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淺談妙法蓮華經第四講

發布日期 : 2018-10-20 23:35:39

    淺談妙法蓮華經第四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妙法蓮華經』的「序品」,我們已經介紹了參與的大眾,其中的『阿羅漢』不管是有學,也就是證得聖流的初果羅漢,叫斯陀含,二果羅漢叫須陀含,是一還果,與三果羅漢叫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有餘涅槃了。這前三果是有學羅漢,底下四果阿羅漢,為無學之義,因為已經斷盡色界,無色界,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此外,還有參與法會的『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他們都是入地的菩薩,尤其是入了第八地的不退轉菩薩,轉不退轉法輪…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乘願再來的。還有我們的『天公』一一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代表我們這普羅大眾。另外大表娑婆「世界主」的大梵天王,也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來參與法會,我們就繼續看下去。

 

 

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接著,所謂『娑婆世界』,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地球,「娑婆」是梵語。娑婆世界的意思是『堪忍』的世界。我們生活的這世界,「觀受是苦」,也就是當我們六根面對六塵的境界,能利用我們的根性超越我們自己,成就無上的佛道;但我們生活的本質,煩惱很多,所以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而這苦,也是我們逆增上緣的基礎,所以『娑婆』譯曰堪忍。所謂三苦指的是:

 

1、苦苦:「觀受是苦」,這包括八苦。

 

2、壞苦:有權有勢的富貴人家住的是大廈豪宅,穿的是最時髦美麗的綾羅、綢緞的服飾,吃的都是珍饈佳餚…,但錢財是五家共有,富貴的,快樂的都會成住壞空,這即是壞苦。

 

3、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病,由病而死。如此念念遷流,如隨波逐流,生生滅滅,無有止境,這叫行苦。至於八苦是:

 

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6、怨憎會苦。7、求不得苦以及8、五陰熾盛苦。這些大家都懂,不再介紹。

 

這主梵天王的「主」,指的是當家做主;梵,大梵天王,是色界最高的天主。尸棄大梵:「尸棄」是梵語,譯曰肉髻。為色界初禪天之天主。所謂尸棄,意譯為頂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從其德而立名。光明大梵等:又有一位天王,名叫光明大梵,與其他天王等,有一萬二千天子那麼多,都來到法華大會。

 

三、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龍是被歸為畜類,但與一般畜生不同;牠有神通變化,能變大變小,能隱能顯。生前是修道人,修道時,因「乘急戒緩」,故墮入『龍』身。可見龍是變化無窮,具有大神通。現在在法華會上,有八位龍王,皆各有其名。

 

1、難陀龍王。以及2、跋難陀龍王。「難陀」是梵語,譯曰歡喜。「跋難陀」譯曰善歡喜。這兩龍王,本是兩兄弟,以前很不守規矩,但遇到摩訶目犍連尊者把他們兩人降服了,以後就做佛教的護法,所以現在趕來法華會上聽經。他們兄弟兩人擁護摩羯陀國,風調雨順、風雨及時、五穀豐收。所以兩龍王對人很有益處。

 

3、娑伽羅龍王:「娑伽羅」譯曰鹹海。這龍王,是住在鹹海裡的守護神。

 

4、和修吉龍王:「和修吉」也是梵語,譯曰多頭。一個龍身,有的生七頭、或九頭、或十二頭、或十五頭。此龍王,是位多頭龍王。

 

5、德叉迦龍王:「德叉迦」譯曰現毒。他能現出很多毒氣,人受此毒,則會死亡。

 

6、阿那婆達多龍王:「阿那婆達多」譯曰無熱惱,也就是沒有『熱惱』。

 

7、摩那斯龍王:「摩那斯」譯曰大身。此龍王身體龐大,叫大身龍王。

 

8、優缽羅龍王:「優缽羅」也是梵語,譯曰青蓮華。這龍王叫青蓮華龍王。

 

如是「等」這句,代表這八龍王外,又有很多其他龍族。每一個龍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帶了許多龍子龍孫們,都趕到法華會上,來聽佛講經。

 

四、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龍之外,又有緊那羅,也是天龍八部之一。「緊那羅」譯曰疑神,因為他好像人,但頭上生了一個犄角。他是玉帝之歌劇的樂神,經常為釋提桓因,透過歌劇來闡明宇宙人生的道理。這些是:

 

 

1、法緊那羅王:善於使用聲樂與樂器,將人生的道理以演奏歌劇的方式,讓眾生得到『法益』。

 

 

2、妙法緊那羅王:他不但演奏的音樂,是美妙中聽;而且歌劇中有法,例如西方的歌劇,演奏得非常的妙,妙中又充滿著哲理,人人都歡喜聽。

 

3、大法緊那羅王:所演奏的大型歌舞劇,非常浩大,法也很深,聲音也曼妙無比。

 

4、持法緊那羅王:他演奏的音樂與歌劇,盪迴不已,讓人生出歡喜心,久久不能自去,依法修行。

 

此外,還有乾闊婆王,他們都是玉帝的樂神,為釋提桓因演奏輕鬆的『輕音樂』。其中有:

 

1、樂乾闥婆王:所奏之音樂,非常好聽。

 

2、樂音乾闥婆王:他所奏出來的每一音節的音樂,動聽不已。

 

3、美乾闥婆王:能演奏出非常美妙動聽之音樂,而每一過程又『曼妙無比』。

 

4、美音乾闥婆王:能主宰演奏優美的音樂的樂神,最為微妙最悅耳。

 

這些『乾闥婆王』是以香為食,所以當玉帝想聽音樂時,只要點起栴檀沈香,他們就立刻帶著百千眷屬,來參加法會。

 

五、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王,又名無端正,因為他們也很重視修行,卻還經常發脾氣,所以說他們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所以我們修行者一定要懂得:『心平氣和』,千萬不必與人爭東爭西,否則變得面貌奇醜;而女孩子在爭的時候,嬌顚之面貌會變得很美貌。他們有:

 

1、婆稚阿修羅王:「婆稚」譯為最勝,人一鬥爭時,一切情欲,全部丟到九霄雲外,這是會失去理智的。尤其政治人物,從事政治工作如果只為了『勝選』,其他的人民福祉,就會全部不去理會,感得的面貌當然是醜陋無比。

 

2、佉羅騫馱阿修羅王:這佉羅騫馱譯為中文是廣肩髀,也稱為大肩膀,因為他也很認真修行,能廣荷佛法;但看到其他的人修行「放逸」,就會很生氣。

 

3、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是海水波音的意思,或可譯為淨心。他感得了人天之福,卻是『嫉惡如仇』的習氣未除。

 

4、羅侯阿修羅王:「羅侯」是印度話,意思是障持,其身長廣,手持日月,障覆光明。也就是說,他時時為煩惱所障礙,以致於終日發脾氣。

 

這法華會上,這四種修羅以及其眷屬,皆來聽聞佛法。

 

六、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大家都知道迦樓羅王,是大鵬金翅鳥,羽毛金色。牠具有大威神力,只要往海中一蹲,海水儘瀉,並能以翅搧開海水,及入海噉食海族眾生,所以我們佛門都有出食,就是以食物供養迦樓羅王,免得他們造作無端的罪業。其中有:

 

1、大威德迦樓羅王:其威德最大,勝諸同類,能遮天蓋地。

 

2、大身迦樓羅王:這「迦樓羅王」是居住在金剛山大樹之上,兩翅展開長達三百三十六由旬。

 

3、大滿迦樓羅王:此鳥只要往海中一蹲,海水儘瀉,並能以翅搧開海水,及入海噉食一直到滿其意。

 

4、如意迦樓羅王:此大鵬金翅鳥,鳥頸上有如意珠。只要他想到吃龍,龍皆自動入其口,非常如意。就因為金翅鳥有吃龍之本領,以致龍幾乎斷種,為了保護其生存,龍王乃求救於佛。佛遂將其舊袈裟給龍王,龍王將之分為一條條線,每一隻龍予一縷線。果然金翅鳥不得食其肉。於是金翅鳥也向佛抱怨,佛於是趁機勸他們勿再吃龍肉,並答應以後在僧伽用飯時,分一些給他吃。此四大鵬金翅鳥遂皈依佛陀。現在,並帶著他們的眷屬,參與法會聽佛講經說法。

 

七、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阿闍世王即韋提希子,是頻毗娑婆王之子,也是當年眾王中,最兇惡的。他曾犯了五逆重罪: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眾。但他之所以這麼大逆不道,皆因提婆達多,也就是佛陀之堂弟,從中挑撥離間的。因為提婆達多早已想謀奪佛位,所以唆使阿闍世弒父、弒母以奪王位,欲仗阿闍世王之勢力來對付佛陀。沒有人性之阿闍世,將其父王囚禁於七重牆門之監獄內,想要活活將之餓死,且不准人見大王。其母韋提希,唯有偷偷的將葡萄漿水裝入空心之瓔珞內,然後親自交給其夫作為充饑之用,兩人相對啼哭,痛不欲生,天地間豈有弒父之子?在悲痛之餘,生起求助於佛之心。此念一生,佛馬上得知,並派遣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到獄中為彼等說十六觀經,彼等依法修行,果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韋提希」,本是思惟之義。而「阿闍世」,翻成中文是未生怨,也就是還沒出生前,就不吉祥。所以在他出生後,其母親極為厭惡之,而將其手指咬斷,故稱折指或斷指。可見,阿闍世王換了五逆罪,罪無可恕,應墮入無間地獄,所幸他後來,能真正起大懺悔心,改惡從善。我們今天從這些參與法會的信重,就知道,只要皈依佛陀,並親自帶了眷屬,到法會聽聞佛法,真心的懺悔,一定能得佛力加持。所以參與法會的菩薩,天人,天龍八部等,至心頂禮懺悔,這阿闍世王向佛頂禮後,退身就安靜的坐下來,聆聽佛的法音。

 

八、結語:

 

本經從參與法會的信重,就可以看出,初眾分為四類: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八部眾。四、諸王眾。聲聞、菩薩則為『內護』,八部、諸王,則為『外護』,所以以內護、外護為次。經文之前,有三問題須解釋之:一、五乘一乘孰為權實:本經以一乘為宗,就佛出世本懷而言,唯一大事因緣,無二、無三。如一雨之所潤,一地之所生,故應以一乘為實,五乘為權。然眾生機類,各各不同,故應以五乘為實,一乘為權。是以各就一方面言,或以五乘為實,一乘為權,或以五乘為權,一乘為實,皆不違理,這是在這裡特別與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