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妙法蓮華經第二講
一、 前言:
『妙法蓮華經』是很多學佛的朋友都讀過的一部經,在中國的弘傳,信、受而開悟的很多,例如,第一講說過智者大師是從這部經而開悟,而我最初皈依的師父一一覺光上人,也是天台宗的祖師,因而我也是很早就親近這部經的。而天台的智者大師對這部經更是集其大成,闡發無遺。另外,也跟大家介紹過慈恩大師一一窺基大師,所著作的玄贊四十卷,使得研讀本經所要參考的註解,相當充實。遠在東晉安帝、隆安年中,也就是後秦弘始,來自龜茲的沙門“鳩摩羅什”翻譯此經,名稱是『妙法蓮華經』;另外,隋朝仁壽年間的大興善寺,有來自北天竺的沙門“闍那、笈多”兩位大師是後所合翻此經。
智者大師曾經談妙,集成了一部「法華玄義」。而《法華玄義》一書的綱要,即在解釋「妙法蓮華經」這五字,並從這五字當中,演繹出整套天台宗的佛學理論,其重點則在解釋『十法界』『十如是』的權實之法,「蓮」和「華」,正是作為佛陀教法之權實,與佛陀垂世的跡本之譬喻。從教法上,佛陀各以頓、漸,秘密,不定等方法,因材教授『藏、通、別、圓』等教義,但其實如來的究竟本懷,乃是將一切教法,圓歸為一佛乘,以此一乘實法,使得眾生一起修,可以得真實的滅度煩惱。依此,不惟可以堅定對佛陀的信仰,並且,在理論上,也可以證成《法華經》所主張的唯有一佛乘。好了我們就開始接下去:首先,我們進入“卷一”,也就是「序品第一」。本「妙法蓮華經」計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文,也就是敘述講述這經文的因緣。
二、如是我聞:
「如是」二字,代表是『信』成就。簡單的說如是的法,才可以相信,不是『如是』的法,就不可信;如,指的是『真如』。『真如』類似我們中國所說的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是『真如』。人的行為要符合一如大地般的「利益一切眾生」,只要是因緣和合,您就能生長;不是我喜歡您才可以有機會生存,不喜歡就排斥所以『人法地』。但該生長什麼?要符合春耕、夏長、秋收、冬藏,不能沒有時節,所以『地法天』。而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成長過程,是有因果關係的,有章法、秩序的軌則,所以『天法道』。但這路徑,並不是我們走出來的,是一種法爾如是的『道法自然』。而「我聞」,是聞成就。是什麼「我」呢?有凡夫的假我,與外道的神我兩種。這個「我」,是假我,指的是因緣和合的幻化之當下的我,不是真我。為何說「我聞」,而不說「耳聞」?因為耳朵只是身體的一部份,而「我」,是身體的總稱。所以阿難說:「我聞」。「如是我聞」是佛入滅前對阿難說的,為了區別與外道的不同,佛所說的經,要加「如是我聞」,這有多種的意思:
(1)斷眾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初登法座,感佛陀相好,因而大眾頓起三疑。第一懷疑:這些菩薩、羅漢、比丘們,以為釋迦牟尼佛沒有入涅槃,又來講經說法。第二懷疑:大眾以為這位佛,或許是他方來的。第三懷疑:大眾萬分驚訝,以為阿難已成佛了,否則他怎會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可是,當阿難一登法座,一說:「如是我聞」,立刻三疑頓息。所有的菩薩、羅漢、比丘們都知道是阿難在覆述佛所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佛所說的,非我自創。」
(2)尊佛囑。佛入涅槃的時候,咐囑阿難:「一切經典的前面,都應該以『如是我聞』為開始。」為了尊重佛的吩咐,阿難在結集經典時,首先說「如是我聞」四字。
(3)息爭論。阿難是佛最年輕的弟子,如果不講明這部經是他聽佛所說,而不是自己說的,在大眾中,一定會起爭論,可阿難一稱說這部經是佛所說的,即刻平息了大眾的爭論。
(4)異外道。佛所說的經典用「如是我聞」為開始,以異於外道迷糊籠統、雜亂無章之經相。
當年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世尊入滅後,(一)結集經典時,其開頭應怎樣說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說的?(二)以後的修行方法,應依什麼而住?(三)我們以後將依什麼為師?(四)那些惡性的比丘,我們應如何對待之?佛的答覆也很簡單的說:第一、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開始。第二、以後的行者,要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即指我們的『身、受、心、法』。(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門論上說:「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合起來即是百法,雖然有這麼多法,可是無我,所以不要執著法。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修行修到人、法雙亡。故要觀法無我,從觀身不淨,推而觀心、受、法也都是不淨。接著觀受是苦,推而觀身、心、法也都是無常。觀法無我,推而觀身、受、心也都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互相有連帶關係的。每一位行者都應該保持這覺性,該依『四念處』而住。第三、要以戒為師。所有行者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大家按照自己的身份持淨戒,依戒律修行,可見佛要我們把『戒』當作面對一切人事物之師。第四、不與惡性比丘爭辯,沉默對待。這就是佛入滅前,阿難以『四事』問佛所得到的咐囑。所以一切經典前面,都要以「如是我聞」為開始。
「如是」的「如」,是不變,隨緣是「是」。所以「如是」即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也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又外,「如是」是印可之一,也就是說知道了還要真正的做,這樣自然與佛心相契合,就是如是。若與佛心相違背,則叫不如是。「我聞」是阿難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編造。」
三、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時」,指的是『時』成就。古印度不重視歷史,所以一直沒信史。到了英國統治時,才參考法顯大師以及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佛國記,加上一些考古的資料,幫印度建立『歷史』。此外南傳佛教老師上課,學生不能做筆記,必須雙手合十以恭敬聆聽師長的教化,所以佛講經不說明一個確實的日期,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同時歷代祖師在講經時,解釋說人間的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一百年是叨利天的一天,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天…,都有道理,但這兒的一時,即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就是指『當下』的那個時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話,這梵話具說是「佛陀耶」。佛者,覺也。所謂『覺』有三種覺:一是本覺——本有的佛性,也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覺性』,不需要經過修行,而具足覺悟的能力。二是始覺——剛開始覺悟。我們發心想要學佛法,研究經典教理,這叫始覺。三是究竟覺——開始學習後,慢慢覺知身、口、意的背後,能覺而不迷後,一天比一天精進,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也如實的造作,如是成了佛,這就叫究竟覺。另外也有三覺的說法:一是自覺——自己覺悟真理。例如二乘人(聲聞、緣覺),只能自覺而不管他人,所以又叫小乘人。二是覺他——自己覺悟後,也把真理發揚光大,教化眾生,令其他的人也都覺悟。這就是菩薩,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三是覺行圓滿——這是佛的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備。好了,這覺行圓滿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是淨飯王的太子,俗名悉達多。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修行,三十歲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共講了三百餘會,這一會的『主』成就,就是「佛」。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的住,即是在的意思,指『住』成就。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國的京都,是頻婆娑羅王所住之城,在該城東北方的山,就是靈山,而這耆闍崛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鷲山,因為山形好像一隻鷲鳥,故稱之。「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是『眾』成就。而很多的經典多數是說千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華會上的人特別多,有萬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將要證果成「阿羅漢」的比丘,因而稱為大比丘。比丘是梵語,具足三義:一是乞士——比丘是以三衣一缽為生,每天清晨,便到城裡或鄉村托缽乞食,日中一食。二是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時,三師七證就問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問:「汝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在羯磨問答中,答說已發菩提心,這時就有怖魔的能力。三是破惡——即是破煩惱惡、無明惡,與貪瞋癡三毒惡。以上說的是在每一部經前面,都有這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與眾成就。有這六種成就,佛才說法。如果六種有一種因緣不具足,就不能說法。
四、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皆是阿羅漢」這句,是讚歎的功德。阿羅漢是梵語,又譯阿羅訶,中文的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在原始佛教以及部派佛教時,依照佛三轉法輪得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證得四果的尊稱,叫『阿羅漢』。所謂應供,在修行時的因地,比丘是乞士。但能斷盡煩惱無明等果地,有這功夫的阿羅漢,是應供,也就是人間的人、與天上的天人都會來供養的,叫「供應」。阿羅漢又叫殺賊,指的是殺無明賊、煩惱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賊。第三種阿羅漢又叫『無生』指的就是悟了無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裡,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種境界叫無生法忍。此外在金剛經上也說了阿羅漢有四個階級: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我們有因緣再跟大家聊。但大家瞭解一下,初果是入聖流,也就是進入聖人之流,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到了四果,阿羅漢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習,了盡生死。但要記住四果,只斷了「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還未了。所謂「分段生死」,個體在這宇宙中,每人都有各自的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別,其壽命也皆有分限,所以壽命長,壽命短,都逃不了一死。至於「變易生死」是在心念中,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後念又生,念念生滅遷流不止,必須如大菩薩一樣,了知宇宙人生真相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都是為了度眾生,以『願力』取代了『業力』,這樣的菩薩,才了斷變易生死。
所謂『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句,指的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行者,才能夠諸漏已盡,煩惱就是漏,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有八萬四千種漏。生出煩惱即是向下漏,名有漏,漏到欲界、色界、無色界裡去。我們人生為「人道」就是所有一切的毛病、欲念心、貪戀美味、悅音、洋房、汽車等等,都會帶給我們煩惱,這叫漏。「喜愛」的『受』起『貪』的,自然就放不下;「討厭」的『受』起『嗔』,這都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所以煩惱這,煩惱那,都叫漏。如此小事久了,就累積成諸多的惡性,有此習性表現在身口意的氣分中,自然形成林林總總的習氣、怪毛病,如抽煙、喝酒、賭博、找女人,這都叫漏。男女放不下淫慾心,這是最大的漏。我們人的身體,就叫有漏身,眼、耳、鼻、口、大小便處都叫漏;心理也一樣,打妄想,想東想西,就把持不住自己的精、氣、神,這就叫漏。所以說諸漏太多了,八萬四千種只是一種分類而已,真正的煩惱哪只是這些而已。這裡說阿羅漢諸漏已盡的「已盡」,而是在任何場合時空中,完全透過修行,沒有煩惱了。這些萬二千大羅漢們,都是諸漏已盡,沒有一點習氣毛病的聖人。
這些大阿羅漢們,都已證得漏盡通,所以無復煩惱。「無復」,即是不會再有的意思。所以這『有餘涅槃』即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簡單的說生死已了,所以無復煩惱。剛剛說了煩惱有八萬四千那麼多「類」,但這八萬四千種類的煩惱即是來自於『無明』。所以唯識學上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一起,業相、轉相沒有覺性控制,境界相就出現,而後「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緣起法則就出現,『順則貪,逆即嗔』的生出所有的煩惱。煩惱,大家都知道可以分類成三種,就是貪、瞋、癡三毒。這三毒,把所有人的佛性都遮蓋住。我們修行就必須從控制自己,才能教育自己,慢慢的改變自己,也就是佛陀說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到入佛知見』;智者大師說修行要『止觀』的能輕安的『止』,才能『觀,還,淨』的返本還原;而禪宗的修行,要恢復本來的真面目。而這修行,一定要修三無漏學——戒、定、慧,就『止觀等持』的,自然滅除這三毒,恢復我們本有的清淨。
所謂「盡諸有結」的「有」,就是有業和障,就是我們說的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叫三有。這三有,開展出來有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禪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大梵天、無想天、五不還天。在無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處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而這盡諸有結,就是超出了三界,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樣才是真正的了生脫死。所以「心得自在」,這些大阿羅漢們超越了三界,逍遙自在。心真正得到『自在、智慧』。我在手機的般若船群組中,說了要修行『首先,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是「無我」;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把別人當成別人,這是「智慧」;最後,將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其中的道理,大家可以深思。
五、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冕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侯羅。
這二十一位阿羅漢,指的是參與法華大會的萬二千人中,大眾所熟悉的二十一位大聲聞弟子。我們略加介紹,各位有興趣可以自己詳細的查資料,首先是「阿若憍陳如」:這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於是三嘆奇哉後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釋迦牟尼佛說大地的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都有佛性,可是要真正的透過修行,從理即佛到究竟佛,修行是必須經過長遠的時間,一步一步的成佛。阿若憍陳如就是在金剛經上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時,專修忍辱法門,所以稱為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王帶著一班宮娥婇女,到山裡打獵,宮妃們無意中,見到忍辱仙人在山洞裡打坐,於是就圍繞著他問忍辱法門。歌利王還以為忍辱仙人在引誘他的妃嬪,於是大生嫉妒心,就把忍辱仙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解。每當割完一肢後,歌利王就問道:「你心裡瞋恨我嗎?」忍辱仙人答:「我不瞋恨你,我一成佛,就會第一個度您。」第二位是「摩訶迦葉」:摩訶是梵語,大的意思,這摩訶迦葉即是我們禪宗的初祖一一摩訶迦葉,傳說中他老人家現在仍在雞足山上打坐。「迦葉」譯為飲光、光波,又叫大龜氏。大龜是他的姓,因為他祖上的人修道時,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所以就以此為姓,日本人也有這習慣,住在農村旁的叫「田中」,我們不再舉這些例子。第三、四、五這「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是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們認為火是最神聖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專門恭敬火,向火叩頭頂禮。「優樓頻螺」是梵語,譯為木瓜林,是在木瓜林中修道,他與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邊。再往河下游走,住著他的兩位弟弟。「伽耶」譯為城,或象頭山,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譯為河或江,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葉兄弟們共有一千位弟子。第六位是「舍利弗」:大家對舍利弗是很熟悉的。當舍利弗未出生時,他的母親時常與她的弟弟衣一摩訶拘絺羅辯論,每次都是輸。但是當她懷孕後,立刻發生奇蹟,就是她再與弟弟辯論時,弟弟反而輸了。所以摩訶拘絺羅知道他姊姊肚子裡的孩子一定是很有智慧。第七位是「大目犍連」:目犍連是梵語,是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他老人家依照佛教導就拔他母親的儀式,設盂蘭盆施供法會,令其母親脫離地獄苦海,而生到天上享受快樂。第八位是「摩訶迦旃延」:迦旃延是梵語,譯為文飾。文章寫得非常生動出色,又善能說法,是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第九位是「阿冕樓馱」:這位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那律尊者被尊為「天眼第一」,又叫阿那律尊者。第十位是「劫賓那」尊者:據說劫賓那的父母到四、五十歲仍沒有兒子,於是到廟裡向二十八宿星辰之第四星辰祈禱、求兒。心誠所至,感應靈驗,不久生下一個兒子,以此因緣,故取名為「房宿」。劫賓那尊者就是那第四個星宿。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星術學第一。
接著我們介紹第十一位「憍梵波提」:尊者每當吃完飯後,總像牛一樣,反雛般的嚼草似的,嘴裡仍咀嚼不停,故又叫牛司尊者,也叫牛王。遠在過去無量劫前,當尊者還是個小沙彌時,曾輕慢誹罵一位老辟支佛,吃飯如牛嚼草,就因為如此的毀罵欺謗聖賢,於是死後轉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後轉復為人,但總也脫不掉做牛之習氣形相,所以每當飯後仍像牛反食嚼草。這皆是我們行者要謹慎小心的,任何的身口意業,一念之間,一舉一動都要謹慎小心,不斷的檢點反省自己,決定不可以誹謗別人。第十二位是「離婆多」:離婆多是梵語,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雙親也是祈星而得此子。夢中,他被鬼撕裂著吃,因而悟人身假和合之理,故名「假和合」。第十三位是「畢陵伽婆蹉」:這位尊者的名字譯為「餘習」,因為在證得阿羅漢前,仍未去盡多生多劫所染之習氣。第十四位是「薄拘羅」:尊者之名,譯為「善容」,這是以他的相貌,非常端嚴莊重。薄拘羅尊者在過去無量劫前,專門修「戒殺」,不但外表不犯殺,連內心也清清淨淨,不起一絲殺念。因為受持精嚴,故感應得到五不死報。第十五位是「摩訶拘絺羅」:這位尊者的名字,譯為「大膝」,尊者以膝蓋很大得名,他也就是舍利弗的舅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摩訶拘絺羅尊者辯才無礙,能言善道,是辯才第一。第十六位是「難陀」:佛有三個弟子,都叫難陀:難陀、阿難陀、孫陀羅難陀。這難陀是指「放牛難陀」,譯曰「善歡喜」。尊者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獲阿羅漢果。他極為聰明,音聲絕妙。第十七位是「孫陀羅難陀」:此尊者之名,是跟著其夫人一一孫陀羅而立名,也因尊者在未出家時極愛戀其妻之緣故,而孫陀羅譯曰「好愛」或「端正」,也就是她的相貌,美豔無比,是印度國內第一大美女。在佛的善巧方便下,為這位親弟弟解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門,使得尊者真心用功修行佛法,而證得羅漢果。第十八位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為「滿」,是他父親之名,彌多羅尼譯為「慈」,是他母親的名字,意為「滿慈子」。當他出生時,天上雨珠寶到其家,非常吉祥和瑞。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在法華經授記品曰:「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第十九位是「須菩提」:這在金剛經上說過,於佛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當他出生時算卦先生來占算,算出他老人家是吉中又吉,故又名「善吉」,過了七天,家中珠寶都現出來,所以又名為「善現」。第二十位是「阿難」:我們解釋「楞嚴經」時已經介紹過他老人家了,他是結集經藏之阿難,乃佛之侍者,佛說的經他都能一一背誦出來。大家都認識他老人家,所以不多做解釋。第二十一位是「羅侯羅」:尊者是佛陀親生的孩子,所以羅侯羅的名字,譯為中文叫「覆障」。
六、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的如是一詞,指的是前面所說的二十一位大阿羅漢。所謂「知識」這名詞,大眾的心裡都明白,是「知」,用眼睛可以看見是「識」,心眼俱明,即為「知識」。也就是這些大阿羅漢,都是我們大家看得到的,也了知的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受天人之供養的,所以德號是——應供、殺賊、無生。此外「復有學無學二千人」這句,指的是小乘四果的聖者中,前三果,還要精進學習,稱為有學位;必須功夫達到證了四果的阿羅漢,方為無學。在此法華會上,有學與無學合起來有二千人。
七、結語:
這『妙法蓮華經』的「序品」我們先介紹參與的大眾,其中的『阿羅漢』不管是有學得出果二果與三果,我們已經介紹了。底下還有參與法會的『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他們都是入地的菩薩,尤其是入了第八地的不退轉菩薩,轉不退轉法輪…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乘願再來的。還有我們的『天公』一一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代表我們這普羅大眾。另外大表娑婆「世界主」的大梵天王,也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都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這些經典都是教菩薩法,也是佛所護念,可見這部經的重要與殊勝,我們就分別一一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