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十二講 楊永慶
一、 前言:
我們上週談到:「化無所化」,也就是第二十五分,原文是:「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我們如果還有「人我」的分別,以為有『眾生可度』,那您自己都沒度好,也就是沒離四相,如何能度一切眾生呢?因為眾生當體即空,並無實在之相,如果我還起心動念有個「眾生」可度,那麼連「如來」自己也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了。
本週,我們繼續探討:「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原文如次:「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我們學佛,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嗎?這的確是一個有趣又嚴肅的話題。須菩提他老人家剛開始談到: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一想到「性相一如」,立刻說:「如是,如是」,我們不管是參禪打坐還是念佛,都談到「觀想念佛」的課題,也就是以三十二相來『觀』如來,所以須菩提才說「如是,如是」,沒想到佛陀馬上指出:「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當然知道佛陀的意思,就代表我們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如來法身遍滿法界,無一處不是如來的法身理體。而學佛的同修,很多的人都有感應的體驗,有好多的人都說真的是看過「佛菩薩」的瑞相。同時「觀想」也的確是我們念佛參禪的功課,既然如來的法身是遍滿法界,我們如何以正確的角度,來面對「觀想」,超越「觀想」?本經在這一分,要我們深切了知『應化身』的「示現」,是應眾生的需要,為了讓眾生起歡喜親近心,但不能『住』在這三十二相觀如來,因為如來法身是清淨的,無相無不相的。
二、幾個概念:
(一)三十二相:
這是指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稱作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種好,合稱「相好」。這是源於東晉‧慧遠大師(334~416年)的《地持論義記》卷五(卍新續藏第 39 冊 No. 0704);以及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四上,都提到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於「過去先三僧祗修習諸度,次於百劫修相好業,然後成佛」。所以我們常說:「百劫種相好,三祇修福慧。」為度眾生,要先讓人看了心生歡喜,喜歡親近,喜歡學習。
(二)轉輪聖王:
指世間第一福德之人,與佛同具有三十二相,於增劫時出現於世,常乘輪寶巡視所轄四洲,以十善法化四天下,故稱轉輪聖王。同時根據經典的說法,轉輪聖王,有金、銀、銅、鐵轉輪聖王,示現在人間的是「鐵轉輪聖王」。上淨下空老和尚的說法,例如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民主國家的共主,也可稱為「轉輪聖王」。不過現在是屬於減劫,所以他們選出的總統還是亂七八糟,並不是佛經上的轉輪聖王;真正的轉輪聖王必須具有四德七寶,人天讚嘆,而轉輪聖王與佛陀不同的,尚有「無明」未破。
本經從這個觀點來說,須菩提幫我們從眾生的立場作答說:「是的,佛陀!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而佛陀立刻接著須菩提的回答,一語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說:「須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來了。」以往我們已經提過幾次「見」三十二相,但這次是『觀』三十二相,意義不同。
三、法身非相--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事實上,這一分是為了說明「離念、離相」的道理,讓我們不管是眼見、還是心想佛陀的三十二相,都不能落入「佛相」的執著,一有執著,就不是佛的真身,所以一開頭就跟我們說:『無住生心』。首先讓我們看佛陀說明有為法,皆是虛妄的經文,計有:
(一)、在第五分,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二)、在第十三分,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三)、在第二十分,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可以具足諸相『見』」等「眼見」的佛身,此分則是:「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管是眼見,還是心裏的「觀想」都不可以。雖然心、目有別,但是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是那麼寂靜、清淨的,一有「取相、執著」,就是「染」,已經不是真如法身了。我們先逐句的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這又是新的問題。前面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見』是不對,須菩提很清楚;但這裡說「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用的是「觀」,那又是另一種境界了,所以「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是須菩提不察,以為不可用「眼」來見,但可用「心」來「觀」,以為這已經不落入「相」了,所以立刻附和佛陀說的:「如是、如是」,可以用心觀想佛陀的「三十二相」。各位要知道,我們一般的修行者,總以為「觀自在」用的是「觀」;真「觀」、假「觀」、空「觀」用的都是「觀」,所以修行離不開『觀』,因此須菩提一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是用心「觀」,當然沒有異議。這時佛陀立刻點出了這句話「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眼見」產生「眼識」;「心觀」產生的是「意識」,這都是「識」啊!也都是落入「相」,所以佛陀這樣一『點』,真的很重要。須菩提立刻心有領悟,其實這也是代表我們讀誦經典,應該立刻有所感悟,因此立即回答說:「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說的意思,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觀』如來的。」最後佛陀立刻以偈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假若有人想以「色身」見我,或是以「聲音」求我,那此人的心中已經落入「住相」,也就是這位修行人已走上邪道,那是不能與如來相契入的。
『見』法身非相,我們已經說過,大家也都容易瞭解;同樣的,參禪、念佛,如果觀想起三十二相好,即以為是佛的真相,那轉輪聖王同樣是具足三十二福德相,轉輪聖王不也就是如來了嗎?所以佛陀在這裡更進一步,除了要我們去除具足色身『見』之外,心識所『觀』想的三十二相之法塵,也要把它掃蕩潔淨。不論眼、目所見,還是心識所想,都是幻化生滅,與法身如來不相干!各位要體解這層深意,可以參考楞嚴經,它說得很清楚。
「三十二相」非法身如來的真相,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已清楚。不過佛陀於人間成佛,為了攝受眾生,因此示現很多的「應化身」,給予眾生啟示,引導眾生學佛。有時是「示現」人間最有福報的「轉輪聖王」,它們的長相也如同佛陀具有三十二相,但其目的不是「自我」的福報莊嚴,而是為了度化眾生。我記得以前要考「師範學校」,都必須「面試」,先讓評選委員看看這個人的長相是否堪為「人師」,可見佛教不離世間法,為了度化眾生以完成娑婆的應化事業,首先要先修「相好」的道理相同。
所以佛陀「示現」轉輪聖王的福德相,讓眾生心生渴仰,有個榜樣,知道只要止惡行善,培福修慧,精進修行,了不起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也能修的跟轉輪聖王一樣,甚至於成就佛道。在這裡大家要弄清楚,同樣具足三十二福德相的轉輪聖王,如果我們以為這就是如來,那就如同把供桌上的佛菩薩聖像當作是如來一樣;這就誠如川禪師的註解:
泥塑木彫縑彩畫,堆青抹綠更粧金;若言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
可見本經要我們降伏眼見、心想的「相」,肯定心、佛、眾生,都是同一的如來法身,離色、聲、香、味、觸、法,不待外求,無邊無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一念清淨,行一切無漏善法,才能契入佛的法身。
有一次,道吾禪師去京口,聽到夾山禪師和僧人的問答。
僧人問:「什麼是法身?」
夾山說:「法身無相。」又問:「什麼是法眼?」
夾山說:「法眼無瑕。」這時,道吾禪師不覺失笑。
夾山便請教道吾禪師有何高見。道吾說:「我不可對你說破,但你可以去華亭找船子和尚。」夾山問:「這個人有什麼高妙處?」
道吾答道:「這個人上無片瓦,下無扎錐之地。」
於是夾山去華亭。
船子和尚一見夾山,便問:「大德住什麼寺?」
夾山說:「是寺就不住,要住就不似。」
船子說:「不似,那似個什麼?」
夾山說:「不在眼前。」船子問:「從哪兒可知道它?」
夾山說:「眼見耳聞不能知。」
船子和尚說:「鸚鵡學人話,永遠是個繫驢樁。」接著又說:「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你怎麼不說?」
夾山剛要張口,被船子和尚一槳打落水中。夾山剛爬上船,船子又一把揪住他說:「說!說!」夾山剛要開口,船子又打。頓然,夾山有所省悟,於是點頭三下。作此偈: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三十年來海上游,水清魚現不吞鈎。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一波才動萬波隨」。我們的妄心,一念才起,更造妄境,纏纏縛縛,如魚吞鉤。只有「水清魚現不吞鉤」,真心現前,不被「欲」鉤,不為「情」牽,不計功程才能任運而行,不再飄零。
有一個僧人向汾州石樓禪師請教說:「我還沒有認識我的本來面目,乞求您慈悲指點迷津。」
石樓禪師說:「石樓沒有耳朵。」
這僧人請罪說:「我知道我不對。」石樓禪師就說:「老僧也有過錯。」
這僧人便問:「禪師您有什麼過錯呢?」
石樓禪師說:「我的過錯就在於你不對。」
這僧人聽了便行禮,石樓禪師立即把他打走。人嘛!七情六慾,繁文縟節,囉哩囉唆,怎能見佛?
不過也不能騙人。
有一次,石樓禪師問一個來訪的僧人:「你從哪兒來?」
僧人答說:「我從漢國來。」
石樓禪師問:「漢國的主人重視佛法嗎?」
那僧人說:「幸好你是問到我,要是問別人,非惹禍不可。」
石樓禪師問:「為什麼呢?」
僧人答說:「連一個人都沒看見,哪裏還有什麼佛法可重視?」
石樓禪師問:「你受戒有多少年了?」
僧人答說:「已經三十年了。」
石樓禪師說:「答得好!還說連人都沒有看見!」
石樓禪師也一棒把這個「人」打出去。
我們的本來面目,非耳聞、眼見所能覺知的。有為有相的,都是成、住、壞、空的因緣法,唯有心念的清淨功德,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金剛經》的空性妙慧,是要我們妄心頓息,開發真心,解黏去縛,解脫生死瀑流。而要「觀」「見」我們本來面目,一定要妄心頓息。所以佛陀在本經要我們摒除應化身相,包括圓滿報身諸相都要「放下」,這不是要我們否定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的「化身」,也不是要我們不必修一切善法的萬德莊嚴,而是要我們不斷的「超越」,就如同《心經》,導我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後,了知諸法空相再行超越,達到「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以離開眼、目,意、識的「分別」「執著」假象,這才是『覺』。如此的從心地上下功夫,才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要不取於相,剛開始,是先看破,也就是『觀』。看得破也才能放得下,這才是『止』。所以『觀』是「解」門,『止』是「行」門。「解」門,是經教;「行」門要從「戒、定、慧」下手。如此不斷的精進修行,真如的本性,自然現前,這就是「如如不動」。
從前有一個戲班子,因為國內發生了饑荒,他們只好帶著道具,到國外另謀生計。中途必須經過一座山,傳說山上住有吃人的羅剎鬼。因此經過這一座山時,他們雖然拼命的趕路。但還是沒辦法趕到村落去投宿,只得在山中過夜。
山上氣溫很冷,寒風刺骨,於是他們就生起火堆取暖,並且在火的旁邊睡覺。其中,有一個人生病,禁不住寒冷,他就從道具箱中隨手拿了一件戲服穿上,而這件戲服,碰巧是扮羅剎鬼穿的。他沒有覺察,坐在火旁取暖。半夜中,有人從夢中醒來,不經意看到火的旁邊坐著一個羅剎鬼,於是驚慌大叫,拔腿就跑。這樣一來驚動了大家,一群人盲目的跟著逃跑。
這時候,穿著羅剎鬼戲服的人,看見大家奔逃,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拼命跟在大家後面跑。跑在前面的人,看到後面的羅剎鬼追上來了,更加恐怖,於是拼命狂奔,也不管荊棘和石頭,不管小河和溝壑,都不顧一切的飛奔過去。弄得大家精疲力盡,並且偏體鱗傷。直到天亮,才發現後面追的人原來不是鬼,而是自己的同伴。
所以說有相就會生滅,「一波才動,萬波隨」。我們的妄心,更造成各種妄境,纏纏縛縛,自尋煩惱。所以要不斷的精進修行,讓我們真如的本性自然現前,如此的「如如不動」。生,不被「欲」鉤,不為「情」牽;死,才能任運而行,不再飄零,自我作主。
四、住六塵、生六識是邪道:
談到這裡,有幾個概念我們也要看一下。佛陀在本經要我們不『住』「佛相」,剛剛已經說過,共有四處,也就是第五分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第十三分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第二十分「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可以具足諸相見」。以及本分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前三分談的是「見」,這分談的是「觀」。不管是透過眼的「見」,還是心意識的「觀」,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接觸所產生的六識作用。佛陀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妄心,妄境,將會纏纏縛縛著我們,讓我們不得清淨,也會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佛陀要我們破除說法的「法相」,例如在第七分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第二十一分又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及本分所說的「若有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只有如此的「善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知道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接觸都是障礙、都是不清淨,縱然是眼見佛相,耳聽佛法所產生的六識作用,我們都要『超越』,這就是《華嚴經》上要我們﹤『離』世間品﹥的道理,超越並且去教化,這就是佛陀的教育。
龜山和尚有一天看見一個僧人在讀經,就過去問他:「讀什麼經?」
僧人答說:「是《無言童子經》。」
和尚問:「共有幾卷?」僧人答說:「兩卷。」
和尚反問:「既然是無言,怎麼還有兩卷?」那僧人愣了半天,答不上話來。
龜山和尚立刻代他說:「要論無言,豈止兩卷。」
真的,無言之教豈止兩卷。學佛一定要離四相。《心經》告訴我們離相,要從『觀』入手,看得破才能看得開。也只有如此才放得下,妄心,妄境才能『止』。這時我們的心與宇宙大地是一體,如此的想法自然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法身的真如本體現前,這哪裡是我們凡夫以肉眼所看的三十二相所能比擬?所以說法身不是我們的眼見、耳聞,可以涵容得盡的。
佛陀以相即無相來去除我們的「佛」「法」「得」相,讓我們可以超越自我,不再為「佛」所礙、為「法」所礙、為「得」所礙,不停滯在六塵的妄相。如此的以般若智慧的空理,空去我等四相,離開心外六塵的染污,也斷除心內的我、人、眾生、壽者的分別執著,達到真空離相、離念的境界。
雲巖曇晟禪師有次上堂說法:「有戶人家的一個兒子,問他什麼都無所不知。」
弟子洞山就問:「他屋裏藏有多少經書?」
雲巖說:「一個字也沒有。」
洞山問:「那他為什麼能知天下事?」
雲巖說:「因為他日夜不眠。」
洞山指一指自己的胸口問:「這一件事他能回答嗎?」
雲巖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本來事,一「捨」即「得」,非諸佛菩薩才有,人人本具。但是,六根纏縛著六塵,不懂得「捨」,還「愚癡」地顛倒夢想,緊抓著「七情六欲」,固執己「見」如何能得?怪不得曇晟禪師要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從前,京都南禪寺門前有一位被稱為「哭婆」的老太太,下雨天也哭,放晴日也哭,每天就是哭個不停。
南禪寺的和尚問她:「老太太,什麼事讓妳這樣傷心呢?」
老太太說:「和尚,我有二個女兒,大女兒嫁到做草鞋的店,二女兒嫁到做雨傘的店。如果天氣晴朗,賣雨傘的女兒就要發愁,如果下雨,做鞋的女兒擔心生意清淡,所以不論晴天、雨天都有女兒會苦惱,我怎麼能不哭呢?」
這時和尚說:「老太太,你別哭,不論晴天或雨天,妳都要歡喜,我傳授妳方法,當晴天的時候,大女兒的鞋店生意會比較好;下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女兒店中便會熱絡,如此這樣想,晴天、雨天妳的女兒都有生意上門,妳何必再傷心難過呢?」從此以後,哭婆變成笑婆。
凡夫的心,隨著外境追逐,生出種種七情六欲。一樣的晴天、雨天,外境沒有兩樣,但是我們的心可以想「積極的」,也可以想「消極的」;同樣的,隨著心念的改變,能造「善」,也能造「惡」。所以《大乘起信論》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日常生活中,於六塵境界中,「一波才動,萬波隨」,晴雨本無事,可是我們就被困擾住。學佛,就在懂得「色、受、想、行、識」的「空性」,我們的心意識可以為善,也可以自私自利;要造作善是我們自己;要作惡也是我們自己。進一步,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此的一念不生,就是寂靜涅槃的正覺樂土。
五、結語:
須菩提在前三分中,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這裡反而說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對「性、相」不瞭解的人,是很難理解的。佛約法身來問我們,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這是我們知道的。但是本經這一分,佛是約化身為問,化身佛一般都以為有三十二相的,所以須菩提也就說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種知見我們都一樣,而佛陀立刻幫我們指出來我們的盲點。可見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連化身也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觀的。因為法身是緣起無性的,從法身現起的化身雖有三十二相,也還是緣起無性的,所以也不可取著為有「得」的。我們修行,如果取相執實,那就落入生滅。所以說: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從美妙的梵音中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
不過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絕不是說如來沒有圓滿的身相。由法身所起的化身,雖不可以取相執實,卻是相好宛然的。所以如來緊接著說:假使這樣想:如來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無上遍正覺的,那可又錯誤了。證得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稱的。要成佛,如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諦因果而落於斷滅見了。這些道理,下一回佛陀就會再次為我們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