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老子的思想

發布日期 : 2018-01-27 11:42:23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老子的思想

 

(一)、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

 

 

【一】、儒、道的「天」字,是我們做人的最高「標的」。

 

 

  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著述五經,思想的根據,是從中國上古傳統文化中之天道觀念而來的。天宇,約可歸納為:(1)、天字,是指有形像可見的天體。(2)、天字,是指形而上的天,純粹為抽像的理念。(3)、天字,是指類同宗教性神格的天,具有神人意志,天人合一的作用。(4)、天字,是宇宙人生最高精神的象徵。(5)、天字,是從「自我」心理,昇華為「世界大同」的超越。

 

 

【二】、儒、道的「道」字,是我們做人的最高「準則」。

 

 

  關於道字,大概可歸納:(1)、形而上的本體觀念,簡稱為道。(2)、一切有規律、而不可變易的法則。(3)、人事社會,所共通遵守的倫理規範。(4)、神秘不可知,奧妙不測,不可思議的事,便稱為道。(5)、共通行走的徑路叫道。於是儒、道、百家之言等學,便各自號稱為道。例如:陰陽家、名家、法家、兵家等等,統統都是道。這些各家之言,除了在某些地方,特別討論到形而上道以外,大多數都歸於我們所舉的第二類規範之道的道字範圍,不可與形而上道混一而看,即如五經中的道字。有了這些概念,我們介紹道教的主要思想家,及其重要及其重要主張:

 

 

1)老子:

 

 

1).老子思想的天道、無為、與自然的觀念。

 

 

  老子學說思想中的『道』與『天』,這觀念很不容易弄懂,所以各朝代多有人百般摸索,說法也莫衷一是。例如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要我們修行人要『法』「地」,而後「地」『法』「天」。天,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就是天地生長,作育萬物以養人,它沒有『心』,也就是沒有情緒,所以不自私,只有給予,沒有期待回報。做就是做,坐其所當做;萬物從它而生、而滅,都是自自然然的現象。不居功,不自恃,不佔為己有,所以人能效法天地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才是道德的標準,也便是形而上一一「道」的境界,與形而下一一宇宙、人世間的「自然」法則。瞭解及此,老子所說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就很簡單而明白了。天道自然的法則,是:自,便是天道本身。然,便是本來就如此。所以自然,便是天道。

 

 

老子的「無為」,是根據天道自然的法則,用「無為」一辭,來說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無為」與「無不為」的觀念,「無為」,並非『不作』;「無為」,並非不為。「無為」,指的是天道的「道體」;「無不為」,是道體的『用』,所以雖是「無為」,但卻是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可見老子的天道觀,是「無為」,而「無不為」,這就說明了我們應效法天地,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不感情用事也不空打妄想,這是「無為」;而我們人性之「性」,也是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如此「率性」,自然是無私而大公,這才是天理、良心的『自性』。所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就是《周易》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仁義與聖人的觀念:

 

 

老子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以及「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等等,有必要詮釋一下。真正的聖人,是應當效法天地、宇宙的運行,一如前面說的天道,如此的『無心』,卻能自然的覆育萬物。其中,毫無目的與條件,一如佛門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天地生萬物,不分是非,都照生不誤;萬物與芻狗,都是平等,不分軒輊,都是因緣生滅。所以真正的聖人,救人淑世,也是如同天地一樣,這才是『道心』,平等無私,更無目的與條件,行其義所當為而已。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芻狗」,是古人為了祭祀,以草紮成的狗,為當用之時,備受重視,但用完隨即丟棄;表達的是天下萬物有榮、有興,有衰、有亡,都給予機會。所以,天地不仁,天地不談感情的,萬物都如「芻狗」,一樣看待,給予生活的條件都是平等;聖人也一樣,不仁,就是平等平等,以百姓為「芻狗」般的,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人人具足佛性,只要建立社會的倫理制度,每個人都像「芻狗」般的平等,可以往上提升,或向下沈淪。一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無常心』所以能『以百姓為芻狗』;但聖人的工作就是幫社會建立一套倫理制度,讓眾生可以依循,往上可以提升,不奮鬥,自然往下沈淪。如此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因此「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宇宙人生,必須「夫物芸芸,各歸其根」。這就是《易經》上的乾卦文言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3).老子政治思想:

 

 

《老子》一書,自從被唐朝的帝王,改稱為道教的《道德經》以後,後世講到《老子》,就會把老子與道德觀念聯在一起,其實,在《老子》的本文,道與德,是各自分開,並不合一,道是其體,德是其用。至於原文的篇章次序,經秦灰楚火以後,又因古籍的竹簡與皮書的零亂,早已無法確定應當如何才是?但這是考古學家的事,我們但從教育的理念來談,體、用各有分別,那是非常明白的事。老子政治思想之重心,他是以「道」為內聖,以及自養之核心;以「德」為處世,及為政之道的重點。古代人用德字,是具有得字的作用,也就是「證得」的意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果、效能,所以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一書,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推崇「小國寡民」,也就是地方自治,或是歐美的「社區」經營。所以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就是落實地方自治,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等政治主張。唯有天下的人們,具有道德的自覺與自治之覺悟,才有像烹小鮮一樣,慢慢地用文火清蒸,用以化民成俗。我們回顧老子所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就覺得他只是代表一種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除了這些,是老子對於地方自治,道德政治與自覺政治的理想以外,他對於天下政治的觀念,是主張統一的德治,如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4).老子的攝生、養生,開展了道教重視養生的觀念: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無論是談超越形而上的虛無,或是重視形而下之世間出世間的人、事、物,都必須先歸於「修養身心」,以長養性命;才能擴而大之,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人生目的的達成。他老人家從不「徒托空言」,根據宋代修正統丹道的張紫陽真人,在他的著述一一《悟真篇》中,就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可見不談『攝生、養生』做起,一切都無意義。還說「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其中,「真師」指的就是老子。歷代道家的養生,都推崇老子的《道德經》,其中簡單的歸納,是:

 

 

 1、入手立基一一虛極靜篤的養靜論:道德經上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覆命。覆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可見要『攝生、養生』,必須知道生命的源頭,要了知我們的生命跟天地一樣,是同其『根』,這『根』,是長養『深入』在虛空的「靜篤」中,這是「入手」的根基,所以要修心養性,自然將身心『連結』到生命原始的靜態,才是合於常道。致於養靜的方法,「致虛極,守靜篤」,才是攝生養神的妙方。

 

 

 2、由靜極,進於綿綿若存的養神論:「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谷神」的谷,是無法說明的,一如深山幽谷,那空曠、深遠、寂靜的狀態,但幽深的「空谷」,具有如禪師進入「不昧」的『定』差境,謂之「谷神」。所謂「玄牝」,是從《易經》的思想而來。玄,是與元通用,牝,是古代雌性代號的通用辭。凡這個世界上動物的生命,都是從陰性、雌性的空源中,孕育而生。人,要修到長存不死,由養靜,養神,而到達「谷神」的境界,便是綿綿若存,虛靈不昧的「玄牝」之門,也是生命的根源,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了。

 

 

 3、要養靜、養神,必由養氣開始,道德經上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是兩頭空空,而可以裝東西的袋子。龠,是古代的樂器,可以吹氣通風的竹管,如竹笛。這是說明呼吸往來與一氣作用的現象,可以輔助養靜養神,使精、氣、神合一的功用。又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營、衛,是古代醫學用於氣血的代名辭。魂、魄,也是古代道家靈性、血魄的名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指的是一個人,若能修養到精神、魂魄結合為一,而不離散,心志與氣機,往來專一,到達柔弱如嬰兒的狀況,洗滌心智,而不留絲毫的垢疵。

 

 

 4、恍惚至精,攝生、養生之成果:透過攝生、養生,可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囗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這是說明修養的成果,猶如嬰兒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返老還童」的境界。

 

 

5).道家重要經典的有《道德經》與《清靜經》:

 

 

  淵源於道家老子思想,純粹從道教立場,發揮《道德經》修養的妙義,而不同於丹道家的修煉方術,頗有相當價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靜經》了。但《清靜經》的著作,雖然號稱為太上所說,實為晚唐時代的作品,而且章制體裁,極力倣傚佛教的《心經》,名辭術語,也多探納佛學的名相。我們如果不談考據,只論內容,放棄時間與門戶之見的觀念,那麼,《清靜經》不但可以代表道家與道教的必讀之書,如要瞭解晚唐以後中國文化的精神,其實,這時的中國文化已經是儒、釋、道三教思想,融會貫通成為『漢傳佛教』了。《清靜經》原文,共計三百九十二字,其中所謂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辭,都是佛家的術語,我們借用禪宗五祖的語意,為它作評價,便可以說:「後世依此修行,亦可以入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