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五二講
ㄧ、前言: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異生眾』,分別有十九類諸神眾、八部眾,以及十二類天眾的修行法門,雖然與『同生眾』有差別,但堅持一個解脫門,透過不斷的修正改過,慢慢的將八識的識心,聚焦在轉化第六識的『捨識用根』,也就是將分別、執著的『妄心』,修正為『真心』。這就是一門深入,所以我們要學習在修行中抓住相應的一個法門,掌握住要領與方法,久了自然得到法身解脫、智身解脫、清淨解脫、觀義解脫、慈障解脫、悲障解脫、業障解脫、無相解脫、名相解脫、能益自他解脫。入了法身,與佛一樣的用真心,這就是這裡的『稱楊讚佛』的意義。所以『異生眾』,雖是各各的因緣,千差萬別,但這些眾海雲集中具足成佛的『德能』,因「因緣、福德、與善根」而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並依照佛陀的教導,時時刻刻『自淨其意』的修行,將原本具足的『潛能』,因「五蘊」蓋住,而只能成為『日用而不自知』的佛性,慢慢覺知,透過修行的『慈悲與智慧能力』,予以發現,使得參與法會者都得予開發出來。所以以『妄心』而修行成佛者,稱為『異生眾』;而發心參與海會的菩薩,他們與佛都是以『真心』教導眾生,將日常生活中的「分別、執著」,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緣生緣滅的假象,如此自能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將妄心、識心,轉化成真心。所以“離世間品”中強調如何『超越』,達到妙悟皆滿,二行永絕的『平等』,我們就入了普賢菩薩的普賢行,稱為『同生眾』。所以在經上,同與異的差別,只在用心。這是前面說了好多的法門的含意,而後面什麼是『同生眾』,重點有三,一先談普賢菩薩入佛功德海,接著會就這麼多的不思議解脫門,歸納為十法;第三再談十普菩薩各得一門,我們就分別介紹:
二、經文一: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
清涼大師註解意思是說,這第二部份,要談的是『同生眾』。所謂「同生眾」是跟佛用的是同樣的真心,也就是我們稱的「法身大士」,我們都知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法身」個跟佛同樣用真心,經文當中就稱同生眾。但要注意『同生眾』有不同的階級,一如《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就是有四十一個等級。佛告訴我們,「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無明,地位就往上提升一等,這都是進入明心見性的菩薩。古人喜歡以月亮來做比喻。把世尊比擬為「滿月」,十四的月亮比十五要差一等,按已經接近圓還差一點,這就好像是等覺;十三的月亮比十四又差一點,好比是地上菩薩。現在,我們雖是『異生眾』,透過智者大師說的「觀行即」,信佛所說的「信受奉行」,並能為人演說,入於「相似即」,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我們就入「佛法界」,成為『同生眾』了。這是我們學佛唯一的一個目標,也是真實的目地。所以想要想『契入』這「佛法界」,在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要看破、要放下。特別要提醒自己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漲、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的修行普賢行。
首先是「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也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都清楚明白了,所以透過長行,也就是這一句:『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這是屬於「總標所入」,一方面標出『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因為已『入』如來功德海。我們修行者,所有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菩薩跟其他的四大菩薩的差別,就在這個「普」字,其他的四大菩薩例如: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名號上都沒有「普」,所以分別代表其個別的一門。普賢菩薩代表的是一切法門。
疏文中說,從現在開始已經是進入「第五經」,也就是八十華嚴的第五華嚴。自下屬第二部份「同生眾」︰文分為三:初明「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次十「普」「菩薩」各得一「門」,後十異名「菩薩」,各一法「門」。此三部份,各有長行及頌。就初「普賢」,長行中有二︰初、總標所入,二、別顯十「門」。現今先指陳法體,次辨法功能。所謂【不思議】這意思是,謂數目的數量已經超過我們能、算所,超過一切可度量的,也就是理絕言思,故說【不思議】。至於談到【方便海】,是謂不動真而成事,巧以因門契果,故云「方便」,也就是底下說的即「事」、理無礙,為「方便」,如涉有,而不迷於空;另外【巧以因門契果】這句,即「事」事無礙之「方便」,還加上「因」「果」交徹故。後【入如來功德海】底下,辨法功能,謂證「入」因圓,趣「入」果「海」的原故。然前後但明,以別「入」總,故各得一「解脫門」,猶如百川,一一「入」「海」。今文開始,是明以總「入」總,如「海」「入」「海」,故得難「思」「解脫門」。復稱能入為「方便海」,以「普賢」是同、異二眾之上首故。
三、經文二:
所謂:
(一)有解脫門名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
清涼大師在科題寫的是「別顯十門以彰無盡」。也就是往下總共有十句,這十句表普賢菩薩的法門是究竟圓滿的,因此是不思議境界。總顯裡面,兩句跟諸位介紹過了;別顯有十句,這十句代表無盡,代表無量無邊。第一句『所謂有解脫門』,「門」放在前面,代表不是得一門,而是證得所有法門,是門門都得到,沒有一門有欠缺。這個法門叫『嚴淨一切佛國土』,「嚴」是莊嚴,我們每天迴向都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而這迴向是一切法界,也就是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一切佛國,我們都要以功德來莊嚴。
『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的究竟出離,指得是出離十法界,沒有出離十法界不究竟。這是大意。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這一段他也註得很詳細,因為是普賢行裡面「別顯」的第一門,我們特別要留意。清涼大師註解「嚴土調生」,莊嚴國土,調伏眾生。「謂隨所化眾生取佛土故」,一定要知道觀機逗教。一切眾生的根機有三:上根、中根、下根;再細分,上根裡面有上上根、有上中根、有上下根,這樣子就變成九等,都是舉大分來說的,可見我們要教化眾生要了解眾生的根機,佛度化眾生的教法、教儀不一樣,種種示現不相同,一定要恆順眾生的根性,示現佛土。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是凡聖同居土。我們是凡人,佛菩薩是聖人,阿羅漢是聖人,我們同樣住在這個地球上,同在一個地區接受佛陀的教導,所以是「隨所化眾生取佛土」。清涼大師補充的說,「一切佛土者,豎通四土,橫該法界,橫豎相融。」橫豎是一,不是二。豎通四土,淨土宗講的四土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淨土、方便有餘淨土、凡聖同居淨土;華嚴經說的是「法性土」,這法性土就是常寂光土。這是體,就是法體,法體是常寂光,不思議、不思議的境界。下面三土,都是自性變現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上說的「自受用土」;第稱為「他受用土」,那就是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都包括在其中了。此外還有一種叫「變化土」,這是佛度眾生方便起見,化現的道場國土。《華嚴經》上說這四種淨土。是橫豎相融,正是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四土,四即是一,一即是四。從相上來說有這四種差別,從性上來看則是一體圓融,這才叫事實真相。
(二)有解脫門名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別顯的十門,每一門的境界,真的都不可思議,深廣無際。清涼大師註解:「佛遍塵道」,塵是微塵,道就是指十法界。「詣彼修德,乃了彼境」,也就是說要不能夠達到佛的修德,就無法明瞭佛的境界。『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的這一長行,跟我們的四弘誓願中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樣。例如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他老人家教導我們要「一心頂禮」,一心,是誠心誠意,這是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這一分是根本,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從這一分功德生起開展的,從禮敬這才生讚歎,歡喜讚歎自然就帶著供養,如此的循序升起,可見十大願王都是從禮敬而來。印光大師教人修行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普賢十大願王的法門,是圓滿的誠敬,也自然得圓滿的利益。利益,是法性的全體,不是部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各各證得的法性,是屬於個別的部分,普賢菩薩證得的是全體。因此我們要證這「解脫門」,一定要從誠敬下手。心真誠,對一切人、事、物要恭敬,無一不敬。要『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
智者大師晚年有一本著作叫『觀心論』,是由他的弟子湛然大師出版。談到修具足功德,重要的是觀心的起心動念,有否常住真心,這是『止』;一起心動念是否都是為了法界一切眾生服務,如是以此『觀』來供養諸佛如來,這就是『上求下化』,求諸佛菩薩加持,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也是我們學佛的基本綱領。念念有這個心,念念有這個願。如此以『十大願王』的修德,性德自然水漲船高,自然顯現出來。可見,「解脫」是先將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我們才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而幫助一切眾生,這智慧就開了,自然度化了自己。
《三》有解脫門名安立一切菩薩地諸大願海:
清涼大師註解說,「通辨安立菩薩六種功德」,第一個是位,第二個是願,一切菩薩地這個地是地位,諸大願海這是第二個願,其餘的菩薩還有四種,分別在偈頌中會說到。大家一定跟我一樣很想急著知道,所以偈頌中的四種則是「修行」,接著是「方便」,五是「入理」,最後是「證果」,如此正證法界。所以說這六種功德,第一「位」是總,其餘五種是別。
『安立一切菩薩地』的「一切菩薩」,通指從初信位到等覺都是。我們現在是凡夫,一發心學佛,這是「名字菩薩」。例如世俗的世間教育,發心讀書,要上學校,剛開始是發心去上學就學,然後從小學一年級學起,然後才有中學、大學以及研究所。首先要「安立一切菩薩地」,要從初信菩薩的這地位去安立,這個地位菩薩是最低的。天台智者大師稱「六即佛」。從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次第,從未學佛到淺深不同的修學位次,都名為佛。所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 分真 ) 即、究竟即。」雖然佛性本具,總有成佛的一天,明白了「六而常即」,可以消除疑懼,而讓信心增上,所以要『安立』。這六個階段的因果事相,前前後後,分明不亂,而且了解這是「即而常六」,也能夠降伏貢高我慢,讓智慧增上。理即 : 眾生一念心,就具真如佛性,但是因為執迷不悟,缺乏修行,所以還沒有證得。這時的眾生佛性,譬如地底的寶藏,有待開發。接著是名字即 : 由經卷通達這個理性,已經大開圓解,而發菩提心,修學佛法的初步,知佛性本具,但自心仍逐境界而轉,習性習氣還在,必須持續修行,開發智慧。第三是觀行即 : 以這個圓解起觀行,道理似乎也都懂,但還不是智慧的體悟,像蛀蟲啄木頭,偶而蛀得字的形像,但是蟲並不真的認識這個字,但知道聽經聞法,入於信位。第四是相似即 : 相似的「中道」智慧,愈觀愈明,證入六根清淨位,除了聽經聞法,也會為人演說。第五是分證即 : 依相似位的觀力,而真正證入,無明惑漸除,彰顯部份法性理體。證得空性,這時入了法身大士之流。最後是究竟即 : 發究竟圓滿的覺智,等覺一轉,就證妙覺的無上菩提。如前比喻地底的寶藏,經由長期的開發,已完全取出,可以運用自如了。『安立一切菩薩地』每一地,而在任一地上也都要發四弘誓願,「上求下化」,都能如此的老老實實修行。
《四》有解脫門名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
清涼大師註解說:「身普應機,演所證法」。這個「所證法」,指的是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非常重要。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以及「入佛知見」。也就是諸佛「知見」就是『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首先我們先探討,這無量身的「身」,身是體,所以我們常說「身體」、「身體」,任何一個物體,都有一個「身體」,也就是身。一個微塵,就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在佛法簡稱為身。毛端,毛端它也是身;身上任一器官,也是身。可見,身的意思在佛法中說,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物體」。這個物體是我們能看得見的,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像現在科學家利用儀器,觀察到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分子、原子、電子、粒子,這都叫體。在此地,就是用個「身」來代表,因此普賢菩薩現「微塵數無量身」,這個意思這樣就容易瞭解,也因此大家可以體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物體,無不是諸佛如來的現身。所以《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有一切的物體是如來的現身,這個身叫清淨法身,這就是法身。再小的物體,就物體本身上來說,它是「能」,其質量在緣起的現象就有「所現」的差異性,清清淨淨,沒有污染。所以能體會我們人從這色身的微細「體」;以及宇宙的星球,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原子、中子、電子等等粒子所組成。想想看,哪一個粒子有貪、瞋、痴、慢、疑?哪一個粒子有什麼是、非,人、我?這許許多多粒子,組成的一個大的物體一一宇宙,要說有個「我」,那我也只是「一合相」的的一個偶然?這樣的境界就是解脫,方便安立「名」為『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
清涼大師特別說「身普應機,演所證法」。也就是了知宇宙人生真相,所以能「身普應機」來「現身說法」。現在已經體會到任一個物體,都是諸佛如來、普賢大士的應化,來轉法輪的。法身大士都是修「六度萬行」的普賢行,也就是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修普賢行。普賢行就是這十個解脫門,每一門具足一切法門。我們凡夫離開了言說、色相,好像就一無所依,不得其門而入,所以諸佛菩薩在這裡很善巧方便的,以示現、言說、色相,來攝受眾生,契入普賢行的境界,所以說這解脫門就是『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
《五》有解脫門名演說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
清涼大師註解說:「國土不同,所敬各異,故隨宜立稱。成益不空,如名號品」。所謂「國土」,指的是剎土,十方諸佛剎土不同,而十方國土的眾生,無不敬仰他們心中的聖賢一一佛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敬仰我們的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提到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有無比的恭敬。而各各地區文化不同,生活習慣也自有分別,所以我們台灣人喜歡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因此在中國這個地區,儒家信仰孔子,道家崇信老子,而隨著佛教的傳來,大家都敬佛。同樣的,中東這個地區,信仰伊斯蘭教,尊敬阿拉;西方國家信天主教、基督教,敬重耶穌,敬重上帝,所敬不同。「故隨宜立稱」這句,也就是雖然有這麼多不同的名稱,一如『如來名號品』說的,其實佛名號很多,就是一個佛。我們學佛的都很清楚,宇宙中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如來變現的,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都是為了教化眾生而來,這也就是普賢行。「如是」幫助一切眾生開悟,但眾生的生活環境,文化不同,生活不同,所有一切的變現是『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方能「如是」相應,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九法的有情,是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自己身,也是一樣。當我們覺悟了,發現自己與大眾根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然會貢獻我這個身相,智慧德能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
我們這娑婆世界的教化,經典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教學一定要善用名詞,以及種種術語。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建立了不少名詞術語,這都是「差別名」。《教乘法數》、《三藏法數》都是講的名詞術語,名詞、術語是為了教學方便,也是教學的工具書,例如我們現在有字典、辭典,這是不能缺少的。我們看世間法,世間每一個行業,都有他們自己行業裡面的術語,這無一不是為方便。尤其有一些術語、名相裡面,含義很深廣,如果不細心留意,我們很難得到真實利益。所以『差別名』要曉得,是在相應上需要有種種的差別,在教學上也有種種的差別,這是大家要特別留意。
《六》有解脫門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
清涼大師對這句長行,註解說:「塵中現身,說菩薩行境」。在《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謂普賢大士之德,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將普賢十大願王總歸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真誠的禮敬,真心的稱讚,還要清淨的廣修供養,並且時時刻刻懺悔業障,面對一切善發自內心的隨喜讚嘆;更要面對一切人事物,請轉「法輪」,以常住真心,請佛住世,並且好好聽經聞法,一心的常隨佛學,將自己懂得的,也要恆順眾生的根性,給予有效的幫助,如此的迴向十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知道普賢菩薩教化眾生的對象,都是法身菩薩,也是地上菩薩。而這部大經教導我們:「十地菩薩,初後不離念佛」,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要真心的念佛,求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蓮花淨土品味高低不管,就能『入』於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
六祖能大師是從金剛經的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這是緣。至於因,我們前面已經介紹「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也就是感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一微塵中去觀察到『諸法實相』,這諸法實相,就是「諸菩薩神通境界」。微塵,是最小的,小大一如。而微塵的相,佛在經典中說的兔毛塵,金塵,水塵,微塵,極微塵……所說的,跟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上帝粒子』就很接近了。這基本的物質,《金剛經》上說:「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科學家發現,不論是地水火風,都是「物體」,都一樣帶電,帶陽電,就是火,火大;帶陰電的,陰電就是水;它確實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動就是風大,風是動的,不動就沒有風了。這看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懂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真相看出來了,也就是『諸法實相』。腳無立錐之地,就名「解脫」,也就是『有解脫門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的旨意。
《七》有解脫門名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
清涼大師對這一段長行,註解說「時隨法融,令「三世劫」及「劫」中「成壞」,「一念中現」,無所障礙。」時,是時間;法,是空間。「令三世劫」指這劫是經過很長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劫當中,在這個大時間的當中,整個宇宙會有許許多多的變化,宇宙本身,成住壞空。也就是在這時間的長河中,每天都可以發現有新的星球誕生,老的星球消失了。星球的誕生、跟消失,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所以我們這娑婆世界,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謂「一念中現,無所障礙」,重要的是「事通能所」,能,是能成、能壞,所,是所成、所壞。能成能壞,就是緣聚緣散。緣聚,世界相現前;緣散,這個相就消失。這個緣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我們知道地水火風是代表基本的物質。所以《金剛經》上說,「世界是一合相」,就是這種基本物質組合的,仔細分析,到最後都是一樣的。
所以『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這句,因為念劫圓融而解脫。「一念」,這時間很短,「三世劫」時間很長,一念當中,圓滿具足三世劫的事情,這也就是剛開始說佛是『智入三世』。這個一念沒有展開,三世劫也沒有把它縮短,一念稱性,三世劫也稱性,真性中沒有大小,真性中沒有廣狹,真性裡沒有來去,那是真的『解脫』。
《八》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
我們修菩薩道,不斷的將六波羅蜜、四攝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許我們從事「公務員」,自然以國家的福祉人民的利益作為施政的目標,那在擬定各種法律、規章以及各種施政計畫,這都要依據人民的需要、想法、看法作為經常修正的作法,這就是『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我們從事的工作都不同,周遭生活的朋有個個有異,但是士農工商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我們一看大概就會八九不離十,因為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經營商業的,都有一份獨特的氣質,從事農耕的,有他們的樣子。無論在家、出家,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任一個行業,都在這行業中都有其規範,所以我們的身口意作業,都能造福自己的行業,推而照顧自己的社會,到對十法界的眾生,都能以大慈大悲行「菩薩道」。所以同樣的菩薩的根性不一樣,就就是我們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也自然不一樣。所以佛要用無量法門,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這就是『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佛示現我們的榜樣,幫助一切眾生「契入」他自己的境界。品德、智慧、能力不斷的向上提升。
我們為了度眾生,必須了解每個眾生根性不一,因此要學無量法門,而且佛法不離世間法,因此學佛要融會所有的宗教,學習的領域也要包括世間的學術,一個都不漏。這樣才有能力「上求下化」九法界的眾生,使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才是我們每次開經偈中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所有一切宗教以及所有一切學術,都融通到佛法中,這才叫微妙。所以『各入自境界』,這是教初學者,中下根性的,得按部就班;我們一定要教導布施,持戒,才能真正的守法、守規矩,遵守老師教誨。接著一定要有耐心,耐心是忍辱……,這六波羅蜜一定要落實,這樣才能證得『解脫』,這就是『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的旨意。
《九》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
這句長行,清涼大師註解說:『明「如來」「身」,體同虛空,用周「法界」。』如來兩字,清涼大師說的好,如,是法性;來,是離障。如何離障?前面說過,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所以我們發心修行,要發六度心。六度跟諸位介紹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就是拿定主意,要讓自己的身口意業,做得了『主』,而不受情緒波動。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受六根面對外面境界影響,這就是禪定功夫。我們跟著老師學習,經常會遇到有人,對我們的老師批評、毀謗,說有更高明的人,我們一聽了,會不會動搖?如果動搖,就是沒有定功,精進就談不上。不能輕易去換一個老師,更不可以隨隨便便輕易的人家說什麼法門更殊勝,盲目的換來換去自己所學的法門。其實老師很清楚的知道學生的程度,老師認為您可以學習更深的課程,老師自然會幫您推薦。而我學華嚴,您們都知道為霖道霈禪師,他覺得在他的師長---永覺元賢大師之外,他也參究清涼大師,還以自己是清涼大師的私淑弟子。如果我們想親近另外的一個老師,一定要請教老師,聽聽老師的意思?老師的心地清淨平等,決沒有私心,他覺得您想親近善知識確實比老師好,他會很高興的鼓勵,這真善知識;如果障礙您,一直以為只有自己的法門高,處處以為別人不如自己,這絕對不是真善知識。所以我們看善財五十三參,他親近很多老師,都是老師介紹的。剛剛出去參學,吉祥雲比丘是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推薦的,接著,吉祥雲比丘介紹去參訪海雲比丘;海雲介紹參訪妙住比丘……。這就是『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這樣有序列的開展學習,在佛菩薩的安排中,「化現種種身」。
我們修行最基本的是面對老師,絕對不會被外面謠言毀謗而障礙,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這叫禪定波羅蜜。有了前面的說的五度,圓圓滿滿智慧就昇起,對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因果更清楚透徹,絕對不會做違背因果的事情。這時真性的「性德」。也就是『神通力』自然現前,我們學佛,就是把我們自己的本性,用現代化的教育語言,就是將這無量的「德能」給開發出來。無量的「德能」分為:第一個是「法身德」,第二個是「般若德」,第三個是「解脫德」,這三德具足,入於常樂我淨;法身具足常樂我淨,般若也具足常樂我淨,解脫也具足常樂我淨。這一句所以『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種種身」指虛空法界的種種身,法界是種種身,剎土是種種身,眾生是種種身。簡單的說,就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相分,我們稱之為一真法界。所以我們這一生,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前途一片光明。如此『無住』,念念為眾生,念念為正法,沒有絲毫念頭去分別人我之間,富貴貧富,為正法久住,把自己跟宇宙、虛空法界的一切剎土眾生,『融』成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就是『解脫』,如是的以四攝、六度,行普賢行,這就是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因為眾生與虛空法界,原來都是我。
《十》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
清涼大師對這第十句長行註解說,這一句「攝因成果」,「菩薩修行法次第門」是因,「一切智」是果;「妙音宣此,故云顯示」。也就是「此亦別釋,標中第二句」,就是總的裡面中的第二句,是「入如來功德海」。所謂別顯,絕對不離前面兩句的總綱。前面兩句總綱,第一句是「不思議是法體」,就是真如自性;第二句是「入如來功德海」,顯示出法體的功能。所以這一句長行照應前面,是屬於『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我們行者很多,法門無量,但是無量法門中有『總綱』,總綱領,總原則,那就是「四攝」「六度」。所以『總綱』是六度,原理原則就是四攝,這就是『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所有的行者都不能背離這綱領與原理原則,因為這就是『一切菩薩修行法』。
四攝,六度,還是有層次、次第的分別。從天台的藏、通、別、圓,這四大類來說,就有層次的不同;而華嚴宗來看有小、始、終、頓、圓等五類的菩薩,五類菩薩所修行的綱目,都是四攝六度。四攝六度每一條的境界,淺深廣狹各個不同,這是大分。如果細分,每一個綱領中又有別目。比如藏教是小乘,小乘中的宗派也很繁多,每一個宗派依據的經論,也都不一樣;而修學四攝六度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而大乘法中,在中國,這就有八個宗派。華嚴有別於天台,天台不同於法相。我們這就可以看出「四攝六度」是個總綱領,總綱目,分開來來說又有無量的差別門,所以我們要『上求下化』,那「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必然的。但是,大家也要知道「法門」縱然差別很大,都是佛為因應不同眾生而說,所以無有高下,所有的法門平等、平等,無有差別,無二無別。都是要讓眾生歸入『一切智廣大方便』,也就是『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的道理。
四、經文三:
《一》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自功德,復承如來威神之力,普觀一切眾會海已,即說頌言:『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
我們看這說偈頌與儀式,跟前面的『異生眾』就有差別了,多了「以自功德」這一句。這是普賢菩薩因圓果滿才有此能力,而普賢菩薩雖然修行的功德,已經圓圓滿滿,但還要『承如來威神之力』給予加持。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行者的謙虛恭敬,即使到了如來果地,也沒有忘掉師承,捨棄師恩,這是我們要效法學習的地方。上,一定是求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下,一定是為一切眾生演說妙法,所以『普觀一切眾會海已』,這是把所有與會大眾,不管是同生眾還是異生眾,全部包括在教化之中。前面說的主火神,只管主火神這一類的大眾;執金剛神,也只普觀一切執金剛神這個大眾。而普賢菩薩不是的,「一切眾會海已」,這就是代表他的法門是無量無邊,我們讀經要仔細把它看清楚。這「同生眾」的「普賢菩薩別顯」偈頌共有十首,就是前面說的「別顯十門」。
第一首:『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
這是「別顯十門」的第一門,清涼大師說第一偈前半,是重在嚴淨「佛」「國」;後半,則是「調伏眾生」,所以兼顯人、「法」為嚴之義。而所謂『佛子』有三︰一者、外「子」,謂諸凡夫,未能紹繼「佛」家事故;二者、庶「子」,謂諸二乘,不從「如來」大「法」生故;三者、真「子」,謂大「菩薩」,從大「法」喜正所生故。此言「清淨」,意顯第三。而『最妙法』者,揀非權、少。昔以「妙法」「淨」所化「心」,故所感「土」,亦有「清淨佛子」來「生」其「國」,還「雨」「妙法」。第一門,我們介紹過,是「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我們仔細的去觀察去體會,它不是單指一個國土,而是無量無邊的佛國土。我們天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以前只會想到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地球,也就是迴向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這個心量不大,不是普賢菩薩。在如來名號品中,佛的是界無量無邊,莊嚴娑婆世界當然對的,但相較於三千大千世界,這境界心量就廣了;但普賢菩薩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這裡說的:『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這兩句就是教導我們念念是所有諸佛如來的莊嚴佛淨土;「等一切微塵數」是說明佛的功德,莊嚴一切世間,我們要發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