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十五講 楊永慶
一、 前言:
上堂課我們研究到:「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也就是這段:「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所謂「不受」,是『無貪、無著』,『受而無受』,也就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的灑脫自然,不受順受逆受的制約。佛陀要我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了知「空性」之後,不落入斷滅空;仍應不斷的超越,達到「空中妙有」。簡單的說,妙有不有,以離「常」見。同時,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也就是真空不空,以離「斷」見。如此斷、常,二見俱離,這才是了知無我,持之以恆,自有成就,所以得成於忍。了知無我之後,就能迴小向大,普渡眾生,所作福德,皆不貪著,這才是不受、不執著、不貪的真實意,也才名之為佛。
這個月我們繼續討論:「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全文是:「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就慢慢分析:
二、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的「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我們對佛的尊稱,乃是修行五戒十善的人天道,自利利他;又能修行解脫道,自淨其意,並且不斷的教學,自覺覺他圓滿。所以鳥窠禪師跟白居易說,修行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當下,立即離相、離念,離開人我四相的執著,如此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自然成就無上的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空性。如此的提昇自己的心境,人天不住,聲聞緣覺不住,安住在菩薩法界與佛法界,超越了無始劫以來時間與空間所累積的『習性』,我們稱如來。
如來真性,如如不動,無法言說,充滿法界,隨感而發,來固非來,去亦非去,所以我們常說是「不可思議」之境界,我們用思維心,以語言、文字想要詮釋這『真如』,一說就錯。它是離分別,因此惟無去來,故名如來。所以在這一分,佛陀告訴須菩提尊者說,如果有人說,如來也是有來、有去、有坐、有臥等相,那這個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說如來的深意了。「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為什麼呢?所謂如來者,實在是無所從來處,也無所去處,所以才稱為如來。」佛在楞嚴經中告訴阿難:「識精元明」,不以攀緣心來思維,常住在這「識精元明」的清淨體上,這才是懂得「真如」。因為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寂然不動,哪裏還有來、去,這種世俗的假名呢?
我們學佛,聽聞佛陀講經說法,所聽到的是如來的『應化』世間之身。以前我們已經說過,應化身,是諸佛為隨順眾生之機緣,感應化現。不過,法身則盡虛空,遍法界,恆常寂靜,所以我們又習慣的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從來沒有來、去、坐、臥;善、惡、美、醜的諸多相狀。可見本分是要我們在體、相、用中,即威儀、即寂靜,即體、即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往而不在。應化示現的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萬德具足、莊嚴圓滿之威儀相,這也是隨順世俗而說的;而寂靜,也就是無去、無來,非動、非靜,超越時空的「識精元明」,那是與虛空法界,渾然一體的,才是寂然之體,或者我們說它是「空性」。既是「空性」,未被「色受想行識」所障礙的,也就是「大自在」的「空性」,展現出來的,我們稱為「佛性」;當然一起作用,就如同憨山大師說的,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而智與識是一。所以第一念是『良知良能』,到第二念就是『轉相』,也就是為了滿足個人「色受想行識」之需要的,那就是人性的意識中;如果,任令「色身」之需要而起的,那就是如同一般生物一般的,好聽一點的,則稱為「生物性」,不好聽的,則直說是「獸性」了。所以能產生心意識的,那源頭,就是『識精』,本質是『元明』,有時叫清淨,有時叫「涅槃」。
談到「如來」,這是世尊的德號。世尊的德號,我記得在講大寶積經的時候,已經說過。一般說來,廣說有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適中的說有三號:如來,應供,正遍知。簡要的說,就稱為如來。所以如來、應供、正遍知,是佛的通號。佛的通號,詳有十號,簡稱世尊。這是大家要明白的,不然有人問我,明明有十一種稱號,為什麼說是十號?
如來,梵語多陀阿伽度,剛剛已經說過,諸法如如,就是如來的意思。
應供,梵語阿羅訶,即阿羅漢,常譯為應供,其實含有應殺賊、應無生、應供的三義,我們以前也解釋過。二乘聖人應受人天的供養;佛應受世出世間一切凡聖的供養。「應供」,在印度的習慣,和我們現在是不一樣的。在台灣我們常看到,請了出家人應供,吃飯之後,就坐在那裏談天說地,說些客套話,而是要請法師說法的。印度出家人的應供,都是請到在家信眾的家裏。飲食完畢,一切安置妥當了,信眾就搬張小凳,坐在下面。不必開口,出家人就會自動的為他們說法。若佛去應供,當然由佛說法;佛沒有去,由其中的上座也就是領導者來說。假若,實在不會說法,至少也要誦一段佛所說的經。
正遍知,梵語三藐三佛陀,或三菩提,即正確而普遍的覺者。凡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普遍而正確的覺悟,我們就稱為正遍知。學佛的慈悲與智慧,一切功德,到達圓滿的境地,就稱為佛。所以單說佛,不是指哪一位佛,而是通指三世十方的一切佛。修學佛法,雖有種種方便法門,而能否轉凡入聖,其關鍵在於有無真實智慧,因此智慧,可說就是聖者們的特德。通常說六凡四聖的十法界,這凡與聖的分野,即是在覺與不覺,不覺就是迷。覺,所以成聖;不覺,所以在凡。譬如佛陀一名,義譯就是覺者,即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覺了萬有諸法的事相與道理。佛因具有這種能覺、能照的圓滿智慧,所以名為覺者。同時又被稱為世間解、正遍知。佛所證得的究竟果德,也稱作無上正等覺。佛,無論從名號或果德去看,都以覺慧為其中心。不但佛是這樣,即菩薩二乘,也不離覺慧。菩薩,具稱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可解說為覺悟的有情。如小乘中的辟支佛,譯為獨覺或緣覺。聲聞一名,也是聞佛聲教而覺悟的意義。佛、菩薩、獨覺、聲聞四聖,皆依智慧成聖,所以都不離覺義,不離「正遍知」祇是大覺、小覺之差別而已。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約略歸納: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度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清淨。同時,也住於清淨法中,隨一切眾生所願、所見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這就是三種德號,名為如來、應、正遍知。
讓我們稍微複習一下,十德號中:1、「如來」,已如上釋。2、「應」,即梵語阿羅訶的義譯。因佛功德最為圓滿,應受人天供養,為人天作大福田;又應已斷盡煩惱;應不再受生死,剛剛也已經說明。3、「正等覺」,即梵語的三藐三菩提。覺即覺悟,能通達一切法相,遠離一切顛倒。但說正覺,可通於小乘;大乘稱正等覺,等是普遍義,即普遍的覺了一切法真性。4、「明行圓滿」,舊譯明行足;圓滿,就是足的意思。明是智慧,行指的是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佛的福德智慧,自利利他功行,一切圓滿具足,無欠無缺,故名明行圓滿。5、「善逝」,逝,即去的意思,也就是入涅槃。小乘聖者,丟下無邊苦惱眾生,自己一人入涅槃,是逝而不善;大覺佛陀不離生死而證菩提,不捨眾生而般涅槃,故名善逝。6、「世間解」,解是解了:對世間事理,眾生苦本、苦因,以及滅苦的方法,離苦的究竟處,都明達、解了。7、「無上士」,士是讀書人,也就是農業社會的士大夫。佛於天上人間而獨稱尊,為人天的導師,故稱無上士。8、「調御丈夫」,調御如馬師,能把暴戾的馬,訓練成馴服的馬。佛教化眾生,無論眾生的根性,如何惡劣、乖戾,如何剛強難伏,也能善巧調御,使他慢慢轉向佛法,修學佛法而得成就。佛陀教化的方法不一,因人而異:有時慈顏愛語,讚嘆鼓勵,如說你行布施、持戒,功德無量,稀有難得;有時則當頭棒喝,訶斥一頓,如說你業障深重,愚癡無智,再不精進修行,必墮三途惡道。這等於調馬,在軟硬兼施的訓導下,就可慢慢馴服。9、「天人師」,佛出世間,不但教化人類,也同樣教化天人。有無量諸天,參與法會聽法,故佛為天人的教師。10、「佛」即是覺者,能究竟覺悟生命的秘奧,和覺察世出世間的種種法相。「薄伽梵」,即世尊。
「明行足」,即是到達了知與行的究竟圓滿,這點相當重要。佛的教育,以實踐為本,而實踐又必然是以知為先要的。我們佛弟子應站穩這一立場,去求得世出世間的智慧。佛陀,從知一方面說,可以叫正偏知,也就是正等覺;從行一方面說,可以叫大慈悲;或者綜合的叫明行足、兩足尊,這是大家要時刻牢記在心,學佛,確實的做到「明行足」。所以,我們學佛,不能單單以外在的「名聞利養」,不可以停留在行住坐臥處,一定要不斷的超越,才能和如來的法身相應。雖現如來威儀之相,而實是寂靜之體;雖是寂靜之體,而隨順眾生示現威儀之相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三、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前面一分,佛陀告訴我們菩薩『不貪、不受』福德相,這才是「無住」的空理;而這『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則是指出我們修行『證果』的真實狀態。佛陀的來、去、坐、臥是隨順世間而說;法身之體,體性盡虛空,遍法界,哪裏有來去之相呢?來去,即有彼此的對待、分別,如來法身,是離了我、人、眾生、壽者等分別、執著的。所以前面在第十七分說過:「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也就是『如來』,那是「真如理體」,而此理體一如虛空,如如不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同時,佛陀所證的法身,無去來之相,在二十六分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可見,佛陀的來去坐臥,是隨順世間法而說,此來、去之相,不是真如理體。也因此,在第二十三分中,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種平等法性,佛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四相,在這裡,佛就以無來、去,坐、臥之相來表示,讓大家更清楚明白。
我們在經典中常看到,佛陀或入舍衛國,或歸祇樹園,有時跏趺而坐,有時吉祥而臥,所以,我們也造各種跏趺而坐、吉祥而臥的佛陀聖像,一頂禮,以為就是見到佛陀,跟佛陀訴訴苦,也求佛菩薩保佑。其實,佛菩薩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所以他的感應,也同樣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可是,學佛的同修,總是『執相而求』;但能『執相而求』,當下也給了我們很多「慰藉」,它也是宗教的一種功能,所以還是不要排斥。我們在佛菩薩的聖像前頂禮,佛菩薩當然曉得,所以有很大的功德;在任何地方,只要身心清淨,佛菩薩也一樣與您相應,這時您的智慧也跟著提升,漸漸的瞭解這相應是來自於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所以我們學佛,如果停留在「相」上,這樣的境界,佛陀在這裡告訴我們,此是不解悟我所說無上的法義,這對進一步的『入』佛知見是有障礙的。
來去之相,坐臥之實,這種眼目所見,耳根所聞的樣子,不過是佛菩薩隨順眾生做做樣子,讓我們認同,加以學習,這是「應身」而已。證得法身,上面已經說過,不可以色、音聲求得,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哪裏有來、去,坐、臥之相?因此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就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我們常說,學佛憶佛,如何觀想念佛,來和佛菩薩的法身相應。在《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中,佛陀就告訴諸比丘,如何以十一種想、念法,修行念佛,證得無餘涅槃。「當以十一想,思念如來;已思念,當發慈心於如來所。云何為十一?戒意清淨,威儀具足,諸根不錯,信意不亂,常有勇健意,若更苦樂不以為憂,意不忘失,止觀現在前,三昧意無休息,智慧意無量,觀佛無厭足……。」所以我們修行從意識心的戒意清淨,威儀具足,諸根不錯,信意不亂,常有勇健意,若更苦樂不以為憂,意不忘失,止觀現在前,這是意識上的『清安』;如此行深,三昧意無休息,智慧意無量,觀佛無厭足,這時才能『超越』意識上的『清安』,『法喜』才產生。如此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慢慢消除,入了法身,在任何地方,只要身心清淨,佛菩薩與您當下相應。
星雲大師的金剛經講話中,提到《中阿含經》的一則公案:
在舍衛城的祇陀林精舍,有一天,一個外道的思想家,婆蹉來拜訪佛陀。他提出關於解脫的問題。
「佛陀!依照您的教示,解脫的人,究竟去哪裏投生?」
「婆蹉!在我的教義裏,並沒有去某處投生的想法。」
「那麼,是不是說不去任何地方?」
「有所謂去,或所謂不去的妄想,都不是解脫的境界。」
婆蹉始終執著有來去的想法,無法解悟佛陀所說之義。
此時,佛陀以問答的方式,來啟發婆蹉。
「婆蹉,如果現在眼前有一把火在燃燒著,你會怎麼說?」
「佛陀!我只能說火在燃燒啊!」
「那把火為什麼燃燒?」
「因為有薪柴才會燃燒啊!」
「如果那把火熄了,你會怎麼說呢?」
「我只能說火已熄滅了。」
「婆蹉!如果再問你那把火熄了以後去哪裏,你會怎麼說?」
「有柴則有火燒,無柴,當然無火可燒了。熄了的火,並不會到什麼地方去的吧!」
的確的,佛陀應化世間,就如同燃起光明之火,來照亮我們這群愚癡的眾生。光明之火,遇到「我們這群愚癡的眾生」的這個緣,這緣就如同薪柴,因緣成熟,有了因緣則生;同樣的,緣滅散盡。如此的,火性是「遇」緣,才有世俗的生滅來去。這火性,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就是楞嚴經上說的『能』;現代科學所稱的『能量』。怎麼有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因此《華嚴經》上說:「上覺無來處,去亦無所從。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
的確的,清淨,是無法以言語來形容的。佛菩薩的妙色身,如果您能體會,宇宙的「能量」,也就是佛經說的神力,才顯現出來。
可見,佛陀的來去之相,那是我們色身的遷滅虛妄,但從『真如』體上,那是無有世俗的境界可說。第五分的經文上,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真正和佛菩薩相應的行者,拈花微笑,無不『悟入』佛的知見,這也才是自淨其意。否則以七寶供養,起塔造廟,也不過是事相的福德。因此經典上佛總會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才是功德。受,指的是佛所開示的知見,了知了,真正的清楚明白其中的道理;持,是念茲在茲,佛所開示的知見,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這經驗不斷的累積,就是『持』;讀誦,是溫故知新,精進不已。再『為人演說』,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就不再贅述。法華經上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今天我們有了些許體會,就必須秉持佛陀的真實法語,聽受、行持,以覺悟的心供養,才稱為供養三世諸佛,也才能證入無漏無相的法身如來。
四、清淨法身超越時空:
剛剛說過,佛陀的來去之相,不過是做做樣子,讓我們方便認同,有個「榜樣」加以學習而已。證得法身,就知道色身的遷滅虛妄,於真如體上,那是剎那應化,就如第五分的經文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真正和佛陀相應的人,就應秉『持』佛陀的教化,聽受、行持,並且為人演說,這才是覺悟的行者之供養。本經在第一分,從佛陀前去舍衛城乞食,歸來祇園精舍,乃至敷座而坐,這中間的去、來,坐、臥都是隨順眾生的生活做做樣子,為我們隨機示現而已。而真正的法身,那『能』是遇緣方有生滅,而其體性當然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所以在二十五分,佛告誡我們,色見、聲求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當然,證入平等法性,一定是離了四相,哪裏還有我人眾生等相?今天,有些道場啟建「金剛法會」,也就是祖師大德,深悟此『空慧』道理,因此藉助金剛「空慧」,來消除我們累世累劫以來,我相、我見等等諸多的分別、妄想,回過頭來,本來的自性並沒有動啊!
五、結語:
我們學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要有普遍而正確的覺悟;並且遵照佛陀的開示,依教奉行,老實修行,這就是知跟行的『超越』。也就是要了知佛陀的教育,是以實踐為本,而不是光講道理;同樣的,實踐又必然是以『知』為基礎,這知是『八正道』所開展的。我們佛弟子,應站穩這一『清淨』本然的立場,在意識上的知、行上,不斷的自我超越,意識心的源頭是『智』,所以憨山大師說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智識是一,一『捨識用根』,這就是世出世間的『智慧』。佛陀,從知這一方面來說,可以叫正偏知,也就是正等覺;從行這一方面說,叫大慈悲。「明、行」足,才是兩足尊,自然「超越」時空的生死輪迴,也就是華嚴所說的,入「一真法界」。這時,您才會體會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