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淺談妙法蓮華經第六講

發布日期 : 2018-10-20 23:37:17

  淺談妙法蓮華經第六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佛說法時,有六種祥瑞:(一)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眾喜瑞、(六)放光瑞。在這法華會上,是先說法而後入定。佛陀為一切菩薩,在大法華會上,講大乘經典,名為無量義。而所謂「大乘經」有七義:一是「法大」,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經,也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內。二是「發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轉,名為發大菩提心。三是『解』大藏,也就是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是淨大,『行』大清淨,指的是能見道,而淨心大。五是「莊嚴大」,也就是潛能開發了,簡單的說本有的能力智慧,因斷惡修善,情緒不在障礙,如是的福智大。六是「時大」,我們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長的時間,稱為時大,也可稱為因大。七是「具足大」,具足是六度萬行圓圓滿滿,以相好自嚴,而得此菩薩果,這可稱為果大。因為要宣示這『法華大法』,才有這六種祥瑞。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凡佛說此經,有『放光瑞』,這放光之瑞有色光也有智光。他的含意如下:一是使一切愚黯的眾生,見到佛的光明之德。二是佛光本無放、不放之相,特隨順眾生以為顯現。同時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這裡是放『眉間白毫相光』。毫長一丈五尺,其形右捲,為佛三十二相之一。眉間放光,告訴我們以『兩眉』喻二乘,為開二乘之權;於其間放光,即顯一乘之實相。此外我們眾生修習,或從『有』門入,或從『空』門入,而眉間則非空、非有,來彰顯『中道』的義理。

 

 

東方為日所從出之方,所以我們常說:『旭日東升』。同時,世間之光,所有的能量都是以『日』為本,所以東方也是諸方之始,即東方為諸佛因行之始。此之世界,指每一個大千世界而言。『照東方萬八千世界』的萬八千世界,指的是萬八千個大千世界。所謂「萬八千」也是彰顯萬德圓滿之果德,也可以說以八顯八正道之因行。「靡不周遍」的周遍,指的是普照之義,此指橫界而言。下致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此阿鼻地獄是居地之最下,苦無休息之所;而阿迦尼吒天,即色界天中之色究竟天。總之「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東方屬木——象徵春天萬物生長。此喻萬八千世界之眾生慧命,皆在佛光周遍普照下得以增長。

 

 

三、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太虛大師說,這一段是釋此光中所見,共分為三:一是生死流轉,即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也就是看到我們這六道眾生。所謂『趣』,指的是是造如是因,果報的歸趣之義。我們六道眾生,所造有漏之業,不出三種:造惡業自然趣向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惡趣。造作五戒十善業當然是趣向人道,繼續修行;或是趣向欲界諸天享受福報。如修有漏諸禪定者,趣色界、無色界諸天。這些都是六趣眾生。「盡見」這句,指的是盡見此諸趣眾生,造何種因,趣何種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輪迴不息。於東方萬八千土,一一顯現於佛光之內,這是「生死流轉」。二是能具足福德因緣,親近三寶,能於彼淨國土中,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說法;并親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諸修行得道者,諸聲聞四眾修行得道,「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也就是說以「種種因緣」來修種種之法門,及教化種種眾生。以「種種信解」,指的是四諦法、十二因緣,或六度萬行等之種種信解。「種種相貌」,以種種行門,修種種法。「行菩薩道」,表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薩道。復見彼諸大菩薩,以何因緣而發大行,因何信解而登住地,以何相儀行菩薩道,這是指「具足福德因緣,親近三寶」的行者。三是佛化流行,「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也就是以佛光中,見諸佛應化示現,行圓示寂,及以佛身之堅固身分舍利,建造寶塔,來說明佛滅後之行化。所以佛光照境,來顯現種種瑞相,也在在說明大眾的渴望聞法之心。

 

 

四、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這句,我們都知道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之佛,目前是補處菩薩。「彌勒」譯為慈氏;又名為「阿逸多」,無能勝之義。他老人家現在不明白佛陀為何要以白毫相光現神變相,如此的化現神通力,變淨土相,是多麼殊勝不可思議。於是「作是念」,起了一連串三個念頭:首先佛陀為何要現六種瑞相?而今世尊『入』於三昧,乃不可思議希有之事,應該要問誰呢?「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想這事,馬上聯想到,可以請教文殊師利菩薩阿,他老人家是上座法王子,也曾經供養過去無量諸佛,自然會明瞭這希有祥瑞之事。「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我們習慣稱妙極或妙樂,有時直接稱呼『妙吉祥』。為何彌勒菩薩會起疑問呢?因為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九地菩薩也不知十地菩薩,甚至於十地菩薩也無法了然等覺菩薩的境界,更何況是佛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留意,有問題一定要請教善知識,也千萬不能以自己的『認知』,胡亂批評有智慧者的言行舉止,彌勒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菩薩,然而,補處菩薩又不知尊極之佛果的菩薩,所以才會有此「作是念」,起疑馬上請教,這才是修行的態度。

 

 

同樣的「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不但是彌勒菩薩,連這佛的四眾弟子以及天龍鬼神等,對於這瑞相都起了懷疑之念頭,為什麼佛陀要現光明神通之相?

 

 

五、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這句,是說當下的彌勒菩薩欲求開示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他不是自己有這疑問,同時又見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以及諸天龍鬼神等也有這疑念,於是「而問文殊師利言」,也就是代表與會的大眾,來請教文殊師利菩薩,所以在這一段中,他老人家也是當機眾。佛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可惜我們這批薄地凡夫,因『無明』煩惱,起惑造業,死後由其業力『化生』到地獄、餓鬼道去酬業。生時不會好好善用此「人身」來修善,死後方知錯用心,走錯路了,以致背覺合塵,而沉淪於苦海中,苦不堪言。但是若能及時回頭,知迷返覺,佛陀亦能令之登彼岸,終能成佛。「神」,天心之義,有神通及自然之感應。「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也就是用簡單的話說,彌勒菩薩代表大眾,對文殊師利菩薩請教:「請慈悲的法王子告訴我們,是什麼因緣,佛要現此希有神通之相,放大光明而照於東方萬八千土呢?同時,又俱見無數億佛之國土,以及佛宣說法相祥瑞。」以我們現有的科技,可以登陸月球、火星,或發射人造衛星到太空中運用天體望遠鏡,看到宇宙的星系集團圖,我們覺得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似『白毫相光』,早已悉知悉見一切宇宙多度空間之祕密。顯現在白毫相光中之萬八千國土,而整個宇宙事一個生命共同體,任一星球或是佛國土,是多麼的莊嚴。

 

 

六、彌勒菩薩再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文殊師利菩薩,我們有時會稱『法王子』,這裡是我們的上首菩薩,因此彌勒菩薩代表我們大眾請問說:『導師』也就是佛陀,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呢?也就是指佛陀為何眉間白毫,大放光明,普照萬八千國土佛國度呢?「導」,是引導;導師,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間示現人間,引導我們從黑暗走到光明之路。照見眾生的五蘊皆空,回到常寂光淨土的佛國。這時「雨曼陀羅,曼殊沙華」,也就是天上降下白色、以及紅色的曼陀羅及曼殊沙華來。不但美麗柔軟,並且「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也就是散發出栴檀香味,眾生皆歡喜而滿足。「以是因緣,地皆嚴淨」,也就是天華既集的這因緣,大地自然流露莊嚴而清淨的果報,而「而此世界,六種震動」,也就是說這世界又發生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也就是四眾弟子都因目睹這些瑞相而覺得身心法喜充滿,這是前所未有的希有之事。

 

 

七、『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這句,指的是佛陀的白毫光明先照東方,再照滿八千土,乃至整個虛空,皆成了金色之瑞相。「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這句的「有」,指的是欲界的最底層一一阿鼻地獄到色界、及無色界。有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界內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界原為無色界,無形色故不可見,但卻於白毫光中,而能承光遠見。「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也就是說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輾轉難出。生死所趣,都是因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身心的造作而被『制約』輪迴不已。「善惡業緣」,都是趣向哪一道之業因,「好醜」,是落入哪一道的福報的果報。清清楚楚的看到善惡這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往那邊去輪迴。修的是修一切善業,造的是造貪嗔癡的惡業,要上昇或下墮,全在自己掌握中。我們知道人身難得,所以讀到這裡要趕緊修五戒十善,徹底的斷一切惡。了知「受報好醜,於此悉見」,全是來自於因地,修善者,得好的果報;要造惡業者,得醜陋之果報。這一切都是順著個人的心性,順著五蘊身心的識心業力而走。可見六道中互相造業,而互相酬業受報,輾轉輪迴,旋出旋入,永無了期。而這一切業緣果報,皆在佛陀的白毫光中,清清楚楚的盡見。

 

 

八、『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這句,是說又見諸佛,佛是聖中之主,猶如師子一般。「演說經典,微妙第一」,這一句大家都知道,佛講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所演說的種種法,既微且妙,極為希有。「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是佛說法的音聲,非常清淨,言詞,非常流利圓滿,既響亮又柔軟,悅耳動聽。「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這句,是指每一個人歡喜以一類的聲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種聲音來說法,『一音說法』,教化了無數億萬的菩薩。「梵音深妙」,這種清淨之音,非常深妙,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受,也同時讓他方世界每一位佛,皆在其世界演說正法。

 

 

九、『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恆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硨磲瑪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種種因綠,以無量喻」這句,指的是我們為人處事,有種種根機及種種習氣毛病,是故要以無量的『比喻』而為眾生說法,讓每個眾生都能『因材施教』,真正的使他們明瞭真正之佛法,而依教奉行。所以「照明佛法」,就是以智慧之光明,來了解一切佛法。「開悟眾生」這句,是使每個眾生的智慧發明,菩提增長,一如金礦,若不將它開發,則永遠不會取到真金,這也是比喻。人本來具足的佛性,因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工具性的五蘊,當作主人。但若能遇善知識的教導,及時的諄諄善誘,則可依教奉行,而『照見五蘊皆空』,這時自然返本還原。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的「若人遭苦」,也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雖然身心皆受苦,卻不知是苦,反而以苦為樂,於是苦上加苦;越受苦時,則越要造苦。無明煩惱為苦之來源,可是人卻執著而不願捨棄它,故不能脫離苦海,反更墮入地獄,永受苦沉淪,而不能自拔。而外道亦為要了苦而尋求門路,卻摸不著了苦之路,終因背道而馳,墮入餓鬼道中。有些世智辯聰者,自以為通達世間法,卻不明瞭出世間法。因此,當苦難來臨時,就不懂得如何去面對處理,要了苦時,反更造苦。「厭老病死」這句,說出苦有三種:(一)苦苦:苦中之苦。(二)壞苦:本來沒有苦,但因為快樂是很短暫,樂不久住,是以稱為壞苦。(三)行苦: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永遠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這就是行苦。其他的苦苦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不在贅述。而這八種苦,時刻逼迫我們,支配我們,心為形役。這時佛陀為我們說「為說涅槃」法。所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也就是大家都讀過楞嚴經,『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它是不生不滅,同時它也是隨緣而成事;而『所』來自於五蘊識心,它是體空,也是隨著因緣而『成事』。把心安住在大自然的真如中,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為了教化眾生這『能』一起動,隨緣不變的『生心』,做了事也不執著此假軀殼在做,五蘊身本就是工具,做了就做了。如此的自然成就了整個生命共同體,不管是器世間,有情世間,以及智正覺世間,都受益了,這自然成就無上道,則能得涅槃。也就是如此的『常樂我淨』,人人證得涅槃四德之樂,當然就「盡諸苦際」了。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這句,指的是如果有人,想要「離苦得樂」,所以廣種福田,恭敬禮拜及供養佛、法、僧三寶,透過止惡行善等等功德,有了福德,有了因緣,這時善根出現,找機會聽經,誦經以及研究佛法,這就是「志求勝法」,這時佛為這行者說「為說緣覺」,所謂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這流轉門,這是二乘人所修之法是還滅門,於此二門,逆順進研,如是了知,因緣和合,諸法有生;因緣別離,諸法有滅;由觀此因緣生滅,了知萬法皆空,覺了法性。「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也就是說如有佛弟子,要求證得無上佛道,就引導修習六度萬行,這清淨之佛道,即六度波羅蜜。「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這句,是彌勒菩薩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我住於此娑婆世界,「見聞若斯」,所見之佛境,耳聞佛音,皆是如此。以「及千億事」,還有許多事。「如是眾多」,也就是所見聞其相甚多;但我「今當略說」,也就是我現在要與文殊菩薩略說。「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這句,指的是我見到彼土,如恆河沙眾多之菩薩,以種種因緣修行。人若要求佛道,必先作功德;而要得智慧,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恆河沙數之菩薩,尚且要以種種因緣來修福慧,以求佛果,更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我看到「或有行施」,有人以七寶布施,以求佛道,這七寶是「金銀、珊瑚」,海中有寶,秀氣結成,其色紅潤,如樹之形,名曰珊瑚。有的是以「真珠、摩尼」布施,真珠大家都知道,而摩尼,又名為如意珠。所謂「硨磲、瑪瑙」都是海中大貝,如車之渠,即大海螺。瑪瑙為石中秀氣,其色紅潤,如馬腦。另外有「金剛、諸珍」等指的是金剛,即今日之鑽石,及各種珍寶。有的是以「奴婢、車乘」布施,將其佣人、私家車,等作為布施。有的是「寶飾輦輿」,也就是鑲上珠寶之車子,一如古代皇帝所用之交通工具。牽挽曰輦,肩荷曰輿。在在都以「歡喜布施,迴向佛道」,也就是布施供養的行者,非常樂意的以其七寶作為布施,當然更以六度來「迴向佛道」。「願得是乘」這句,大家都要留意法華經,是三乘歸一乘,也就是『願得佛乘』。如是『三界第一,諸佛所歎』,所謂「三界第一」,指的是於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中,『超越』出來成『佛』,這才是三界第一。「諸佛所歎」,無上佛道誓願成,這就為十方諸佛所讚歎歡喜。

 

 

十、結語:

 

 

其實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補位佛,他老人家跟本師釋迦牟尼佛曾是師兄弟,已曾親近、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文佛之上首弟子,對此瑞相之因緣,早已一目了然,本無有疑。但為了將此經,廣為宣布以饒益我們這些愚痴的大眾,所以特於此,示現懷疑,以方便因問、微答方式,來彰顯妙法蓮華之一線消息耳。神變、即神境變。佛有十八變神通,地動,為震動變;放光,為流布變,皆為瑞相。現今佛入於三昧,身心俱寂,一切聲聞、天、人等眾,無能令佛由定而起。佛在定中,雖雷鳴、地震亦不能動。所以彌勒菩薩云:『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文殊師利菩薩,具足根本妙智之德,最初證法性,能生正智;且在一切法會中,皆為『上首』,對於法會之因緣,多饒經驗,所以本經才有彌勒菩薩為了眾生的疑問,而開展出這『妙法蓮華經』之一大因緣。而這也是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必須學會為人處事那種謙恭自持的態度,這才是真正的善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