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道家與道教

發布日期 : 2018-01-27 11:41:59

    道家與道教

 

 

道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哲學派別;道教,是東漢中後期形成以修道成仙為信仰的宗教,是繼承、發展成有一定儀式的信仰。可是道家哲學,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淵源。

 

 

老、莊,被道教奉為教祖、神仙;他們的著作被尊為經典。《道德經》更是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老子》、《莊子》所闡發的「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的教義、思想,與神仙方術,無不發端於此。

 

 

所謂「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老子,被尊為道之化身「太上老君」,而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而道教的『三清』尊神、以及包羅一切天神、地祇、人鬼的神仙譜系,也都是從「道」衍化而來。道家,原是中國人古老的傳統,經過古聖先哲參考佛教的儀式、融入原始信仰的神祇、再加以不斷的整理,而成為道教,我們就仔細探討:

 

 

(一)、道家與道教,從外表看來,好像不可分離,而在實質上卻大有不同。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漢以前,道與儒,本不分家;秦、漢以前的諸子百家都是淵源於「道」。儒、道分家,以及諸子百家,分門別戶的情形,是由戰國末年到秦、漢之間的事,尤其漢初有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觀念之後,大家相承因襲,至漢、魏、南北朝佛教經由「格義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道教是繼承道家的學術思想,並將傳統民間信仰的祭祀,發展出一些儀式,用與佛教抗衡,乃使道家與道教,有時逕渭分明,有時又是難分難辨。唐、宋以後,儒者並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再往上探討,其實秦、漢以前道家的學術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繼承伏羲、黃帝的學術傳統,屬於《易經》原始思想的體系,也是中國原始的學術理論,儒道不分的文化思想。漢、魏以後的道教,是以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為中心,採集《書經》系統的天道觀念,加入雜家學說,與民間的傳說信仰,構成多神的宗教思想。為了講述的方便,本文有時會把兩者混為一談,但在緊要的界說之處,我會加以分別,俾使大家更容易瞭解。

 

 

(二)、印度,瑜珈(Yoga)是他們修行最古老的智慧,也是這地區,修行核心之傳統。波羅門,以及後來的佛教、耆拿教、到印度教;從吠陀經典到奧義書等哲學的修行,我們稍一留意,就可以發現,他們都是源之於這個『瑜珈』傳統的轉化、與革新。瑜珈 (Yoga) 之語意,是「連結」,也就是連結「真我」與「究極實在」(盡虛空、遍法界)的意思。當代著名的宗教學家希克((John Hick),曾以「從以自我為中心,轉移到以究極實在,為中心」,來定義一切世界宗教。印度的瑜珈,也就是從自我,貫通一切。佛教需要瑜珈,印度教需要瑜珈;相同的,道教、天主教的修行,也不排斥瑜珈。因為任何修行,都是從「自我」出發,透過修行,目的都在貫通一切,這是一切世界宗教之會通。今天,印度的瑜珈中心很多,學的人包含各種宗教人士,道理在此。可見,「瑜珈」也避免了儀式性宗教的框框,而能從印度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性的養生和靈修中心,其道理在此。各個宗教的信徒,都可修練瑜珈,從養生、提昇心靈的過程中,得到各自的宗教靈感,而不會有信仰的衝突。

 

 

  相較於印度的瑜珈,中國則以「道」為最為古老的修行智慧,也可以說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都起源於「道」,各自對於道,有不同的理解。道,原義是人所走出來的道路,也就是這三家的任何修行,都是從「自我」出發,透過修行可以「貫通」一切,把「自我」的本我、自我「貫通」天地鬼神,也貫通一切知識、學術之後,自然融入『真如』,這就是『明心見性』了,達到『自性』『即我』的「超我」境界;當下的五蘊假身,被自我的自性『照見』一切皆空,根本智現前,人頓然「自在」,所以禪宗六祖一一能大師說:『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動搖‧‧,』最重要的是:『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修行「貫通」一切,起而利益眾生,這『能』『所』了然,撤見宇宙、人生的真實,這『能』即道;『所』即理,而這兩者是『一』才是真正的『道』。所以,古之道學,並不限於道家道教,而是各家所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