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二十九講
前言:
上一次,我們討論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想想看,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如法,所以學佛,要以法水為我們洗滌,讓心清淨。佛法就好像是洗衣服的「洗衣粉」,行善利他的「大悲行」,就好像是洗衣服的「法水」,只有真正的搓洗,衣服才會乾淨,也只有真正的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的心才會清淨。千萬不能學了佛以後,執著佛法,以為有所得,連一點點的「洗衣粉」都不能沾在衣服上,否則衣服就不會乾淨,那就不是修行。我們談到,宇宙萬物以及人世間的一切,不可能有永遠存在的「人、事、物」,讓您可以擁有的。現在,我們擁有的,是幻化的生滅,是「成、住、壞、空」的假相,因此,擁有時,要珍惜,失去時,也知道那是自然的現象,而不執著。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緣聚緣散,都是我們心識所變,心識所現。
我們的「心識」雖是「空性」,可是一不清淨,就落入幻化。因此,雖在幻化,也都是「自作自受」。有了如此的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清清淨淨」,享受「清福」,如此擺脫人生的煩惱,獲到輕鬆自在。所以,第二十六講時,佛陀告訴我們,若見佛取相,有了佛陀圓滿的報身之相,即被佛礙。在第二十七講時,佛陀進一步告訴我們,若見法取法,以為佛陀有說法之相,即被法礙。現在又叮嚀我們,不能有「得」之相,否則不管是執有、或執空,都將被「得」所礙。
本週我們繼續討論:「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記得大陸曾流行一句口頭禪,不管是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任何洗衣粉都好,只要能將衣服洗的乾乾淨淨,就是好的洗衣粉。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衣服要乾淨,有再多的洗衣粉,再好的洗衣粉,您不洗,都沒用的。所以本文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您的心,有了佛法之後,就要以三輪體空,離相行善,徹底的洗,才會有成就。這一分,昭明太子批為「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我們就來仔細的探討。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性」,本來平等,無有高下,有高下、優劣,就是對立,我們不可分別執著這好、這不好。如果能夠秉持這個平等清淨的心,不著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來修一切善法,如此的三輪體空,離相行善,便能契入真如法性,也就是照見了我們本來的面目。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否則,執著有一個善法,那就是又要為「善法」所礙。
所謂「法性」平等,有二層含義:
(一)法相緣起平等:比如說,此法生起,必以彼法為助緣;此法為主,彼法為伴,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彼法生起,則又有另一個法為伴。《大智度論》有一段經文這麼說,「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並說「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有」,是一邊;「無」,則是另外一邊。為什麼說有?因為無,才顯現「有」;同樣的,因為有,才顯現「無」。可見,有、無,這兩樁事,是互為因緣,而互為顯現的。沒有「無」,哪來的有?沒有「有」,哪來的無?當然,沒有「善」,就彰顯不出「惡」;沒有「美」,也無法彰顯「醜」。如此主伴因緣,重重無盡,也互為主伴,可見「法性」豈有不平等?這是從性向的角度來說。
(二)法性普遍平等:緣起之所以平等,就是因為「法性」是普遍平等。從般若智慧來說,緣起「空性」,在佛不增,在俗不減,本來,就沒有高下善惡的分別。所以「心經」說得清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從「能所」的「能」來看。
雖然是這麼說,但要契入這真如法性,達到這個境界,卻是要從斷惡修善入門,否則「五蘊」不能照破,這「真如法性」,無法彰顯出來。因此金剛經上說:「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要離相,必從修一切善開始。所謂善法,是指合乎於「善」的一切道理,也就是符合五戒、十善的標準。五戒、十善為世間的的善法。從這世間的善法做起,也就是透過六度的「功夫」,來成就「三學」,三學圓滿了,這時出世間的善法,自然成就,這就是善法。可見,「法性」平等,是從善法孕育而生;從緣起來說,「法性」又是盡虛空、遍法界,平等無二。
前面一分,佛陀告訴我們,所證得的無上菩提,實「無有少法可得」,此分再深入解釋「無有少法可得」的緣故,不管是諸佛、菩薩,還是地獄一切眾生,其真如本性,平等無異,也無高下的分別。此分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與十七分所言的此法「無實無虛」,指的,都是心、佛、眾生,人人本具理體的平等,既是無實(空性),又是無虛(修善)。從理體來看,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從事上看,遇緣不同,凡夫就以致於迷迷糊糊,輪迴不已;如果得值善知識的教導,有了善知識的循循善誘,而能恢復本來面目,這就是『覺』。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無有少法可得」之後,立即在這裡,又告訴我們,遇緣不同,但如何開悟,則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才重要。千萬不能執著某一法門,而排除其他的法,這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賢聖,凡夫闡提,都具有「真如」的自性,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所以說「平等」。既是平等,問題在『遇緣』而已,契入他的根性,「當下」就開悟,『法』怎有高下的差別?有高下,就有分別,這都是妄想執著,絕不是我們的「真如」本體。下雨的天,好!晴朗的天,也好,都是上天的安排,怎能期待天天都是好天氣?
所以面對諸佛菩薩,我們要認真學,但不會妄自菲薄;面對其他的眾生,也要自我檢點,不會貢高我慢。我曾接觸過一位師姐,她每天持經念咒,修行了十幾年。他自己告訴我,十幾年了,他有許多的感應,可見,念經持咒,功德不可思議。不過,她也有盲點,她經常批評其他的修行方法。甚至於,她親自告訴我,她是某位古佛再來「教化」眾生的。當然,她是不是如同他所說的「古佛再來」,我不知道,但是看她瞧不起其他同門師兄弟,甚至於連她皈依的出家師父,都要當眾教訓。因為他認為,只有按照她持經念咒的修行方式,才是正確,其他的,都是有「問題」。像這樣的修行,就是執著某一個法門,誹謗其他的法門,自以為在自己的衣服上,塗滿了洗衣粉,『得』了許多別人沒有的法寶,就洋洋得意。學佛以來,我很關心她,因為她是我們學佛的同修,我們都有義務幫助她,可惜的是我自己,業障深重,沒有德行去幫她、感化她,以致於每次看到她那種「貢高我慢」,就心痛不已。我們學佛,要知道,所有的佛教法門,都是佛菩薩為我們開的「方便門」,門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此的自尊自重,才會與諸佛平等無二的真如自性相應。
僧肇法師說:「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減下,在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無上菩提。」可見,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真如菩提,眾生與諸佛,同樣的無二無別。只是,我們一直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讓自己本有的「佛性」不得放光。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性,人人本有,只是我們被物欲所迷;諸佛是證得這個平等理體。本來無一物,原無失落,亦無所得。所以明朝憨山大師的《德清法語》說:「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難出。然此般若,非向外別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體,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別尋枝葉。」可見,我們的自心,本是般若光明,但因一念之迷,以致於日用而不知,要能悟到清淨法身,當下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累世累劫以來,我們一念成迷,以致於日用而不自知。因此,有很多學佛的同修,向外求道,追求神通妙用,卻不知學佛是除四相,了自心。「是法平等」住心無住,以彰顯般若之功,平等之體,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心無高、下,尊、卑,證入諸佛之無上菩提。
星雲大師說過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從前,有個讀書人拜訪某寺的老和尚。「我最喜歡米酒了,一天三餐都不能沒有它,我想請教大師,極樂世界也有酒嗎?沒有酒的極樂世界,我可不願意往生!」
老和尚回答:「我尚未見過極樂世界,所以不知道有沒有酒,但我先講一則故事給你聽。從前,有黑狗及白狗,在狗的社會中,傳說白狗下輩子可以投胎做人。因此,黑狗便對白狗說:『你真幸運,下輩子就可以當人了,可以穿漂亮衣服,還可以用兩隻腳走路,真令我羨慕。』白狗聽了卻黯然答道:『下輩子能做人當然高興,不過我擔心一件事,我最喜歡吃那些菜渣肉屑了,投胎做人以後不知道還有沒有辦法吃到那些東西?』」
讀書人只看到一瓶米酒,執著著一瓶米酒,不知淨土的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極樂淨土。我們何嘗不也一樣,被世間的五欲六塵,迷惑真心,不曉得極樂世界的殊勝,哪是我們五濁惡世所能想像?就像老和尚故事中的白狗,因為業識障蔽,狂亂愚癡,以菜渣肉屑為第一美味。
冰、水、雲霧,它們的「濕」性,無二無別,但是表現在「相」上,有的可以飄在天上,有的只能漂流在江河大海中,有的則是有稜有角,格格不入,相貌雖然不同,其為「濕」性,無二無別。就像我們都具有真如佛性,凡夫心狹小,妄認四大六塵為「我」;二乘賢聖心量較小,偏空樂寂滅;菩薩行者,法愛住著,不識正等之實諦。眾生執於妄相,二乘戀於滅相,菩薩未斷法相。如此的,有纖毫執著,如水遇寒成冰,著了相,可是處處障礙。不能如諸佛法水,柔軟自如,自由自在,上上下下,充滿宇宙,平等無有高下。學佛,就在照見這種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處處自在,時時自在。
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訴我們,諸佛眾生,無二無別;同樣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然是諸佛眾生,一切平等,又何用修習?因此,佛又擔心我們愚癡的大眾,不懂得『無』的真諦,『超越』的道理,因此才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補充說明。佛陀慈悲的「點」出來,眾生雖然一樣的具有佛性,如不修習,就不能成正覺。衣服,他的本質是乾乾淨淨的,可是不去洗,他還是不會乾淨的。所以佛陀特別說,我們修行要腳踏實地的做出來,也就是應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即以無我等四相,離相離念,沒有一絲絲的「我」念,這樣的清洗「內化」,就是修一切善法的成果。如此,才能證得菩提。
所謂「一切善法」,我們已經說了許多,例如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乃至十八不共法等等,都是成佛勝因,凌駕人天福報的世間、出世間的善法。我們以前已經說過,要修行一切善法,要用般若空慧為前導,如此的六度萬行,心不住我等四相,所成就的,就是無漏善法。也唯有如此,才能圓滿無上菩提。《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說:「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念念常有六波羅蜜。何以故?如是菩薩,身皆是法,行皆是法。是菩薩以一切波羅蜜,薰身心故;於念念中,常生六波羅蜜。是菩薩一切悉捨,心無貪著,是檀波羅蜜。心善寂滅,畢竟無惡,是尸羅波羅蜜。知心盡相,於諸塵中,而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勤觀擇心,知心離相,是毘梨耶波羅蜜。畢竟善寂,調伏其心,是禪波羅蜜。觀心知心,通達心相,是般若波羅蜜。」《地藏經》上也說:「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又《維摩經》更說:「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行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我們舉了那麼多的經典法語,可以看出,單以一布施波羅蜜來說,我們對待一切眾生,就要猶如供養諸佛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同樣的承事供養,就如同菩賢十大願所說的:「禮敬諸佛」等普皆供養,無所分別,這才是真善,也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此才是「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禪宗,有這一則公案:南塔光涌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涌答:「來拜見禪師。」
仰山又問:「見到了禪師嗎?」
光涌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涌說:「我看禪師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鬆再追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涌則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仰山大為驚嘆,說道:「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之中,再也無人優勝於你,你好好保重。」
事後仰山禪師一見到人就讚歎說:「光涌為肉身佛也。」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仰山禪師和光涌禪師的議論,不像驢,不像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有見到自己的自性,凡聖兩忘,體用一如,那即見如來。
善生長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間上最稀有,最寶貴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長者就對人宣布說:「我要把這寶貴的東西,贈送給世間最貧窮的人。」有很多貧窮的人,自以為貧窮,就來向他要這個金盒子,善生長者並不認同他們就是世間最貧窮的人。」
正在大家議論紛紛,認為善生並沒有真心要把這個金色盒子送給人的時候,善生長者就說:「我這個金色盒子要送給世間上最貧窮的人,誰是最貧窮的人呢?我告訴你們,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國王波斯匿王。」這個消息,慢慢的傳到波斯匿王那裏去,波斯匿王非常的生氣:「哼!我是一國之君,擁有無量的金銀財寶怎麼可以說我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呢?去!去把善生找來!」
波斯匿王把善生帶到收藏珍寶的庫房裏,就問善生長者說:「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善生長者說:「這是收藏黃金的金庫。」
「那是個什麼地方呢?」
「那是收藏銀子的銀庫。」
「那是什麼地方呢?」
「那是收藏珍珠的寶庫。」
波斯匿王大聲責問道:「你既然知道我有金庫、銀庫……,這麼多的財寶,你怎麼可以在外面散布謠言,說我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呢?」
善生長者從容不迫的回答:「大王!雖然您的國庫盈滿了金銀珠寶,但是您的眼中看不到飢餓的百姓,您的心中沒有福利人群的慈悲,再多的財寶也等於是沒有用的東西。財富是用來創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儲藏囤積起來呀!」
我們擁有很多的財富,可惜,我們都不懂得運用財富,拿來布施,拿來修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以創造美好的世、出世間人生。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像「波斯匿王」?不懂得布施,不懂得修一切善,來利益一切眾生,再多的財富,也等於是沒有用的東西。修善,不是今天修,明天就不修,必須時時刻刻都是如此,對待任何人都如此,例如:智永禪師是六朝陳、隋年間著名的書僧。史籍記載,他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子,平時住在吳興,也就是現今浙江湖州市的永欣寺,人們都稱他為永禪師。他的修行是以書法,修鍊身心。他在永欣寺樓上,苦學獨習書法,足不出戶,一學就是四十年。後來,他把壞掉的禿筆頭,裝進甕裏,足足有十大甕之多,這些禿筆頭埋進土裏,就是流傳後世的「筆冢」美談。智永禪師四十年足不出戶,在筆墨間,息諸外緣,以書法做為冶鍊身心的功課,這種四十年如一日的精進心,是多麼值得我們敬佩。寫到這裡,反觀我自己,不管是誦經禮佛,還是布施修福,經常偷懶,有時發心,也如朝露,無法恆常。同樣的,有的同修,一打個禪七,就要即身成佛,當下開悟,有一點挫折,就怪佛菩薩沒有保佑。如此的,不懂得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只會逐境成迷,偶爾一修行,就要即刻開悟,像這樣,怎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佛陀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善法也是緣起的,是空性的。佛說的一切善法,只不過隨順俗諦而說,以斷眾生之執無。即非善法者,是依空性的智慧,也就是是恆順真諦而說,來破眾生的執有。是名善法者,是順中道第一義諦而說,也就是上次我們說的「無實無虛」,以破眾生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所以各位看《金剛經註解》的這一句話:「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搖;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於一切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為修善法也。」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善法也是因緣所成,當體是空,哪裏有個善法可得呢?我們要說處處修一切善法,也只是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目的就在令眾生悟菩提真性。而修善法,必須心無所住,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是名真修「無漏善法」。否則,好像洗衣服一樣,我們只懂得拿各式各樣的洗衣粉,一層又一層的塗在衣服上,不去洗它,「有」這層洗衣粉,「有」那層洗衣粉,再多的洗衣粉塗在衣服上,只會更髒,哪是修行呢?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以淨心行善,以無所住的「空觀」,行菩薩的一切利他的大悲善行,行善,而不著善法相,才是真正的具足善法。所以我們在布施行善,要三輪體空,四相淨除,才能平等心。
有一則寓言,有甲乙兩個小鬼準備到陽間投胎。
閻羅王對他們說:「你們到人間投胎做人,一個一生布施東西給別人,一個一生從別人那裏獲得東西,你們要選擇投胎做什麼樣的人?」
小鬼甲聽說,趕快跪下來說道:「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裏得到東西的人。」
小鬼乙默默無言,聽候閻羅王的安排。
閻羅王撫尺一拍,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處處向人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兩個小鬼愕住了半天,無言以對。
能施捨,是大富人家,捨得乾乾淨淨,念念具足六波羅蜜,自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結語:
我們以前已經說過,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為本。也只有「智見與福德」,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福慧雙修」,才能證無上遍正覺。所以,無所得,以無所得的妙智,才能契入無所得的真如。有高下,就有佛果的(高)與凡夫的(下)之分別對待,那就是妄想,那就是執著。可見,一切法,同歸於無得。
空,本是平等法性,但是,各位一定要瞭解,空中妙有,不礙一切。一切的緣起法相,有迷悟,有染淨,因為性空,所以有此種種差別。所以,法性如空,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廣集資糧,不發菩提心,不修利他的大悲善行,還是不會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