,他們是如何將華嚴經中的念佛法門,以及禪宗的祖師之參禪精髓,建構出南方獨具特色的『鼓山禪』,以及如何傳播到台灣,令台灣寺院都以『禪寺』立名,又如何修行辦道,一一予以介紹。
鼓山湧泉寺始建於唐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
1.開山大師是靈嶠禪師,當時湧泉寺的地點是一座深潭,內有毒龍,經常危害百姓,當時的地方官特別禮請靈嶠禪師前來驅龍,靈嶠禪師拿著《華嚴經》在潭邊課誦,當《華嚴經》課誦過後,毒龍離開此潭,不再危害百姓。因此在深潭這地上,也就是在福州鼓山上建了「華嚴寺」。根據現有的資料史,靈嶠禪師出身在哪裡?已不可考,僅知道他老人家與五泄山靈默禪師,同印心于馬祖。原本隱居鼓山前岩,故岩以師名名之。文獻上這樣說的:「湧泉寺址原係深潭,為毒龍窟宅,嘗為民害,郡從事裴胄請師制之,師乃臨潭誦《華嚴經》,龍出聽經,遂徙去。眾感其德,以潭址建寺,迎師住錫,于唐建中四年開法,敕賜額『華嚴』,大弘法化,後不知所終。出《弘釋錄》及《閩志》。讚曰:「契馬師機,神珠無價;妙闡《華嚴》,龍歸座下。開闢石鼓,雷音普化;萬古巍巍,光輝晝夜。」可見,鼓山湧泉寺是『妙闡華嚴』,是屬於華嚴宗的寺院。如此以華嚴宗的教學,歷經一百多年。而鼓山的祖師之『華嚴祖衣』,在正式的、重要的場合,都要穿的,當年覺力老和尚來台,他的法相就是穿『華嚴祖衣』,道理在此。
2.如此過了116年後,到了五代梁開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08年,閩王王審知,禮請雪峰義存大師之高足--神晏禪師(863-939)來山駐錫,另外建立湧泉寺,也稱「國師館」,擁徒1500多人,一時稱盛。於乾化五年,公元915年,改爲鼓山白雲峰湧泉院。到了宋朝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朝廷特御賜「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扁額,後,又屢次賜御書。
如此,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歲月,雪峰禪師的弟子--神晏法師,他老人家在華嚴寺舊址上,重修湧泉寺,也就是當時的國師館,而鼓山湧泉寺也從華嚴系統,轉為南方禪宗的「最重要叢林」,也就是『華嚴禪』。而鼓山不只保存『十方叢林』傳賢不傳子的叢林特色,雪峰禪師的弟子更是繼承了禪師生動活潑的禪風,結合臨濟、曹洞、溈仰,孕育『鼓山禪』的開展。所以台灣的四大法脈,大致都會歸於禪宗的臨濟、曹洞兩大系統。
3.永覺元賢禪師(1578-1657):是明末高僧,屬於曹洞宗壽昌系鼓山法脈。二十一歲偶讀《金剛經》後,矢志出家,禮廩山常忠禪師(1514-1588),隨伺三年,接著往江西的峨峰,結廬潛修三年。某日大悟,而為謁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數日返回廩山,將此謁呈常忠禪師,得其印可,為曹洞第三十六世。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94年,開始遍參諸方,曾訪蓮池、達觀等大師。後南還,苦心經營寶方寺,繼入新城壽昌寺,即今天的江西黎川縣教化一方,於此寺,大暢宗風,法席鼎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曹洞宗之壽昌法脈,而這壽昌法脈是嘗試將參禪、與念佛作為結合,也開展了永覺元賢禪師的『鼓山禪』。永覺元賢禪師的壽昌法系,是加上《華嚴經》的念佛與參禪,進一步的發展出『鼓山禪』。
博山禪學與鼓山相近,首重在糾正邪風,並講究真心實參與圓融會通禪教。所以鼓山湧泉寺的永覺元賢禪師,雖是禪師,但他的禪觀,得力於「華嚴」,例如他的首座弟子,也就是曹洞宗青原下三十六世,鼓山永覺元賢禪師的法嗣--為霖道霈禪師所整理的《永覺元賢禪師廣錄》中,有一篇『白水巖諷華嚴經疏』,上面元賢禪師說:「徧法界是華嚴一經卷,更於何處著眼;若也於斯領略,便已脫彼廉纖。」可見大師能『入』華嚴,又『超越』華嚴,所以他的禪修中,處處流露出華嚴境界。此外,我們看他寫的『獨詣師造靜室疏』一文中,又頗有老莊的思想,例如他說:「原夫。無動無靜者。妙道之體。有動有靜者。妙道之用。舍靜趨動者。凡夫之迷。厭動躭靜者。二乘之執。若然。……語云。探珠宜浪靜。動水取應難。故我佛設教。上根之士。則動靜雙忘。超然獨證。其次則先習定水。次發慧光。非躭靜為休歇之場。實借靜為入道之要。誠能由靜而明。慧光輝映。則山河大地。一切境緣。謂其洞然無物可也。」他老人家說:「借靜為入道之要」,這與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的理念,蠻相近的。而當時南方的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重視「上根」之士的教學,所以要『動靜雙忘,超然獨證。』永覺元賢禪師強調:「其次則先習定水。次發慧光。非躭靜為休歇之場。實借靜為入道之要。誠能由靜而明。慧光輝映。則山河大地。一切境緣。謂其洞然無物可也。」也就是不忽略「資質次一等」的修行人,所以透過《華嚴》經典「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的薰習,讓所有的行者,從上根利智到「下下根器」都能成就佛道,這也是『鼓山禪』的特色。他老人家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17中的「鼓山諷華嚴經疏」說:「延博山和尚開堂,大演宗風,庶幾匹美前休。但,禪堂歲必諷《華嚴》,以為日課;禪者或以為嫌。予謂:華嚴宗法界,少林傳一心。路分兩徑,歸本一揆,況真實參禪者,自古必兼庶務。如雪峰溈山,皆充典座。楊岐興聖,並作監院。豈以一卷華嚴,而遂為參禪者所礙乎。」可見,在永覺禪師所領導的禪堂,每年必諷《華嚴》,以為日課,更要『念佛』,參「念佛者是誰?」有了經典的引導,行、住、坐、臥中,有禪、有淨,加以是在生動活潑、多元的學習中,這就是『鼓山禪』。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就有六參是參『念佛』法門。在第一參中,德雲比丘或稱吉祥雲比丘,就告訴我們,要有『定』就要「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到了第五參解脫長者指導我們:「如來甚深無礙莊嚴解脫」的『念佛』法門;到了十六參的普眼長者指導我們:「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等等計有六尊,處處彰顯在禪觀中能佐以『念佛』,那參禪的效果更是加倍。這也是當年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小止觀」都一再強調的,止觀之參禪,務必配合般舟三眛,入一行三昧的道理。此外,永覺元賢禪師主持鼓山期間,他老人家特別的慈悲,不與小農爭利,也不涉入政治,卻又要寺廟的開銷能自給自足,所以寺廟的很多活動,都能配合民間、地方的文化藝術,以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多角化的經營。這『一多相即』,『圓融不礙行布』的『禪風』,讓上上根者,當下開悟,中、下根機的行者,透過《華嚴》經教的教學,以及藉助佛力的淨土法門,來讓行者自然習「定水」,而發「慧光」,當下成就;故能利益以及教化一方。
4.為霖道霈禪師(1615-1688):
根據《鼓山志》卷4的記載︰「第六十五代為霖禪師,諱道霈,建安丁氏子。年十五,依建州白雲寺深公剃落。十八,參聞谷大師、密雲和尚,歷諸講肆。後侍永覺禪師,於當山甚久。順治丁酉,永覺禪師年八十,付囑大法,戊戌繼席,一住十四載。恝然上游,興創寶福、白雲、廣福、開元四大剎。康熙甲子春,眾請還山,香花載道,四眾皈心。禪、教兼行,......前後住持三十三載,康熙壬午九月初七日午時示寂,世壽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有二......」。
在他老人家的《還山錄》跋文中說:「余名道霈,乃先師所命。字為霖,則聞谷老人所賜也。自號旅泊,亦云非家叟。本貫建寧建安丁氏,家世奉佛。父少軒公,性任俠,而實有陰德。母朱,事佛惟謹,年三十無子,禱於觀世音而姙。有僧過門謂母曰:『汝所姙者佛子,非汝子也。』母欣然曰:『若果生男,當令事佛。』」將臨盆,腹中動轉,母苦不堪忍,乃密祝曰:「兒勿動!兒勿動!」遂寂然。既而再動,復再祝,寂然如故。母喜曰:「此吾孝順子也。」遂生,時萬曆乙卯歲十一月二日卯時也。」所以說「道霈」之名,是由其師永覺元賢所取的。而「為霖」之字,則是由聞谷廣印禪師(1566-1636)所命名的。而聞谷廣印禪師是道霈參學的第一位善知識。「旅泊」之號,則是道霈放棄鼓山湧泉寺住持之職後的自號。「非家叟」則是自己取的別號,見於《旅泊菴稿》作者題;「叟」,是老人的意思,指的不是一般在家的老人。總之,道霈禪師俗姓丁,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三(1615)年十一月二日,道霈七歲開始入學,剛開始也是學《論語》等傳統的儒家經典。到了他十五歲時,也就是崇禎元年,公元1629年,他老人家大病一場,其母禱告觀世音菩薩說,如果他得以病癒,即要送他出家,這就是他出家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