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九十七講

發布日期 : 2018-03-21 19:33:48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四八講     楊永慶
ㄧ、前言:
 上次我們談到這「主城神」的「城」,指的是古代人民,聚居在一齊生活,為了共同的安全需要所建構的城牆。當時的游牧與農業社會時刻,人民為了防衛盜匪之侵凌,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以及預防天災、野獸之傷害,群策群力,築城而居。而在這過程中,人民自然會推舉領袖,領導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築城池以居;進而領導地方人民,服務管理人民,更要教育人民,使得這個地方越來越繁榮,這眾志成城的防衛力量,我們無以名之,就稱為「主城神」。在文化與歷史的發展中,這領導人間,負責「管、教、養、衛」的領袖,就如同現今的縣市首長一樣,我們稱之『父母官』;此外,古聖先賢都知道,為了人民的安居樂業,領導者更要防護人心,所以《古尚書‧大禹謨》上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就是人心是善變的,但如何抓得住這準則?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無為法,所謂道心,即是“心與道渾然一也”。因此我們說道心即良心,“放其良心則危矣”。並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可見,「主城神」除了維護安全之外,還要衛護道統,這衛護道統,就像守城一樣。接著我們要介紹「道場神」:
 
二、經文、疏鈔及合論:世主妙嚴品第一 七、稱揚讚德分

復次淨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
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
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
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
復次淨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
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
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
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
清淨燄行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
華纓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
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
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讚諸佛功德解脫門。
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
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
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丁十六、道場神  戊ㄧ、長行
疏:十六、「道場神」,十一法十一偈:
一、【出現】字兩用︰謂有「佛」「出現」,即「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佛」昔如是,「神」以「大」「願」倣之。
二、對物「成」「行」,令物倣之。施為「行」先,故偈偏舉。
三、「夢」、覺皆化,則時、處俱遍。
四、外「寶」內「眼」,重重「難捨」。為物說「行」,故云「能雨」。
五、「清淨燄形」「神」,前列中無。謂「色相」「道場」俱「妙莊嚴」,並為「熟」物。
六、疑境界者,以唯「心」為「正念」;疑法性者,以無得為「正念」。實則無「正」無邪,方稱曰「正」;無「念」不「念」,是真「念」矣。諸「念」不「生」,「正念」方「生」耳。故「隨根」「雨」「法」,斷疑「生」智。
七、「辯才」「雨」「法」,稱「根」故「喜」。
八、深「廣」「讚」「佛」,故名、實雙美。
九、「樹」王眷屬,並如經初。
十、即前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也。
十一、「種種力」者,「佛」有無量「力」故。因「行」亦然,皆「嚴具」「顯示」。既是「道場」之「神」,故得「道場」事中「解脫」。

三、解釋與消文:
  所謂「道場神」指的是道場的護法神,只要是有修行的人,在修道弘道的場所,「道場神」自自然然的予以守護,這一類的護法神都稱為道場神。不僅是佛法有「道場神」,只要是善法,譬如各級學校,或是台灣早期齋教的齋堂、傳統儒家講學的場所,以及任何正信的宗教,他們講道的場所,例如天主教教堂,清真寺的「禮拜堂」都有道場神來護持的。這些神靈沒有私心,正大光明,只要這個地方弘揚的『法』,確確實實的「代天宣化」,能教導人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會感得道場神來護持道場。此外,修行人能真正的修行,完全『開、示、悟、入』古聖先賢的教誨,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這些護法神,必定前來護持。例如我們佛門受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晝夜保護,這受五戒,每一戒就有五位護法神,這都是屬於道場神。清涼大師註解說「道場神」,共有十一法十一偈,我們就逐一討論:
(1)、「復次,淨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出現】的兩字︰謂有「佛」「出現」,即「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佛」昔如是,道場神的「神」以「大」「願」倣之。』也就是「淨莊嚴幢道場神」,他老人家修行的法門,是以『「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佛』這樣開始的,以及以『具誓願力』來供養佛之「廣大莊嚴具」當下手處。
  首先我們看『淨莊嚴幢道場神』,這德號與莊嚴道場,正好相應,也就是我們修行、參與道場的修行,要清淨莊嚴。「幢」,表高顯的意思,就是我們說的「念茲在茲」,我們的參與,不管是護持或是共修,起心動念的是「清淨莊嚴」,才不會因自己的喜愛、見解等意識型態,「愛之,反而擾亂了道場」。這樣「淨莊嚴」的教學環境,才有好的教學力量。世俗說的「環境教育」,是「清淨莊嚴」,所以以前的教學很崇尚『忠孝節義』,這才能『莊嚴』道場。民國初年我們推動現代化教育,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倡『美育』,所以「智德體群美」一直是列為我們教學的主要內容。這傳統到了李遠哲先生主持的教改,這些傳統的「智德體群美」等教育內容,開始被揚棄。之後我們看到年輕一代,因為沒有這種五育平衡發展的『教育薰陶』,只重視智育,爭權益,不顧社會公義,使得整個治安敗壞,社會人心惶惶不安,這就是沒有「清淨莊嚴」的護法神所致。當大家的價值觀、倫理觀念改變之後,立法委員還正以推動假「兩性平權」之名,行「同性結婚」之實的『各種遊行』,使得傳統的『性』觀念,不再屬於桌面下。而『天道』、『人心』,正在崩解,這就是『道場神』慢慢遠離台灣社會的結果。
  『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出現」這兩個字是雙關語,「有佛出現」的時候,就「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時候,道場神出現無量無邊的廣大莊嚴具供養佛。例如世尊示現八相成道,成佛的三七日中,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在『定』中說的。我們今天展開經卷,看到在這部經有無量無邊的清淨莊嚴之莊嚴道場,這就是道場神他們做的「出現莊嚴具」。所以這『莊嚴具』不管是七處九會,都是「莊嚴具」;此外,我們現代的寺廟的房舍,有很多寺廟的文獻都記載過,建築的材料,正在缺乏時,忽然一場大雨,就漂來了巨大的「木頭」;或是主持和尚正在為修建房子的經費人力,一籌莫展時,忽然間就有「大護法」出現,供養好多好多的廣大莊嚴具。因此平常的法會,道場所需的鮮花、燈、燭等布置;自然有『道場神』出現,供養佛像、佛桌以及椅子……,以及很多的志工發心來幫忙以及接待……從交通秩序的維護、照顧大家茶水的、清潔環境的,沒有一樣缺少,這些林林總總的都是莊嚴供養具。
至於「誓願力」,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般的「誓願力」,哪裡的道場有需要,這些『道場神』自然出現,不分彼此,所以經典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千佛,指的是十法界的眾生,都到道場來服務各各法界的眾生。這些示現道場神的護法人員,不管其身分、地位,都是平等的,這才是『淨莊嚴幢道場神』。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說【出現】字,兩用︰謂有「佛」「出現」,即「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佛」昔如是,「神」以「大」「願」倣之。也就是這些道場神,自自然然跟著這樣做。
(2)、「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
這句,『須彌寶光』的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高的一座山,也就是指我們這地球所依的『大地』,這是看不到,卻是堅固的乘載著我們,所以佛經上翻譯須彌翻作妙高。這個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陽系,卻是存在於所有的大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日月繞須彌而旋轉的。須彌山的半山,是四王天,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欲界這兩層天都叫做「地居天」,都是依地而居的。也就是必須依星球的地面而居住;從《華嚴經》來說,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在第十三層。至於到了夜摩天以上,天人已經不用依地而居,到無色界的最頂端,我們稱為「空居天」,這時的天人居住在虛空法界當中。
「須彌寶光」的須彌山佛,在經上說是四寶合成的,而寶放光的四寶,是表「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而寶是福德,光是智慧,福德、跟智慧一如須彌山那麼大,因此沒有大智慧、大福德,就不能「慈悲喜捨」的護持正法道場。依清涼大師註解說:『對物「成」「行」,令物倣之。施為「行」先,故偈偏舉。』所以偈誦說:『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如此「成就廣大菩提行」,方能「對物成行,令物倣之」。這些清涼大師特別指出『施為行先』,道場很多,世間的道場要靠『護法』,也唯有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德的人,才能真正不斷的修福德、修智慧,來護持正法,利益眾生。
(3)、「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夢」、覺皆化,則時、處俱遍。』也就是說不管是作夢,或是覺知中,都能達到教化的目的,所以一切時、一切處,「雷音幢相道場神」都能隨眾生之能力、興趣、需要,予以護持。而『雷音幢相』的「雷音」,我們以前講過,能給予震撼、感動,這就是「雷音」。
   「幢相」,這個『幢』指的是念茲在茲,時時護持道場,處處護持修行的人。以佛的的音聲,像雷震一樣,把眾生的迷惑震醒,幫助眾生覺悟,而切要注意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這就是恆順眾生的意思。運用一切的機緣,幫助眾生認識佛教,體會佛陀處處以慈悲智慧的身語意業,這就是見佛了。『於夢中為說法』,這是舉個例子來說,夢中還跟他說法,醒的時候當然也說法。所以清涼大師說得很好,不管是夢中、覺醒的時候,都教化眾生,如此的教化一切時、一切處。這樣的學不厭,教不倦的發大心,護持大法。
(4)、「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外寶內眼,重重難捨。為物捨行,故云能雨。」這個意思,簡單的說就是「難捨能捨」。外寶,指的是外財;內眼的內六根,指的是我們身體,也就是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等功能或是勞力,為別人奉獻智慧、心力來服務,例如幫人指路,服務殘障人士等這些內財布施。尤其像捐出自己的器官,供養別人,這是「難捨能捨」的內財布施。所以如何護持道場,「雨華妙眼道場神」為我們示現,要能『雨』一切難捨眾寶,這是最「莊嚴具」的解脫門。『雨華』這雨,念ㄩˋ去聲,做為動詞用。布施一如落雨般的,而且雨華不是捐獻舊衣服般的,是最為尊貴的內財外財等寶華。『妙眼』,是以眼在我們人體器官當中最重要,同時他也是智慧的代表。可見妙眼也能捨,這就是護持菩薩道的布施等六度萬行,這各位都知道,就不再細說。
(5)、「清淨燄行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清淨燄形」「神」,前列中無。謂「色相」「道場」俱「妙莊嚴」,並為「熟」物。』所謂『清淨燄形』,「清淨」指的是心,「形」就是色相,我們的相狀。我們的心地清淨,這時為人處事自然一如火燄般的,以高度的智慧面對一切人事物好像火燄一樣,把煩惱轉成菩提,以煩惱為燃料,因發熊熊的烈火照亮世間,為他人點燃光明,人我之間充滿著智慧光明。如此的修學:是『得能現妙莊嚴道場』,而這個「妙莊嚴道場」這道場神,清涼大師註解說,這就是「色相道場,俱妙莊嚴,並為熟物」。所謂莊嚴指的就是我們潛能開發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起了作用;再加上我們佛法鍛鍊的高度智慧,這真、善、美、慧就叫『莊嚴』。真,是真誠,來自佛性的「不造作」;善,是善良,來自於佛性中的「慈悲」;美,是美好,來自於佛性的「圓滿」展現;慧,是智慧,來自於佛性的「自在」。這些,都是的從我們的內心發出,而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形相、形相,就是如此。
    所以說;「清淨燄行道場神」教導我們如何護持道場,要從心「清淨」開始,「不造作」的真誠心,展現「大慈大悲」的善良,一切時一切處,都做得圓圓滿滿,以高度的智慧轉眾生的煩惱,成為智慧的菩薩行,這樣的「色相」「道場」,自然而然的俱足「妙莊嚴」,如此的「真、善、美、慧」,來教化一切眾生,『以身作則』的去『廣化眾生』,務必『令成熟』其德行,這就是『清淨燄行道場神』所教化我們,去教眾生,讓他人一看到我們這形相,生起尊重的心、仰慕的心,自自然然的生起學習的心,這才是真正的道場神。
(6)、「華纓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疑境界者,以唯「心」為「正念」;疑法性者,以無得為「正念」。實則無「正」無邪,方稱曰「正」;無「念」不「念」,是真「念」矣。諸「念」不「生」,「正念」方「生」耳。故「隨根」「雨」「法」,斷疑「生」智。』清涼大師說:「疑境界者,以唯「心」為「正念」我們知道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眼前這些境界,其實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的。我常跟各位分享,每日上香,一定要把『香』插得端端正正,這就是培養我們的『正念』。而「疑法性者,以無得為「正念」。」懷疑我們的法性正不正確,就要檢驗我們有沒有『以無所得故,得阿搙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修行會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很了不起,那就是沒有『正念』。所以『無「正」無邪,方稱曰「正」;無「念」不「念」,是真「念」矣。諸「念」不「生」,這「正念」才生。什麼叫正念?八正道說正念,清涼大師解釋說,「疑境界者,以唯心為正念」。懷疑眼前的境界之差別,千千萬萬,太大太大了,就我們的習慣,總是人比人,以致於怨天尤人,這就是不了知如是因如是果,都是自己造作。其實,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依報環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也都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正念。
   「懷疑法性,以無得為正念」這句,一如《般若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之智;得,是所證之境,都只是內心的體會、感受,沒有體性。《金剛經》上跟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此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然心清淨。清涼大師又說:「實則無正無邪,方稱曰正。無念不念,是真念。諸念不生,正念方生。」這境界又往上提升了一層,所以宗教學上強調,宗教就是『生活』,這『生活』的境界因為「宗教的薰陶」,不斷的往上提升,這才是正念。如果我們的生活還落在邪、正,得、失,有念、無念這都是凡夫的對立之法,不是佛菩薩真的正念;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說,「一念無明生三細」,所以不是真的正念,真的正念,是無念,那才是正念。不過,大家一定要知道「無念」,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是「無想定」,無想定是在四禪的無想天。所謂「無念」,也就是說無有念、無無念,有念、跟無念都沒有,只是清清楚楚的『覺知』那才是『正念』。
    學淨土的古大德常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就是『覺』,所以要留意有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無念是性,所以又叫『覺性』。覺性無念;有念,是相,所以有業相、轉相、境界相。相有、性無,恆保『覺性』。例如我們看經典,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正念,有念、無念這種相都離開了,永保『覺性』。因此任何弟子或是國王或長者,一提出「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意根』的思索,簡單的說,沒有用意識心去思索、去想一想,才答覆;而是馬上『稱性』而說,我們的疑惑立刻解除,這就是『覺』。至於「隨根說法」,我們說過很多次了,所謂契眾生之機,如理如法而說的『中道』教學,這就是「華纓垂髻道場神」的法門。
(7)、「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辯才」「雨」「法」,稱「根」故「喜」。』也就是以高度的智慧,透過音聲,「雨」「法」,而如何教學呢?一定要稱「根」故「喜」。所以『雨寶莊嚴道場神』,表的法,是不斷的教學,學不厭教不倦的雨寶。我們知道佛法是寶,所以《金剛經》上佛說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我們在《金剛經》以及《普賢行願品》中,佛陀一直告訴我們財布施,跟法布施的較量,佛陀形容說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可見「雨寶莊嚴道場」,為大家宣說正法,那真是功德無量。可見佛法是寶,法寶,自己受用,同時要弘揚、光大。如何弘揚?以「無邊歡喜法」,自己得到,並以他人的能力、興趣、需要為起點,「恆順眾生」,這樣他人自然會『歡喜』接受、得到,這就是『雨寶莊嚴道場神』的法門。所以清涼大師說:「辯才雨法,稱根故喜」,這辯才,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萃取的智慧,而智慧,是從真誠的學習,不斷的改造自己,這樣的經驗累積出來的,這也就是學不厭;而教導眾生,不是說我懂得,是針對個別的能力、需要、以及興趣,『稱根』故喜,聽了受用,這樣才是教不倦。
(8)、「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讚諸佛功德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的註解「深廣讚佛,故名實雙美。」也就是我們的修行,要『深廣讚佛』,才能與佛法僧三寶相應。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貢說:「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出自《論語子張篇》。他的學生讚嘆他的老師,大家可以翻翻四書,就知道,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所以要「深廣讚佛,故名實雙美。」『勇猛香眼道場神』的「勇猛」,是精進,而精進是建立在「香眼」上。眼,能見、能觀察,也是智慧的觀察;香,是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香。這「解脫知見香」,也就是破了無明的法身大士,進一步還要證得「寂滅忍」,這就是我們要廣『稱讚諸佛功德』,讚嘆就是學習。我們在談普賢行願時說了,『禮敬諸佛』,也就是對一切眾生我們都要「禮敬」,但要『稱讚如來』,也就是對「諸佛功德」要讚嘆學習,學習佛的功德,也就是對佛的『自性圓滿』所流露的三業普周,那種善巧方便是要學習效法的。而『勇猛香眼道場神』教導我們,我們修行上,在以香眼來觀察一切,對我執、法執的身口意業,不能有任何貪嗔無明,三業要恆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香上,不斷的讚嘆佛的無量功德,來自化化他,這就是這位道場神的法門。
(9)、「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只註解說:『「樹」王眷屬,並如經初』,也就是說『榜樣』的形成,是由很多的「建樹」所形成的,一如經典一開始「潛能」太多了,這也就是有好多的「菩薩」(雜神眾有那麼多)共圍繞的意思。所謂『金剛』,是稱性的般若智慧,可破除煩惱,輕易的從煩惱的此岸,『度』到清淨的彼岸。『彩雲』這兩個字,是指示現的形象。彩,是美不勝收;雲,是若有似無。
    總之「金剛」,是真、是善,「彩雲」是美、是慧,所以這德號,具足真善美慧。也就是『金剛彩雲道場神』,所修學的法門,是:『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無邊」,是無量的多,多到無法計算;「樹」,是代表建立、樹立的意思。樹立什麼呢?樹立道場的模範。「莊嚴」指的是潛能開發出來,智慧展現出來,豎立了道場的模範、榜樣,建樹出屬於這道場的『道風』。也許大家一談到道場,就馬上聯想出佛光山,法鼓山……這些是「道場」沒錯,但是真正的「道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飲食起居的家中,工作的處所,不管是政府機關,還是公司行號,跟家人朋友相聚的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這些都是鍛鍊我們自性的真、善、美、慧的佛性。所以這「無邊色相」,作人家丈夫的,要成為丈夫的榜樣;當人家主管的,也要有主管的「樣子」……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可以放逸。這就是『金剛彩雲道場神』所教導我們的法門。
(10)、「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即前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也。』所謂『蓮華光明』的「蓮華」,代表出污泥而不染,也代表平等的散發香氣,而自身清淨。「光明」,是智慧,有智慧的人,面對一切人事物,懂得化繁為簡,立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沒智慧的人感情用事,簡單的問題搞得很複雜,反而遭遇到許許多多障難。例如同性戀,自古就有,但從沒有一個國家為了配合同性戀者去修改「民法」,把少數人的「癖好」,惹得台灣社會丟下「經濟、治安」等急需處理的事務,搞得街頭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大遊行,而又在『政客』的炒作下,撕裂原本和諧的社會。可見,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智慧一如『蓮華』,「同性戀」也好,「異性戀」也一樣,都是屬於個人的私領域,但是他們的人權以及公民的生命財產等權益,都應該得到最好的「關懷」與「照顧」,這就是『蓮華光明』。可是如果為了遷就「同性戀」者的主張,把自古以來社會早已約定成俗的「父親、母親」文化,給予取消,那又感情用事了。
    所謂『菩提樹下,寂然不動』,這「寂然不動」並不是表示我們的色身「不動」,身要不動,我們整個認識外在環境的一切人、事、物,以及『覺知』身心的「佛性」就變成不起作用,這個不是佛法,也不是世間法。佛法中說的身心是活活潑潑的,因此身不動,表的是心不動、身不染污,心不被外境所轉,一念生三千,身心都充遍十方法界。所以『蓮華光明道場神』教導我們,身心不動。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外境所轉,這就是「寂然不動」。所以《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若能轉境,即同如來。」寂然不動是『覺』,一切時一切處,有了覺知,智慧自然現前,就能轉境。可是我們凡夫著相,《金剛經》上,佛要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了我執、法執,這時:「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就是菩提樹(覺),也才能成為眾生的『榜樣』,所以說「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教導我們護持道場,要領即是在此。
(11)、「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這句,清涼大師註解說:『「種種力」者,「佛」有無量「力」故。因「行」亦然,皆「嚴具」「顯示」。既是「道場」之「神」,故得「道場」事中「解脫」。』意思是指『佛』在果地上的的力量,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常說「佛法無邊」,歸納起來,有時說『佛十力』。那從因地來說,行者從名字菩薩到究竟菩薩,這也包括我們現在也真的在努力的修行,我們現在的「潛能」,還被五蘊身心遮蓋住,只能以「少分」的『自在力』來修行。雖然我們迷失了『自性』,多分的『智能』不能現前,但這少分的『自在力』,我們用得正確還是可以莊嚴道場,也就是說以「少分」的『自在力』只要與性德相應,透過六度萬行,不斷的學習三十七道品,慢慢的就能契入如來境界。
    淨空老和尚在講經時,曾舉了「修無法師」的例子,我覺得太好了。倓虛法師佛七開示中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是北方人,中年出家,跟隨諦閑老法師學教,諦老看他與北方有緣,就叫他到北方去建道場弘法,後來他在哈爾濱建了「極樂寺」,落成之後,特別舉辦一個傳戒法會,來紀念道場的落成,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那時他做方丈,而定西老法師做當家師。在開戒的時候,有一位修無法師來找定西法師,希望在道場做義工。老和尚很歡喜,定西法師看他沒有念過書,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修無師說:「我發心在戒期當中照顧生病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戒期長達五十三天,受戒的這些戒子有人發心來照顧病患,於是就在道場住下。住了幾天,好像還沒有開戒,他忽然向老和尚倓虛法師告假。倓虛法師人很慈悲,不好留他;但定西法師的修養就不如老和尚,定西法師就很生氣,他說:「你這個人怎麼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戒期只有兩個月,你要走,你也應該把戒期當中你所承擔的工作做好,等戒期圓滿你再離開。」這時修無法師告訴定西法師說:「我來告假,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時兩個老法師聽了,這個不是普通事情了。就問他哪一天?修無師說大概不超過一個星期,請常住準備兩百斤柴火,準備火化。定西法師都答應他,他也就回到寮房去了。到第二天,他又找老和尚告假說:「老和尚,我今天就走。」這就是念佛往生的實實在在例子。而修無法師一生,在道場做粗工,粗活,從來沒有怨言,見到任何人,都笑瞇瞇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因為他不認識字,也沒有辦法看經,除了在寺院裡面做這些粗重工作之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妙光照耀道場神』教導我們,也許我們的佛性被障礙住了,但偶而「良心」發現,這點『妙光』,能『契入如來種種力』,這就是我們的『解脫』法門。

四、經文、疏鈔及合論:

戊二、偈頌:
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諸佛出興咸供養,故獲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昔行捨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如海;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無邊色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燄形清淨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十方邊際不可得,佛作道場智亦然;蓮華步光淨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道場一切出妙音,讚佛難思清淨力;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五、解釋與消文:
   我們接著談偈頌,首先我們先看這一句:「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這爾時,也就是只當下,『淨莊嚴幢道場神』是道場神的上首,也可以說是針對下面要說的「道場神」,從各種面向來詮釋。每一段偈義,看起來都是大同小異,但這中間,世尊一直不斷的重複,目的就是在訓練我們的『慧眼』。就是我們能說,這都是承佛威力,這也是「禮敬諸佛」的落實。底下的說偈,都在「稱讚如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1)、「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諸佛出興咸供養,故獲如空大功德」。
    這是道場神第一尊,也就是「淨莊嚴幢道場神」,他修行的法門是:「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所以是屬於總說,後面的十尊,是別說。總說的「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我們已經說過。如何護持道場,簡單的說如何護持自己的修行,首要的是『淨莊嚴幢』,要護法就必須念茲在茲的,覺知自己是在修行,一如嬰兒般的甚麼都不懂,那就要學佛之所做、佛之所言、佛的意念,念念跟佛相應。諸佛如來在沒有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卻因為懂得護法而成就的。而如何護法?最重要的就是修供養,內、外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永無間斷的供養,更要恆發這樣的長遠心,而這些都是跟佛學的。
所以『我念如來往昔時』,並『於無量劫所修行』,也就是說這種供養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不是心情好的時候供養,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做,那是感情,供養的心不清淨。想想看『諸佛出興咸供養』,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還是未來佛,面對一切十方三世一切佛,尤其未來佛更是要發心供養。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的眾生皆當作佛,我們要給他們歡喜,給他們方便,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們。能如此,自然『故獲如空大功德』。這裡大家留意,「空」就是不著相,而能面面俱到,這就是『覺』,就是『清淨心』,所以「如空」就是大功德。發心為大眾服務,修一切法,都是為了有計畫有效率的服務眾生,這就是大供養,這也就是『淨莊嚴幢道場神』的心得,與他修行的法門。

(2)、「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這首偈頌是「須彌寶光道場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是:「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我們護持道場,總是為了替一切眾生服務,也就是希望透過我們的護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為了完成這個宗旨,『言教則訟,身教則從』。所以我們以前讀師範學校時,老師一直鼓勵我們要:「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同樣的,我們今天學佛修行,首先就要以佛陀為『榜樣』,學習「佛昔修行無盡施」,服務眾生的面向,以及時、地,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前面那句說『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也就是『佛昔修行無盡施』;而且還要:『無量剎土微塵等』。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該服務的地方,服務的事務那是『無盡』的。我們知道佛菩薩以及祖師大德所示現的布施,是心包太虛,量周法界的。但學也無涯,而我們的生命又有一定的歲月,因而要抓住自己的「強相」服務大眾;而修行更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每天早晚要記得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無時無刻的念茲在茲,『須彌光照菩提神』,也就是我們在服務眾生的時候,是不是契入他的需要?有否符合他的能力與興趣?否則您越幫越忙,還惹得他人的抱怨,這時務必懂得;『憶念善逝心欣慶』。修學一切善法,利益無量無邊眾生,千萬不能著相,所以善逝是不著相;同時內心不著四相,方能以大慈大悲廣度眾生,這就是『須彌寶光道場神』的心得,我們一定要學。

(3)、「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這首偈誦是「雷音幢相道場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我們如何護持道場?記住,醒著要為眾生說法,連夢中也都是為眾生在說法,心心念念「學不厭,教不倦。」弘法務必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但如何『弘法』?必須「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就是要「符合」眾生的需要、能力、興趣……所以有這個偈頌,我們也要如此的發心學習:『如來色相無有窮』的「色相」,用現代的話來說,老師的「角色扮演」要懂得透過各種形形象象的,在一切時、在一切處,我們有時像嚴父,有時像慈母,有時像朋友……如此說法,才能「觀機逗教」;有時用傳統的課本,有時善用講義,有時使用電腦,有時利用手機,懂得各種資訊媒體的運用,才能使得教學「活活潑潑」,這就是『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這一句,人在清醒的時候,老師說的天化亂墜,但學生不能覺悟;這時來個夢中的「角色扮演」,或是來個「星際奇航」,甚至於「催眠教學」。例如來個「黃粱一夢」,這些都是夢中示現,讓學生覺悟,也利用了夢中這些事,落在學生的阿賴耶識,如此的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之善巧方便的教學,這就是『變化周流一切剎』。也就是『雷音幢相道場神』給我們的心得,給我們的啟示。

(4)、「昔行捨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如海;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這是「雨華妙眼道場神」的偈誦,大家還記得其法門是:「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修的這個法門,一定是修布施,也就是道場神的修行是離不開布施這六度萬行的。所謂『昔行捨行無量劫』的『昔行』,指的是過去生中無始劫以來的修行。修行一定要修六度的,也就是學佛,務必先學布施、學放下,這就是修『捨行』。這時間是『無量劫』,可見我們學了很久了,可是修了這麼多年為何沒有覺悟?那一定是在修行中的布施、放下沒有『淨莊嚴幢』,所以與佛菩薩的教誨沒有相應,這我們真的要深深慚愧。「雨華妙眼道場神」教導我們應該學諸佛菩薩那種『能捨難捨眼如海』,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所有的器官中最重要的,諸如眼睛,有沒有為一切眾生服務?甚於於為了眾生的需要,『奉獻』出最珍貴的眼睛?當然內財布施就如同大海般的,無量無邊又是深不可測,給人家方便,給人家歡喜,給人家信心,給人家勇氣,真的是「如海」。
『如是捨行為眾生』,我們身口意的造作,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全部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如此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天天快樂、自在。我的恩師一一香港的上覺下光老和尚,發心在香港辦學、辦養老院,這都是很艱苦的工作。尤其我年輕時的工作,是主持一個縣的社政工作,安養院的老人,固執得要死,經常為了一些繁瑣的小事,拿刀子砍人,讓我頭痛得要死。我跟他分享老人的福利業務時,他老人家跟我說,人家不喜歡做的,就是我們該做的,並且跟我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今天有幸,能報答這些「累世累劫」的父母之恩,何其有幸!所以我不覺得苦。我聽了,難過了很久,也懺悔了很久。像我師父的德行,『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這也是《華嚴經》上教導我們的:『此妙眼神能悟悅』的功課,也期待大家能「悟悅」的依教奉行。

(5)、「無邊色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燄形清淨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這是「清淨燄形道場神」的讚頌,法門上一次已經說過是:「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所謂『無邊色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指的是「清淨燄形道場神」,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為一切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榜樣』的形成,是身口意的造作表現在外的是教化眾生,眾生的反應是隨著他的過去以及當下的『意業』,我們都尊重,沒有個人的期待,這就是『清淨』,這種高度的智慧就是『燄』。所以「無邊色相寶燄雲」,在教化的過程,「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所以不執著身相,一如『寶燄雲』,若有似無,卻能使眾生感化成佛。『現菩提場遍世間』指的是教學的場所,處處都是道場,只要有緣的地方就是示現教學的菩提場,天上人間無處不在,同樣的我們在世間也一樣,有教室很好,沒教室,有社區的辦公室也很好,沒辦公室補習班的教室,也可以借用,公園、樹下、水邊,只要有眾生願意學,那裡就是道場。『燄形清淨道場神』也就是『清淨燄形道場神』,發的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讓眾生個個成佛,這就是『見佛自在生歡喜』。

(6)、「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這是「華纓垂髻道場神」的讚頌,我們上次也說了這法門是:「隨根說法,令生正念」。上面一首偈是「清淨燄形道場神」,教導我們,教化眾生必須以『榜樣』的形象,才能令大家歡喜。而這一尊道場神指導我們,所有的教學務必令生『正念』,這義理很深,境界非常微細、廣大,尤其我們這一代,邪師說法很多,加上媒體資訊大量氾濫,政府又帶頭倡導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使得這個社會性開放、毒品嚴重、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因此我們現代的行者,要為這社會建構『榜樣』,首先要培養『正念』。因而,在佛堂上課時,我一定會要求先把『香』插得『正』,接著才談「隨根說法,令生正念」。大家都知道說法是「一切時、一切處」,所以聽講的朋友,來自十方,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各有各的需要,同樣的,各有各的程度、性向……這就是『眾生行海無有邊』。所以佛教導我們愛護一切大自然,而與人相處的時候,身口的言語造作,都是「慈悲」「愛語」,閒話家常,也是在說法。一如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能令一切眾生「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就是佛菩薩。
如此的『佛普彌綸雨法雨』,諸佛、菩薩,以「普」的意業,平等普遍的施以眾生離苦得樂,沒有分別、執著說我教導的對象,程度一定要如何如何的?也不分別這是好人壞人,一切的教學都是依眾生的根性,普施「雨法雨」。並且『隨其根解除疑惑』,也就是幫助眾生,斷疑生信,轉迷成悟。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我們要能教導他們,具足「正信、正念」方能「解」是眾生的疑惑。記得當年,我剛學佛不久,就很喜歡《華嚴經》,所以我擔任「督學」時,經常就以《華嚴經》的『世主妙嚴品』為依據,讓老師如何開發學生的潛能。雖然我也看的清涼大師的「疏鈔」,也經常引用《華嚴經》的經文,以及大師的註解來跟老師分享。但老實說,我當時根本沒有契入《華嚴經》的境界,體會不出經文中甚深的義理,所以雖然對這部經,非常歡喜、非常愛好。退休之前後,我跟恩師一一上成下一長老學習華嚴,才稍有體悟。也因為講這「疏鈔」,整天快樂欣喜,因為這部經是這麼深邃又充滿著智慧,每天歡喜讚歎,深得利益,就也就像是『華纓悟此心歡喜』。

(7)、「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這是「雨寶莊嚴道場神」的讚頌,也是教導我們修行的要領。前面已經說過修行的法門是:「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首先我們看『無量法門差別義』,這我們當過老師的還容易體會,但是對一般人當父母的、或者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來說,要能恰到好處的『因材施教』之教學,很不容易。很多人在教導人家都是講自己的「知能」或是「功夫」,所以一教學,自以為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是聽得「霧煞煞的」的。我們一定要知道,眾生是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同時,眾生的嗜好,無量無邊,眾生的樂欲,也是無量無邊,因此以「一個法門」要能度「一切眾生」,那是緣木求魚。所以我們一定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與眾生的性德相應,五蘊假身的貪嗔癡慢慢斷了。如此的與『性德』相應,『真實智慧』透過學不厭教不倦,也就是我們佛門說的「上求下化」,所有的『法性』了然,這時心量開展了,佛性自然起用。
    講經說法是『稱性』而說,無量無邊的『辯才大海』,自然因應眾生的需要、能力、興趣,以及不同的問題『皆能入』。各位要留意,「無量辯才」不是訓練來的,它是透過不斷的學習,長久的教學,慢慢累積而來的真實智慧。同樣的在教學中,或是在舉手投足中,就是:『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也就是『雨寶莊嚴道場神』念念的都是與眾生的需要相應,一如《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在『無邊歡喜法』中,人人離苦得樂,轉迷成悟。

(8)、「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這句,是「勇猛香眼道場神」的讚頌,所修學的法門是:「廣稱讚諸佛功德」。『於不可說一切土』的「不可說」,是數量的比喻,也就是我們在任何空間中,不斷的『廣稱讚諸佛功德』。我們知道依報環境是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識』常稱讚佛法僧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那我們的心當然清淨了。身口意的造作,都是我們『心識』變現出來的,所以「憶佛念佛,當來必定做佛」。怎麼讚嘆呢?所謂『盡世言辭稱讚佛』,世間的言辭很多、很複雜,例如台灣,有國、台語、客語以及原住民的語言,都沒辦法學完;但各位不用擔心,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立刻可以轉換成一百九十幾種,但其實也不必在意,因為任何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波動」,我們心想甚麼,讚嘆甚麼,那種波動就會出現,因此儘管放心的讚嘆,自然『故獲名譽大功德』。這就是『勇猛香眼道場神』所教導我們的修行要領,一一憶念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一切眾生的功德,其果報,就是「獲得名譽大功德」,「大功德」就是往生淨土,簡單的說就是成就了『無上的佛道』。

(9)、「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這句,是「金剛彩雲道場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是:「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這在前面已經說過,『樹』是表法,也就是建構出『榜樣』,身口意的造作都能樹立、建樹大家的榜樣。而這『榜樣』是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舉手投足中點點滴滴的雷積,久了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一切眾生榜樣,所以說它是透過『種種色相無邊樹』。而這「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要表現在身、口、意業的造作的:『普現菩提樹王下』,也就是說種種言行舉止的建樹,不離『菩提』,覺知當下您在說甚麼?做甚麼?對他人的利益是甚麼?所以說「菩提樹王」是了了分明的覺而不迷。「金剛彩雲道場神」的「金剛」,是表般若智慧;「彩雲」,代表多采多姿,若有似無。也就是『金剛彩雲悟此門』,以各種遊戲神通,來到世間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所以說『恆觀道樹生歡喜』,看到佛門是透過教學,以身作則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自然法喜充滿。

(10)「十方邊際不可得,佛作道場智亦然;蓮華步光淨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這是「蓮華光明道場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我們看第一句的偈頌:『十方邊際不可得』,這是從「空間」的『相』來說的,『相』是「心識」變現的。所以古德說「心性」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可見從『性體』來說沒有邊際;同樣的,『性體』所現的『相』是『用』,都是沒有邊際,有邊際的當下的「生滅」,所以『佛作道場』當然沒有邊際。要知道『佛作道場智亦然』的道場,不是一般的可見到的寺院、庵堂;真正的含意是明心見性,心安於真如本性,這才叫坐道場,而自己的心,就是真如本性。而「佛坐道場智亦然」的「智」,指的是自性本具那圓圓滿滿的智慧,我們說『智慧』必須「三德秘藏」都圓滿,也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脫德。也就是說「蓮華光明道場神」,讚嘆『十方邊際不可得』,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安坐在十法界的任何地方,教化一切眾生;同時他們的智慧都證得了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脫德,安住自性的真如,大自在的眾生無邊,人人一感,立刻以「三德密藏」予以最有效的教學,這就是「蓮華光明道場神」,所教導我們的:「菩提樹下寂然不動」。安住自性,如如不動;眾生有感,立刻示現的『榜樣』。
   『蓮華步光淨信心』,蓮華光明道場神看到諸佛如來,安坐道場;而又能千處祈求千處現,這就是對於佛陀的教誨讚嘆,也是宇宙中最好的教學,所以要我們真正的信佛,學習佛法,不要懷疑,要生淨信心。這就是『入此解脫深生喜』,這個歡喜,不是普通的歡喜心,而是法喜充滿,所以說「深生喜」。

(11)「道場一切出妙音,讚佛難思清淨力;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這是「妙光照曜道場神」的讚頌,修學的法門是:「顯示如來種種力」,這個力,就是能力,我們知道佛有「十力」。這十力表現在外的有不共的,也有與菩薩等共同具有的,例如才藝、才華。可見世出世間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如來。
『道場一切出妙音』,妙音,是讚佛的音聲,或是佛的法音都是『妙音』。在日常生活當中,鼓勵他人念佛,教導他人學佛,字字句句,都是妙音。所以第一句的後半段就說『讚佛難思清淨力』,這「難思」是不可思議。
   佛的『清淨』能力,我們說佛有十力,所謂:一是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二是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三是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四是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所以是學不厭教不倦。五是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六是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七是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八是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九是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十是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因此這『清淨』能力,這就是我們讚歎的:「萬德莊嚴」。果地上有此境界,都是從『因地』下手。我們知道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而在《梵網經》中他老人家透露說,如是示現到這一次,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世尊久遠劫就成佛了,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來到我們的世間,救度一切可憐、苦難的眾生。所以果地上具足了圓滿的德能,因行上也不例外,這就是『及以成就諸因行』的意思。『此妙光神能聽受』這句,很淺顯,但要用心,「妙光照曜道場神」有智慧才能聽得進去,所以我們也要能信、能解、能行才能證,如此依教奉行,自然受用。

六、結語:
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道場神」指的是「護法神」,只要是有修行的人,在修道弘道的場所,這「道場神」自自然然的予以守護,這一類的護法神,都稱為道場神。只要是弘揚斷惡修善的地方,譬如各級學校,或是台灣早期齋教的「齋堂」以及傳統儒家講學的場所,包括弘揚忠孝、禮義的布袋戲,歌仔戲,都有護法神。任何「正信」的宗教,他們講道的場所,例如天主教教堂,清真寺的「禮拜堂」都有道場神來護持的。其實最重要的「道場神」,是在家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都有「護法神」,只要人能「代天宣化」,能教導人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會感得道場神來護持『道場』。因此在因行、果德上,我們身口意三業,都要學習『覺知』,不斷的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還要學會抓住機會,弘法利生,符合這一十一個準則,融入您的生活,道場神就自然護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