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二十六講 楊永慶
一、 前言:
上週,我們針對:「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進行說明,佛陀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以是因緣」,布施,不住三心,並能「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這樣的因緣,自然有無量無邊的「福德」。而佛陀進一步的告訴我們:「福德」是「福德無故」,也就是善業的因緣和合,享受過後,福德仍會幻化,無有實存可言。也由於「福德」『無』故,所以如來說得福德多。
本週繼續討論「離色離相分」第二十,原文為「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二、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此分主要是說明如來的圓滿報身我們也不能執著。就如同如來的「圓滿報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是,真正的佛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真正的不落入意識分別,離了緣起的「諸相」才能見性,也才能見如來。所以本分昭明太子標為「離色離相分」。
關於身相的問題,在本經的第五分,及第十三分,佛陀曾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我們已經說過,業報身是「幻化」的,隨著因緣不斷在改變的。當年佛陀的修行「圓滿」,感得的自然是「圓滿報身」。但是這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事相上的,不是理事的,因此,執著有個行相,那是錯的。所以又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可見在本經佛說的此身相與三十二相,都是指應化的「色身」,那是隨順眾生,隨緣教化,所以當然是「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而現在佛陀在本二十分的經文中,說的「具足色身」和第五分、第十二分的色身,又有什麼不同處呢?
簡單的說,在上一分中,佛陀要我們貫通五眼,不落入凡夫的意念,遍知恆沙界眾生的心行,並且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為用,「空」我們內心無始劫以來,執著有個「佛」相,執著有個福德的念頭而廣行布施,破除「迷信」。這一分進一步的,佛陀要我們除去對佛陀的「具足色身」,以及五眼神通妙用所生起的「住」相,徹底破除「以具足諸相見」。讓我們知道「見身無住」,不迷在對諸佛色身的貪著、依賴,而進入「自皈依」的三寶。
三、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我們都知道清淨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也因為它猶如虛空,恆順眾生來應物現形。因此,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縱然是圓滿的報身,但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千萬不能執著。
在禪門的公案中有這樣的記載:有一位禪師,在佛殿裏隨眾課誦,忽然咳嗽了一聲,就將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管理的糾察師看到以後就責罵他道:「豈有此理!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
這位吐痰的禪師又再咳嗽了一下,對糾察師說:「請您告訴我,虛空之中哪裏沒有佛?我現在還要再吐痰,請問哪裏沒有佛?」
這個故事各位不能學,吐痰者,他已經證悟到「佛性遍滿虛空,法身充塞宇宙」的道理,以這樣的心,他才有這個資格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是針對我們的執著來『破』的。對我們來說,對佛陀的聖像,一定要供得端端正正,擦拭得乾乾淨淨,保持得亮麗潔淨,這樣才是對佛菩薩的尊敬。而剛剛這位禪師的境界,佛的法身是遍滿虛空,充滿法界的,所以這位禪師說:「請您告訴我,哪裏沒有佛?」
我記得以前也告訴過各位一個例子,有一位念佛的修行者,他的精進,感動了阿彌陀佛決定來看他。可是阿彌陀佛的示現,可能是一位乞丐,也可能只是一條狗,是我們『人』在分別,以致於錯失了見『佛』的機會。
所以佛陀在本經告訴我們,存在的相,縱然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圓滿的報身,雖是福德具足圓滿之相,但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千萬不能執著。可見,佛陀藉「見相非住」的概念,又再次的告訴我們福德無實之性。具足福德圓滿的色身之相,仍屬有為的,不是不染一塵的般若本體。只有進入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性」,智慧圓滿的般若本體,才是「心佛不二」。所以《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分別三身品〉說:「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為除諸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善男子!譬如日月無有分別;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
剛剛說的「如來三身」,以前已經解釋過,有法身,報身,應身。佛陀在第五分和第十三分,先破除應身非法身,在此更進一階把圓滿報身也一併剔淨,讓我們不要被有相的「報身」所迷惑,忘失了有個「如如」之身。在這裡如來說具足色身,是佛隨順世俗而說。後面的這句「即非具足色身」又是回過頭來,根據真諦而說的。如此的經過正反論述,「是名具足色身」則為中道第一義諦。可見,「法身」是離言說相,離形色相,非「福德具足圓滿」的有為色身,所能涵蓋得了的,其功德莊嚴,又豈只是三十二相可以說盡。《維摩詰經》也說:「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以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最能清楚說明這個道理。
太原孚上座有一次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時,有一禪者因聽講至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時,禪師忽然失笑,孚上座講罷,便請禪者喝茶,問道:「我對佛學的研究,僅是依文解義,不夠深契佛旨,適蒙見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給予指教。」
禪師:「座主剛才所講的三德法身,在我聽來,座主並未認識法身。」座主:「我剛才所講的,有哪些地方不妥當呢?」
禪師:「你再講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禪師:「我不說座主講的不對,只說座主對法身體、相、妙用,未能認識。」
座主:「既然如此,請慈悲為我開示。」
禪師:「你信得過我嗎?」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禪師:「那你從現在起,停止講經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起放下!」
座主就聽從禪師所言,每日靜心息慮,從初夜至五更,一天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叩禪師的門。
禪師:「教你保任大法,夜來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過去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緊,致使不能任性消遙,從今以後不敢在語言文字上多生是非。
座主便罷講經,遍歷諸方,終能名聞宇內。
這個公案,孚上座離開了依文解義,真正斂心澄慮,觀照寂然,離相離念,沒有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契入真如。
圓滿的報身,也不是永恆不變的,但是我們凡夫俗子,對於形相色身,總是心起尊、卑,高、下的諸多妄想,落入分別執著之中。只有自尊自重,自淨其意,不向遷流幻化,這才是消息。
挑水雲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禪師,曾在好幾個叢林禪院住過,可以說飽參飽學,並在各地教過禪人。他所主持的這一個禪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學徒,但這些學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勞,半途而廢,使他不得不對他們表示他將辭去教席,並勸他們解散,各奔前程。此後,誰也沒有發現挑水禪師的行蹤。
三年後,他的一位門人發現他在京都的一座橋下,與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這位門人立即懇求挑水禪師給他開示。
挑水禪師不客氣的告訴他:「你沒有資格接受我的指導。」
門徒問道:「要怎樣我才能有資格呢?」
挑水禪師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樣在橋下過上三、五天的時間,我也許可以教你。」於是,這名門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樣,與挑水禪師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禪師於午夜時分夥同這位學生將屍體搬至山邊埋了,事完之後,仍然回到橋下他們的寄身之處。挑水禪師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這位學生卻始終未能入眠。天明之後,挑水禪師對門人說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們那位死了的同夥,還剩一些食物在那兒。」然而這位門人看到那骯髒的碗盤,卻是一口也吞嚥不下去。
挑水禪師不客氣的說道:「我曾說你無法跟我學習,這裏的天堂,你無法享受,你還是回到你的人間吧!請不要把我的住處告訴別人,因為天堂淨土的人,不望有別人的打擾!」
門人哭著跪下來,訴說道:「老師!你珍重吧!弟子確實沒有資格跟你學習,因為你的天堂,弟子無法領會!」
一個真正禪者的眼中,天堂淨土,原來是在禪者的心中,不在心外。挑水禪師離開了寺院,而與乞丐共起共住。他在貧窮的乞丐中冶鍊自心,從困苦的物質,體會法界無限的妙用。
四祖道信祖師謂牛頭融禪師:「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恆沙功德,總在心原。」
所以本經佛陀主動的問我們:「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意思是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以見圓滿的色身就是見佛嗎?」「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所以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不應當以見圓滿色身就是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圓滿的色身,就是虛幻的圓滿色身,只是名叫做圓滿的色身如此而已,他到底不是法身,無有窮盡的,不是真正的『如來』。
四、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淺顯的說,也就是指執著著「隨形相好」這個概念,非真如來。在第五分和第十三分的身相、三十二相,是指「具足色身」的福德圓滿的色身,但此分的「具足諸相見」則是指萬德莊嚴,相好光明的「應化身」。經文中,佛陀說:「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的「如來」,是法身佛。「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亦即具足圓滿的應身佛,是隨順眾生之所感,「權巧」示現,並非真如理體,無相的法身佛,這是大家應該注意的。
《金剛經》常說「如來說……,即非……,是名……」此三句都是揭示「三諦」的道理,即俗諦、真諦、第一義諦,也就是「心經」所說的假觀、空觀、中觀。前段說的「具足色身」,是報身佛的「總相」,下文的「具足諸相」,指的是隨順眾生的「別相」。不管是報身佛的「圓滿報身」,還是隨順眾生的「具足諸相見」的化身,我們都要「超越」,這樣修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從前,有一個齊國人,大清早就穿戴整齊,趕往市集,直奔賣金子的地方,抓了金子就走。人們立即的將他捉住,奇怪地問:「很多人都在那裏,你為什麼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搶人家的金子呢?」他回答說:「當我拿金子的時候,眼睛沒有看到人,只看見了金子。」大家讀到這裡,千萬不要笑。想想看,我們的心,經常是被黃金、財利、名祿、權位、感情等等「財色名食睡」蒙住了心性,就像這個搶黃金的齊國人,眼中只有黃澄澄的金子,卻看不到聚集的人潮。我們對於「財色名食睡」,還不是貪戀不捨,全心全力追求不已,卻忘記了這「財色名食睡」,本是地獄之根呢。
《三慧經》說:「山中揭鳥(即山雞),尾有長毛;毛有所著,便不敢復去,愛之恐拔;罷為獵者所得,身坐分散而為一毛故。人散意念,恩愛、財產,不得脫苦,用貪淫故。」我們的心,只要落入意識,受困於財、色、名、食、睡等等妄想分別,於世間諸相,生起喜愛怨憎,萬劫千生,不得脫苦,就像愛惜羽毛的山雞,竟然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文喜禪師朝拜五台山,到達前,夜晚就住宿在一茅屋,內住一老翁,文喜就問老翁道:「此間道場內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文喜問:「住眾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後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而見文殊騎獅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識菩薩,空自錯過。
文喜後來參訪仰山禪師時開悟,因此就安心住下來擔任典座的工作。一天他從飯鍋蒸氣上又見文殊現身,便舉飯鏟打著,並說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文殊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
的確的,圓滿報身,森羅萬象,都是一法之所生,契入了真如本性,怎麼還會落入「具足諸相」的迷惑顛倒?
《金剛經》不斷的要我們對有相的「諸相」空掉,剛開始予以否定,接著找到肯定的下手處,讓心、境放空,並以智慧度盡心外、心內如恆沙數的塵沙煩惱苦厄,顯現出無聲無色,無是無非,無愛無怨,無有分別的平等佛心。
在盤珪禪師門下擔任典座的大良,有一天,顧及師父的健康,決定給他吃新鮮的味噌。盤珪禪師發現他吃的味噌比其他徒眾所吃更為新鮮美味,便問:「今天是誰掌廚?」
大良解釋說,依據他的德望和健康,他應該受到更好的供養。盤珪禪師聽了說道:「佛陀一直強調,自己是眾中的一個,哪裏有地位高低的分別?」說罷,立即返回丈室,反鎖房門。
大良待在室外,請求師父原諒,但盤珪禪師默然不應。
就這樣盤珪禪師關在房內七天,而大良則在外面守了七天。
最後,一位信徒向盤珪禪師大聲叫道:「師父!您不吃東西,也許沒有什麼關係,但您年輕的徒弟總得吃些東西呀!」
盤珪禪師才打開方丈門,微笑著對大良說道:「我堅持和徒眾吃相同的食物。等你以後做了老師,也要如佛陀有著平等的心。」
盤珪禪師不貪美味利養,因為他中沒有「老師」的相,以一顆平等心,教育後學,要我們和諸佛心心相印,泯絕尊、卑分別,一切諸法,一切世間色相,皆如幻等,無主無我。《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亦譯如來)阿羅訶(阿羅漢)三藐三佛陀。」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只是恆順眾生,隨緣赴感。世上,有形有相,有言語動止的都是生滅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色身、應身都是生滅法,不可執著。在透徹三心了不可得的實相,即具有佛眼,通達六道眾生之心念起滅,這才是成就。
有一天,一頭迷路的鹿跑進高山寺境內,明惠上人看了連忙說道:「那裏來了一頭鹿,快把牠趕出去!」他不但召喚弟子們驅除,自己也拿起拐杖趕鹿。
弟子們都感到大惑不解,心想:「平時慈悲親切的上人,連一隻螻蟻尚且護念,今日,為什麼會如此嚴厲的鞭杖趕鹿呢?」明惠上人耳聞此事後,便向弟子說道:「我是為了不讓鹿習慣人,所以才趕牠出去,如果鹿習慣了和人相處,就一定會時常跑到有人的地方,這麼一來,就會對人失去警戒心,可能因而喪失生命,你們只看到我鞭策迷鹿,卻看不到我的慈悲。」
今天的植物園,有很多的人不理會告示牌「禁止餵食」的警告,拿著食物「餵養」松鼠,這些人就像這些徒弟一般,而明惠上人真心護鹿的悲情,反而不被人們理解。人們往往只看到揮杖鞭策的外相,卻見不到那隱藏在鞭策之後的「慈悲」。同樣的,在今天的教育中,老師傾囊相授,乃至棒喝拳打,無一不是殷勤護念。可惜,教師的老婆心切,「棒喝」的大慈大悲,非但不能贏得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人士的喝采,反而還要接受家長、長官的責難,還要任令媒體的撻伐。想到古大德,一喝狂心歇,一啄開道眼,一默轉乾坤,不禁為今日的教育而擔心。
五、結語:
的確的,我們學佛,不應該只是為了自己的成就。佛陀圓滿莊嚴的色身是我們的榜樣,但是我們更應該學習佛陀的慈悲,度盡一切眾生做為我們學佛的唯一目的。學佛,千萬不能執著在圓滿的報身上面,要瞭解到所有有形有相的,都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包括「福德」也是『無』故,福享盡了則滅,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所以佛陀說這些只是假名為色身而已。
同樣的,我們也不應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些外相去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性德圓滿所示現的幻象,是為了度化眾生,隨順眾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相貌。學佛,一定要放大心量,不斷的「超越」,度盡一切眾生,能如此,這才能真正的離相離念,也才是真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