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四九講 楊永慶
ㄧ、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道場神』的道場,指的是我們日常生活所在的地方,就是道場。例如我們的家庭,是道場;平常工作的處所,是道場;大家聚會聊天的時間空間等處所,也是道場。所以一定要知道,社會是道場,國家是道場,甚至於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也是道場,整個虛空法界,無時、無處不是道場。而道場的護法,是讓我們的家庭、工作、生活的環境更好,這就是我們的本分,所以愛家、愛親友、愛護這地球,這就是護持道場。我們的生活不能離群而獨居,所以護持這個社會、國家、地球以及整個虛空法界,那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條件,也是我們的本分。
剛剛說到生活要好,就要護持這個國家、社會以及自己的家庭,那就必須護道,這道,就是儒家所說的人倫,道家說的法自然,佛門說的『寂靜涅槃』,有了道,才有德。所以道的表現,是正常的生活方向、正常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達到「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所以有時說道理;德,是日常生活中處處、時時,都符合自然的社會規範之運作,有此德行,就是有了正常的家居以及與人相處和諧的生活享受。大自然也一樣,他本身就是道之體,只要是有修行的人,在修道、弘道的場所,「道場神」自自然然的予以守護,這一類的護法神,都稱為道場神。不僅是佛法有「道場神」,只要是善法,譬如各級學校,或是台灣早期齋教的齋堂、傳統儒家講學的場所,以及任何正信的宗教的場所,例如天主教教堂,清真寺的「禮拜堂」,都有道場神來護持的。這些神靈沒有私心,正大光明,只要這個地方弘揚的『法』,確確實實的「代天宣化」,能教導人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會感得道場神來護持道場。此外,修行人能真正的修行,完全『開、示、悟、入』古聖先賢的教誨,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這些護法神,必定前來護持。有了護法,道理清楚了,心動不如行動。
接著就要介紹「足行神」。
二、經文、疏鈔及合論: 世主妙嚴品 七、稱揚讚德
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 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 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 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 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 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 栴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 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 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耀解脫門。 積集妙華足行神,得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解脫門。 |
丁十七、足行神 戊ㄧ、長行 疏:十七、「足行神」, 十法: 初二可知。 三、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建立」「道場」。 四、「舉足」、下「足」,海印發輝;諸有威儀,無非佛事。 五、以「華」以「光」「雨」「寶」、「雨」「法」。 六、「眾生」「無邊」是「佛」化境,「見佛」聞「法」,故「生」「歡喜」。 七、圓音警物,等「栴檀」之「香風」;暫一熏修,「覺」身心之調順。 餘三可知。 |
三、解釋與消文:
我們常說『成佛之道』,也就是修行成佛的這一條『道路』,這覺悟的這一條道路,我們一定要用我們的『足』,老老實實的走在這「覺路、覺道」上,才能破迷開悟。否則認識任何道路,任何修行的道路,您不去走,那就永遠無法超凡入聖的。很多人都知道家庭要幸福,工作要順利,必須參考人家是如何走的?參考前人是經由哪一條道路而成就,但是自己不走,不老實的以『足』來一步一步的前進,那都是毫無用處,這就是『足行神』的表法。那我們走在修行的路上,該留意些什麼呢?
這十法我們就一一說明:
(一)、「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
這句「復次」,我們說過多次,也是承上啟下。,清涼大師認為意思很清楚,不必再說明。首先『寶印手足行神』,這「寶印手」指的是,有三寶的印記,手印,也就是佛、法、僧這三寶的印信,印,是印證。我們入佛門,首先接受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指的就是把三寶的印信給了我們,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皈依』處,身口意造作都不違背寶印。佛寶,覺而不迷;法寶,正而不邪;僧寶,是淨而不染。所以「寶印手足行神」告訴我們,這一條『成佛之道』,修行成佛的這一條『道路』,首先要走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康莊大道上。要怎麼做呢?不是瞭解就好,必須從利他做起,也就是:「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普雨」,指的是與人相處,要給人滋潤,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簡單的說就是弘法利生。「眾寶」,有世俗的寶,我們常說七寶,指的是珍貴的財物;但我們常說給人一條魚,不如教他去釣魚。尤其我們在修行的道上,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講經四十九年,為我們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每一個法門,只要契機都能成就無上的佛道。
佛在《金剛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就是在「普雨」的過程中,要能讓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那字字、句句都是眾寶。所以「普雨」這句,從一切眾生的法相上來說,就是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從眾生的法性上來看,普遍的供養、平等的供養,修的是法供養。因此我們在布施供養中,要契機契理,使得我們的布施供養,得法的人生大歡喜心,聞法的人的每一個人,都生大歡喜心。這樣才是『度』,這就是『寶印手足行神』,所教導我們的,從成就他人中,自己自然走在成佛的大道上。往下的這九位足行神,多半是在方法上立說,但都不能偏離這第一位的『總說』,也就是自己的修行與教學,都要以三寶為依歸。
(二)、「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
這一句,清涼大師也認為意思淺顯,沒有特別註解。『蓮華光』三個字,表的是清淨以及智慧的意思。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光,是自受用,面對一切人事物等問題都可以處理得圓圓滿滿,所以在他受用來說,有智慧者的言語造作,可以幫助眾生,啟發眾生的智慧。同時,蓮花的根生在池塘底下的污泥裡,花則是開在水面上,泥土代表六道,那是染污。根,雖然是生長在泥土裡,但它的莖是通過水面,把這個水比作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而花開在水的上面,代表我們修行要超越十法界,這叫清淨不染,也才叫一真。不但不染六道,連四聖法界都不染。『光』是表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深廣無際,這是我們的性德。
「蓮華光足行神」修行的法門:「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所謂『示現佛身』,指的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佛的圓滿報身。「報」,是果報,每一個相好,都是由善因修成的。三十二相中我們最常聽到的是:「廣長舌相」,就是佛的舌頭一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這是廣長舌相。這是佛是真語者、實語者…這樣的因,修來的。生生世世,不打妄語的果報。『坐一切光』指的是行住坐臥,言語造作,不感情用事,一切都是以『後得智』來為人處事;『光色蓮華座』,指的是「身口意」的流露,都能出污泥而不染,讓眾生覺得跟我一樣的生活,卻處處展現出高度的智慧,因而獲得大眾的『歡喜』。從這兩尊「足行神」可以清楚的看出,『道德』的培養,剛開始是「外塑」,然後慢慢的『內化』,這就是因為如此,智者大師才要對『妙』字一講就是九十天。
(三)、「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建立」「道場」。』所謂「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建立道場」,這兩句標示了要先有內,而後再有外。內念念,念而無念,這樣安於理事,理是法性,性是空寂。也就是心先安於定慧,這是理;外面方能「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如來眾會道場」指的是『戒律』,我們能夠嚴持戒律,在在處處,都是建立如來的道場。所以我們看到這三尊足行神,這為人處事,以「寶印手」這印記,也就是起心動念處處都是以『佛、法、僧』三寶所認可的印信為依歸;在日常生活中以『蓮華光』展露在我們的身口意造作上,時時刻刻是清淨的、智慧的。把一切人、事、物等問題都處理得圓圓滿滿。接著是『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建立」「道場」。』也就是有戒、有定、有慧,這才是『足行神』。
所謂『最勝華髻』的「勝」,指的是殊勝,「華髻」,是頭頂上戴的花冠,表菩薩的因行。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剛剛說了「建立道場」,指的是我們的身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戒定慧』相應,如此我們的身在哪裡,那裡就是道場,因為我們的身心都在道上。所以用戒定慧三學來說,戒律是道場,定慧是存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以及言語都隨順法性,這就是「一一心念中」,這就是『最勝華髻足行神』。
(四)、「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舉足」、下「足」,海印發輝;諸有威儀,無非佛事。』前面「最勝華髻足行神」是表示起心動念,都是與『戒定慧』相應,這一尊「攝諸善見足行神」則是以『成就』諸佛如來的的道德實踐,也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具體的落實,成就如來的形象。
所謂『攝諸善見』,這『攝諸善見』用我們常用的詞彙,也就是修一切善,它的標準自自然然是以《十善業道經》中,釋迦牟尼佛的開示為核心,這也是我們修學的根本。如何修?『得舉足發步』,也就是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所以『起心動念』就是『舉足發步』。清涼大師說,『「舉足」、下「足」,海印發輝;諸有威儀,無非佛事。』舉步,是抬起腳來;下步,是腳放下,這是形容我們身口意的『行走』。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想學佛,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
如此『悉調伏無邊眾生』的「調」,是調順、調心,「伏」,是伏住煩惱習氣,在這麼微細中身口意造作,『海印發輝』,也就是念念中給一切眾生做出好的榜樣,這就是「攝諸善見足行神」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
(五)、「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以「華」以「光」「雨」「寶」、「雨」「法」。』上一尊提到念念都是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這一尊提到的是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以及普雨眾寶出妙音聲,也就是念念都是以智慧幫助眾生轉迷成悟,並且以最善巧方便的音聲,讓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的解脫之道。 《華嚴經》上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此我們的教育,除了有系統的教學之外,更重視『以身作則』,孔老夫子也說:『言教則訟,身教則從。』這種身教很重要,他是瞭解「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逆向教學。同時好的老師也重視『引起動機』,讓學生透過情境來增加學習的興趣與需要,這都是『唯心所現』,而這種軌則的運作,雖是人為的,卻是「法爾如是」的因果。我常常說『意識心』會轉成『自性』,這就是『妙』。大家想想看,我們一般的世俗人,常常講自自然然,這自自然然其實就是『意識心』,例如我坐得自自然然,這是五蘊身的感受;「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這都是這個樣子,是五蘊身的作用。換句話說,我們要能調整我們的坐姿,今天的言行舉止自我檢點,久了,習慣成自然。這樣的『自然』才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具足『生物性,人性,與神性』,從『生物性』的角度,荀子說人性本惡;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楊雄說是善惡兼;從『神性』的展現,孟子說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無他,唯有導正我們的『生物性,人性』把好的習慣養成,各各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淬煉我們的『神性』,這就是「法爾如是」。
佛陀教導我們『性相一如』,存在的本質,會表現在可以看到、可以感覺得到的具象上。在《楞嚴經》上更說『能所是一』,也就是標示出那『能』是一,但表示出『生物性,人性,與神性』的諸多現象,只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幻化」,是不自然,不是固定、自然的。而我們經常是把自然的『形象』扭曲了,那就是「唯識所變」,唯識,把唯心所現的這個「法爾如是」給嚴重的扭曲了。所以最好的教育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以身作則,這就是「妙寶星幢足行神」所修行的法門,有寶、有光來『以身作則』,並且以佛法的音聲來教導大家,所以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六)、「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眾生」「無邊」是「佛」化境,「見佛」聞「法」,故「生」「歡喜」。』。『樂吐妙音』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礙辯才,也就是歡喜說法,教化眾生。其實當過老師的都知道,現在的學生很難教,一如《地藏經》上說的:「眾生識性未定,剛強難化」,所以很多朋友問我,您書教了那麼多年,不覺得煩嗎?我在教學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各種瓶頸,難免也會有不如歸去的感嘆,但是當年我選擇讀師範時,老師就經常提醒我們,既然選擇了當老師,就要抱定一輩子:「學不厭,教不倦」。所以「樂吐妙音足行神」修學的入手法門,就是要在身教中,要身口意都達到『「眾生」「無邊」是「佛」化境』,讓眾生覺得佛就在身邊;而語言教中,讓學生一聽到,跟著做立刻離苦得樂,久了還能『轉迷成悟』。
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說:「見佛」聞「法」,故「生」「歡喜」,這就是『出生無邊歡喜海』。想想看我們現代的教育,不曉得在辦什麼?連我們這些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看不懂。古文詩詞沒有錯,現代母語的教學也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主管,就應該要如同剛卸任的中央銀行總裁一一彭淮南先生一樣,要能秉持各行各業的專業性,不是處處討好『長官』,一味的為了那些討好選票的政治人物,趨炎於統獨的意識型態,赴熱於官位…,以致於課綱亂七八糟,變來變去,老師都不曉得要如何教學?學生的學習哪有『妙音』可聞?是統?是獨?那自有政治在走,但培育人才那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請領導台灣的政治人物為蒼生設想,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是以『人才』為導向,放過教育這神聖的領域,給台灣的年輕一代,有他們未來的一片天。
(七)、「栴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圓音警物,等「栴檀」之「香風」;暫一熏修,「覺」身心之調順。』所謂『栴檀』,是指香料中最殊勝的「香」,西方社會遇到貴客,接待客人就會以「香」來待客,就如同中國人以茶來待客一樣。寶香,不管是燃香或是以末香來接待最貴重的賓客。所以寶香,指的是栴檀香,也就是佛經中的「牛頭栴檀」。
這「栴檀樹光足行神」指的是我們走在修行的成佛之道,要如同面對最尊貴的賓客來訪一樣,身口意業的言行舉止,處處都散發出最殊勝的「香氣」一樣,所以修行的法門是:『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從這引伸出來,人聞著這個香氣,自然神清氣爽。因此這「香風」代表的是「戒定真香」,真香就如同栴檀樹的味道一樣,我們要修行,起步就要勤修戒、定、慧,如此心放光,身自然放香。前面的足行神是要建構我們修行人的榜樣、修行人的模範;更要以音聲說法,以好的形象來化度大眾。如此言教、身教、意教,念念不忘一切眾生,心心希求眾生早一天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香風」的心;那起步一定要勤修戒、定、慧,如此:『普覺一切道場眾會』,也就是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在工作休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如此的像是『栴檀樹』般的,讓有緣的眾生不管是家親眷屬還是法眷屬,都『普覺一切道場眾會』,這樣的『足行』,真是妙不可言。
(八)、「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認為淺顯,大家都能體會。『蓮華光明足行神』的蓮華,是表出污泥而不染般的清淨,也表達圓滿的意思。我們說過蓮花,是因、果同時,也就是蓮花在成長的時候,花雖然還沒有開,但花苞中就有蓮蓬,蓮蓬的裡面,就有蓮子,所以這是代表因、果同時,沒有先後。佛用它來表法,這個意義很深。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因地心」中,原來就開始是「果地覺」,這樣智慧才能夠現前。
所修學的法門是:『一切毛孔放光明』,這是指的是言教與身教,在舉手投足中,所流露出的「肢體語言」,就如同每一毛孔,都『放光明』。所以說『演微妙法音』的「演」,是表演,也就是「說唱藝術」,也可以做為演說解。從這「一切毛孔放光明」的表演;到後面說的「演微妙法音」,可見佛很重視教育的『演、說』,因此老師不是唯唯扮演經師就好,『身教、言教』都含攝其中,這才是『蓮華光明足行神』的啟示。
(九)、「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耀解脫門」。
這句,這「微妙光明神」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的字,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只是重視身教,更重視身教的微細部分,例如講話的用字淺詞時的語氣,手勢,等等形象。這『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其中,「光」是智慧的自受用;「明」是他受用,而「光明」屬於大的樣貌,而這「樣貌」是重重的『網』所交織而成,是細相。例如日光燈可以照亮,其實它是從無數的發光「交織」而成的,這「交織」就是『網』。而這『網』我們在《華嚴經》中,隱含著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般若智慧,圓滿的德『能』,所以我們也常以萬德萬能來形容圓滿的相好。
我以『微妙光明足行神』的「微妙」,指的是真實的智慧、德能,假的,一如只有日光燈的燈管,沒有那『自性』的發光,如何「交織」成微妙光明的日光燈呢?可見我們對人事物如果不真心,那是自性被五蘊障礙住,如『能』真的發心,那才有微妙的智慧顯現出來。真實的是真心,沒有真心,那就是虛妄心,就是意識心起的利益自己的私心,所以就叫妄心,妄心就不妙,真心才微妙。儒家的教學,師生都要「誠意、正心」,從這裡下手;佛法也一樣,從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下手。可見,要修行要真心,而不是以虛妄的意識心喊喊就可以。但我也常說,「意識心」很重要,有了想修行的意識心,久了,摸索久了,福報一具足,善知識一出現,那真誠的德能一啟動,也就是「微妙光明足行神」就來了,這時就知道要如何修了。
(十)、「積集妙華足行神,得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解脫門」。
這句,『積集妙華足行神』的積集妙華很重要,我們知道這些修行的法門,在《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說的,開頭一位是總說,也就是原理原則,是總綱很重要;最後一位的表法也就是讓我們對照、涵蓋這些原理原則,所以也很重要,因為這是總結這一個單元的精義。
「積集」強調學不厭、教不倦,也就是上求下化要不斷的累積;「妙華」就是指修因,總結我們所修的因,有否契果?『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這句,指的是我們的身教言教,有沒有讓眾生『開悟』?有否『離苦得樂』?『令生善根海』的「海」,在此地是比喻的是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具足的無量無邊的善根,有沒有因為我們的修行,幫助他們生起福德善根?我們修行我常說想要成佛,就永遠成不了佛;但是起心動念,目光之所及,都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積集妙華』,腳踏實地的做,久而久之,自然成就無上的佛道。
四、經文、疏鈔及合論:
戊二、偈頌
爾時,寶印手足行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足行神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行無量劫,供養一切諸如來;心恆慶悅不疲厭,喜門深大猶如海。
念念神通不可量,化現蓮華種種香;佛坐其上普遊往,紅色光神皆覩見。
諸佛如來法如是,廣大眾會遍十方;普現神通不可議,最勝華神悉名矚。
十方國土一切處,於中舉足若下足;悉能成就諸群生,此善見神心悟喜。
如眾生數普現身,此一一身充法界;悉放淨光雨眾寶,如是解脫星幢入。
如來境界無邊際,普雨法雨皆充滿;眾會覩佛生歡喜,此妙音聲之所見。
佛音聲量等虛空,一切音聲悉在中;調伏眾生靡不遍,如是栴檀能聽受。
一切毛孔出化音,闡揚三世諸佛名;聞此音者皆歡喜,蓮華光神如是見。
佛身變現不思議,步步色相猶如海;隨眾生心悉令見,此妙光明之所得。
十方普現大神通,一切眾生悉開悟;眾妙華神於此法,見已心生大歡喜。
鈔:疏【『空』非獨『虛』】者,意云:非為無物處是「虛空」。出現品云「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故。【『住』非分『住』,一塵亦『周』】者,如來縱在「一塵」之中,亦全法界之廣大「身」,皆具在故。舉「芥子『空』」證,已如前引【果獲五常】者,疏文具列,即涅槃第二「純陀施食處說」。下迴向「施食」中,當廣明之。疏【受報無盡】者,亦「純陀」事,即三十一經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告純陀云:『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義云何?世尊!如佛所說:『施畜生者,得百倍報。』
乃至云:『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下廣說「施」「相」。下「佛」答意云:如向難言「純陀」「報無盡」者,謂世間「報」。然「業」有多種,不必定「受」;隨人所造,「愚」智等殊,今「純陀」大智,將此「施」「業」,唯為「菩提」及利「眾生」,云何今「受」人、天之「報」,不得「菩提」?況所造「業」及「受」果「報」,皆是垂迹。若善若惡,非現、生、後「受」是業「報」。下廣說「業」有定、不定、「愚」智輕重。「一切聖人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等」。則「報無盡」者,是約世間。今疏為順「悉離貧窮」,故引世間「受報無盡」耳,非取彼經師子吼菩薩之難意。
五、解釋與消文:
底下我們看偈頌:
「爾時,寶印手足行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足行神神眾,而說頌言」這句的「爾時」,我們說過當下。這足行神的總說是「寶印手足行神」,都是承佛威神之力的加持,普觀一切足行神神眾,這類的文句我們說過多次,也就是所有能說所說的頌誦,都是佛菩薩的加持,而不是來自於我們「與身俱來」的,這種謙卑的心,我們一定要培養。
(一)、「佛昔修行無量劫,供養一切諸如來;心恆慶悅不疲厭,喜門深大猶如海。」
這句,是「寶印手足行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其心得是:「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佛昔修行無量劫』,也就是佛在因地修行中,時劫之長無法計算,那我們修行要成佛,佛說要無量阿僧祇劫,絕對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因此,要修行一定要發長遠心,永遠沒有止息的這個心。我們苦修是為了自己的成就,同樣的,成就之後還是苦修,這是為了下化一切眾生的示現。一如地藏菩薩說的眾生無盡,我願無盡,一定要效法地藏菩薩與普賢菩薩的那種無有疲倦,學不厭教不倦,無有疲厭的長遠心。
『供養一切諸如來』就是把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菩提、迴向法界、迴向眾生,這就是「供養一切諸如來」。這「供養」圓圓滿滿,包含斷惡修善,還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父母歡喜,斷惡修善滿滿,老師歡喜,諸佛如來歡喜;還有情與無情一切眾生歡喜。情與無情也是「一切諸如來」,就如同《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緣的眾生都受到影響:『心恆慶悅不疲厭』,如此『喜門深大猶如海』,這就是『寶印手足行神』的心得,所以我們開始修行起步,一定要修彌勒菩薩的法門:『大肚能容』,方能得廣大歡喜,這就是:「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所以「喜門深大猶如海」,廣大布施佛法、供養佛法,具足善心、善言、善行,這才是「寶印手足行神」的啟示。
(二)、「念念神通不可量,化現蓮華種種香;佛坐其上普遊往,紅色光神皆覩見。」
這句是「蓮華光足行神」的讚頌,修學法門的心得是:「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所以讚頌中一開頭就說:『念念神通不可量』,我們知道「神通」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只因落入五蘊假身的障礙,以致於我們的「神通」力,就消失了。
『化現蓮華種種香』的『化現蓮華』,也就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如何應呢,透過教學。『教學』我們中國用「杏壇」,佛陀用的是「寶座」或稱為「獅子座」,教學的目的是讓眾生離苦得樂,出污泥而不染,所以有時又稱『蓮華寶座』。教學前面說過有身教、言教、意教,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教學的舉手投足,樣樣都是從蓮華寶座出現『光色』;『光色』指的是智慧的淬煉之後的種種形象。所以前面的長行說「一切光色」,色就有香;「蓮華」表清淨,平等,這都是要透過戒定慧三學,因此「種種香」,也就是戒定慧三學。可見這種智慧的淬煉,也是以證得「戒定慧」三學的果實,如此來教化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這虛空的虛字,待會我們在看清涼大師的補充說明。
『佛坐其上普遊往』的「佛」,這是從形相上說的,「其上」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清淨平等,這是『紅色光神皆睹見』,也就是最殊勝蓮華,坐在這上面遊化九法界,教導十法界的眾生學習紅色光神,也就是蓮華光足行神,以「戒定慧」三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的修行法門。
(三)、「諸佛如來法如是,廣大眾會遍十方;普現神通不可議,最勝華神悉名矚。」
這句,這是『最勝華髻足行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是:「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前面我們說過「如來眾會道場」,『道場』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的起居作息,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然後才能夠依教奉行,自他兩利。
『諸佛如來法如是』,一切諸佛的教導無不如是。所以清涼大師的註解特別提示:「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內心中念念都要與性德相應,這樣才是「處處建立道場」。我們的色身、我們的形象,我們從心中所開展出來的色身、形象,處處都與人互動,能讓人離苦得樂,轉迷成悟那就是道場。
『廣大眾會遍十方』這句指的是我們的身口意業之造作,不只是『當下』影響跟我們有直接的緣之眾生,也再再在影響著未來,例如我們常說的『蝴蝶效應』,所以一定要純善,要對社會、人群、與十法界的眾生,產生種種善的,實質有效益的言行,才有意義。這就是修行的功夫,也就是修行的功德,這才是真正的莊嚴道場,莊嚴三寶,所以廣大眾會遍十方,世界情與無情的眾生,都能夠感受得到。底下這句『普現神通不可議』的「普」,就是平等的意思,沒有分別。我們的身口意業之造作,不分國土,不分剎土,不分族類,都會受到實質的影響,這真是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可見這「普現神通不思議」,佛如是,菩薩如是,我們也如是啊,絕對不能輕視我們自己。這是『最勝華神悉明矚』,也就是『最勝華髻足行神』的體會最深了。
(四)、「十方國土一切處,於中舉足若下足;悉能成就諸群生,此善見神心悟喜」。
這句,這是「攝諸善見足行神」的偈頌,修行的綱領是:「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所謂『十方國土一切處』,這是說這道場不管是家居生活、或是工作場所的處、所,都含蓋在內。說「一切處」,當然就包括一切時、一切處。
『於中舉足若下足』,舉足、下足是表法,實際上說的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位要知道「一切處」是沒有邊際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只要我們的人身所在的地方,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要成就眾生:『悉能成就諸群生』,這「群生」指的是九法界的眾生。我們的心正、我們的思想正、我們的行為端正,九法界眾生都歡喜讚歎,學習,這就能廣度眾生。如果懈怠、放逸、懶散,同樣的這些天龍鬼神瞧不起,搖頭離去,善神遠離,所以「攝諸善見足行神」,他老人家的心得,流露在偈頌上。
(五)、「如眾生數普現身,此一一身充法界;悉放淨光雨眾寶,如是解脫星幢入。」
這句,這是「妙寶星幢足行神」的偈頌,修學的法門我們已經說過是:「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也就是念念中,都是教導大眾修行,課程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訓練我們多元的智慧。從發心到以身口意的諸多教學形象,處處為眾生『演、說』,面面俱到,這是諸佛如來的慈悲示現。第一句說:『如眾生數普現身』,這是顯示出如來果地上的圓滿德能。佛的教學,盡虛空、遍法界,有多少眾生有感,佛就能現多少身,針對眾生的需要,真的是一一都能示現『無邊身』,給予眾生善巧的、圓滿的教學,真是不可思議。從身口意的造作,所流露出來的,都是清淨的,沒有任何期待的心情,只為了能有效的幫助眾生,來分享佛法,這就是『悉放淨光雨眾寶』。與人交談,言語造作,內容都是佛法僧三寶,這個解脫法門,就是『妙寶星幢足行神』所證得,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六)、「如來境界無邊際,普雨法雨皆充滿;眾會覩佛生歡喜,此妙音聲之所見。」
這句,是『樂吐妙音足行神』的修學的法門之讚誦,也就是:「出生無邊歡喜海」。首先我們看:『如來境界無邊際,普雨法雨皆充滿』,也就是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應眾生的需要,在任何場所都扮演恰如其份的角色,並以各種善巧方便教化眾生,這就是「樂吐妙音足行神」。而「普雨法雨」這句,指的是於一切境緣中,不起分別執著,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心,資質好的,差的,都能平等教化,才叫做「普」,所以我們常說要普度眾生。也由於自己真正落實普度眾生,這才真正度了自己的貪嗔癡;如果不能普度眾生,怎麼能成就自己。
佛的心胸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淳淳教導的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因此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業要做出來,讓人家一看『眾會覩佛生歡喜』,也就是我們的相貌、為人處世的風度,一如佛一樣。也許要在身教、言教都做得圓圓滿滿不容易,但這已經是一位真善知識了。所以智者大師說了:「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也如同孔老夫子教導我們的:「雖不能也,心嚮往之」,久而久之,功夫自然水到渠成。
(七)、「佛音聲量等虛空,一切音聲悉在中;調伏眾生靡不遍,如是栴檀能聽受。」
這句,這是「栴檀樹光足行神」的偈頌,修學的法門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身口意的流露,不管是言教還是身教,都非常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首先我們看『佛音聲量等虛空』,這是指老師的教學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而且隨類現身,周遍法界;『一切音聲悉在中』這句,指的是教化九法界眾生的音聲,都是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佛陀是最了不起的老師,他的教學能隨順眾生的需要,眾生的能力,眾生的興趣…給予最圓滿的教學。讓眾生真正的體會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有您我他的分別?使得眾生體會不計較不分別,煩惱滿慢減少,每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貢獻,這就是『調伏眾生靡不遍』。社會上不再貪嗔癡的無明,自然流露的是「互相照顧,互相成就」,這就是「栴檀樹光足行神」的心得。
(八)、「一切毛孔出化音,闡揚三世諸佛名;聞此音者皆歡喜,蓮華光神如是見。」
這句,這是『蓮華光明足行神』的偈頌,修學的法門我們在前面說過是:「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微妙法音」指的是佛教導我們最殊勝的『教材』,而這教材是透過『三世諸佛名』,也就是每一尊佛的『德號』。例如我們拜懺,第一尊南無『普光佛』,聽聞了這佛的德號,立刻想到他老人家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能以『智慧』的面對、處理、以及放下,可見『三世諸佛名』的稱名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例如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就立刻想到無量壽無量光,也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想到在任何時間、地方,都要救度一切眾生。可見稱名念佛的功德有多麼殊勝!所以「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也就是身口意的造作,都是眾生的榜樣,透過教學將佛法散布出去,而「微妙法音」的教導,最殊勝的『教材』即是教導眾生,稱念『三世諸佛名』,讓佛的德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蓮華光明足行神』的體會。
(九)、「佛身變現不思議,步步色相猶如海;隨眾生心悉令見,此妙光明之所得。」
這句,是「微妙光明足行神」的讚頌,所修的法門是:「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曜解脫門」。這上次我們也強調過『網』字,在經典上有兩個重要含意,一是編織上的用語,例如一塊布是重重無盡的『網』編織而成;另外是防非止惡,形成重重無盡的『網』來保護,所以比丘要受兩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五百戒來給予保護。
一個修行人的教學一方面是要以身作則,現身說法,不僅是言教,也是身教,因此身口意業都要一如『網』般的留意。可見讚頌的第一句就是:『佛身變現不思議』,佛、菩薩、老師都不能執持一定的身相,都是隨眾生現相。這就要『步步色相猶如海』。因病與藥,所以老師說的做的一如大海,深廣無際,「步步」就是指一切時、一切處的造作,都是隨眾生心,隨機應化;眾生如是感,佛身如是應。感的人有心,應的人無心。這就是「微妙光明足行神」教導我們的重要教學綱領。
(十)、「十方普現大神通,一切眾生悉開悟;眾妙華神於此法,見已心生大歡喜。」
這句,這是『積集妙華足行神』的讚頌,前面說了修行的法門是;「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這也是足行神的總結。修行必須先具有德行,才能引領眾生跟我們一齊修行,這也是『足行』的『智慧』,讓眾生看到『足行神』的神通變化不可思議。因此在家中、工作的場所以及領眾的道場,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十方普現大神通』,如此隨眾生之所感,就能現身、應機的隨順說法。讓有緣的眾生都『一切眾生悉開悟』。說法要『契機、契理』,也就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如此契理,才能離苦得樂,契合轉迷成悟的「三寶」;因為契機,才能令一切眾生在快樂的學習中開悟。底下,清涼大師補充的註解說:
鈔:疏【『空』非獨『虛』】者,意云:非為無物處是「虛空」。出現品云「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故。【『住』非分『住』,一塵亦『周』】者,如來縱在「一塵」之中,亦全法界之廣大「身」,皆具在故。舉「芥子『空』」證,已如前引【果獲五常】者,疏文具列,即涅槃第二「純陀施食處說」。下迴向「施食」中,當廣明之。
這段的意思是說,【『空』非獨『虛』】者,意思是『空』,並不是單指『虛無』,什麼都沒有,所以清涼大師特別說:非為無物處,是「虛空」,也就是人事物的緣起緣滅,並不礙「虛空」,這才是真正的『空』。例如在出現品上說:「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也就是「虛空」含容一切色、非色處。
【『住』非分『住』,一塵亦『周』】者,如來縱在「一塵」之中,亦全法界之廣大「身」,皆具在故。也就是『住』非分『住』,一塵亦『周』。存在是整體的存在,並不是只是部分存在、部分不存在;所以一塵的存在是『周』遍法界。
疏【受報無盡】者,亦「純陀」事,即三十一經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告純陀云:『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義云何?世尊!如佛所說:『施畜生者,得百倍報。』乃至云:『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下廣說「施」「相」。下「佛」答意云:如向難言「純陀」「報無盡」者,謂世間「報」。然「業」有多種,不必定「受」;隨人所造,「愚」智等殊,今「純陀」大智,將此「施」「業」,唯為「菩提」及利「眾生」,云何今「受」人、天之「報」,不得「菩提」?況所造「業」及「受」果「報」,皆是垂迹。若善若惡,非現、生、後「受」是業「報」。下廣說「業」有定、不定、「愚」智輕重。「一切聖人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等」。則「報無盡」者,是約世間。今疏為順「悉離貧窮」,故引世間「受報無盡」耳,非取彼經師子吼菩薩之難意。
疏【受報無盡】者,亦「純陀」事,即三十一經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告純陀云:『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義云何?世尊!如佛所說:『施畜生者,得百倍報。』疏文中說「受報無盡」者這句,也是指最後供養佛的『純陀』,例如本經中的三十一經,上面有段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告純陀云:『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師子吼菩薩請教世尊說,您先前在大般《涅槃經》的『純陀品』告訴『純陀』說:『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已經見於佛性,得大涅槃者的功德,是如何?世尊說:『施畜生者,得百倍報。』也就是『純陀』供養了世尊,那功德無量;而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施畜生者,得百倍報。
接著這些意思就很淺顯,所以從乃至云:『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下廣說「施」「相」。下「佛」答意云:如向難言「純陀」「報無盡」者,謂世間「報」。然「業」有多種,不必定「受」;隨人所造,「愚」智等殊,今「純陀」大智,將此「施」「業」,唯為「菩提」及利「眾生」,云何今「受」人、天之「報」,不得「菩提」?況所造「業」及「受」果「報」,皆是垂迹。若善若惡,非現、生、後「受」是業「報」。下廣說「業」有定、不定、「愚」智輕重。「一切聖人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等」。則「報無盡」者,是約世間。今疏為順「悉離貧窮」,故引世間「受報無盡」耳,非取彼經師子吼菩薩之難意。上面這段,就不再細說了。
六、結語:
其實我們談到佛陀的教育,一定要從佛陀當年的印度文化來探討,以及他老人家修行、教學的目的來探討。例如我們看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千萬不要神話成他每天都是盤腿打坐,一句話都不說?這種神話式的想法,是違背常理的,相信他除了打坐之外,也要吃飯,散步,還會煮飯,跟大家互動、聊天,也會跟大家討論一些佛法,來幫助人家開悟的。後來遇到慧可,慧可開悟了。其他互動過的沒開悟的,是根沒成熟,但已經幫助他們增長善根了。
永嘉玄覺禪師開悟是在遇到六祖之前,他先遇到玄策禪師,玄策禪師非常驚訝,說:「你確實不是凡人,你的見解是明心見性的大德。」永嘉就跟他說:「你給我印證吧!」玄策禪師說:「我不行,您應該到曹溪請六祖能大師給你印證。」所以永嘉就到曹溪,去禮拜六祖。見了能大師,幾句話談下來,六祖就給他印證。還留了「一宿覺」的公案。所以我們修行,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這道場,這才是修行的地方,更要懂得參訪,向善知識學,按照佛菩薩的教導真心學習,這才是上求下化的『足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