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認識台灣佛教的祖庭--鼓山湧泉寺之四

發布日期 : 2018-01-27 23:57:20

  認識台灣佛教的祖庭--鼓山湧泉寺之四

 

(四)、為霖道霈禪師:

 

    根據《鼓山志》卷4的記載︰『第六十五代為霖禪師諱道霈,建安丁氏子年十五依建州深公剃落。十八參聞谷大師密雲和尚,歷諸講肆後,侍永覺禪師於當山甚久。順治丁酉永覺禪師年八十付屬大法,戉戌繼席,一住十四載,恝然上游,興創寶福白雲廣福開元四大剎。康熙甲子春,眾請還山,香花載道,四眾皈心,禪教兼行,......前後住持三十三載,康熙壬午九月初七日午時示寂,世壽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有二。......

 

 

  在他老人家的《還山錄》跋文中說:「余名道霈,乃先師所命。字為霖,則聞谷老人所賜也。自號旅泊,亦云非家叟。本貫建寧建安丁氏,家世奉佛。父少軒公,性任俠,而實有陰德。母朱,事佛惟謹,年三十無子,禱於觀世音而姙。有僧過門謂母曰:「汝所姙者佛子,非汝子也。」母欣然曰:「若果生男,當令事佛。」將臨盆,腹中動轉,母苦不堪忍,乃密祝曰:「兒勿動!兒勿動!」遂寂然。既而再動,復再祝,寂然如故。母喜曰:「此吾孝順子也。」遂生,時萬曆乙卯歲十一月二日卯時也。」所以說「道霈」之名,是由其師永覺元賢所取的。而「為霖」之字,則是由聞谷廣印禪師(公元1566-1636)所命名的。而聞谷廣印禪師是道霈參學的第一位善知識。「旅泊」之號,則是道霈放棄鼓山湧泉寺住持之職後的自號。「非家叟」則是自己取的別號,見於《旅泊菴稿》作者題。「叟」,是老人的意思,指的是不是一般在家的老人。總之,道霈禪師俗姓丁,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三(1615)年十一月二日,道霈七歲開始入學,剛開始也是學《論語》等傳統的儒家經典。到了他十四歲時,也就是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他老人家大病一場,其母禱告觀世音菩薩說,如果他得以病癒,即要送他出家,這就是他出家的因緣。而永覺元賢於崇禎七年時,也就是公元1634年春,到鼓山湧泉寺當住持,這時道霈二十歲,也隨師前往鼓山,前後四年,這時,他選擇研究教理,在禪修方面,一直沒什麼進展。於二十一歲時,前往杭州各地,學習:《法華》、《楞嚴》、《維摩》、《圓覺》、《起信》以及唯識、天台、賢首的華嚴大旨。

 

 

 道霈禪師離開鼓山,無事一身輕,自號旅泊僧,到處杖錫雲遊。但是建州畢竟是他的故鄉,所以所到之處,還是眾自然聚,迎請開法。而道霈也隨緣住錫,重建許多道場。後來,在寶福禪寺暫住下來。這一時期(1671-1684)的語錄,有:《為霖禪師雲山法會錄》、《旅泊菴稿》四卷等,《淨土旨訣》一卷 (1684年龔錫瑗的序);而在纂述上,則有:《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刊定記略》三卷(1675-6),《華嚴經疏論纂要》一百二十卷(1668-1684)。雖然這期間道霈禪師居無定所,但是這十四年,也正是他著述最多的時期。尤其是《華嚴經疏論纂要》一百二十卷的完成,可說是道霈生涯中,著作最多的高峰,也是學習華嚴必定參考的工具書。道霈禪師兩次住持鼓山,前後共三十三年,加上當元賢侍者的期間,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貢獻給鼓山了。而他老人家對鼓山湧泉寺的影響也最大。一方面,他繼承永覺元賢禪師所創辦的『鼓山禪』,尤其他將永覺元賢禪師一生的經教、參禪與念佛完全會通,運用「行布不礙圓融」的『一真』法界的理念,有效的將參禪與念佛法門,度化上、中、下根器的行者。例如華嚴經的「十定品」很清楚的引導禪修者進入定的境界;而「入不可思議法界品」中,善童子五十三參中,第一參的德雲比丘,要能得法身大士,證得初住,就要念佛,這也是得『定』的初方便。參解脫長者,也要透過念佛,才能具足方便『定』住。參鞞瑟胝羅居士,也就是第26參,透過念佛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所以念佛更要回向。參普德淨光主夜神,也就是第32參,透過念佛入第二地,也就是入了離垢地。參普眼長者的第16參,念佛入行位,還得「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以「十度」之因善療眾生身、心之病,令眾生得見佛十身。

 

 

    道霈禪師將祖師靈嶠禪師的華嚴寺之華嚴經,以及永覺元賢每日必課華嚴經的精神,不只給予保留,並發揚光大。而且將『參禪』與『念佛』的「禪淨雙修」以一句佛號,參『念佛者是誰?』真正的結合在一起,使得門下弟子,個個都有成就。我們在道霈禪師所編修的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所謂『鼓山禪』,是豐富了六祖惠能大師的『禪』修內容與方式,使得佛門的教學,是真的可以幫一切『行者帶上來』。此外,道霈禪師的不朽名著,即是《華嚴經疏論纂要》一百二十卷,這部『疏論纂要』是研究華嚴經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大家讀華嚴經,都要參考清涼國師的《大方廣華嚴經疏鈔》以及李通玄長者註的《華嚴經合論》,而這兩部註解華嚴經的工具書,清涼大師以國學為基礎,好多的註解還很不容易瞭解,而且太過浩瀚;李長者的註解則是簡明扼要,但有很多華嚴經的『精髓』又被落過去。如今,經由道霈禪師以『經文』為主軸,並且詳細臚列兩家之說,這工程,何其浩大。我們看為霖道霈禪師的著作,他首先在《纂要》上,重新劃製清涼觀國師像,並贊之曰:

 

(清涼觀國師像)是:

 

乘願而來續佛慧命

 

入法界海佩毘盧印

 

東流聖教非師莫定

 

雜華大經非師孰正

 

疏之鈔之字字心鏡

 

涌真法乳哺真法胤

 

萬年堅冰毛骨清涼

 

落款是:私淑弟子道霈拜

 

(贊棗柏李長者像)是:

 

生為帝冑隱於方山

 

掀如來藏破祖師關

 

即俗而真即事而理

 

論法界經字字歸己

 

天女送供猛虎馱經

 

心境俱寂游雜華林

 

一念無生超賢越聖

 

當陽拈出毘盧正印

 

落款是:私淑弟子道霈拜贊

 

 時在康熙七年,也就是公元1668年,歲在戊申四朔旦,道霈書於「聖箭堂」。而在這部《華嚴經疏論纂要》的序文中,道霈禪師略述其究心華嚴及纂疏論的過程,今略引於下:

 

 

......其八十卷經,清涼國師有疏鈔,棗柏長者有論,世所盛行。疏鈔則窮源極委,章分句析。不唯是此經標準,實乃如來世尊一代時教之標準也。論則廣論佛意,會歸自心。不唯是此經閫奧,實乃宗門之閫奧也。禪者,喜讀論而不知疏鈔之廣大精微。講者,喜讀疏鈔而不知論之直截痛快。兩者皆失之也。道霈年二十五,始遇華嚴。如貧獲摩尼,饑餐王饍。悲喜踊躍,無以云喻。昔人謂亡軀得其死所,竭思有其所歸,斯言不我欺也。遂矢志生生依經修證。自是涵泳經文,研窮疏論,餘三十年,粗知門戶次第。但疏論異旨,悟者難於和會。文言廣博,讀者憚於浩繁。於是不揣漫於疏論,纂其精要,合註本經。竊欲令大地含生,凡厥有心者,同入斯門。啟自心文殊決擇妙慧,圓自性普賢恆沙功德。願周法界,則毗盧是師。果辦一生,則善財為友。於一毛端,頓周塵剎,參禮知識於剎那際,徧窮劫海,津濟群生。仰報佛恩,少盡悲願云爾。」

 

 

 在康熙十九年,也就是庚申年,公元1680年寫的〈書刻華嚴經疏論纂要緣起〉,其有關成書經過略引如下:「大師雖主持宗門,而平生游泳華嚴,棲心法界。觀其志願廣大,乃與毗盧、文殊、普賢及諸聖師,聲氣相同,臭味相似,無間然矣。故四十餘年以來,探討清涼疏鈔,研窮棗柏合論。焚膏繼晷,手不釋卷。……故十載以來,躬自秉筆。刪繁取要,直註本經。命名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焉。……由是不揣綿力,首輸微貲,請先繕寫成書。然後募眾刊佈,以廣法施。蒙師不靳,慨然俞允。乃請王正先、熊子偉二名士,精心謄錄,成茲勝舉。起手於康熙戊午夏六月,告竣於庚申夏六月」。從這兩篇序文,我們就暸解大師雖主持『鼓山禪』的宗門,而他老人家一生,棲心於「華嚴法界」。他主持鼓山,就是寄望於所有的行者,都能與毗盧、文殊、普賢及諸聖師,融為『一真』,這樣的『禪』,才是達摩西來意,也是佛陀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