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金剛經第三十四講

發布日期 : 2018-09-16 07:01:21

    金剛經第三十四講           楊永慶

 

一、   前言:

 

    上一講我們已經談到:「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原文是:「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的確的,我們學佛,經常強調「放下」,這「放下」是放下「分別、妄想與執著」,不是放下「角色」、放下「修行」。因此修行要「老實」修行,不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放下』,就是甚麼都不要。因而上一講佛陀一再地告誡我們,修行要「老實」修行,不能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誤以為諸法斷滅,還再三的說「莫作是念。」雖然修行不能離開「人天道」的「修一切善」,但是,絕對不是停留在「世間」的名聞利養上,所以我們常說的「世、出世間」,就是要跨越三善道,出離六道輪迴,進入一真法界,這才是佛道的完成,也就是「解脫道」的實現。也因此,佛陀一直叮嚀我們,要離相、離念,卻不能落入「斷滅」,這前後是一氣貫通的。

 

修行,先要修「人天道」,也就是修五戒十善,而且離相離念,沒有四相的罣礙,才能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成就無上的菩提,把「業」報身,轉化成「意」生身。可見,由法身所起的化身,一定是「五戒十善」感得的相好莊嚴。有了相好宛然,佛陀告訴我們,「轉輪聖王」也是修行「五戒十善」,感得三十二相的莊嚴相好,但是這樣的境界,佛道由於「自淨其意」還有「無明」,仍然沒有圓滿;所以仍不可以取相執實,否則就無法再行超越。也因此,如來在上一回的經文中,特別提醒我們:假使這樣想:如來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無上遍正覺的。那可又錯誤了。我們都知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修行的果報,而發菩提心,廣大修行才是因,「因、果」必然是相稱的。成佛,一定是功果圓滿,所以法身具足三十二相,連化身也是三十二相的,「無明」淨除了,一切都圓滿,這才是「一真法界」。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也就是告訴我們,如果生起不需要有什麼善法的修行,而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會落入諸法斷滅。無上正等正覺,於法不落入「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就「解脫道」來說,我們要離相;在修行的基礎來看,修一切善,也一定是具足三十二相,所以說,上一堂課我們說--離相因果儼然。我們不能以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真正的修行者,他們已經大徹大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不會說斷滅相的。

 

現在我們繼續談:「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全文是:「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二、無智亦無得

 

我們在《心經》的講解中說過,一位修行者要修「五戒十善」,行『六度波羅蜜』,而且離相離念,沒有四相的罣礙,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度一切苦厄。所以修行的初步,先要我空,接著還要修「無」無明,到無老死的十二因緣,「無」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把法也空掉,這就是「無智亦無得」。也因為無智亦無得,才證得無上的菩提。所以上次的講義,告訴大家,如果生起不需要有什麼善法的修行,而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是自欺欺人、痴人說夢。無上正等正覺,是建構在上面所說的修「五戒十善」,行「六度萬行」上。雖然要我空、法空,但是於法,是不落入「斷滅相」,不著「我、法相」,也不著「斷滅相」,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談到菩薩,我們以前已經說過,有名字菩薩與各個不同階位的菩薩。佛陀在這一講次中告訴我們,如何「不受不貪」,來達成「無智亦無得」的境界。所以用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如同以前所說的七寶來布施,所得功德,與證得「無智亦無得」的菩薩果位,互相比較,讓我們知道修行,要不落入有相有漏的福報,所以在這裡,再次的以比喻方法,來幫助我們「較量」。

 

我們都明白,一切法無我、無常,皆是「因緣」所生,佛陀進一步告訴我們『得成於忍』;只要修「五戒十善」,行「六度萬行」這些「因緣」具足,不為外境所動,尤其,佛道的成就,關鍵就在於「忍辱度」。所以以前,我一直強調『六度』的核心,就在於「忍辱」。忍辱,達到「無生法忍」,就是我們常說的「定」,「定」而生「慧」,即與空性相應,這即是佛。這種境界,是「內無貪念,外無所得」,如如不動,也就是親證無生法忍。能如此,這樣修行,所得的功德比「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的布施相比較,「得成於忍」的菩薩,功德是更多的。因為,菩薩是離四相,不受福德相的障礙。不過,各位也別忘了,菩薩也要作福德的,只是他不被「福德相」所障礙,不貪求福德,而生起執著。例如十多年前達賴喇麻來台弘法,在與總統陳水扁先生會面的時候,懇求陳總統,協助藏胞來台求學、來台就業,這就是「作福德」。不過,表達之後,我們的政府如何因應,這已經不是他老人家「執著」的事,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事,是發菩提心,而不是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可見,菩薩修一切善法,行六度萬行,不著相布施,心中並沒有所謂「福德」的念頭,所以才不會被「福德」所限制,這才是無智亦無得。

 

真正的菩薩,是離人我四相。我們按照世俗的觀念,將菩薩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本分所敘述的菩薩功德較量,即是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深淺不同。我們凡夫菩薩,雖然在理論上,知道外塵之相不實,但修行的功夫沒到家,未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心中還存有許多妄念,這就是「知道」卻「做不到」。因而經常是著相布施,未能通達無我、無法之法。例如達賴喇嘛訪台,去聽他講心經的信眾,不到七百人,而參加灌頂法會的信徒,卻是好幾萬人,把會場擠得水洩不通。聽《心經》,可以開智慧,知道修「五戒十善」,行六度波羅蜜多,能照見五蘊皆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度一切苦厄;並且超越十二因緣、苦集滅道,證得無上的菩提;可是大家不喜歡這種無漏智慧,只想要透過上師的加持,獲得「福德」,這就是今天學佛者的顛倒夢想,不去真修實煉,腳踏實地的將佛法實踐,不追求經典上「佛」的加持,只祈求有人灌頂就好,不信佛,只求「師父」,標準的「四相」凡夫,因為他的學佛,被「福德相」所限制。

 

相對的,聖賢菩薩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薩」的無漏功德,勝過「因地菩薩」有漏的福德。菩薩悟得無我之後,不追求福德,不戀著涅槃,所以說「不貪」。不受福德,是菩薩心不貪著在福德上,他的福德是為眾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我」,當然也無較量福德的妄想分別。我們在第十八分中已經說過,菩薩,要通達無我、法;在第二十五分,又說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這種通達無我、法,三輪體空,只有為眾生的成就與凡夫為自我所行的布施,兩種功德作比較,就能了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來看經文:

 

三、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我們看這段:「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我們知道菩薩稱為「菩薩摩訶薩」,摩訶名「大」,見一切人、事、物,不論善惡,不取不捨,亦不染著,也不生愛、憎等邪念,平等心量,一如太陽面對地球上的一切「人、事、物」,不取不捨,亦不染著,也不生愛、憎。所以,佛的心,是平等心。而菩薩的心,是無智亦無得,也就是修「五戒十善」,行「六度萬行」。而這無上正等正覺,剛剛已經說過,是建構在上面所說的「六度萬行」的核心之基礎上,也就是得成於『忍』。因此,修行的菩薩,能貫徹在「五戒十善」上,行「六度萬行」,並堅持到底,那他的「功德」,是勝於「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的菩薩的。在這裡稍微囉唆一下,在小乘的佛教,稱「戒、定、慧」三學,也就是由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含布施與持戒,才入「定」,透過「忍辱」、精進,才入禪定,而後開「慧」,也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做人的基礎,享受天人福報而已。必須經由忍辱,精進,禪定,而後開智慧。所以忍辱度,是(自淨其意)的動力,也是成佛的基礎,這就是(是諸佛教),諸佛都這麼教導的。

 

經過如此的修行,能無我、無法,以平等心,證無生忍,所以《六祖壇經.般若品》中說:「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這一品,同時又說:「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所以我常常提醒,學佛的同修,如果有一個要成佛的念頭,企盼進入涅槃的境界,那不是知一切法無我,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金剛經》的前二十六分,都在剖解「真空」之理,要發無上正等正覺得菩提心,都必須以「六度」心,做到「平等心」;世出、染、淨,聖、凡,乃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諸法,當體皆空。如此的「空不住空」,「我、無我法」,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才是菩薩。所以說以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持用布施,功德很多,這是因地的、世俗的菩薩,持用七寶布施,為有得心,心量有限的功德,是無法與得果、得忍的菩薩相比擬的。因為得忍的菩薩,已了達一切法無我,無為、無漏的心,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心體無滯,來去自在。

 

例如,在禪宗的牛頭融禪師,禪定功夫相當了得。每次一入定,天人前來供養餐果,天女以鮮花灑在空中,供養這位大菩薩。他開悟以後,就不再入定,享受這種禪悅之喜。反而廣建道場,供養學僧四、五百人。每天,忙著化緣,挑水挑米,讓學生安心的學禪參禪。因為他已了達一切法無我,以平常心供養學僧,實施這圓滿的布施,這才是得忍的菩薩;相對的,學佛有成,躲在深山,享受法喜,那是自了漢相反的,學佛稍有境界,小有名氣,就氣派起來,講究排場,那根本與世俗的凡夫,沒有兩樣。所以說,雖然都是菩薩,所不同的是,是世俗的菩薩,不解如來真實意,一知半解,不能證得一切我空、法空,所以一行布施時,心未離相,秉持著有生、有滅的習氣,著相行施,功德即成有漏之福德。得忍的菩薩,已了達一切法無我,已如前述,如此的無為、無漏的心,一切都是為了眾生。

 

佛陀曾說過,忍有三種,一是生忍,又名「眾生忍」。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面對人、事、物,對於眾生的輕賤、誤解甚至侮辱,都能以平常心來面對,這就是「生」忍。例如第十六分佛陀提到,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能消除墮入惡道的罪業。所以在我們初發菩提心,以「生忍」為修持的功課,逢人輕賤,護於口,忍於心,以感恩他人為其「消業」,入聖人行,必得無上果。接著是法忍,也就是面對各種自然現象,好比說冷、暖、飢、渴,以致於面對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現象,不起心動念,不起好惡分別,這叫做「法忍」。第三是無生法忍,即是此分所言的「得成於忍」的菩薩。不論是任何一切法,從因緣生滅假合,當體即空,本來無生無滅的。如此境緣的冷暖,人事的寵辱,哪裏有個真實我和法的體相呢?開發此「忍可」的智慧,就能安忍一切塵緣境界,不生妄想分別。由忍可之慧明,顯用安忍之定力,菩薩有此定慧等持,這就是「無生法忍」。

 

在本經的第十四分,佛陀以自己前世身做忍辱仙人的例子,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因無我等四相,所以心不瞋恨,這種得法以忍,但求利益眾生,如是布施,這就是菩薩之成就佛道的得成於忍

 

四、菩薩所作不貪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接著,佛陀又主動的告訴我們其中的道理,說:「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我們學佛,要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不也是「福德」嗎?佛陀教導須菩提尊者,也是教導我們,說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為什麼在此又說菩薩不受福德呢?這就是須菩提為我們的疑問立即替我們向佛陀請教: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喔!答案原來在這裡: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所以說不受,乃是不貪著的含意我們一生身口意造作了一些事就期待人家的回報有期待就有傷害這就是貪著,一貪著,所有的言行舉止即成有漏,因既然有漏果,當然成為有漏,縱令具足三十二相,也不過如上次的講義所說的,果是有漏,自然轉成人間的轉輪聖王,而不是佛。

 

不受,不是撥無因功果、不談相好,而是無貪無著,受而無受。從第二十六分,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是妙有不有,離常見也。二十七分,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是真空不空,離斷見也。直至二十八分,斷常二見俱離,菩薩行者,得成於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此不受、不貪之真心,為無漏因,成無漏果,所得三十二相,莊嚴法身,名之為佛。

 

我們還是以十多年前達賴喇嘛訪台來說,達賴喇嘛就是「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最好的證明。他與陳水扁總統有二度會面,是就教育及職業訓練,並針對台灣經濟,以及他們流亡政府與中共的接觸經驗,來與台灣交換意見。達賴向陳總統表示,他認為要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台灣是最好的地方,未來他將指派學生來台學習。談到職業訓練,達賴說,西藏流亡政府曾派人前往瑞士、美國等國家受訓,隨即他幽默地說,有很多菲律賓及泰國勞工在台灣賺了很多的錢,他也希望將來也能有西藏人民來台灣賺錢,因為這也是很好的事情。對於西藏問題,達賴重申其政教分離的一貫立場,他強調,西藏政府一直推動民主運動,未來會將政治權力還給地方政府,但先決條件是,政府官員必須由選舉產生。甚至於達賴也提到了靈童轉世問題,他說,他希望「轉世」到他這一世就停止。聽來,一點兒都沒有為自己打算過。

 

我相信,很多的佛教徒對達賴喇嘛自稱「一位平凡的比丘僧」一定印象深刻。達賴喇嘛的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在報上曾有細膩的觀察和報導。

 

達賴喇嘛曾經說過,「我在夢中未曾夢過我是達賴喇嘛,反倒是經常夢到自己僅是一位平凡的比丘」。蔣揚說,每一位藏人,任何一位相信藏傳系統佛法的人也好,甚至就連多數的外國人,無不相信達賴喇嘛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然而,針對這種約定俗成的論調,達賴喇嘛總是謙虛地表示,「假如我是觀世音菩薩的話,只是造成大悲觀世音的誹謗而已,我根本沒有一絲觀音的功德」。

 

蔣揚有感而發地指出,反觀現今的社會,可以說是迷惑顛倒到了極處。真正的「法王」自稱是一位「平凡的比丘僧」,那些連比丘都不夠資格條件的人,反而膽敢妄自宣稱自己是「佛」、是「菩薩」。

 

究其原因,所謂「法王」就是如法實踐的最高成就者,既然如法而修,更不應該自稱擁有「神通」等本事或能力,何況僭越妄稱為「佛」、「菩薩」。而事實上,出家修行僧眾,縱然真有「神通」,依照佛制比丘戒律,還是不應明言。理由就在於,學佛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求解脫永恆的痛苦,得到安樂涅槃。另一方面,蔣揚也透露不少達賴法王平實自然的軼事和生活面貌。有一回,在美國的公開演講行程之中,針對「什麼是每個人都能為地球盡心的環保責任」問題,達賴舉自身為例表示,洗澡的目的在於洗淨身體,因此,實在用不著泡浴缸享受。達賴進一步說明,在許多苦難的地方,仍然有不少人連飲用水都沒有,怎麼忍心泡澡呢?除此之外,達賴也提到,關燈是舉手之勞,一點兒也不困難,只要平常能多注意這些小細節,就可以輕鬆省下許許多多寶貴的資源。蔣揚還透露,達賴喇嘛曾經提醒「達賴私人辦公室」秘書長,做筆記之際應使用小冊子,避免無謂的浪費。蔣揚還說,達賴法王的「平凡」,還可以從很多小事情當中窺出端倪。例如,達賴出門在外,多數的場合都是自己打傘、自己背著內附牙刷的僧袋,甚至在隆重的宴會場合,趿穿拖鞋。生活之中的百般細節之外,頗令蔣揚深受感動的是,達賴喇嘛總是不斷在每次演講、說法之中,苦口婆心地鼓舞勉勵聞法大眾,應該多多愛護他人、關懷他人。所以我說,達賴喇嘛就是「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最好的證明。

 

五、結語:

 

《金剛經》的經文,我們這樣一路的研究下來,佛陀經常為我們立一法,立刻破一法;破一法,又馬上立一法,在重重無盡的破、立,當中,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都是要我們不斷的「自我超越」。於一切法,不說斷滅相,悟真空不空,還要我們懂得空中妙有,妙有不有,不斷的修行,不斷的「自我超越」。而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學佛不是不重視修善,但是面對「福德」,要「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