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妙法蓮華經第一講
一、 前言:
我們談的《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中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來比喻佛法的潔白與清淨。Sūtra 意為「經」,所以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是佛說的一乘圓教,表達佛法的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經的經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的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時。
在梵文本中已經發現的本經經文共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有40餘種。這些寫本,大致可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而漢譯的版本,共有四種,但是現存只有三種:包括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正法華經》,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以及我們所說的是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七卷《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本子最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是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我們先禮謝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接著我們就按照一般講經的習慣先『釋名題』,介紹翻譯者再『解正文』。
二、釋名題:
「妙」是從作用上來說的,所謂「妙」,就是佛所說的『法』,其作用非常玄妙、微妙、深奧不可測。智者大師曾經談妙,集成了一部「法華玄義」。而《法華玄義》一書的綱要,即在解釋「妙法蓮華經」這五字,並從這五字當中,演繹出整套天台宗的佛學理論,其重點則在解釋『十法界』『十如是』的權實之法,「蓮」和「華」,正是作為佛陀教法之權實,與佛陀垂世的跡本之譬喻。從教法上,佛陀各以頓、漸,秘密,不定等方法,因材教授『藏、通、別、圓』等教義,但其實如來的究竟本懷,乃是將一切教法,圓歸為一佛乘,以此一乘實法,使眾生得真實的滅度。依此,不惟可以堅定對佛陀的信仰,並且,在理論上,也可以證成《法華經》所主張的唯有一佛乘。
所謂「十界」,有時又稱十法界,是描述眾生世界;「十如」,是描述整個現象世界,當然這也包括了眾生世界。為天台宗三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單說這個「妙」字,當年智者大師說了三個月,也說不了,這真是妙不可言!好了,我們依照祖師大德在講每一部經之前,都會先說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七種立題是:單三、複三、具足一。單三是單獨的三種。複三就是重複的三種。具足一是單獨、重複合起來的立題。所謂單三,指的是人、法、喻。第一是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表一部經的名字。「阿彌陀經」是說明西方的極樂淨土有阿彌陀佛,主持教化的工作,所以單以「阿彌陀佛」的名字,是單人立題。接著是以單法立題的,如「涅槃經」。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的法,這是單法立題。以單喻立題的,如「梵網經」。梵網,是大梵天王宮殿前的一個網羅幢,這網形狀行就如同織布一樣,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網,是圓筒形的,用來防非止惡,也是用來莊嚴的;但在華嚴經上,則是指「保護行者」的戒網。網羅幢,每一個孔有一粒寶珠,這寶珠會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發光,夜裡也發光。每一粒珠,放在每一個孔裡邊,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光和光,互相輝映,孔和孔間互相通達,這叫梵網。梵網經,就是菩薩戒品,菩薩戒就好像一粒寶珠一樣,會放光,只要能守戒清淨,就有光明。以上說的是單三立題。
複三有: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所謂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的菩薩,所問這個般若;般若是智慧,也就是智慧第一的人,才「懂得」問的智慧法。所以這部經,就是以人法來立題的。接著是人喻立題,人喻立題的經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如來所說的法,好像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皆懼,無論豺、狼、虎、豹,什麼惡獸,一聽獅子吼,就躲得遠遠的,這就是「如來師子吼經」人喻立題的例子。而以法喻立題的,便是本經「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以妙法配合蓮華,做這部經的題目。所以這一部經,就是以法喻立題的,屬於複三的一種。最後,談到具足一,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方是方法,指的是佛法,大方廣三個字,簡單的說是:佛法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的。佛,是人;華嚴是譬喻,也就是說「華」是因地,具足利益眾生的芳香;德,所證得的體性圓滿,以圓滿的德性來修行的功德,來莊嚴佛的十身。所以這一部經是以「法、人、喻」三種,完全具足來標立經題。
接著,我們談五重玄義,「妙法蓮華經」在五重玄義裡,第一個玄義是釋名,也就是解釋這部經的名字,經是以『妙法蓮華』為名。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因為這「法」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不容易明白,所以用蓮華來比喻。所以上扣這一部經是以『法、喻』為名。所謂妙法,就是妙。怎麼妙呢?我說的話,您聽得懂,就是妙;我不說,比手畫腳,您也懂,真是妙。很多人講了半天,就是不懂;小孩子一出生,奶嘴一靠近,他就會抓來吸,...天地間,眼前所有的萬事萬物,從『現象』來說,也就是從作用來說,一切的一切,無不是妙,所以這個妙字,無窮無盡的。這也是妙,那也是妙,其實,所有造作,無不是從心想生,這就是妙。六祖能大師說:「自性本自清淨......自性能生萬法」,哈哈,『自性』是『體』,本自清淨;而這『體』,其『相、用』能生萬法,就是這麼妙。
有心,所以心法妙;一切眾生,有千差萬別的心。『體』,是『一』,但千差萬別的眾生,人人都有其處理之道,可見法妙;而菩薩、佛,要因應眾生,各自不同的背景、文化、需要、程度,卻能說無量無邊的法,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回到清淨的『自性』上,太妙了。所以華嚴經說,一即多,多即一,真正的太妙了。
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飲食男女…所有的一切,都是從每一個人現前的『一念心』,變現而生出來的,華嚴經上說:『唯心所變,唯識所現』,哈哈,多好玩?幸福快樂,是您的心「變現」出來的?知道,是妙;不知道,一天到晚怪東怪西,怪天怪地,都是別人害的,於是人越活越痛苦,哈哈別人都不相干,自作自受,這也是妙。為什麼我們會知道這是妙呢?又為什麼很多人會不知道呢?這豈不是妙?所以說『心法妙』。妙法,就是這樣的,在不知不覺中,生出千萬種作用,也就是剛剛說的「能生萬法」,體會了沒。所以妙,指的是作用多得不得了。眼前,所能看見的,都是妙。能聽見、能聞到的、能知道的、能覺知的,無不是妙。三藏十二部的一切的佛法,都為了對治我們的一切煩惱。所以,智者大師說了九十天,也講不完這個妙字。但妙法,雖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宣化上人說法華經時說了一句話,我很喜歡,老和尚說:「放不下是妙,但能夠放下那才是真妙」。他老人家要我們試一試把身、心放下: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
能「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進入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初步境界。我們修行、參禪、打坐,是追求這個妙一一心中無事,事上無心。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六年,追求這個妙。一切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追求這個妙。一切凡夫、聖人,想要修行,也是為著追求這『一念三千』的妙。所以釋名的第一個字,「妙」我們說到這裡;但妙字太寬廣了,以至於橫說、直說都是妙;同樣的塵說、剎說也是妙。剛剛說了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妙法。所謂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定學,律藏是戒學,論藏是慧學。經、律、論所包含的道理,無量無邊,無窮無盡。而戒、定、慧所證得的功夫,也是無窮盡盡的。經、律、論是妙法,戒、定、慧也是妙法。我們聽經聞法,不但要明白,還要設身處地的、實實在在的,依法修行,這才是真正有所得。心法妙,大家都了解後,現在,接著談眾生法妙。所為眾生,指的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故叫眾生。眾生分十二類: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十二類眾生中,每一類又有種種的不同。就拿卵生來說,有的卵生會飛,有的不會飛。會飛的種類,有千千萬萬那麼多,例如台北植物園內的「麻雀」就有五十八種,看來都長得一摸一樣,但學者就能分成那麼多類。以至任何人,也永遠不能完全認識及分別清楚,這就是「妙」。分別不清楚也是妙,分別得清清楚楚豈不也是妙?卵生是這樣,胎生、化生、濕生...以至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妙法蓮華經」之所謂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現在我們按照天台宗所說的「六即佛」來解釋妙『法』。妙法,就是前面說的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所謂妙法的『體』,在佛來說不增一點,在用就是一即多;其『體』,在眾生來說也沒減一點,在用上就千差萬別。在『體』來說,諸佛上不淨;在眾生上,也不垢;在諸佛上不生,在眾生上也不減。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妙法的本體,在緣起上說是『能』。我們人人本具,個個無缺的「佛性」,這叫「理即佛」。所謂理即佛,指的是眾生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說,現在就是佛。所以說,人人是佛,指的是理即佛而言。很多人到寺廟聽經聞法,要明白經的道理,也就是明白每部經佛所說的道理,佛所說的法,是因為眾生有心,若眾生沒有心,佛也不用說法。如是了知「心即佛」,我們只是有佛的名字,但成佛要在事上下功夫,因此人家尊稱菩薩,只是客氣,這叫做名字佛。「佛性」就好像在金礦裡的金,把礦裡的金用各種方法取出來,就是修行。取出來後,還要鍛鍊,用火燒冶,經過不斷的鍛鍊後,才是真金。人人是佛,礦裡的金,是「理即佛」;從礦裡取出來的金沙,是「名字即佛」;要加上一番修行、鍛鍊,用火把金,提鍊出來的過程,就叫「觀行即佛」。我們修行,參禪打坐、唸佛、誦經,無論用任何功夫,都要專一。專一修行到內無六根,外無六塵的程度。內,沒有六根的境界,外,六塵也空了;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這時候,既無人相,更無我相,無眾生相,也無壽者相。沒有過去心、現在心,也沒有未來心,三心了不可得,如此四相空了,這時候就得到一點妙法的滋味。但是,還沒有確實、真正的知道這個滋味,這時候就叫「相似即佛」。到了相似即佛的時候,還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見到本來面目。在禪宗叫本來面目,在天台宗是證得『一心三諦』的境界。三諦,就是真諦、俗諦和中締。在淨土法門就是「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指的是唸「南無阿彌陀佛」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唸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行住坐臥,盡是三干大千世界,就在這「南無阿彌陀佛」的一念中,沒有山河大地,沒有人、我、是、非,以及眾生、壽者,什麼都空了。想要停止這「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一樣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這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了知一切相,都是虛妄的,而能在相上,就看見是空的,這就是真空。而在空上,又能看見是有,這是妙有。真空本來不空,妙有本來非有。這就是妙,也就是「分證即佛」。到了分證即佛,還未究竟。必須要像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的功夫,在菩提樹下,夜覩明星而悟道,究竟證果,這就叫究竟即佛。
妙法蓮華經的「妙」和「法」都說了,『蓮華』是譬喻,花有種種的不同,有的是只開花,不結果。是譬喻有些人,儘打妄語,或是「戲論」,只說不做。同時,也是譬喻外道,因為一些外道看來很懂神通,很多人趨之若騖;有些外道很用功修行,修種種的苦行,可是不能開悟,這即是結不了果,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這就等於有花無果。有的是一花多果,開的是一種花,卻有多種的果。這是譬喻凡夫供養父母、師長等的種種孝順行為。因為供養父母的這種關係,所以立了很多功;這些功,將來也結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間做富貴的人,這就是一花多果。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種的花,可是只結一個果。這就是比喻聲聞乘,聲聞乘的人修種種的苦行,可是得到的僅僅是有餘涅槃。這就是多花一果。更有的是一花一果,這是代表緣覺。緣覺是修遠離行,修這種法門,總是住到深山幽谷中,不能利益社會,也只能得到緣覺的果位。而在這麼多種花果中,只有『蓮華』是花、果同時,這表示即權即實。花果又是同時生成,這乃表示開權顯實,既有花又有果;權是花,實是果。花、果雖然同時,沒了花,果自然沒有;但總是先看到花,果才圓滿,所以佛出現講經說法,先開權,先說哪兒的花多美,花是為著果而有的。佛說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時候,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才說那些經典。以前所說的法是權法,而不是實法,到法華會上才說出實法、實教。把權教都展開圓滿了,再顯示出一乘實法,這就是『花開』『蓮現』,也叫『開權顯實』。
佛所說法有『本、跡』二門。本是根本,跡是垂跡。什麼叫本,例如虛空中的月,只有一個,這就是『本』;而大家都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在水中的月屬於跡。本,是一;跡,遇緣則有,所以只要有水這樣的緣,就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月。唯本垂跡,唯有這個本,才有跡的顯實。同樣的,開跡顯本;跡,是蹤跡,像影子一樣,如是開權顯實,也就是透過緣起的現象,看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性空』之道理。
經,大家都對這個經字很熟悉,經具有五種奧妙的解釋,所以我們說五重玄義,就是:(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此外,經字尚含有『貫串』等其他多種意思,我們有因緣再說。首先,『經』,就是『徑』的意思。徑,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經』是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將返本還原的方法,明顯地指示出來。第三『經』是涌泉,滔滔不絕的意思。另一個『經』,意義是繩墨,即是一種規矩。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還有『經』是結鬘。結:是綁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貫串一切諸法,繫於一處。也就是將所有的道理,前後連貫起來,起、承、轉、結般的將經文的意義,貫串起來。如此攝持所化之機,也就是面對一切眾生,『契理契機』用適合那一種法門,在經裡面都包含著。例如參禪、靜坐、說法講經、習律;或稱念佛號,潛修淨土;或持咒學密...等,任何一個法門,在經典中都盡皆妙藏,一切具足。此外經,又含有『常』的意思,例如地球的經維度,恆常、永遠不變,從佛所說,以至結集的經典,到了現在都不曾改變。經,梵語稱『修多羅』,華言乃契經。契者,契合之義。即上通諸佛心,下及眾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華嚴經所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知經是心法,是眾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種法了無分別,這是「釋名」中申解經的含義。
辨體,是認識此經的本『體』,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所謂「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也就是心經上說的『諸法空相』,因而一切相,皆從實相而來,不但諸相均由實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緣覺、聲聞,乃至眾生,都是從實相幻生出來。實相是誰造的呢?是本來具有的,法爾『如是』。有誰創造,那就是一神多神的宗教,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非因緣性,非自然性』,那是宇宙的『實相』,那『實相』是什麼呢?實相就是西方哲學說的『存在』,這是法國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的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他認為『存在』是先於『本質』,人的存在剛開始是能思與所思,所以個體首先只是個沒有任何固有的想法與看法,只是個虛無;初生之後,通過後天的生活環境教育…等等創造了自己的各種本質和人生的終極目標。但這些後天的本質和現象一旦被創造後,它們也不是不可變易的,人可以超越由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觀和生命的意義,例如一個醫生,收入不錯,但他慢慢發現文學創造是他生命的意義,所以自由的選擇辭職,轉而成為一名作家。我們前面說過『理即佛』,這是體會了『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但當下您仍是凡夫。一旦您發現成佛是您一生的職志,開始修行、觀行、相似到分證,到『究竟佛』,可見,實相是本諸十方諸佛、菩薩之先,是一切法的母體;故所有的萬事萬物,皆由實相而生。
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的眾生,也都自本經所說的『實相』開展生出『一』、『多』。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經歷太久的時間,已將本來的『實相』這家給忘了,將本來的母體都忘了。現在,大家發心聽聞這一部經,可以說,是找到回家的路徑。所以本經的名、體知道了,那我們還要進一步瞭解究竟它又以甚麼為宗呢?是以『一乘』之因果為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修學的人曾分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與天乘;而這部經,只引導我們走上佛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與天乘這稱為「五乘」,而成佛是唯一的道路,本經引蓮華為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蓮華開放即乃佛因;同時結成的蓮子,即是佛果。故說是以一乘因果,為經之宗趣。
這經的宗趣認識了,那用途呢?是要我們眾生斷疑起信;把疑惑心斷了,而生起堅固的信心來。中國高僧一一智者大師,是讀誦法華經而開悟的,並創出了天台宗。所以我們面對本經,一定要很恭敬,千萬不要把這部經看的太簡單。須知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祖師,都是從這部『妙法蓮華經』中開悟正果。現在談到本經的教相,乃是屬於醍醐。在五時八教裡,法華經與涅槃經的教相,同屬醍酬。而醍酬的來由,是從牛出乳,由乳生酪,由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精、最美的第一上味,這只是一個妙比。大家能聽到這部經,就等於嚐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為全經字字包含妙義無窮,要一心受持為主,獲益無盡。
三、翻譯者: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是翻譯這部經的法師。姚秦,是中國後秦期間的國號,當時是姚興當政,所以史稱姚秦,又因立國於前秦之後,所以有時又稱「後秦」。姚秦是定都在中國的長安,最初是苻堅所統治;另外在中國,那是東晉期間偏安的時代,西晉之末,天下大亂。晉朝宗室司馬睿,偏安建康,也就是遷都今日的南京,建立了東晉,領土以及管轄的範圍,即是中國南方。與東晉同時分別有十六國,合稱東晉十六國。自從漢高祖滅秦以後,到了晉朝,有些人還很懷念著秦朝。所以苻堅在長安建國,史稱「苻秦」。在這時,中國的道安法師,向苻堅建言說,西域有個大智慧者,將來會到中國,且擁護中國。苻堅說:「我知道這個人定是鳩摩羅什,我們發兵去把他搶回來!」於是派呂光大將軍,領七萬人馬攻打西域龜玆國,要把鳩摩羅什法師搶過來。當呂光的軍隊來到龜玆,一下子就把龜茲國完全擊潰,並把鳩摩羅什法師擄到中國的西涼,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姑臧時,聽說國內發生政變,苻堅已被姚萇所殺。姚萇取而代之,成了姚秦皇帝。這時呂光乃在西涼,按兵不動,過了二年,姚萇死,兒子姚興繼位,呂光自立為王。姚興又發兵征討呂光,才把鳩摩羅什法師『請』到長安來,並禮請他老人家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
翻譯經典的工作,是很艱巨的,從『東漢』翻譯四十二章經開始,一般的經典的翻譯都要忠於原文,所以很多翻譯出來的經典,又要符合當時中國『格義佛教』,又要忠於原文,所以經典翻譯出來,可以說是【佶屈聱牙】,如看天書。而當鳩摩羅什大師來到西涼時,因他本身具有高度的智慧,又極有語文天才;同時在西涼的十多年中文又學得很多、很快,因此他將當時在中國已經翻譯出來的經典,從新以『信、達、雅』(這也成了後來中文翻譯的三個準則),重新翻譯、或是重譯當時的經典,所以在譯經史上,我們尊稱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為『新譯』。早在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也就是當時居住在長安城東南門附近的燉煌菩薩竺法護是最先翻譯此經,名稱就叫『正法華』。到了東晉安帝、隆安年中,也就是後秦弘始,來自龜茲的沙門“鳩摩羅什”翻譯此經,名稱是大家都知道的『妙法蓮華經』。另外隋朝仁壽年間的大興善寺,有來自北天竺的沙門“闍那、笈多”是後所翻此經,同名妙法。
四、結語:
我們今天談的『妙法蓮華經』,很多朋友都讀過,在中國的弘傳,信、受而開悟的很多,例如剛剛說了智者大師也是從這部經而得利益。而天台智者大師更是集其大成,闡發無遺。另外慈恩大師一一窺基大師著有玄贊四十卷,使得本經的註解相當充實。我們知道眾生性與佛性,本無二無別,皆同一『實相』。但一切眾生的心性,乃無始劫以來種種業行所造成的『識』千差萬別,所以心經要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色、受、想、行、識』的「緣起性空」,回到『覺知』往昔的業行既異於佛,所以按照目前的根性,開『權』自然顯『實』,了知佛性本有,如此始覺的悟佛知見,入於等覺、妙覺,而成佛,這整個過程,就是跟大家結緣這部經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