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妙法蓮華經第五講
一、 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阿闍世王,也就是韋提希子,是頻毗娑婆王的王子,也是我們人間眾王中,最為兇惡的國王。他曾犯五逆重罪: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眾。這韋提希子之所以這麼的大逆不道,其實都是提婆達多從中挑撥離間的。提婆達多本是佛陀的堂弟,早已想要謀奪佛位,所以唆使阿闍世弒父、弒母以奪王位,然後仗著阿闍世王的勢力,來對付佛陀。這沒有人性的阿闍世王,將其父王囚禁於七重牆門的監獄內,想要活活將之餓死,且不准其國人面見其父王。其母,韋提希唯有偷偷的,有時以她的身體塗滿蜂蜜,同時將葡萄漿水,裝入空心之瓔珞內,然後親自交給其夫作為充饑之用,兩人相對啼哭,痛不欲生,天地間豈有弒父之子?在悲痛之餘,生起求助於佛之心。這個念頭『一生』,佛馬上得知,並派遣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到獄中,為彼等說十六觀經,彼等依法修行,果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阿闍世王,本來罪無可恕,應墮無間地獄,所幸,他後來能真正起大懺悔心,改惡從善,皈依佛陀,並帶了眷屬到法會中聽聞佛法,向佛頂禮後,退身在一旁坐下,準備聆聽佛的法音。
二、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世尊』,指的是當下,所有的天龍八部,紛紛向佛頂禮,各安其位。『四眾圍繞』的「四眾」,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也就是在家學佛的男居士,以及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女居士。這時的四眾弟子,在佛的四周旋繞,也就是繞佛三匝,由右邊繞至左邊,然後退坐一面。除了繞佛外,我們知道還要五體投地的恭敬頂禮佛、供養佛、讚歎佛。我們學佛要常與人結善緣,所以學習讚嘆,久而久之,心就會以歡喜心對人。同時要懂得「供養」,用誠懇的心及真心來『承事供養』自己的師長。也就是儒家說的『有事弟子服其勞』,並且能捨掉所心愛執著的東西,來供養師長。供養三寶,需要有真心及誠心,才是真供養。還要讚嘆這樣的時節因緣,能親聞佛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得未曾有。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這句,我們以前也說過,佛說法時,有六種祥瑞:(一)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眾喜瑞、(六)放光瑞。而這法華大會,是佛陀為一切菩薩,在大法華會上,講大乘經典,名為無量義。也就是佛指導我們,『說法』不應於眾生根性未熟時遽說,必須等眾生的根性成熟了,如舍利弗等三請說法,始為說此妙法,此為時至因緣成就。
說法者是佛,佛說法的對象,非對地獄、餓鬼、畜生,非人、非天、也不是為聲聞、緣覺等二乘的行者,乃是為菩薩而說的,這乃是為大乘之行者說。『大乘』是佛希望我們學習開悟之後,也像是開著大大的車輛,載運很多無量無邊的眾生,走向『成佛的大道』,這法門不同於小乘法,只是追求自己斷煩惱的法門。為了度眾生,所以這法華大法,會因隨順眾生的根機,演為種種方便法,而此一一方便法,各位一定要知道,無不攝於大乘法中,如是所說法之法門,即名『大乘經』。在所有的諸大乘經之中,惟是本經有獨得之名,所以底下說:『曰無量義,曰教菩薩法,曰佛所護念』……等等。我們依天親菩薩的法華論,此經有十七種名,如維摩詰經稱『不可思議解脫經』,例如楞嚴經有五名: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而這『無量義』即為這十七名中的第一種名稱,『教菩薩法』為十七名中之第四,『佛所護念』為十七名中之第五。首先我們看『無量義』這名稱的由來,佛以虛空無量故世界無量,世界無量故眾生無量,眾生無量故眾生之心欲無量,眾生心欲無量故佛隨順眾生心欲說種種法亦復無量。所以我們談無量,指的就是隨順眾生心欲,說種種法,也就是所說的法之義理不可稱量的意思。此無量義,皆是從佛智所證,『實相』啟用,隨順眾生的教學所生的『無相』的種重善巧方便,而此一法實相,即無相,無不相,也就是緣起了,就沒有固定的型態;雖然如此,但緣起的『凡所有相』,又各各森羅萬象。有時為了大家容易瞭解,我經常說『實相』是根本智,而『無相』是服務眾生所造作的後得智。可見『實相』那根本智是什麼?我們只能說與佛無二無別,但要真的以言語文字之相來說,這就是『曰無量義,曰教菩薩法,曰佛所護念』的實相。以是義故,是經為佛唯一無上之至寶,以能生一切佛故,以一切佛以此法,度三世十方眾生故,以眾生皆當由此唯一無上之法,究竟成佛故。是法所被之機,盡為菩薩,是故又名『教菩薩法』,就是這個含意。而是法皆稱佛之本量而說,如佛之本智而說,為佛所自證之法,唯佛乃知,非其他眾生可得此究竟了義之法,故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因而,名是經為『佛所護念』。
三、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剛剛說了,佛為大眾解說無量義經,此無量義是隨順眾生的方便法,也實是從『一真法界』的平等實相所開展出來的「無量義」。佛說了此無量義經已,仍證入於此無量義所緣起之『實相』,也就是入無量義的『三昧』。『結跏趺坐』的趺,音ㄈㄨ,足根。跏,音ㄐㄧㄚ,古無足旁,交加也。也就是盤足而坐,腳背放在股上。兩足交加向上,以左足加右足,為降伏坐,謂降伏妄想。以右加左,為吉祥坐,說法時多用之。三昧,也翻譯為三摩提。這「三昧」的三即正等。狹義也譯正定,或譯為等持,謂平等正住其心,住一實相,如如不二。此即通用定字之義,以心住一境,心境相契於一,故曰定。達到證得『真如定』,無明心境可分,即入無量義處三昧。簡單的說是我們的心性『入』於無量義處三昧,即是說從一『實相』所起之『無相』的隨順眾生之無量義後,收放自如,復歸證於無量義所從起之究竟『實相』,這就是『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我們知道佛常在『定』中,何有入定、出定之相可言?佛智常證於實相,何有不證之時?所以這個地方談這『入』,所以集結經典的尊者,是隨順與會大眾的觀察,見佛由語而默,身相由動而不動,心相由動而不動,遂以為佛此時,入於三昧,及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些名相實在是善巧方便。既證三昧之後,則身是入於實相,心也是入於實相,身心既皆為實相,實相不動,所以身心當然不動。而大乘佛教的目的是要度眾生的,所以佛在常定中,以大智大慈的悲憫心,開展『無相』,因應眾生的個別需要、程度、能力說各種法,有時示現講經說法,有時默然,……故說『無相』,來為一切散亂昏沈之不定的眾生,示現『入定』,也就是身心不動。
四、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我們修行人常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經上說,我們有三個世間,也就是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與器世間。所謂「器世間」,指物質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叫器世間。而「眾生世間」,也叫有情世間,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都包含。第三種是「智正覺世間」,智正覺就是佛,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報的佛,也是佛法界。這三種世間,器世間就是佛教化的區域;眾生世間就是佛所教化的對象;智正覺世間,就是能教化的人,這是佛。而器世間與有情眾生接受佛的教化,都可以原圓滿滿的成就其種智。每一眾生,墮於某器世間,即為某器世間所限,即有一『同分』的心理以為依住。而這器世間有二種威儀:一、雨華,二、動地。雨華,華自空而落摩訶曼陀羅華。所謂『摩訶』,我們說過是「大」;曼陀羅,翻成中文叫適意。意思是說降下的是適和大眾的願望之意。『曼殊沙華』的曼殊沙,意思是柔軟。天雨眾華,為器世間所現的瑞相之一。這妙華蓮花經這裡說的『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曼陀羅華即是一種小白華,摩訶曼陀羅華即大白華;曼殊沙華是赤紅小華,而摩訶曼殊沙華是大赤紅華。這四種華,都散在佛陀身上,以及法會的所有大眾,皆得供養。這四種華分別代表四種位階的修行:十住、十行、十迴向及十地;也就是菩薩道的四種階位,是修行所必經的過程。這天雨曼陀羅華,不必要經過天神所散,而是天界之中,自有眾華繽紛而下。而華必有果,故華有『因』義,因此古大德常告訴我們,華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之因行。此經所說的,正顯示『一佛乘』的因行,所以有此華以為瑞應,這表示修行這四個階位的因行。而『地動』有六義:動、涌、震、擊、吼、爆六種。大地形搖為動,凹凸為涌,有聲為震;而互扣為擊,巨響為吼,聲異為爆。這一切諸法,不外表達六根、六塵、六識的一種『震撼』的力量。六種震動,隱含著震落一切根、塵、識,也如同禪宗說的『桶底脫落』,證入無量義三昧的含意。此外,也有驚怖諸魔,警覺放逸的意表,這是大家要瞭解的。同時這六種震動,代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及妙覺的過程。我們修行要破無明,必先要經過六次遍動的階段。六種震動中,每一『動』中又分三種,共為十八種,這就是代表十八界。如何將每一種又再分為三種?譬如「動」——可分為動、遍動、等遍動。「震」——震、遍震、等遍震。「吼」——吼、遍吼、等遍吼。「擊」——擊、遍擊、等遍擊。「湧」——湧、遍湧、等遍湧。「起」——起、遍起、等遍起,大家要清楚可以讀華嚴經的「十定品」,說的很清楚。修習禪定者,皆會親身體驗,經過這些階段。對沒有修禪者來講,這只是六根之震動而已,所以大家還是要學學打坐。
五、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當「天雨曼陀羅華…」以及大地六種震動爾的時候,於法會中有大比丘、比丘尼等。「比丘」有三義:(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惡。「比丘尼」,其義同上,是出家之女眾。「優婆塞、優婆夷」,這有兩義:(一)住在廟裡的近事男或近事女。(二)學佛的男居士或女居士。這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以及優婆夷都稱為佛的四眾弟子。此外,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諸小王、轉輪聖王這一類。天神,龍王,我們介紹過了;「夜叉」,是速疾鬼,又名勇健,有天行、地行、空行三種,這夜叉都是四大天王所屬的神將。「摩侯羅伽」,是一種比龍之身型較小之大蟒蛇。「非人」,為八部鬼神之一。「轉輪聖王」,我們說過有大福報,其智慧可以統治一天下,為這一天下的其共主。『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這些大眾,未曾聽說過此佛法,故覺得非常殊勝,未曾有過,因而大家「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總之,參與法會,得大地加持的有人眾中的佛門四眾弟子,非天中有八部眾,以及及人王以及「轉輪聖王」,等眾。當然能參與此法華盛會,都是得佛力加持,才能參預法會。
六、結語:
前面我們說過,佛說法時,有六種祥瑞:(一)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眾喜瑞、(六)放光瑞。在這法華會上,是先說法而後入定。佛陀為一切菩薩,在大法華會上,講大乘經典,名為無量義。而「大乘經」有七義:一是「法大」,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經,也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內。二是「發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轉,名為發大菩提心。三是『解』大藏,也就是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是淨大,『行』大清淨,指的是能見道,而淨心大。五是「莊嚴大」,也就是潛能開發了,簡單的說本有的能力智慧,因斷惡修善,情緒不在障礙,如是的福智大。六是「時大」,我們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長的時間,稱為時大,也可稱為因大。七是「具足大」,具足是六度萬行圓圓滿滿,以相好自嚴,而得此菩薩果,這可稱為果大。因為有這七種意思,所以叫大藏,所以我們說『摩訶薩』有七種大。同時說因者,佛雖示現於十方世界,然而,如無眾生懇切之求法,則無說法之因以為依止。今諸大眾現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於是自然發生渴仰希求而求說法,這也是名「依止說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