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國化--漢傳佛
(一)佛教的中國化或稱漢傳佛教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首例:
首先我們在文章一開頭,就說了這三大宗教河系,以尼羅河文明以及兩河文明的宗教信仰,源之於『先知』;印度文明則是以『神秘』信仰為其特色;而中國文化重視的是『道德實踐』。從語音學來說,我們東方的文字是『智慧』的文字,而印歐語系則是以『拼音』為主的文化。我們台灣人常說,「一方水養一方人」,文化本身就是地理環境以及人群中互動形成的「生活」。因此印度的佛教要傳入中國,實在相當的不容易。所以在文化上來說,人民想法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思維邏輯上也不同,尤其中國人一向以『中原、華夏』自居,對於外來的文明都是以「蠻狄之邦」,瞧不起其他的文化。
事實上文化之所以能交流的關鍵,是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容與互補點上,好像我們易經上強調的是相生相剋,而又能相輔相成,才能慢慢的結合,其核心就是異域、異質的文化,在本土文化中具備其『成長』的特點。這就是說,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能發展到不同的國家,必要的條件就在於佛教本身雖是發源於印度,但修行一如佛陀說的是:『信解行證』,修行不能幫助人『離苦得樂,轉迷成悟』,那是戲論,這與中國文化中儒家強調的『寧可殺生以成仁』,『捨生取義』的道德、價值觀;道家老子強調的「道『德』經」,以及莊子的『超越』的“母本”相契合。加上戰亂頻仍,士大夫「動則得疚」,容易得罪當道,以致於『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緣起說」提供了適合它生長的土地為“駐因”。如此的異域、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在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的“母土”和“土壤”中,找到生長點,從「格義佛教」開始生根,經過讀書人的陸陸續續的翻譯經典,唐宋八大文豪都有了「佛教的法名」,名正言順的號稱「居士」。再加上皇帝貴族的大力提倡的結果,佛教在印度消失了,卻在中國開花,舉國上下上至王宮貴族,下至普羅大眾大家都在拜梁皇,求生西方,佛教就在中國結果了,從被接受,到融合,成為本土文化的新的營養和有機成分,這就是漢傳佛教。
大家要知道,異域、異質的文化交流到結合,不是照搬的,而是一種「您儂我儂」的相輔相成;不是疊床加屋,而是「重構」;不是同化,而是「內化」;不是改造;而是「創新」。這是我們談中國佛教,首先先要瞭解的重點。
(二)從原始佛教開始到漢傳佛教,都具包容與融和,而不斷的成長。
東漢佛教的傳入以及隋唐佛教經典的翻譯,這時候只能說是佛教“在中國”,而從隨唐時大量的知識份子與佛門高僧,從接受的「格義佛教」起,到參與經典翻譯,進而到西行取經,分別建立淨土、天台等教派,則已經是“中國化”的佛教。隋唐以前,偏重于翻譯理解,而自隋唐開始,開始對外來佛教加以融化,也就是用中國的義理,建構、創造,使得佛教組織和體系,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到了禪宗六祖能大師,一改楞伽經而以「金剛經」取代了修行法門,進而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一改原始佛教的『托缽』生活之特色開始,並且分立十宗,並將佛、儒、道思想慢慢交會,這就是也就正式的進入了「漢傳佛教」,並分別傳入其他東亞各國,形成世界宗教。
不過,在中國佛教的歷史上,雖然從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改變了原始佛教的『托缽』生活,並且分立十宗,並將佛、儒、道思想慢慢交會,但它與印度的十八部派之興起,仍然息息相關。所以在中國的十大宗派的開展,與印度本土的佛教,修行方法雖有明顯的不同,但精神卻是一貫的。舉如「梵化」、「神秘化」,早已被「道德」的修養所取代,但了生脫死的精神一樣。「人、天」修行的「五戒、十善」,在中印的佛教是「聖賢」的必要條件;而「解脫」的「明心見性」之鍛鍊,「禪」、「祖師」的成就,雖然取代了「聲聞、緣覺」之「神秘體驗」,卻是斷惡修善、斷除煩惱的前方便,卻是華嚴經上入『住位』的開始,也就是成就法身的開始,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菩薩」道,更成為中國佛教走入「人間佛教」的康莊大道。而這『覺性』就是佛,這過程,就是佛教。可見,佛教的殊勝,從原始佛教開始到漢傳佛教,在於它具有包容與融和的特色,而且不斷的隨著時間、與空間的不斷推移,開發出璀璨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