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淺談妙法蓮華經第三講

發布日期 : 2018-10-20 23:35:10

淺談妙法蓮華經第三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妙法蓮華經』的「序品」,我們已經介紹了參與的大眾,其中的『阿羅漢』不管是有學,也就是證得聖流的初果羅漢,叫斯陀含,二果羅漢叫須陀含,是一還果,與三果羅漢叫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了。這前三果是有學羅漢,底下四果阿羅漢,為無學之義,斷盡色界,無色界,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此外,還有參與法會的『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他們都是入地的菩薩,尤其是入了第八地的不退轉菩薩,轉不退轉法輪…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乘願再來的。還有我們的『天公』一一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代表我們這普羅大眾。另外大表娑婆「世界主」的大梵天王,也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都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這些經典都是教菩薩法,也是佛所護念,可見這部經的重要與殊勝,我們就分別一一解說。所以說除了這些菩薩、天人外,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我們就接著看下去:

 

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訶是大,我們已經說過多次。波闍波提,譯為愛道。這位大愛道比丘尼,大家都知道這比丘尼是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她也帶著眷屬計有六千親戚、朋友,同來參與法華會上。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是釋迦牟尼在未出家前的妻子,也就是羅睺羅的母親,也跟著佛出家,成為佛的徒弟一一比丘尼。比丘尼跟比丘一樣都是具有三義:乞士、怖魔、破惡。耶輸陀羅比丘尼與許多眷屬,來參加此法華大會。

 

 

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菩薩」是梵文,具名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悟有情的一位菩薩,也就是有情眾生中的覺悟者——以清淨、平等、覺悟覺悟其他有情,讓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摩訶薩」指的是菩薩中之大菩薩,例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以及地藏菩薩等,具足七大,才能稱「摩訶薩」。具大根基:宿植德本,從多生多劫以來,所種下的善根,深廣博大,這善根就叫德本——道德之根本。具大智慧:這智慧大,能發大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雖然普度眾生,可是不著度眾生之相,此即是大智大慧。信大法:大法,即是大乘之法,深信大乘實相法門,深信因果,深信般若。解大理:在華嚴經上講——信、解、行、證。所以解大理必須依照著信心,首先要信,然後解其中的道理,並落實在生活中去實行,而後證得。修大行:菩薩摩訶薩勤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經大劫:一劫即十三萬九千六百年。一千劫集合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合起為一大劫。那麼菩薩要修多少劫?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語,譯曰「無量數」。所以作菩薩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必須要經過三個無量數的那麼多大劫時間,方成為菩薩摩訶薩。求大果: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彿。所以「摩訶薩」具足這七大之意義。在此法華會上有多少菩薩摩訶薩?有八萬人那麼多。這八萬人皆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大道,於此道路只往前進,故說「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所謂「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陀羅尼是梵語,譯曰「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佛所說的法乃是具無量義)。又名「遮持」,或「咒」——陀羅尼是生善滅惡,遮惡持善,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與戒的意思,大同小異;不過所持之戒律,是要守持的精神,而不是持那戒條。陀羅尼是持誦一種咒,咒力能幫助我們斷惡生善。陀羅尼有很多種,菩薩悉得之,且又獲樂說辯才;也可以說是得到樂說辯才的這種陀羅尼。「轉不退轉法輪」的轉法輪,我們說過多次,菩薩常轉法輪即是面對一切問題,能『轉識成智』,這也是『法輪常轉』。我們當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或是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這些都是轉法輪。在教學或是宏法的過程,難免會有心理學上所說的「高原現象」,這時能堅此百忍的繼續我們的弘法工作,就叫轉不退法輪。

 

 

這句『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說的是菩薩摩訶薩供養無量劫以來的無量諸佛,凡於這麼多的時間以及諸佛場所,都是在培植眾善德本。所謂培植,就是供養三寶,轉不退法輪。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能處處供養三寶,就是在栽培自己的德行根本。所以這八萬菩薩摩訶薩,時時刻刻都得到諸佛的稱揚讚歎,也自然得到諸佛菩薩的威神加持,這就是行菩薩道不退轉的普賢行。而且『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也就是說菩薩摩訶薩,以慈悲心教化眾生,並上求佛道。自然「善入佛慧」,能得到佛的智慧,「通達大智」也就是通達了佛的根本智,後得智,以及一切種智,故能『自度度人』,到於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說這八萬菩薩摩訶薩,度人無數的功德名稱普聞於無量世界,是一切眾生常聞、常念、常悉知的。在所有的無量無邊的世界中,這些大菩薩能度化無數百千萬那麼多的眾生,一如觀音菩薩一樣。

 

四、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這八萬菩薩摩訶薩,如果一一列出,這部法華經就太長了,所以只把其中為首的幾位大菩薩,提出來作為代表。首先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梵語,譯曰「妙德」、「妙吉祥」。這位菩薩智慧最為博大精深,在過去世中早已成佛,名曰「龍種上尊王佛」,成佛之後,乘願再來,隱大示小,行菩薩道以教化眾生,助佛宣化。我們也知道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乃是四大菩薩。文殊菩薩目前的道場是在中國五台山,在此道場,所顯現的靈感真是不可思議。近代高僧一一上虛下雲老和尚,曾發願朝拜五台山。他從南海普陀山三步一拜,朝拜到山西的五台山,當時正遇上隆冬大雪,乃在黃河邊上,路旁一小攤的空茅棚內避雪。一連幾天,大雪漫漫,虛老飽受飢寒,幾乎快死了。這時來一位討飯的叫化子,以圍棚草,烤火煮黃米粥,供老和尚吃。食後得煖氣,覺得略有精神。虛老問丐者的貴姓名及來處。丐曰:「姓文名吉,來自五台,人皆識我。」過後,這乞丐幫著虛老揹衣擔行李,虛老三步一拜時,就方便多了。到了五台山,乞丐就向虛老說道:「此處離五台山已不遠,我先回去,你慢慢來,你的行李,不久會有人代你送上山的。」於是就離去了。果然在途中,虛老就遇到一位駕馬車的湖南官人,幫他把行李載到五台山去,而虛老仍舊三步一拜。等到拜到五台山,問遍所有的五台山和尚,認不認識一位乞丐叫文吉?但無有知者。後來與一老僧,說及此事,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

 

 

「觀世音菩薩」,又叫「觀自在」。「觀世音」——是觀察世間的音聲。我們都認識這位與娑婆世界緣最深的菩薩,因為他老人家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最為慈悲,就像個慈愛的母親,會給予有苦難的眾生,所祈求的一切。故在中國有幅名聯,是:「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大弟子,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在阿彌陀佛左側,即為觀世音菩薩;右側則為大勢至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三聖。當阿彌陀佛不作教主時,觀世音菩薩將接任其位,成為教主;然後當觀世音菩薩不作教主時,大勢至菩薩再接替教主位。觀世音菩薩,能化現無量數身形來救度眾生的苦難,所以『德號』名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在本法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還會專章說明這位菩薩的不可思議神力,我們將在這一品繼續研究。

 

「得大勢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德號』。每當這位菩薩一舉步,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皆發生六種震動,這就是他名為「得大勢」菩薩的原因。什麼是六種震動?動、湧、起(以上形變)、震、吼、擊(以上聲變)。這些震動,所起的大威猛力量,是我們現代最強烈的核彈也不能相比的。不過,這六種震動,不會破壞摧毀一切物,這六種震動,毫不損傷任何生物器品,而是放出無邊的智慧光芒。所以得大勢菩薩,又叫作無邊光熾身菩薩,只要見到這菩薩一毛孔的光明,就可像見到十方諸佛如來的清淨微妙光明一樣。

 

 

「常精進菩薩」的「常」,意謂從不退棄。「精進」有兩種,『身』精進、與『心』精進。這位菩薩於修行道上,從不停止『身心』的精進,勤修六度萬行,來教化眾生,非常勇猛精進。在教化眾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著難題,這時常精進菩薩從不睡眠,時刻努力工,永不退縮、放棄。經過無量劫這麼久的時間,而試著去教化一個眾生,並且幫助其發大菩提心。他老人家教導這個眾生,無數法門,費盡所有的身心力量,從不厭倦或退失毅力。所以我們想要救度眾生,應該學習這位菩薩的榜樣;如果在這一世,度不了某人,我們應該發心,在下一世一定要繼續的度化,或者更下世、下下世,也如此發心,直到成功為止,這就是「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我們或許要問:「常精進與不休息到底有什麼分別?這兩個名詞不是相似嗎?為什麼我們需要兩位不同的菩薩名字呢?」基本上他們的『德號』是差不多相同,但常精進菩薩,是繼續不斷的入生死流,以救度眾生;不休息菩薩是經過廣大長遠的時間,在生死流中,而從不疲厭。「寶掌菩薩」的寶,就是法寶;掌,是手掌。也就是這位寶掌菩薩的手掌,有種種法寶。他老人家掌上第一法寶是如意珠,這如意珠是遂心如意,無所不至。第二法寶是絹索手。第三法寶是寶缽手。第四法寶是寶劍手。第五法寶是跋折手。第六法寶是金剛杵手。第七法寶是施無畏手。可見這位寶掌菩薩在因地時,一如修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一樣,但如今已經證寶掌。掌裡具足一切法寶,故叫寶掌菩薩。「藥王菩薩」:聽楞嚴經時,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時,其中就有藥王、藥上這兩位菩薩。在往昔有位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一千個兒子一起發願出家修行,這就是我們賢劫的千佛。釋迦牟尼佛乃賢劫中之第四位佛,彌勒佛是第五尊佛。此外轉輪聖王有個妾妃,又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發願要護持這一千個哥哥的法,每一位佛出世時,他都要護法。小兒子見他哥哥發願作護法,他就發願;在一千個哥哥成佛時,無論那一個成佛,他都要首先來供養佛;在佛住世時,他都要永遠來供養。不是只供養一位哥哥,而是一千個哥哥成佛時,他都去供養。在佛入涅槃之後,到了末法時代,他又發願救度眾生,用種種的藥品,來醫治眾生的病。無論火災、刀兵、水災、瘟疫災,藥王菩薩都會發願來救度這一切有病苦災禍的眾生。所以這是藥王菩薩宿世的因緣。

 

 

「勇施菩薩」的勇,指的是勇猛;施,布施。在六度萬行中,布施是第一。萬行之中,以六度為主體,六度又以布施為主體。所以我們行布施,就是包括六度萬行。布施要有勇猛心,指的是修六度萬行,要經常具有勇猛的心,這樣的功德自然不可思議的。當然勇施菩薩,在六度萬行中最勇猛於布施,勇於財施、法施以及無畏施,所以叫勇施菩薩。「寶月菩薩」的寶月這德號,說明「月光菩薩」以清淨月光為其名,月光能除晚間的一切黑暗,給予清涼。接著「滿月菩薩」指的是這尊菩薩的功德如十五滿月一樣。菩薩必須精持戒律,所謂:「嚴持毘尼,宏範三界,能於國土成就威儀。」毘尼即戒律。也就是這「滿月菩薩」嚴持戒律達到一如寶月那麼光明、圓滿,能作為三界的大模範、大榜樣。「大力菩薩」這菩薩的力量,特別具足大力,所謂具足『大力』,可以跳脫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才稱『大力』。與底下的「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這二尊菩薩,都一樣的德號,用力量的形容詞,稱「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而從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功能來說,舊稱為「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的「跋陀婆羅」有三種翻譯法:1、賢守。2、賢首。3、賢護。所謂賢守:因為這位菩薩,能看守住佛的家業,故叫賢守。稱為賢首:指的是這位菩薩是眾賢之首,在菩薩中是上座的。至於賢護:指的是這尊菩薩是聖賢中,能護持眾生的一位菩薩。

 

 

「彌勒菩薩」的「彌勒」這德號,譯為中文是慈氏;另外他老人家又稱「阿逸多菩薩」,中文的意思是無能勝,沒有任何的天魔外道,能勝得了他;他老人家住在兜率天的內院。修的事慈心三昧,也就是修忍辱三昧,聽到見到一切眾生有苦,很慈悲心的予以救苦與樂。他是我們這娑婆世界的補位佛,那時候,也就是龍華三會,大家要認識這老人家可以參看彌勒三經。「寶積菩薩」的「寶積」這德號,就知道他老人家積蓄了很多寶貴的『法寶』,所有的法寶,從吃開始。所以我們修無量無邊的功德一一從藥食開始。「導師菩薩」的導師這德號,導,是引導;師,是師長、善知識。作眾生的引導師,接引眾生歸向正路,也就是回到自性的佛道。

 

 

以上所介紹的是大家比較熟知的菩薩,而參加法會的這一類菩薩,其人數有多少呢?「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也就是這些菩薩摩訶薩總計有八萬人那麼多。

 

 

五、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所謂「爾時」,指的就是在那個時候,也就是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要說這一部法華經之時。前面說過,在那時有八萬菩薩摩訶薩。接著有『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所謂「釋提桓因」,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能作」。能作什麼呢?能作天主。釋提桓因就是我們一般人所崇拜的天公、天老爺。這釋提桓因也就是中國一般人所恭敬禮拜的玉皇大帝。是欲界天的第二層天,欲界天的第一層天叫四天王天,是在須瀰山的四方半山腰;第二層天叫忉利天,是在須瀰山的山頂,所以這兩層天我們稱為地居天。忉利天具有三十三天,釋提桓因是這三十三天的中間之天主。釋提桓因往昔於迦葉佛時,是一位很善良的女子,有次見到一座破廟裡邊的佛像,金漆剝落,於是就發心聯合三十二位女人,共同重修廟宇,裝飾佛的金身。於是完成了這種殊勝功德,三十三人命終後,以此勝妙功德皆感得現在三十三天的天主。忉利天最中間的這一天,就成了忉利天主,其餘三十二女人,就於東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各為天主。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人,同時來到這次法華勝會,聽佛講經。

 

 

『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也就是還有明月天子等與其眷屬。所謂「明月天子」這德號,是形容此天子的『德行與清淨』,一如明月般的皎潔分輝,讓人一見,立刻有心悅清涼的感覺。又有「普香天子」這德號,指的是此天子身上常常放香,也就是戒律守得很嚴謹,普薰法界。又有「寶光天子」這德號,指的是此天子喜歡法寶,也就是喜歡深入經藏,身口意業處處流露出『智慧』之光。可見這兩位天子,持戒清淨,又能深入經藏,處處在引導我們眾生,要持戒清淨,深入法寶,是很重要的護法。

 

 

又有『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這句,剛剛說了,四大天王天是在半山腰,其中: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多聞天王,北方廣目天王。他們保護著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的眾生,故稱為護世四王。四大天王與其同類之眷屬有一萬多天人,也一齊參與這法華會上。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所謂「自在天子」的德號是形容此天子非常自在,住在化樂天上。化樂天的享樂,是由其他天上變化而產生的;也就是在其他諸天上的快樂、妙趣,自在天子都可以把這些快樂,變化到自己的天來享受,所以叫化樂天。又有「大自在天子」這天子,是住在我們欲界的最高層天。在那層天想要有什麼享受,立刻由其他的諸天,再加碼的給變現出來,所以這世有一點點的善報,千萬不要跑到他化自在天去享福,否則福報享盡很快又要墮落了。還好這「大自在天子」懂得護法修行,知道佛講法華經這種因緣殊勝,立刻與其同類眷屬三萬天子俱,同赴法華會。

 

六、結語:

 

我們講到『妙法蓮華經』的「序品」,從剛開始介紹了參與的大眾的『阿羅漢』不管是有學,也就是證得聖流的初果羅漢,叫斯陀含,二果羅漢叫須陀含,是一還果,與三果羅漢叫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了。這前三果是有學羅漢,底下四果阿羅漢,為無學之義,斷盡色界,無色界,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這次,我們也談到了參與法會的『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他們都是入地的菩薩,尤其是入了第八地的不退轉菩薩,轉不退轉法輪…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乘願再來的。還有我們的『天公』一一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代表我們這普羅大眾。另外也介紹了自在天子與大自在天子,都來護持佛法,率領他們的眷屬,一齊參與法會。下一次我們還會介紹娑婆「世界主」的大梵天王,也與他的眷屬萬二千天子俱,來護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