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略說第七十五講
一、前言:
上次,我們談到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也都是我們的如來藏性。但因我們的習性是「頭上安頭」,有了『覺』上加『覺』,或是加了「明覺」,其結果是『畫蛇添足』,把本來的覺體,不必加覺,卻硬是加了『覺』,走了樣。所以加了覺、加了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見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來的功能,而與妄明、妄覺結連在一起,成為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但用上,妄了,變了樣子。這就是佛說的『黏湛發知』,也就是真性膠著妄塵,就發出見分之光。元是一個精明,因為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六種作用了。因此如何「脫黏塵妄」呢,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這一段文是總結我們因『覺』上加『覺』,把本『覺』的妙明圓心,變成六根有了偏、局之相,把「妙真如性」,結成見聞覺知個個偏局之相了。這段中要特別留意「由彼覺明」,也就是性覺妙明,乃是我們本有的真覺真明。而『有明明覺』這句:上一個明字,即最初一念,於自性本覺中,必欲加一明,因此,一念妄動,轉妙明;而成無明;轉性覺,而為妄覺。所以明覺二字,即妄明妄覺。所以佛又叫著阿難,也就是對著我們說:「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這個六根各局一面,見、聞、覺、知都偏在相應的一面上了,偏在這一面,就不能全體大用,只可以用在片面上。簡單的說,眼只可以見明暗,若沒有明暗,就沒有見體;苦離開動靜,就沒有聽的本質;若沒有通塞,這個齅性就不生;前面說了「非變非恬,嘗無所出」,離開恬變,舌的嚐性就沒有,「不離不合」,這是指著身根,「覺觸本無」,知覺的這個「觸」本來就沒有。例如拿涼風合上,又離開了;熱風合上,又離開了,有離有合,就有知覺,要是不離不合呢?那觸的感覺基礎,本來就沒有了。可見,觸動的知覺性,就在離合出來的。接著,「無滅無生」這句,是指著心而說,意根的念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一直沒有閒著。但,「無滅無生,了知安寄?」這個明了知覺,又在哪裡寄托?如果要寄托,就只能寄托在生滅上,那根本是虛妄的。因此要離妄圓拔,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汝但不循」這句,指的是,「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也就是這三對六樣,面對六塵,就是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這十二諸有為相。也就是不循,不隨順這『結』。不循十二諸有為相,不隨順我們的「習性」之流奔塵於外境。這十二諸有為相,這裡以動、靜二塵列首,因為這二十五圓通中,用耳根是最方便的。這是佛陀教導我們「離塵」工夫,必要從根解結。如何解『結』?也就是說我們要轉凡成聖,不隨順習性之後,記得「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例如剛剛說的耳根圓通,拔這「動、靜」即可,不用這六根一個挨著一個拔,極簡單,我們試試,任何音聲,有動,是從靜來的;靜,是從動來的,「動、靜」是有為相,「隨拔一根」,隨著拔出這一根來,耳根拔出聲塵,『入流亡所』,「動、靜」俱離,自然離開六根的作用,不用把這六樣一一都離開,所以佛說「隨拔一根,脫黏內伏」,所以不循,即不隨分別,甚麼都不住,這時的世界、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也跟著『逆』字,入流解結了,這用來打坐念佛,至為簡要,最為圓頓,這才是『直指人心』的一乘法門。至於「脫黏內伏」這句,脫了眼睛「合、離」這黏性上,如此把六根「伏歸元真」,一制伏分別,看就是看,聽也只是聽,回歸在自性上。如此,「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也就是要是我們能制伏住「分別心」,回歸到佛性那根本的『黏湛』,真性自然『發知』,發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理體,這就是佛在這裡所說的「發本明耀」,發出了根本的光明照耀。這「耀性發明」,這光耀之性,一發明,所有的「諸餘五黏」都自自然然的得到解脫;可見,六根去了一根的『黏湛』,其餘五根的黏上五塵,這不用一樣一樣的說了。這就是「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下餘的五根,一根脫了,其餘的諸六根,都圓圓滿滿的都會脫離了『黏湛』。
四、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把這虛妄之相,如何拔出來呢?這裡佛將方法介紹出來。佛說「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也就是這個佛性所起的見,本來就是『寂而常照』,有甚麼現甚麼!不是透過前塵的「明相、暗相」所起知見,透過「前塵」所起那是「緣起的」,那是『所見』,是生滅的,是意識的。所以各位要留意,我們的眼睛,總是會對著形形色色的相在看,所以六根總對著六塵,因此變化多端,名相前差萬別,個個不同。本覺本有,『寂而常照』,要抓住這佛性,「不由前塵」,而是「明不循根」,這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光明,是全體起用,所以不隨著眼根,例如大家打坐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偶而會看到『光』,聽到遠方的『聲音』,這就是「明不循根」。「寄根明發」這句,指的是眼上的光明性,是寄在眼根上,所以世俗的人,是從這眼根上頭發出光明來;但,『光明』可不循著眼根,例如日月光明可不是循著眼根,念佛、打坐到全身放光,這光明也不是循著眼根。所以前面說隨順著眼根覓光,就有限制,隨著眼根,只能看色,不能聞聲,所以佛在這裡為我們作了小結說:「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這六根上頭,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可以互相起用。
五、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這段,佛陀很慈悲的舉出這六件事,來證明六根互用。佛叫著阿難,也是再提醒我們:「汝豈不知」,我們難道不知道嗎?「今此會中」,今天的法會之中,「阿耶律陀無目而見」,阿那律陀翻無貧尊者,他是佛的堂兄弟,因為用功太緊,把眼用瞎了,但沒肉眼卻開了天眼,所以他老人家雖然沒有眼睛,卻是什麼都能看見。而「跋難陀龍無耳而聽」,龍本來是沒有耳朵,但「跋難陀龍」能聽,這都是證明不用耳還能聽。那「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殑伽河裡的女河神,沒有鼻子卻能聞著香味,而「驕梵鉢提異舌知味」,他老人家的舌頭與旁人不同,卻能知道天上的美味,同樣的,「舜若多神無身覺觸」,舜若多是風神,也叫虛空神,沒有身體,卻可以感覺出痛、癢、冷、熱,這是「如來光中,映令暫現」,風是沒有身,怎麼還知道觸呢?這是藉著如來的光明之加持,令得暫時現一現,「既為風質」,現一現,已經做為風質,「其體元無」,這風的本體,根本就是沒有。此外,「諸滅盡定得寂聲聞」,這是說到意根上去了,如「如此會中,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定』功非常了不起的尊者,「久滅意根」,久遠以來,意根早已不動,哪像我們凡夫,意根無時不再胡思亂想。迦葉尊者意根不動,卻是「圓明了知」,圓明,就是圓滿、普遍的都能了知,所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因心念」,尊者的內心,雖不起念,就能都明了。
六、結語:
我們修行這麼久,還是迷迷糊糊的,雖然一天到晚都期待證得六根清淨,得大自在。今天佛教導我們說:「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太重要了。我們一定要了知『明』,外不由塵,這才是脫塵。否則一天到晚都在六根對著六塵,而有六識這些生滅的意識,真是可憐明者。前塵,指的是現前,明、暗等十二塵,如此聚見於眼,聚聞於耳,是由前塵,所起知見,這些都是屬於妄知妄見。今天我們修行要發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塵,如此窺天鑑地,是不由前塵。尤其要「明不循根」,明,本不循眼根,才能脫根;了知耀性發明,照用遍現,不用浮、勝義二根,但能寄託於根,而更能發照明之用,實不全由於根,這就圓見十方,可以六根互而為用了。